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 原卷
      第六单元专项练习(语言文字运用)(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 解析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 解析
      第六单元专项练习(语言文字运用)(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1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2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3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1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2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3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1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2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3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1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2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文件包含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第七单元单元检测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第六单元专项练习语言文字运用解析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第六单元专项练习语言文字运用原卷版-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docx等4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综合检测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世纪中国散文,其基本面貌与唐宋古文、晚明小品、桐城文章大不一样,最明显的特征莫过于使用“白话”而不是“文言”。借“文白之争”来理解这个世纪文章风格的嬗变,无疑是最直接也最简便的路径。从晚清到“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大大拓展了散文驰骋的天地。可“白话”的成功,不等于“美文”的胜利,这中间虽不无联系,却仍关山重重。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发难,照理说得益最大的该是诗文;可革命的直接效果,却是“诗”的脱胎换骨,以及“文”的撤离中心。从梁启超提倡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到胡适、鲁迅以小说为学术课题,都是借助西方文学观念来改变中国原有的文类等级。伴随着小说的迅速崛起,散文明显失去昔日的辉煌。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散文的退居边缘,不一定是坏事,起码可以使得作家卸下替圣贤立言的面具,由“载道”转为“言志”。这其实与传统中国不同文类功能的界定有关——处于中心位置的“文章”,属于“经国之大业”,因而无权过分关注一已之悲欢。退居边缘,作家不必“搭足空架子”写“讲义体的文字”,小品文自然也就应运而生。架子的倒塌与戒律的瓦解,使得原本正襟危坐、目不斜视的“文章”,一转而变得最自由、最活跃,因而也最为充满生机。
    脱离象征权力和责任的“中心”,走向寂寞淡泊的“边缘”,20世纪中国散文不但没有消沉,反更因其重个性、讲韵味、洒脱自然而突破明清之文的窠白。可以说,现代中国散文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较好地完成了蜕变和转型,并重新获得了无限生机。
    (取材于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有删改)
    材料二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与小说、诗歌的大红大紫、亢奋热闹相比,散文创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沉稳平静,甚至可以说是较为冷落萧条的。而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的散文创作的可贵之处,正在于它善于在默默无闻中积蓄力量,在沉稳平静中奋起前进。
    首先,是从“小美”到“大品”。“五四”时期那些著名的散文,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周作人的《乌蓬船》,以及冰心、徐志摩、钟敬文等人的散文,基本上都是正宗的“美文”或“小品文”。20世纪60年代前后杨朔、刘白羽、秦牧等人的散文沿袭的也是“美文”的路子。但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这种“以小为美”,以抒情叙事、议论和文采取胜的格局逐渐被“大品”的散文取代。这里所谓的“大品”,指的是这一类散文不仅篇幅长,结构大,而且作者思考的都是各种关于生命、文化、民族等方面的大命题,且自始至终透出一种理性思辨的精神。自“五四”以来我国散文中的理性精神一直相对比较薄弱,而在九十年代,史铁生、韩少功、张承志、张炜、余秋雨等人的一些散文,却把这种理性精神的立足点上升到20世纪现代人文的哲学高度。
    其次,是艺术思维的多元化和文体的解放。一方面是叙述方式的变化。在传统的散文中,一般采用第一人称的“我”展开叙述,而且这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我”具有不容动摇的牢固地位。而现在不少散文中的“我”竟消失了;或者在一篇散文中,在“我”之外又有其他叙述视角,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祝勇的《永和九年的那场醉》等作品,就有这样的叙述特点。另一方面则是散文结构的开放性。九十年代以来的散文已经彻底告别了传统的“三段式”结构套路,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结构状态,如周晓枫的《黑童话》、赵玖的《从这里到永恒》等散文,采用的都是以“情绪”“意象”为线索的结构方式。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特别是九十年代之后,散文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而散文的这种变化,是时代生活的变化使然,也是散文家们不断更新散文观念的结果。
    (取材于陈剑晖《四十年散文:走向阔大和遥远》,有删改)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形成一股热潮,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台湾当代散文既是对中国传统散文的继承,又是对“五四”新文化现代散文的延伸。它在中国当代散文领域的创新和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化乡愁是台湾文学的一大母题。老一代作家如梁实秋、琦君、王鼎钧、余光中等人,缅怀故乡故土,营造精神家园,对台湾乡土散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飘萍游牧的都市生活和异乡羁旅,催生了一批作家敏感心灵的寻根意识。文化乡愁作为台湾散文民族情感的核心内容,几经变迁和发展,折射出台湾作家从怀乡思亲到终于重回故土,乡情得以慰藉的心灵历程。
    此外,从自我感悟出发,通过对人生和自然的观察思索,表达深刻、隽永的情思,这种饱含诗情和哲理的散文,是台湾当代散文创作的主体。不少散文名家的作品多是充满了对现实人生的悉心体察和卓越见地。而这方面比较有特色的是林清玄。他在艺术追求上熔铸了更为丰厚的东方美学,正由于他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使灵与肉、历史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在其作品中得到清晰、有机的辩证统一。
    杂文也是台湾当代散文中很活跃的类型。这种集议论、说理、思辨为一体的随笔、小品散文,非常令人瞩目。作家们承续并进一步发挥了鲁迅杂文的特色,针砭社会弊端,揭示人生百态,平和中带有辛辣,令人思味。
    海峡两岸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发扬光大包括散文在内的民族文化传统,两岸文学的交流与传播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取材于许剑铭《台湾当代散文透视》,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20世纪散文写作的固有体系和规则彻底瓦解。
    B.材料二,史铁生的散文均属于理性思辨的“大品散文”。
    C.杂文是台湾当代散文中最活跃的类型。
    D.材料三,台港澳文学在大陆的传播与接受热潮是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四”白话文运动对现代散文的发展有推进作用。
    B.“五四”文学革命之后散文的地位退居边缘。
    C.杨朔散文“以小为美”,与“五四”时风格相似。
    D.周晓枫的《黑童话》)使用了“三段式”结构。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台湾当代散文的精神内核与“五四”时期的散文相同。
    B.文化乡愁是梁实秋等老一代作家创作的不变主题。
    C.诗情哲理类散文是台湾散文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
    D.台湾杂文承袭了“五四”杂文特别是鲁迅杂文的创作特色。
    4.阅读材料二,概括改革开放四十年散文发展特点。



    5.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请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对现当代散文发展的影响。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杭江之秋
    傅东华
    从前谢灵运游山,“伐木取径,……从者数百人”,以致被人疑为山贼。现在人在火车上看风景,虽不至像康乐公那样杀风景,但在那种主张策杖独步而将自己也装进去做山水人物的诗人们,总觉得这样的事情是有伤风雅的。
    不过,我们如果暂时不谈风雅,那么觉得火车上看风景也有一种特别的风味。
    风景本是静物,坐在火车上看就变动的了。那风景会移步换形,供给你一套连续不断的不同景象,使你在数小时之内就能获得数百里风景的轮廓。这样的风景就是一部以自然美做题材的小说,它是有情节的,有布局的——有开场,有Climax也有大团圆的。
    新辟的杭江铁路从去年春天通车到兰溪,我们的自然文坛就又新出版了一部这样的小说。批评家的赞美声早已传到我耳朵里,但我直到秋天才有工夫去读它。然而秋天是多么幸运的一个日子啊!我竟于无意之中得见杭江风景最美的表现。
    秋是老的了,天又下着漾漾雨,正是读好书的时节。
    从江边开行以后,我就壹志凝神的准备着——准备着尽情赏鉴一番,准备着一幅幅的画图连续映照在两边玻璃窗上。
    萧山站过去了,临浦站过去了。这样差不多一个多钟头,只偶然瞥见一两点遥远的山影,大部分还是沪杭路上那种紧接地平线的平畴,我便开始有点觉得失望。于是到了尖山站,你瞧,来了——山来了。
    山来了,平畴突然被山吞下去了。我们夹进了山的行列,山做我们前面的仪仗了。有时你伸出手去差不多就可摸着山壁,但是大部分地方山的倾斜都极大。你虽在两面山脚的缝里走,离开山的本峰仍旧还很远,因而使你有相当的角度可以窥见山的全形。但是哪一块山肯把它的全形给你看呢?哪一块山都和它的同伴们或者并肩,或者交臂,或者搂抱,或者叠股。有的从她伙伴们的肩膊缝里露出半个罩着面幕的容颜,有的从她姊妹行的云鬓边透出一弯轻扫淡妆的眉黛。浓妆的居于前列,随着你行程的弯曲献媚呈妍;淡妆的躲在后边,目送你忍心奔驶而前,有若依依不舍的态度。
    于是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突然间,我们车上的光线失掉均衡了。突然间,有一道黑影闯入我们的右侧。急忙抬头看时,原来是一列重叠的山嶂从烟雾迷漫中慢慢地遮上前来。
    这时最奇的景象,就是左右两侧山容明暗之不一。你向左看时,山的轮廓很暧昧;向右看时,却如几何图画一般的分明。你以为这当然是“秋雨隔田塍”的现象所致,但是走过几分钟之后,暧昧和分明的方向忽然互换了,而我们却是明明按直线走的。谁能解释这种神秘呢?
    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幕开之后,就见两旁竖着不断的围屏,地上铺着一条广漠的厚毯。围屏是一律浓绿色的,地毯则由黄、红、绿三种彩色构成。黄的是未割的绥稻,红的是荞麦,绿的是菜蔬。可是谁管它什么是什么呢?我们目不暇接了。这三种彩色构成了平面几何的一切图形,织成了波斯毯、荷兰毯、纬成绸、云霞缎……上一切人类所能想象的花样。
    且因我们自己如飞的奔驶,那三种基本色素就起了三色板的作用,在向后飞驰的过程中化成一切可能的彩色。浓艳极了,富丽极了!我们领略着文艺复兴期的荷兰的画图,我们身入了《天方夜谭》的苏丹的宫殿。
    而且水也出来了。一路来我们也曾见过许多水,但都不是构成风景的因素。过了郑家坞之后,才见有曲折澄莹的山涧山溪,随山势的纡回共同构成了旋律。杭江路的风景到郑家坞而后山水备。
    于是我们转了一个弯,就要和杭江秋景最精彩的部分对面——就要达到我们的Climax①了。
    苏溪!——就是这个名字也像具有几分的魅惑,但已不属出产西施的诸暨境了。
    既有定形,就有尽处,有尽处就单调了。你站在这个地方,你是要对几何家的本身也发生怀疑的。你如果尝试说:在某一瞬间,我前面有一条路。左手有一座山,右手有一条水。不,不对;决没有这样整齐。事实上,你前面是没有路的,最多也不过几码的路,就又被山挡住,然而你的火车仍可开过去,路自然出来了。你说山在左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背后;你说水在右手,也许它实在在你的面前。
    因为一切几何学的图形都被打破了……
    寻常,风景是由山水两种要素构成的,平畴不是风景的因素。所以山水画者大都由水畔起山,山脚带水,断没有把一片平畴画入山水之间的。在这一带,有山,有水,有溪滩,却也有平畴,但都布置得那么错落,支配得那么调和,并不因有平畴而破坏了山水自然的结构,这就又是这最精彩部分的风景的一个特色。
    此后将近义乌县城一带,自然的美就不得不让步给人类更平凡的需要了,山水退为田畴了,红叶也渐稀疏了。不过,我们这部小说现在尚未完成,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②,将来的大团圆只好听下回分解了。
    (有删改)
    注:①C1imax:英语,高潮。②其余三分之一的回目不知究竟怎样:杭江铁路全长三百多公里,其中兰溪至江山一百多公里当时尚未完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谢灵运式的“伐木取径”“策杖独步”漫游山川,固然有野趣、有韵味,然而,现代人坐在火车上看风景,却也独创一格,别有风味。
    B.“过了湄池,便又换了一幕。”在细雨蒙蒙中,在光影的作用下,山体倏忽交替着“暧昧和分明”,刚劲俊朗,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C.“到直埠了。从此神秘剧就告结束,而浓艳的中古浪漫剧开幕了”。构成“中古浪漫剧”的是浓艳的色彩和由它们涂抹而成的浪漫情调。
    D.作者情感随着列车的行进而起伏激荡,由欣喜、惊诧,到振奋、折服……令未曾目睹这一带秋景的读者心驰神往,如临其境,如见其貌。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在火车上看风景”,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本文描述的正是乘坐在疾驶的列车上所见的杭江铁路沿线自然风光。
    B.风景是静的,火车是动的,所描写的不断变换的自然所呈现的连绵风景画,提供了一般游记作者所不曾提供的观感和审美体验。
    C.文章写山、水、平畴等,作者以其博学多才和深厚文学底蕴,充分运用反衬手法,以艺术家眼光,欣赏和描摹眼前掠过的景物。
    D.杭江路沿线多山,而作者也特别钟情于山。因此,本文几乎花了二分之一的篇幅描写这里的山峦风光,而且角度多变,手法不同。
    8.请简要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9.本文与《故都的秋》的结尾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郁达夫《故都的秋》结尾段)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过三十万人。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阻。从郑至梁,不过百里;从陈至梁,二百余里。马驰人趋,不待倦而至梁。南与楚境,西与韩境,北与赵境,东与齐境,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魏之地势,故战场也。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则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且夫诸侯之为从者,以安社稷、尊主、强兵、显名也。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夫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苏秦之谋,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拔卷、衍、燕、酸枣,劫卫取晋阳,则赵不南;赵不南则魏不北;魏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求无危,不可得也。秦挟韩而攻魏,韩劫于秦,不敢不听。秦韩为一国,魏之亡可立而须也,此臣之所以为大王患也。为大王计,莫如事秦,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且夫秦之所欲弱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若魏。楚虽有富大之名,其实空虚;其卒虽众,多言而轻走,易北,不敢坚战。魏之兵南面而伐,胜楚必矣。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大王不听臣,秦甲出而东,虽欲事秦而不可得也。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是故天下之游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齿以言从之便,以说人主。人主览其辞,牵其说,恶得无眩哉?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计失之。请称东藩,筑帝宫,受冠带,祠春秋,效河外。”
    (摘编自《战国策·魏策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B.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C.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D.且夫从人/多奋辞而寡可信/说一诸侯之王/出而乘其车/约一国而反/成而封侯之基/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辐辏,辐指辐条,辏指车轮的辐条集中于毂上,常用来形容人或物聚集在一起。
    B.亭障,也可以称作“亭鄣”,是指古代在边塞险要之处设置的堡垒,用以守御。
    C.北,是“逃跑败退”之意,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意思相同。
    D.冠带,本义指帽子和腰带,又引申为礼仪、教化等意,文中代指封赏、官爵。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国地势平坦,四通八达,缺少山川阻隔,与楚、韩、赵、齐多个诸侯国相邻,易受邻国进攻,地理条件不利。
    B.如果秦韩结为一体,魏国灭亡就为期不远;如果魏国归顺秦国,魏王就可以高枕无忧,国家也一定不会有忧患。
    C.楚国虽然有民富大国的名声,但实际上空虚,军队人多却不能打硬仗,张仪劝说魏王依仗秦国就可以战胜楚国。
    D.张仪指出天下游说之士的话可信度低,他们大谈合纵的好处,以博取君王欢心,君王听了他们的说辞会被迷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合从者,一天下,约为兄弟,刑白马以盟于洹水之上,以相坚也。

    ②夫亏楚而益魏,攻楚而适秦,嫁祸安国,此善事也。

    14.请简要概括张仪游说魏王使其相信合纵不可能成功的原因。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望岱岳
    清·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①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注】①秦碑,秦相李斯当年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为泰山上的著名古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出泰山雪景的壮观。
    B.首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意境相似,“烟”都指云雾。
    C.“光连”句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用了通感。
    D.尾联诗人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以问句作结抒发诗人想要登山极望之情。
    16.施闰章的《雪中望俗岳》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文如下)都描写了雪后泰山的雄奇壮丽,试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描写有何不同。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经过一番主客问答,双方终于达成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绘了主客同舟醉眠的画面。
    (2)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写自己登顶泰山后,看到了红日跃出海面的壮美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蜿蜒多姿,动人心弦,是诗人钟爱的意象,频繁出现在古诗词中,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早在二十世纪,面对非本土文学的进入,现代文学的先行者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郁达夫小说中的“零余者”形象在文学史上留下了 的一笔,但无论郁达夫受到外国文学影响有多深,(         ),浸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人格与修养。郁达夫笔下的中国底色与异域风情 ,最终成就了 的郁氏小说风格。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在他者的参照下进行文学内部的构建与重塑,最终丰富我们的本土文学风格,提高本土文学品质,促进人类精神层面的深层次沟通与理解。优秀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层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相似性是大家可以共同欣赏的基础。但是,在文学全球化交流不断深入的今天,本土体验中的文化隔阂也无法消除。中国文学在国外始终存在着 的问题,根据《中华读书报》对中国文学在美国图书市场2008至2010年销售情况的分析,美国出版翻译的中文作品共29种,其中来自中国大陆作家的作品仅19种。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浓墨重彩    水乳交融    独具一格    水土不服
    B.可歌可泣    水乳交融    特立独行    格格不入
    C.浓墨重彩    并行不悖    独具一格    格格不入
    D.可歌可泣    并行不悖    特立独行    水土不服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的小说《沉沦》中主人公的思想都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郁达夫笔下的人物总是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B.他的小说《沉沦》都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这是因为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C.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之所以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正是因为他的小说《沉沦》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
    D.他的小说《沉沦》正是因为能够激起中国读者的共鸣,所以郁达夫笔下主人公的思想扎根于中国这片土壤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本土“化”的过程中,非本土文学与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B.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整合、发现、提炼自我特质
    C.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D.在本土“化”的过程中,本土文学与非本土文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土文学不断发现、整合、提炼自我特质
    21.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后面的题目。
    12月7日16时5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快舟一号甲运载火箭,采用一箭六星的方式,成功将和德二号A/B卫星、天仪16/17卫星、天启四号A/B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记者注意到,受火箭发射影响,昨天傍晩,北京上空出现“奇观”,“龙状云”刷爆朋友圈,其是如何形成的呢?北京市气象局在官方微博上对此作出了解释,火箭升空时的尾迹被太阳余晖照亮,就形成了这样的航迹云。因为火箭尾流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铝粒子,这些粒径比较小的粒子被喷口喷出后在高层大气中所受的阻力比较小,因此能够持续好几公里。由于平流层和中间层之间的循环气流,造成火箭流场远端与空气混合具有强烈的不稳定性,因而将尾迹吹成了螺旋状。我们人眼所见的火箭尾迹主要是尾流中含铝的固体推进剂燃烧生成的三氧化二铝粒子散射太阳光所致。
    (1)给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根据材料,说明“龙状云”形成的三个关键要素,每点不超过16个字。



    七、命题作文
    22.按要求作文:
    一本书能够吸引我们,必然是触动了我们的灵魂,书把我们的灵魂之门打开,在里面,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自己灵魂的模样。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寒假读书,你可能在书中也发现了那个曾经熟悉的自己,那个或是赞赏,或是鄙视,有过反思,也满怀期待的自己,那个从过去到现在又爱又恨的自己……
    请从《家》中的觉新、《我与地坛》中的“我”、《赤壁赋》中的“吾”,这三个人物中选一个或几个人物作为立足点,完成“遇见___________的自己”的填空,并以此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七单元(单元检测)(解析版+原卷版)-人教统编版语文必修上册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