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导学案
展开《登泰山记》同步学案
学习提示
①《登泰山记》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全文不到五百字,却充分展示了雪后登山的别样情趣。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泰山的壮美。
②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章的行文脉络。体会文章善于取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描写、叙事简洁明快的特点。
素养目标
1.了解姚鼐的生平及桐城派,了解“记”的文体特征,积累“阴”“阳”等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虚词,疏解文意,理清本文思路。
3.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读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4.理解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反对束缚人才、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意义。
重难点
体会语言精炼、用词生动、修辞巧妙等艺术特色。
课堂环节
情景导入
杜甫一首《望岳》带我们领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巍峨。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姚鼐,走近别样的泰山风光,一起学习《登泰山记》。
u 环节一:知人论世
1.走近姚鼐
姚鼐,字姬传,一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幼嗜学,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
20岁考中举人
30岁第六次应礼部试,才中进士,授庶吉士。
1773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因学识渊博被破格举荐入馆担任纂修官。
1774年,《四库全书》初编成,44岁借病辞官。
1777年起,姚鼐先后在扬州、安庆、徽州、江宁主讲扬州梅花书院、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
小结:历任兵部主事、乡试副考官、礼部员外郎、会试同考官、刑部郎中
2.了解写作背景
乾隆三十九年(1774),姚鼐四十二岁,以养亲为名,告归故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同上泰山,登日观峰之后,写下了这篇游记。
3.解题
①“登”,即由低处向高处行进,表明侧重于叙述、描写游泰山的经过和所见所感。
①“泰山”,山名,有“五岳之首”之称。
②“记”,古代一种散文题材,本文属于山水游记。
4.了解“泰山”
泰山,又名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为五岳之一,位于山东省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淄博三市之间,总面积2.42万公顷。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7米。
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依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
泰山不让微尘,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 ——李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5.了解文体
记
内涵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
发展
“记”在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
分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它是通过叙述游览过程、描写游览见闻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散文体裁,形式灵活自由。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6.了解“桐城派”
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 ) 济水( ) 徂徕( )
樗蒲( ) 绛皓( )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
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任务3:学生自读,并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是什么?
u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² 解读第一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阳: 西、东:
阴: 当:
分: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译文: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及作用。
思考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² 解读第二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以: 乘:
历: 限:
至于:
是: 麓:
蹬: 有:
译文: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循: 少:
复: 遂:
巅:
译文: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崖限当道者】: 限:
谓: 云:
几: 及:
负: 烛:
而: 居:
然:
译文: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
思考2: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5)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思考3:试概括这一部分景物的特点。
² 解读第三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晦: 五鼓: 稍: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 须臾:
采: 上:
正赤: 或:
或: 绛:
皓: 驳:
译文:
² 补充
天干地支
天干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用法
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也可以用来纪日。
旧历月份的相关常识
朔
阴历每月第一天
晦
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望
阴历每月十五
既望
阴历每月十六
古代时辰
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一个时辰(两小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晚七点起更,晚上7时至9时为一更,9时至11时为二更,11时至1时为三更(即“子时” ),午夜1时至3时为四更,后半夜3时至5时为五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现代时间
时辰
特殊名称
更点
23:00—1:00
子时
夜半
子时为三更
1:00—3:00
丑时
鸡鸣
丑正二刻为四更
3:00—5:00
寅时
平旦
寅正四刻为五更
5:00—7:00
卯时
日出
7:00—9:00
辰时
食时
9:00—11:00
巳时
隅yú中
11:00—13:00
午时
日中
13:00—15:00
未时
日昳dié
15:00—17:00
申时
哺时
17:00—19:00
酉时
日入
19:00—21:00
戌时
黄昏
戌时一刻为一更
21:00—23:00
亥时
人定
亥时三刻为二更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
思考2:试概括这一段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思考3:找出下面句子中最有变现力的词语,并分析其效果。
(1)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2)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² 解读第四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是: 显庆:
漫失: 僻:
当: 往:
译文: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
思考2:这一段列举了哪些人文景观,有何好处?
² 解读第五、六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苍: 平方:
圜: 罅:
音迹: 至:
译文: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的内容。
思考2:分析文末的景色描写
² 整体探究
思考1:整理全文思路
思考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悟?
【随堂巩固】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
2.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登泰山记》中作者写自己与朱孝纯所走山路危险难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任务活动二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思考2:桐城派刘大櫆提出了古文写作的“因声求气”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姚鼐认为“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请诵读品味文章的前两段,解说作者在其中寄寓了怎样的内在精神——“神气”?
思考3: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考证(考据)、文章(辞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思考4: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如何展开“描写”
描写方法
1.细节描写、场面描写,白描与细描
2.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
3.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描写
描写角度
1.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2.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
3.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4.色彩变换
描写作用
1.交代时间、季节、地点、气候及景物,提供人物活动的特点场所
2.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
3.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4.为下文做铺垫
5.推动情节发展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l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食顷,有白练绕树,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薄暮往西海门观落日。草高于人,路又绝矣。唤数十夫芟夷之而后行。东峰屏列,西峰插地怒起,中间鹘突数十峰,类天台琼台。红日将坠,一峰以首承之,似吞似捧。余不能冠,被风掀落;不能袜,被水沃透;不敢杖,动陷软沙;不敢仰,虑石崩压。左顾右睨,前探后瞩,恨不能化千亿身,逐峰皆到。当海马①负时,捷若猱猿,冲突急走,千万山亦学人奔,状如潮涌。俯视深阬、怪峰,在脚底相待。倘一失足,不堪置想。然事已至此,惴栗无益。若禁缓之,自觉无勇。不得已,托孤寄命,凭渠所往,觉此身便已羽化。《淮南子》有“胆为云”之说,信然。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①海马,前文僧人曾建议:“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思考:姚鼐和袁枚登山所见景物有哪些相似的特点?请用三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u 环节四:思考延伸
百姓的江天
汤世杰
“支持这个世界的,是一些非常简单的观念。”我们所能见到并参与其中的,也尽皆世界的日常。但故乡必有故乡的独特,不独特的从来都是我们的眼睛。一座小城,有别于大都市的,不是摩天大楼、车水马龙,而是日常生活的简捷便利,烟火人间的随处可逢,自然山水的伸手可及。
那幕日落原也寻常,却因有了大江的那个“曲折”,让我对比留意过的多处日落,有一种别致独特的感悟。地中海、波罗的海上的日落辉煌浩瀚,尼罗河、多瑙河上的日落华丽迷人,倒或因有水无山或有山无水,而少了些遮挡、少了些层次、少了些深邃,而一览无余,韵味清浅。山水、山水,须得有山有水,且洽配得当。西陵峡口,峡尽天开的这片江天日落,独特就在其间,既有浓墨堆垒般的凝重山影,也有洒金宣纸般的跳荡水波,山水相映,明暗错叠,动静互辅,那种浓暗酽黑的山色中层叠杂糅的霞色,那霞光将云头尽染时深浅有致的黝黑,让“斑斓”一语真正落到了实处,怎么看都让人直呼神奇。落日缓缓落向对岸那一溜青山背后时,落霞则从青山背后通红地衍射出来,温柔而又顽强。一江流水,既因那一溜青山浓郁沉重的倒影而显深沉,又任落霞的辉光映照而熠熠生辉。眼前,缓缓坠落的日头虽明明还挂在对岸青山垭口,但在我心里,夕阳已义无反顾地殉命于一江流水——它把一化作了千千万万,在每朵浪花每道波纹里得以重生。你似乎能听见整条大江的啸叫呐喊,瞬即热血偾张,想与大江一起远赴沧海。当人们通常把颂辞赞歌献给一幕日出时——那当然无可非议——一次那样的江天日落,让我意外地识得了落霞的无限英武。浩浩江天,任流霞映照得万紫千红。江水在熠熠闪耀。天宇在熊熊燃烧。满天原本纯白得近乎稚拙无邪的如莲云朵,也在转眼间幻化成了姿态嶙峋的丹霞峰岭,深沉、凝重。
江天就在那一刹那,渐渐从深红变成了绛紫,在我的注视中,那是个短暂得近乎漫长的过程,然后又从绛紫缓缓沉入森黑。霞色变幻万端的江天,引发的不是狂热呼唤,而是屏声静气的安谧。万物退避于远,市声消弭于耳,喧嚣消遁于僻。天人相对,无语而心通。当夜晚如期而至,世界转到了另一边,自己的心跳成为此在的唯一节奏,这世上,还有什么比宁静更经得住倾听?太阳已落到远山背后。你看见的只有江天、流霞,一个阔大到无边无际的、由霞色营造出来的玄妙空间。在暮色愈收愈紧的合围中,最后那片羽毛般的落霞像一个希望、一句誓言,久久挂在对岸那个山垭口上,闪耀。它的最后消失,与其说是沉入了肉眼莫见的某片宇宙荒野,我宁愿相信,那是落霞将自己分发给了每一个注目过它的灵魂——当我偶尔回眸周边同样如痴如醉的人们时,他们眼里正闪耀着奇异的眩光,那就是落霞,耀眼而又温柔,静谧却富含力量。我想他们看我亦如是。
“日暮江天静,无人唱楚辞。”一次大江落日提供给人的,恰好就是一次由大自然导演的话剧,一次美的灿然寂灭、物的意外清空、欲的瞬时断舍离。人心至少在那个短暂时刻,从名利漩涡,从烟火人间,从满满当当充斥着物与欲的世界,让眼耳鼻舌身意受想行识一起进入一个只有光影色彩,最后连光影色彩也消失殆尽的世界,彻底地由“色”入“空”,从“有”至“无”,完成了一次蝉蜕浊秽般的瞬时嬗变。再怎么舒适安逸的日子也是累人的,何况日子总有烦人之处。长长的人生需要无数个那样的短短清空,否则,灵魂将会被各种明目张胆或乔装打扮的物与欲,撑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一刻宁静、几许空灵,再也容不下一点美妙、几许良善……
(节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8期)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思考:分析两文的异同,填写下面表格。
篇目
《百姓的江天》
《登泰山记》
表达方式
①___________
记叙、描写相结合
写景顺序
时间顺序
时间顺序
描绘画面
斑斓闪耀的江天日落图、安谧宁静的江天落霞图
②____________
文章主旨
表达③_____________。
表达④____________。
课后作业
课后反思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收获
不足
答案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汶水(wèn) 济水(jǐ) 徂徕(cú lái)
樗蒲(chū pú) 绛皓(hào)
任务活动 因声求气,品味内涵
任务3:明确 以游踪为主线,以时间为辅线。
u 环节三:深度探究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² 解读第一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阳:泰山南面; 西、东:向西,向东,名词作状语;
阴:泰山北面。(注: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在,介词。 分:分界。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泰山 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南北山谷分界处的,是古长城的遗址。最高的日观峰,在古长城以南十五里。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明确 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由面(汶和济)到线(古长城)再到点(日观峰),为下文写观日出埋下伏笔。
思考2:明确 “皆”。两个“皆”字,点出了山南山北众多支流纵横交叉、终归一河的景色,句子显得顿挫有力。
² 解读第二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以:在; 乘:趁,冒着;
历:经过; 限:界限;
至于:到达。古今异义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是:这; 麓:山脚。
蹬:台阶,石阶; 有:通“又”。
译文: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循:沿着,顺着; 少:少于,形容词做动词;
复:再; 遂:相当于“而”,表顺承;
巅:顶峰。
译文: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峰。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崖限当道者:定语后置句。 限:像门槛一样,名词作状语;
谓:称为 云:句末助词,无实际意义。
几:几乎。 及:等到;
负:背,覆盖; 烛:照,名词作动词;
而:表顺承; 居:停留;
然:.......的样子
译文: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像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人都称它为“天门”。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像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像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明确 记述登山时间、同伴、路线,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思考2:
(1)明确 “乘”“历”“穿”“越”“至”。几个动词蝉联而下,既吻合描写对象,又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的神态,写出了急于登泰山的浓厚游兴。
(2)明确 “四十五”“皆”“石”“七千”。这些词写出了山势高拔,道路漫长,登山艰险,兴致勃勃诸多内容。
(3)明确 “迷雾冰滑”“几”“登”。从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中突出了登山之艰险,把风雪中登山的特点进一步明确了。
(4)明确 “负”“烛”。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5)明确 “照”“画”“居”“带”。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思考3:明确 高峻、壮阔、雄浑。
² 解读第三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五鼓:五更; 稍:逐渐;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定语后置,判断句。
极:天边 须臾:片刻,一会儿;
采:同“彩”。 上:升起来
正赤:大红色; 或:有人。
或:有的; 绛:大红色;
皓:白色; 驳:杂;
译文: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全都云雾迷漫,逐渐看见云中有几十个白色的像摴蒱所用的掷具似的东西,都是山峰。天边的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承托着它。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明确 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思考2:明确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从形状、色彩和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绚丽壮美的日出图景。
思考3:
(1)明确 “扬”“击”“皆”。作者写日出,先造声势,用五更时分的风雪交加、云雾弥漫来衬托日出景象的瑰丽。
(2)明确 “丹”“红光”“动摇”“东海”。作者用如丹砂一般红的色彩,写出朝阳的无限生气和令天地一变的力量。旭日如丹,倒映在海面上,上下辉映,一片红艳艳,海浪翻滚,红波摇动,犹如承托着太阳一般。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奔放豪迈,造成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语调应高亢激昂。
² 解读第四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是:这; 显庆:唐高宗的年号;
漫失:模糊或缺失; 僻:偏僻;
当:在; 往:去(看)
译文: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观赏了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已经模糊缺失了。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明确 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思考2:明确 (1)人文景观: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2)好处: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² 解读第五、六段
n 活动:解释下列词语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苍:深青色、深绿色; 平方:平整方正;
圜:通“圆”; 罅:石缝;
音迹:声音和踪迹。 至:到;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整方正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到日观峰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平齐。
n 活动:问题探究
思考1:明确 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和交代记游人。
思考2:明确 以极平实简练的语句,将景物进行对比,写出泰山有别于其他名山的特征。虽无细部刻画,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语言简练,准确生动,紧扣时令特点,体现了桐城派文章“雅洁”的特点。
² 整体探究
思考1:明确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经过→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
思考2:明确 ①志当存高远,敢于迎难而上。
②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③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非有力者、非有情者而不能至,不能悟也。
④不经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要想得到美的感受,非付出艰辛的代价不可。
⑤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才能驱散心灵的阴霾。
【随堂巩固】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望晚日照城郭,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3.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4.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任务活动二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思考1:明确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思考2:明确 在第一段中,泰山雄浑壮丽,表现的神气:向往和征服。在第二段中,登山时间是寒冬腊月,表现的神气:迎难而上,不畏艰险。山顶所见表现的神气:历经艰险,始得奇观。
思考3:明确 ①义理方面,不仅寄寓了“神气”,还描写泰山本身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②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③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思考4:
①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②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③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④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l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明确 奇异、险峻、壮观。
u 环节四:思考延伸
明确 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 气势磅礴的泰山日出图 自然能涤荡心灵,使内心得到片刻宁静的主题 对自然美景、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以及不断攀登才能见证绝美的人生感悟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导学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优质导学案,共35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2* 登泰山记学案,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生依据目标自主复习,同桌互查,文化常识必备,情境默写,挖空练习,拓展训练,素材积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2* 登泰山记学案设计,共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知识链接,课前学习,合作探究,目标检测,理解默写,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