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二章 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文ppt课件
展开1.粮食安全的含义指保证人们能够___________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2.粮食安全的地位国家安全的基本___________。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3.我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生产能力的主要特征(1)人均耕地_____,后备耕地资源_______。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各类建设用地的扩展,人均耕地面积不断_______;可开发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少、质量低,开发难度大。(2)耕地质量总体欠佳,_______和污染问题严重。
(3)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①南方地区:水热资源充足,耕地以_______为主,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占用优质耕地最为_______的地区。②北方地区:水热资源有限,耕地以_______为主,是我国新增耕地的主要分布区,但新增耕地往往都是质量较低的耕地。③西北地区:耕地仅分布在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好的_______。(4)农业气象灾害频发,粮食产量年际波动_____。特别提醒: 我国人口众多,季风气候显著、干旱区面积广大、多丘陵山地,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耕地的粮食生产的承载压力大。
1.基本要求建立在国内粮食生产基础之上的粮食安全,需要不断_______粮食总产量,以满足人口和消费水平增长带来的粮食消费需求。2.增加粮食总产量的基本途径(1)扩大耕地数量:1949年以后,耕地数量增加有限,目前总体呈_______趋势。
(2)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
3.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的手段(1)通过粮食的___________,解决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配置不均衡问题。①跨区调剂方向:以前是“南粮北调”,目前是“___________”。②目前的粮食净调出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安徽等省区。(2)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是我国保证粮食安全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3)建立___________。
特别提醒: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以国内粮食生产为主,努力实现粮食自给,在此前提下,以提高粮食生产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主要途径。
1.我国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_______、确保_______、适度进口、科技支撑。2.总体目标确保谷物基本_______、口粮绝对安全。
未来粮食安全的耕地保障
3.面临的主要挑战(1)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勉强平衡状态。(2)粮食品种结构和___________矛盾突出。(3)受耕地、水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粮食产量继续增长难度越来越_____。(4)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波动,宏观调控难度_______。
4.主要对策——保护耕地资源,确保我国的耕地数量和生产能力(1)耕地数量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_______政策,划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耕地_______,确保耕地保有量在_______亩以上,确保基本农田不低于15.6亿亩。(2)耕地质量方面: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以及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耕地_____________治理、___________与坡耕地改造、高效节水等一系列水土资源保护项目,以实现高产田的稳产保育和_____________的地力提升,增加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减小对耕地数量需求的压力。
轻巧记忆:我国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及措施原因:①风力侵蚀、流水侵蚀、沙漠侵吞大量良田;②城市公共交通建设和农村住房占用耕地;③退耕还林、还草及生态建设占用耕地。措施:①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严控乱占耕地行为;②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节约合理利用每一寸耕地;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防止耕地退化。
黑土是温带草甸植被下长期滞水发育而成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东北黑土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厦门中学生助手发现,20世纪50年代大规模开垦以来,东北黑土区逐渐由林草自然生态系统演变为人工农田生态系统,黑土有机质含量平均下降约三分之一,土层厚度减少近一半。为保护黑土,东北地区根据降水、积温和坡度等条件的不同,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多种新型耕作方式(如图)。
秋季作物收获后,秸秆和残茬留置于耕地表面越冬;次年春季不进行任何秸秆处理和整地作业,直接在有秸秆覆盖的田地上用免耕播种机进行播种和施肥。
秋季作物收获后,秸秆粉碎并均匀抛撒于田间,喷施秸秆腐解剂后进行一定深度的翻耕,耙平耙碎;次年春季土壤化冻后采用机械平地播种方式进行播种和施肥。
(1)根据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分析东北地区大面积垦殖导致黑土退化的原因。(2)根据方式I和方式Ⅱ的差异,推断东北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时适合采用方式I的区域所具有的气候和地形条件,并说明理由。(3)说明东北黑土区改良耕作对国家粮食安全的意义。
提示:(1)气温较低,风化作用较弱,成土过程缓慢;生长期较短,有机质积累缓慢。翻耕土壤加快有机质分解,有机质的消耗量大于积累量;天然植被减少,水蚀和风蚀加剧,导致土层变薄。(2)降水较少,积温较高;坡度较大。理由:(与方式Ⅱ相比)方式Ⅰ可有效抑制蒸发,保持土壤水分,减轻水蚀和风蚀(适合在降水较少、坡度较大的区域采用);阻碍春季土壤温度回升,延迟出苗,导致生长时间不足(适合在积温较高的区域采用)。(3)保护和提升黑土区的耕地质量,降低自然灾害对粮食减产的威胁,提高粮食产量和品质,保证粮食持续供应和跨区调配。
1.我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耕地资源总量多,人均耕地少;(2)耕地资源质量整体欠佳,受污染和退化严重;(3)耕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水土资源配置欠佳;(4)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开发利用难度大;(5)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
2.我国耕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原因
读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在减少,其直接原因有( )①过度抽取地下水 ②草场普遍超载③人口的不断膨胀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⑤不合理的灌溉方式 ⑥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C.①③⑤ D.②④⑥
(2)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有( )①增加耕地面积②切实保护耕地③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毁林开荒⑤大力开垦草原⑥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⑥
[解析] 第(1)题,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水资源紧张,不能直接减少耕地面积,①错。草场普遍超载,是草地的问题,不是耕地,②错。人口不断膨胀,人均耕地面积减少,③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大量耕地,④对。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地盐碱化,耕地减少,⑤对。流水侵蚀和风沙危害的加剧,使土地肥力丧失,耕地减少,⑥对。故B正确。第(2)题,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现在可供开垦的荒地数量十分有限,且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因此我国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是在保护好现有耕地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开垦宜农荒地,发展农业技术,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故D正确。毁林开荒、大力开垦草原会破坏生态环境,造成土地退化,使粮食单产降低。
1.(2022·湖北高二期末)如图示意2009—2017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重心变化。据此完成(1)~(3)题。
(1)2009—2017年我国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重心变化特征表现为( )①耕地面积重心“西移北上”②粮食产量重心“北上东移”③耕地面积重心空间变化大于粮食产量重心④耕地面积重心年际变化小于粮食产量重心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09—2017年我国耕地面积重心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①东北地区自然灾害频发②东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③西北地区耕地资源开发④西南地区生态环境恢复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若粮食产量重心变化趋势不变,则我国粮食( )A.生产能力下降 B.存储成本上升C.运输费用上涨 D.进口数量增加
[解析] 第(1)题,观察图中信息可知,2009—2017年我国的耕地面积重心逐渐向西移动的同时,向北移动,故①正确;根据粮食产量重心移动轨迹可以看出,重心逐渐向北移动的同时向东移动,因此是“北上东移”,故②正确;读图可知,耕地面积重心空间变化:经度存在1′30′′变化,纬度不到1′变化,因此空间变化很小,而粮食产量重心经度变化大约为45′,纬度变化超过1°,因此耕地面积重心空间变化小于粮食产量重心,故③错误;两图对比可以看出,粮食产量重心移动轨迹上,纬度差较大,且年际变化曲线坡度较大,因此耕地面积重心年际变化小于粮食产量重心,故④正确。正确的是①②④,故选B。
第(2)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耕地面积重心“西移北上”,原因可能是我国东南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导致耕地面积逐渐向西北移动,且由于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我国西北地区的耕地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故②③正确;东北地区距离华北地区较远,且不能影响华北地区的耕地面积重心移动,故①错误;西南地区的生态环境较好,且对耕地面积的重心变化影响不大,故④错误。正确的是②和③,故选C。
第(3)题,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粮食按照移动“北上东移”的趋势不变,将导致距离消费市场越来越远,增加了运输的费用,因此运输费用上涨,故C正确;粮食产量的重心移动,说明移动区域粮食产量在增加,不会导致生产能力下降,故A错误;对于储存粮食来说,粮食产量重心移动,对其无太大影响,故B错误;图中显示,粮食产量重心的变化,说明东北方向上,粮食单产高,粮食产量在增加,因此进口数量会减少,故D错误。故选C。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大量良田被占用;再加上不合理利用耕地资源,这些都严重威胁到我国耕地的质量,导致耕地已逐渐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稀缺资源。图甲为我国耕地集中分布区示意图,图乙为我国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示意图。
(1)分析在2012至2017年期间我国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特点。(2)从目前的开发利用情况来看,说出我国耕地具有哪些主要特点。(3)读图,简析这些地区发展粮食种植的共同优势自然条件。(4)说出保护我国耕地资源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提示:(1)我国耕地面积与人均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面积2012和2013年持平。(2)分布不均衡;耕地总量多,人均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耕地质量总体偏低,耕地质量下降。
(3)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海拔低,地势起伏较小);大部分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热条件配合较好;河流众多,有便利的灌溉水源;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肥力较高)。(4)制定耕地保护法(加强立法);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节约集约用地;工矿废弃地复垦;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禁止盲目扩大建筑用地规模、滥占耕地(或合理规划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毁耕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行间作、套种),积极开展工矿建设中的土地复垦工作。】(合理即可)
1.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举措
2.扩大耕地数量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增加粮食总产量的两个基本途径。
3.在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基础上,我国还通过跨区域调剂、国际贸易和粮食储备等手段对粮食安全进行调节。
拓展提升:(1)我国不同区域中、低产田的主要问题与质量提升的重点任务
(2)粮食安全的三大支柱
(3)科学开发与整理土地的办法
读“我国部分省区粮食产出、人口份额的地域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黑龙江、吉林是我国未来粮食增产规划的核心区,其粮食增产的主要潜力是( )A.光热充足,复种指数高B.耕地后备资源不足C.人少地多,商品率高D.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2)根据图示信息判断,目前我国粮食流通的基本格局是( )A.南粮北运 B.北粮南运C.东粮西运 D.各地自给
[解析] 第(1)题,图中黑、吉两省人均产粮量与全国均值之差最大,是全国余粮最多的省份。两省粮食生产最大的优势为地广人稀,人均粮食占有量高,商品率高。故C正确。第(2)题,由图中信息可判断我国目前余粮最多的省份主要是北方的黑、吉、内蒙古、豫等,缺粮地区集中在我国南方地区,故B正确。
2.(2022·山东枣庄高二期末)“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荒地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发展畜牧业生产。目前,我国还有大面积的滨海荒地尚未被开发利用。据此完成(1)~(3)题。(1)“滨海草带”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必须同时具备的特征是( )A.耐盐和耐涝 B.耐涝和抗风C.抗风和耐旱 D.耐旱和耐盐
(2)我国适宜大规模开发“滨海草带”的地区是( )A.台湾西部沿海 B.浙闽沿海C.珠江三角洲 D.环渤海地区(3)通过建设“滨海草带”,有助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其原因是“滨海草带”( )①不与粮食生产争地②有利于改善居民膳食结构③通过退耕还草,减少水土流失④缓解大豆进口增长压力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荒地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发展畜牧业生产。滨海地区地下水盐度较高,土地盐碱化严重,滨海地区海拔低,地形平坦排水不畅,易发生涝渍,不适宜生产粮食,所以适宜种植的牧草品种必须同时具备耐盐和耐涝才能在这里正常生长,A正确;滨海地区受海洋的影响大,降水较多,并不干旱,牧草品种不必具备耐旱特征,C、D错误;一般草类植株都不是很高,并且牧草会定期收割,不必具备抗风特征,B错误。故选A。
第(2)题,环渤海滨海地区位于我国北方,是半湿润地区,降水相对较少,蒸发强烈,降水量小于蒸发量,土地容易盐碱化,盐碱地分布特别的广泛,不适宜生产粮食,适宜大规模发展“滨海草带”,D正确;台湾沿海地区、浙闽沿海地区和长江入海口地区都位于我国南方,是湿润地区,降水相对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土地不容易盐碱化,盐碱地分布较少,适宜生产粮食,优先用于发展粮食生产,不适宜大规模发展“滨海草带”,A、B、C错误。故选D。
第(3)题,我国耕地资源有限,要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耕地利用要优先用于发展粮食生产,能用于种植饲草的耕地少之又少,土地利用效率是影响中国粮食供给安全的重要因素,这就决定了饲草、饲料种植不能与粮争地,①正确;材料中提到“建设滨海草带”,即在东部滨海地区扩大饲草种植面积,有利于丰富饲草来源,减少对大豆的需求量,缓解大豆进口增长压力,④正确;发展畜牧业生产,可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后对肉蛋奶在膳食结构中的比例不断增加的需求,②正确;“滨海草带”是在不适宜生产粮食的滨海荒地建立牧草生产体系,发展畜牧业生产,没有退耕还草,③错误。综合上述分析,①②④组合正确,故选B。
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及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1.粮食生产安全的资源基础
2.我国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能力的特征
(2022·湖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耕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种非粮食作物的现象,称为种植结构“非粮化”。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率空间差异明显,2019年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明显高于鲁西北平原地区。如图示意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
(1)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的种植结构“非粮化”率差异大,请从自然条件方面作出解释。(2)近年来,山东省部分经济发达地区种植结构“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说明其变化的主要原因。(3)为保障粮食安全,请提出防止耕地种植结构“非粮化”的合理建议。
[答案] (1)与鲁西北平原地区相比,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温暖湿润,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或与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相比,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2)经济发达地区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3)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解析] 本题以山东省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及山东省山脉水系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结构转变、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和题中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粮食安全意识。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和两个地区的名称可知,鲁西北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受地形影响,当地水、热、土组合相对单一,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种植粮食的效益相对较好,从而使得“非粮化”率较低;而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区地形多样,气候相对温暖湿润,使得水、热、土组合多样,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不适合粮食作物规模经营,因此种植其他经济作物的效益远高于种植粮食,因此“非粮化”率较高。
第(2)题,经济发达地区人口集中,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居民对蔬菜、瓜果需求量变大,使得当地农业中“非粮化”类型向蔬菜、瓜果转变,这是市场需求的结果;与种植棉花、花生等作物相比,农户种植蔬菜、瓜果经济效益更高,促使当地“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蔬菜、瓜果种植对技术要求相对较高,而经济发达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经济条件好,有利于“非粮化”类型逐渐由棉花、花生、蔬菜向蔬菜、瓜果转变。
第(3)题,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主要原因是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较差,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不够,因此应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力度,提高粮食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入手,如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从而增加粮食种植收益;提高种植粮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从技术投入入手,如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防灾抗灾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政策手段抑制种植结构“非粮化”现象,严格耕地用途管制,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
一、单项选择题(2022·浙江高三专题练习)读部分国家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和我国土地利用结构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土地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B.土地资源总量不足,种类少C.土地资源总量、人均占有量小D.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较均匀2.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方面表现在( )A.土地资源类型多样B.人均耕地少C.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D.山地多,平地少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我国土地类型齐全,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人均占有耕地少,A正确,B错误。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各类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匀,C、D错误。故选A。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土地资源类型多样,有利于开展农、林、牧、副多种经营,A正确。人均耕地少,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匀,山地多,平地少均属于农业发展的不利条件,B、C、D错误。故选A。
如图为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现象的发生能对耕地造成直接危害的是( )①全球气候变暖 ②水土流失 ③赤潮 ④沙尘暴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4.下列行为违背科学发展观的是( )①占用基本农田,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以增加农民的收入②在低湿涝洼地挖鱼塘,筑台田,充分利用水土资源③城市开发区的规模不断扩大,数量不断增多④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生物工程防护体系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第3题,水土流失和沙尘暴能直接将表土层冲走或吹走,降低了土壤肥力,使土地退化。第4题,基本农田是肥力高、质量好的耕地,不能占用;城市开发区的建设也要本着少占农田或不占农田的原则进行,必须适度开发。
(2022·湖北武汉高二上期中)读“我国部分省(市、区)耕地、水资源比重对比图”。据此完成5~6题。
5.图示反映的我国资源问题是( )A.耕地与水资源的配置失衡B.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C.资源总量多,人均资源量少D.土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6.我国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是( )A.西气东输B.南方平整土地,北方节约用水C.南水北调D.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解析] 第5题,由图中所列省(市、区)耕地比重与水资源比重的对比可以看出,我国南方地区水多地少,北方地区则是水少地多,明显呈现出耕地和水资源配置失衡问题。选A。第6题,为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紧缺状况,实施了南水北调工程,有利于解决我国耕地和水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C正确。
(2022·安徽省怀宁中学高二期中)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坡面整治经历了三个阶段(如图)。治沟造地是乡村振兴背景下,集支渠排水灌溉、防洪坝系建设等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延安市治沟造地工程已经完成预期目标,但因村民外出务工导致约20%的新造地撂荒。据此完成7~9题。
7.下列属于第一阶段的预期目标但没取得理想效果的是( )A.增加耕地面积 B.提高粮食产量C.增加林草面积 D.遏制水土流失8.从乡村振兴战略角度评估,第二阶段治理措施的弊端主要是( )A.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B.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C.植被覆盖率高易发火灾D.治理水土流失的效果欠佳
9.针对新造地撂荒引起的问题,宜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粮食进口C.出台惠农政策 D.完善水利设施[解析] 第7题,由图示可知,该区第一阶段是开挖梯田,梯田可增加沟壑区耕地面积,有利于增加粮食产量,但会减少林草面积,增加林草面积不是开挖梯田的目标,梯田建设对于坡地来说平整了土地,利于缓解水土流失,但不能遏制水土流失,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第8题,第二阶段治理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主要是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出发,利于生态修复,利于缓解水土流失,但只注重生态建设,不注重农民经济发展,不利于区域经济持续发展,故B正确,D错误。生态建设不会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故A错误。火灾与植被覆盖率多少无大的关系,故C错误。故选B。第9题,村民外出务工导致部分的新造地撂荒,所以针对新造地撂荒引起的问题,应鼓励农地流转,加强土地的利用,减少撂荒,故C正确。加大开荒加度,可能加大撂荒数量,不可取,故A错误。增加粮食进口,也会加大土地的撂荒,故B错误。完善水利设施,与村民外出务工导致撂荒无关联,不能避免撂荒行为,故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10.(2022·广东珠海高二期末)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我国小麦产量和消费量已连续十年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小麦供需缺口时有出现。随着经济的发展,种植结构发生变化,稳定小麦种植面积存在难度。我国现有小麦种植耕地中,约有2/3为中低产田,单产低。受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小麦进口量波动大。图甲示意近年我国小麦生产量、消费量变化,图乙示意我国小麦优势区域分布示意图。
(1)根据材料,概括我国近年来小麦的产销特征,并简析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2)黄淮海小麦优势区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指出该区耕地资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3)结合材料,分析保障我国小麦供应的途径。
[答案] (1)特征:2014—2019年产量稳中有升,产量大于消费量;2019—2021年消费量快速增长,消费量大于产量。原因:产量上升的原因是农业技术提升,单位面积产量增加。(2)优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耕地面积较大。不足:人均耕地少。受旱涝灾害、盐碱化、水资源不足等影响,耕地质量偏低。(3)实行小麦种植区耕地保护政策,规划小麦优势区;利用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量;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拓展进口渠道;建立小麦储备。
[解析] 本题以我国小麦优势区域分布示意图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耕地资源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与我国小麦供应的途径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2014—2019年产量稳中有升,产量大于消费量。2019年之后消费量快速增长,消费量大于产量。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农业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由于近年来农业技术提升,导致我国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变大,所以出现产量变化。
第(2)题,黄淮海耕地资源存在的优势主要从地形,土壤以及面积的角度来分析。从地形的角度来分析,黄淮海地区地处平原,所以地势平坦。从土壤的角度来说,黄淮海地区土壤肥力较强,土壤肥沃。从面积的角度来说,黄淮海地区土地资源丰富,耕地面积较大。黄淮海耕地资源存在的不足主要从人均耕地,面积,自然环境,耕地质量等角度来进行分析。该地区由于人口较多,所以人均耕地面积较小。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说,黄淮海地区易受洪涝灾害以及土壤盐渍化的影响。从耕地质量的角度来说,由于该地区水资源较少,所以该地区耕地质量较低。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教学ppt课件,共5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自主预习新知导学,合作探究释疑解惑,课堂小结,随堂训练,课标定位,素养阐释,提高耕地质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地理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前预习ppt课件: 这是一份地理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课前预习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知突破•储素养,生存和健康,物质保障,单位面积,跨区调剂,北粮南运,国际粮食市场,基本制度,生产布局,重金属污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3 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三节 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图文课件ppt,共5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目录索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