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西师大版一年级上册5以内数的加法公开课教案
展开4、 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内容
西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7~18页 ,认识且会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教学提示
学生在前期学习“1~5的认识”时,对“合起来”有了一定的认识。“合起来”是学生理解加法含义的基础,教学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要盲目硬性灌输。
教学目标
1.理解加法的含义,体会数的组成与加法的联系,认识加号、加法算式,探索5以内数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化,会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从不同的角度列算式,初步体会交换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坚定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探索5以内的加法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教学挂图、几张花的卡片、5根小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建议:可以预设几个情景来进行导入。如
谈话激趣法、复习导入法等。
谈话激趣法: 。
师:小朋友们去过停车场吗?(大部分没有去过)那儿有许多漂亮的汽车。现在老师帮你们去看一看停车场里有多少辆汽车好吗?
教师出示教学课件(例题1主题图的停车场里停有2辆小汽车。)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发言汇报自己看到的事物。(停车场有2辆小汽车)
“嘟嘟嘟”,师播放小汽车的鸣笛声。
师: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提问:又有汽车来停车场了,那停车场将会有几辆汽车呢?
复习导入法
教师:同学们,我们巳经认识了哪几个数?抽学生回答出=0,1,2,3,4,5。教师:说一说,这些数可以表示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从0到5,谁能用手指来演示数数?在演示时,嘴和手要配合好,边说边做。
引导学生回答出左手拿着的铅笔和右手拿着的铅笔合起来就是
教师:对,这里的“合起来”用得非常好。
板书:合起来。
教师:你能用一个动作来演示“合起来”吗?指名演示,然后引导台上的学生与其余学生一起用手演示“合起来”。
教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合起来”用数学的方法怎样表示。
【设计意图】在复习数的概念时强调“添上”“合起来”等动作,为加法的学习建立鲜明的表象,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探求新知
1.教学例1,体会合起来用加法计算
(1)请5个学生上台,发给每个学生一只笔,问:现在是几个?又发给一个,问;现在合起来是几个?
让学生上讲台演示,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出示动态汽车图
(3)看图说图的意义。师指名回答,师生评议。
学生认真观察后,说说图意:2辆车和1辆车合起来是3辆车。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和出示图,帮助学生理解题意。
(4)在2和3之间用什么符号能清楚的表示2与1合起来3呢?小组交流
(5)明确方法,认识“+”,介绍算式,读法。学生读
(6)结合生活,说说2+1=3的意义
(7)课堂活动1。
老师读题后,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2.教学例2,探索2+3=
(1)老师摆3朵花,问:这是几朵花?再摆2朵,问:又是几朵?
画圈后问:这幅图是什么意义?学生观察图,并回答。师问:“你能用算式表示吗?”
小组交流,并回答:3+2=5
(2)请同学摆,画,比,想,看谁最先找到答案。(学生动手画图,说一说图的意思3朵花和2朵花合起来是5朵花。)
学生用算式表示:3+2=5
(3)学生汇报。
画圈、画×、画笑脸、画小棒等都可以的。
引导学生说出:从3后接着数,用数的组成、数的分解来思考都可以得到正确得数5。
小结: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3.教学例3
(1)摆一摆:学生前后两人一组合作摆小棒
(2)想一想:要求合起来有多少根小棒该怎样写算式。
(3)活动汇报:前后学生得出不同的算式。
4+1=5 1+4=5
(4)出示挂图激疑:同一个数学问题怎么会有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呢?学生回答:看的方向不同。
(5)看着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师小结板书:4+1=1+4
2.你能看图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吗?
( )+( )=( )
( )+( )=( )
师:孩子们真聪明,能看着一幅图写出两个不同的加法算式。
【设计意图】教学中设计了多种摆棒的方式,这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摆小棒的方式,使学生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不断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
巩固新知
1、课堂活动3
(1)老师介绍题意后,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4)在书上写算式
(5)师生评议
2、完成课堂活动2.
3.写算式。
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列出两个式子,比较它们的结果有什么联系。
学生小组内讨论,写出式子,班内展示交流。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算式?从中你知道些什么?你觉得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问题,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
学生回答。
练习反馈
1. 动手操作,体验加法的含义。用桌子上的5个圆片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答案:4+1 1+4 3+2 2+3 1+3 3+1 ……
2. 填一填。
答案:5;4;4;5。
3. 照样子画一画,再写出得数。
答案:
3+2=5 1+4=53+1=4
○○○ ○○ ○ ○○○○ ○○○ ○
4. 你能帮小鸡找到自己的家吗?
5. 试一试。
答案:3;4;3。
布置作业
练习册教材P18相关题目。
板书设计
1——5的加法
加法 ----合起来
2 + 1 =3
加号
3 + 2 = 5
教学反思
课前了解,班级的大部分同学已经会计算5 以内的加法了,也有个别的能根据具体情境正确地选择加法,但是对“为什么用加法计算”“为什么2+3=5”之类的问题不明白道理,也就是理解加法的意义。所以通过适当的学生熟悉的情境、适当的小棒动手操作、加上合起来的动作,能够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加法意义。
教学资料包(机动栏目,每个单元至少一个即可)
教学资源
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在加法中,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加得的结果叫做和。例如:53+31=84,在这加法算式中,53与31是加数,84是和。符号“+”叫做加号,读作“加”。
从理论上讲,加法还有以下两种定义法:
定义1(序数理论):如果数a与数b都是自然数,在自然数列中的数a之后再数出b个数来,恰好对应于自然数列中的数c。那么,数c叫做a与b的和,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
a+b=c
读作“a加b等于c”。
a与b都叫做加数,符号“+”叫做加号。
定义2(基数理论):设A、B是两个不相交的有限集合,它们的基数分别是a和b,如果集合A与B合并所得的并集是c,那么并集c的基数c就叫做a与b的和,求两个数的和的运算叫做加法。记作:
a+b=c
a与b都叫做加数,符号“+”叫做加号。
游戏:贴苹果
要求:在苹果图片上写出“5以内的加法算式”并贴到苹果树上去。
游戏方式:以小组合作方式,大家摆学具说算式,一人写算式。
评价方式:请学生当“小法官”
资料链接
加号、减号的来历
我们在学习数学时,常常和+、-、×、÷、等运算符号打交道.这些符号形式简单、对称,表达的意思确切.
在五百年前,有一位德国数学家,叫魏德曼.他在横线上加了一个竖,成为“+”,他用这个符号表示增加的意思;他又在加号上去掉一个竖,成为“-”,表示减少.兄弟两个就诞生了.但是“+”和“-”正式被大家所公认,用来作为加、减运算符号,是从1541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的,以后逐渐普及,沿用到现在.
等号“=”的产生比“+”和“-”晚大约一百年,距今四百多年.英国学者利科尔德,觉得用两条平行而相等的直线来表示两个数相等是再合适不过的了。等号“=”由此产生。
《数一数》情景引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是宋朝理学家邵康采用基数词作巧妙地组合而写出来的.它语言质朴自然,诗意清新素丽,十分形象简洁地把旅途风光通过数字的排列,展示在读者面前.运用数字填诗的据说还有清朝的乾隆皇帝。在游江南时,他曾吟诵过一首七言绝句:“一片一片又一片,二片三片四五片.六七八九十来片,飞入芦花皆不见.”全诗平易活泼,生动奇异,意境开阔,情景交融.它真实形象地描绘出寒冬季节飞雪、芦花纷飞浑和的特有景观,显示了作者欣喜快悦的兴奋之情.解放前,货币天天贬值,物价一日数涨.四川重庆一家晚报登过这样一首描绘中小学教师饥寒交迫生活的诗:“一身平价布,两袖粉笔灰.三餐吃不饱,四季常皱眉.五更就起床,六堂要你吹.七天一星期,八方逛几回.九天不发饷,十家皆断炊。”
小学西师大版二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0的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小学西师大版二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10的加减法优秀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西师大版10的加减法公开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西师大版10的加减法公开课教案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数学西师大版一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5以内数的加法优秀教案: 这是一份数学西师大版一 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一)5以内数的加法优秀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设计意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