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优秀练习
展开得分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后巩固
题型一:客观选择题
建议用时:30分钟
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和加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放号(hào) 怒涌 风起云涌 蜂涌而至
B.号叫(hào) 晴景 闲情逸趣 晴天霹雳
C.号令(hào) 洪涛 宏福齐天 恢宏大度
D.号角(hào) 律吕 清规戒律 金科玉律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识记并辨析现代汉语中常见汉字的读音和字形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结合平时积累的字音、字形知识技巧进行辨析,平时要关注同义词、近义词、形近字、音同音近字的积累。
A项,“蜂涌而至”应为“蜂拥而至”;
B项,“号”应读“háo”;
C项,“宏福齐天”应为“洪福齐天”。
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诗句,语序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哟!
A.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B.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C.不断的努力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毁坏
D.不断的毁坏 不断的创造 不断的努力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生解答本题时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连贯性。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同时要注意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具体分析,题文要求排序的三个句子选自郭沫若的诗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位置是在是个中间部分,考生可依据排序前面的诗句“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中的“怒涌”“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可知,“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决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所要填的文句首先体现了“力的毁坏性”。具体研读诗歌,诗人看到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看到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故按照诗人表达“力”逻辑顺序应该是“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故选D。
3.下面是关于“新诗”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B.“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C.“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创造了很多新样式,语言上运用现代白话。
D.“新诗”不必讲究格律,不必讲究押韵。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新诗”打破了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但不是绝对地不讲究格律,并且新诗也讲求押韵,只是对于押韵的要求比较宽松,可以句末押韵,也可以隔行押韵和段末押韵。
4.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开辟鸿蒙,人类之初,亚欧大陆流传着许多想象奇特的神话传说。稍加比较可以看出,西方神话里的每一个神都有其______,而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当然,很多神话传说已经______在滚滚历史长河中了,但是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寻找出______的联系。
A.一脉相承 淹没 千丝万缕
B.来龙去脉 湮没 千丝万缕
C.一脉相承 湮没 盘根错节
D.来龙去脉 淹没 盘根错节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平时多积累词语成语,多练习辨析近义词和成语。辨析时从适用对象、褒贬情感、结构搭配、语意轻重、范围大小等角度进行判定。
“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本是迷信的人讲风水的话,后来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文中比较中西方神话里的神仙,对比“中国神话里的各路神仙各有不同甚至自相矛盾”可知,句意指西方各神仙的来历的前因后果,故用“来龙去脉”更好,故排除AC;
“淹没”指被水覆盖或洪水泛滥洪水淹没了城镇,用于具体实际的事物;“湮没”指埋没、清除,多用于抽象事物。文中指很多神话传说消失在“滚滚历史长河”,故用“淹没”,故排除AD;
“千丝万缕”形容一根又一根,数也数不清。现多形容相互之间种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复杂,纠缠不清。句中指寻找出“东西方各种神话传说之间”的各种密切而复杂的联系,故用“千丝万缕”,故排除C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________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 ),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________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器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
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的分析________:“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________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深思熟虑 安贫乐道 鞭辟入里 唯利是图
B.深思熟虑 安身立命 力透纸背 唯利是图
C.心血来潮 安身立命 鞭辟入里 急功近利
D.心血来潮 安贫乐道 力透纸背 急功近利
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而是一种深度,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
B.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
C.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不是一种深度
D.不是一种深度,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B.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
C.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D.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创作的强大的建构能力。
【答案】5.C
6.B
7.A
【解析】
5.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成语是高考常考考点,其测试重点是:一感情色彩的误用,二望文生义,三适用对象弄错,四具有双重含义的成语,五语境或逻辑错误。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多积累,注意从整体上把握成语的含义,注意区分形似神异的成语,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注意有双重含义的成语。
深思熟虑:意思是反复深入细致地考虑。心血来潮:指心里突然或偶然起了一个念头。根据句中“很随意”一词,可以排除“深思熟虑”。
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贫乐道:指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句中没有贫穷的意思,排除“安贫乐道”。
鞭辟入里:形容做学问切实。也形容分析透彻,切中要害。力透纸背:形容书法刚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张背面。“力透纸背”在句中适用对象错误,排除。
唯利是图: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贪图眼前的成效和利益。根据句中“草率”一词,“急功近利”更适合语境。
故选C。
6.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理解文段大意,理清结构层次,然后根据前后语境,推测空句的内容和句式,注意关联词和标点符号。
解答本题可以从句式一致的角度,结合前一句“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同时依据关联词语“不是……而是……”,确定表达的语意与顺序。由此排除A、C、D三项。
故选B。
7.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题型二:课内阅读
画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一是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但”应该放在“她的长诗写作”后面,排除BD;二是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复句前后句关系颠倒,应该是“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排除C;三是句式杂糅,最后一句“源于……创作的”两种格式糅合在一起,删掉“创作的”。综合以上错误类型,A项正确。
阅读课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完成题目。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写出了诗人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
B.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丰富的想象,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
C.“无数”“无限”这些词语,写出了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威力的自然形象,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和伟力。
D.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9.请你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6分)
【答案】8.A
9.“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解析】
8.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从仰视的角度写出了空中的壮阔景象”理解错误,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里。这里写出了诗人的高度,这个巨人形象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故“仰视”理解有误。
故选A。
9.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首先看清题要求,题干要求“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的最后一句‘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有什么深刻的含意”,做此题,考生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后结合题干的要求作答。
具体分析,“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是在这首诗歌结尾部分,从整体上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字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诗歌结尾由对力的歌颂到讴歌“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这种抒写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洪涛”的具体景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的歌颂,对充益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在这里我们要充分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歌想象奇特丰富以及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了“洪涛”一些真实可感的具体形象。这些形象在描绘“洪涛”不同方面的特点。理解了这个角度,本题就可以准确把握了。
题型三:课外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目。
骆驼(节选)
郭沫若
骆驼,你沙漠的船,
你,有生命的山!
在黑暗中,
你昂头天外,
导引着旅行者,
走向黎明的地平线。
……
看呵,璀璨的火云已在天际弥漫,
长征不会有歇脚的一天,
纵使走到天尽头,
天外也还有乐园。
……
1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诗歌中实写的诗句有“你,有生命的山”“导引着旅行者,走向黎明的地平线”。诗歌中虚写的诗句有“骆驼,你沙漠的船”“在黑暗中,你昂头天外”。
B.“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豪;“走向黎明的地平线”写出了骆驼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
C.在这首诗中,诗人不满足于一般的形象再现,他发挥了更大的主观独创性,运用了更丰富的想象。
D.诗歌托意于物,以特定的、有限的形象作依托,采取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象征手法创造意境,具有寓意深远、超越时空的作用。
11.诗中的“骆驼”象征了什么?诗人借骆驼歌颂了什么精神?(6分)
【答案】10.B
11.“骆驼”象征坚韧不拔、引领人们前进的无畏战士。歌颂了一种不断追求、不断进取,最终引导到“天外也还有乐园”这样一种境地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解析】
10.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既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B项,“写出了骆驼的骄傲和自豪”错,“昂头天外”写出了骆驼的自信心。
故选B。
1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
了解“骆驼”的形象特征,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不难答出“骆驼”的象征义及诗人借骆驼所歌颂的精神。从诗中来看,作者把“骆驼”比作“沙漠的船”,表面上是写骆驼耐渴,能行走于沙漠的自然属性,实际上是用骆驼来象征一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作者认为它能“引导着旅行者走向黎明”,表明骆驼是引领人们前进的战士、先行者、引导者;“不会有歇脚的一天”“纵使走到天尽头,天外也还有乐园”则表明骆驼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赞扬了一种一往无前的精神品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当堂检测题,文件包含第21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检测原卷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第21课《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检测解析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测试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测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训练,阅读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2.1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随堂练习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小阅读-课内,语言表达,现代诗歌阅读,选择 简答,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组,古代诗歌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