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页未读,
继续阅读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高中地理第一章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章末综合检测卷中图版选择性必修3,共8页。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为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
A.煤炭 B.水能
C.铁矿 D.焦炭
2.下列自然资源没有地带性规律的是(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土地资源 D.森林资源
3.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 B.气候资源
C.水资源 D.铁矿资源
解析:第1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其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煤炭、铁矿、焦炭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本题选B。第2题,煤炭资源具有一定的地质成矿规律,但没有地带性规律。其他三个选项都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第3题,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铁矿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1.B 2.B 3.D
下表为中国和世界人口数量前十位的国家在重要自然资源上的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情况。读表,完成4~5题。
类别
耕地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森林资源
中国
15.3
11.6
17.0
13.9
4.9
十国
均值
16.8
21.4
17.5
7.3
10.1
4.与十国均值相比,我国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能源资源
5.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解析:第4题,读表分析可知,我国的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远远大于十国均值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因此是我国最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第5题,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用完之后能够再产生的物质,属于可再生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答案:4.D 5.C
读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6~7题。
6.世界能源从图中哪个时期进入“煤炭时代”( )
A.① B.②
C.③ D.④
7.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6题,图中①~④四个阶段,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世界能源从工业文明时期开始进入“煤炭时代”。第7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采猎文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
答案:6.C 7.A
下图为浙江省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图。读图,完成8~9题。
8.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目前处于( )
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
9.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该( )
①提高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比重 ②积极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③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 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8题,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煤炭占能源结构比重的一半多,目前处于煤炭时代,选项B对。第9题,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该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③对;石油等矿物能源是污染严重的能源,①错误;浙江不适宜发展地热能,②错误;今后浙江还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④对。
答案:8.B 9.C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技术
11.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d曲线所代表的因素在采猎文明阶段没有产生影响,农业文明阶段影响也较微弱,在工业文明阶段的影响明显加强,结合选项,d曲线代表的应是技术。第11题,工业文明阶段,非农业用地大大增加,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位优劣上。
答案:10.D 11.D
树穴是在行道树树脚特意留出的供树根呼吸、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方形小槽。近年来,园林部门一直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栽种植物、覆盖树皮、铺设硬质透水板(树池篦子)等,解决树穴带来的环境问题。下图是树池篦子景观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在北方城市,树穴裸露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扬尘增加 B.生态破坏
C.酸雨多发 D.土壤盐渍化
13.树穴铺设树池篦子后,可以( )
①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 ②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 ③阻止其他植物生长 ④减少水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2题,北方城市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树穴裸露易使扬尘增加;树穴裸露不会引起生态破坏;北方城市降水少,酸雨少;树穴是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方形小槽,不会导致土壤盐渍化。第13题,树池篦子可以有效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减少行人踩踏的影响,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①②正确。树穴铺设树池篦子后,留有空隙,不会阻止其他植物生长,树穴铺设树池篦子不能减少水污染,③④错误。
答案:12.A 13.A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具体包括三个部分:蓝水足迹、绿水足迹、灰水足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发)的雨水资源量,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下列地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黑龙江 B.新疆
C.海南 D.内蒙古
15.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③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16.在山西省,下列措施中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打坝建库 B.覆膜种植农作物
C.植树造林 D.修建梯田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在黑龙江、新疆、海南、内蒙古四省区中,内蒙古的灰水足迹占区域生产活动水足迹的比重在四地中最大。灰水足迹比重越大,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越多,意味着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越重,所以D正确。第15题,新疆比海南绿水足迹小,即存在于土壤中的雨水被蒸腾的量比海南小,降水量和蒸发量小于海南,新疆的土地面积远大于海南,耕地面积也远大于海南;新疆的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种为主。所以A正确。第16题,读材料可知,绿水足迹指作物生产过程中蒸(发)腾的雨水资源量,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要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则应该增大植物蒸腾的比重或减少水分蒸发量。打坝建库,会增大水分的蒸发,使生产性绿水比重下降,故A不符合题意;覆膜种植农作物会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对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植物蒸腾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故B符合题意;植树造林增大植物蒸腾的水量,水分蒸发量也增大,故比重提高得较小,故C不符合题意;修建梯田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地表径流,会减少蓝水的比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14.D 15.A 16.B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材料一 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45种主要的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1)按再生性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自然资源分别属于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__资源。(2分)
(2)根据自然资源的属性特征,完成下表。(6分)
材料
体现的自然资源属性特征
一
二
三
(3)我国西北地区农业以__________业为主,主要是受__________资源的影响。人类的聚居地往往沿河分布,主要受__________影响。(3分)
(4)对我国东部地区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采用的煤的利用方式是__________(填材料三中的序号),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________。(5分)
A.② B.③
C.④ D.煤变油
解析:第(1)题,耕地、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第(2)题,材料一反映了自然资源的不均衡性属性,材料二反映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而材料三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多变性。第(3)题,主要考查了水资源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的影响。第(4)题,煤炭利用方式中最清洁且已大规模采用的是用煤发电,而具有战略前景的是煤变油。
答案:(1)可再生 非可再生
(2)不均衡性 有限性 多变性
(3)畜牧 水 水资源
(4)② D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青岛是一个缺水的城市,现在饮用崂山水的人很少了。二十多年前进行的引黄济青工程,水源用于工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但目前这个水是不够用的,必须有一些水源来补充。现在海水淡化、脱盐技术的发展足可以使海水变为纯净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所以可以作为新的解决水源的方向。
(1)请说出青岛市的缺水属于哪种类型,并分析该市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6分)
(2)除海水淡化外,请你说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该市淡水资源短缺问题。(6分)
(3)引黄济青和海水淡化对青岛市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6分)
解析:第(1)题,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相对较小;而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且发展速度快,水量相对不足。第(2)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可从开源和节流两大方面考虑。第(3)题,引黄济青和海水淡化都增加了青岛市可利用淡水的数量,从而缓解水资源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答案:(1)资源型缺水。青岛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对水的污染和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
(2)加快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的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革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集中、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建立水质监测系统,严格限制水污染物的排放;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3)增加了青岛市可利用的水资源数量;缓解了水资源供应不足产生的矛盾;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赵聪和他的4个好伙伴组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他们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多少及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他们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的演变而绘制了三个倒U形曲线: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之后阶段(如下图所示)。
(1)S1阶段碳排放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其原因。(5分)
(2)简述S2阶段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5分)
(3)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3分)
(4)人类在S4阶段以后为碳排放总量下降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S1阶段碳排放强度是比较高的,人均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比较低。原因是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碳排放强度高;此时的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比较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还是比较低的。第(2)题,读图可知,S2阶段随着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的增加,煤炭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区域的环境污染会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的严重破坏,使得一些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局面。第(3)题,读图可知,S3的阶段碳排放总量是比较高的,在这种状态下温室效应会有所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较高,气候的不稳定性也会有所增加。第(4)题,为使得碳排放总量有所降低,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革新生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逐步替代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化石燃料;加强国际的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答案:(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
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使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章末综合检测卷(一)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下图为自然资源、能源资源和可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
A.煤炭 B.水能
C.铁矿 D.焦炭
2.下列自然资源没有地带性规律的是( )
A.水资源 B.煤炭资源
C.土地资源 D.森林资源
3.按自然资源的属性,下列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生物资源 B.气候资源
C.水资源 D.铁矿资源
解析:第1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按其增殖性能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如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等,煤炭、铁矿、焦炭等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故本题选B。第2题,煤炭资源具有一定的地质成矿规律,但没有地带性规律。其他三个选项都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第3题,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铁矿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
答案:1.B 2.B 3.D
下表为中国和世界人口数量前十位的国家在重要自然资源上的对比(占世界总量比重%)情况。读表,完成4~5题。
类别
耕地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能源资源
森林资源
中国
15.3
11.6
17.0
13.9
4.9
十国
均值
16.8
21.4
17.5
7.3
10.1
4.与十国均值相比,我国最具优势的自然资源是( )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能源资源
5.下列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
A.耕地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森林资源
解析:第4题,读表分析可知,我国的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远远大于十国均值能源资源占世界总量比重,因此是我国最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第5题,非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例如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用完之后能够再产生的物质,属于可再生资源,耕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答案:4.D 5.C
读人类文明发展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6~7题。
6.世界能源从图中哪个时期进入“煤炭时代”( )
A.① B.②
C.③ D.④
7.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解析:第6题,图中①~④四个阶段,人类手执的工具依次是石器、简易农具、电钻、计算机,分别代表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期。世界能源从工业文明时期开始进入“煤炭时代”。第7题,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明显受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制约的时期是采猎文明时期和农业文明时期。
答案:6.C 7.A
下图为浙江省2015年能源消费结构图。读图,完成8~9题。
8.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目前处于( )
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
9.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该( )
①提高石油等矿物能源的比重 ②积极发展地热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③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 ④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第8题,从能源消费结构看,浙江省煤炭占能源结构比重的一半多,目前处于煤炭时代,选项B对。第9题,今后浙江省能源利用应该大力发展水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③对;石油等矿物能源是污染严重的能源,①错误;浙江不适宜发展地热能,②错误;今后浙江还应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污染气体排放,④对。
答案:8.B 9.C
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d曲线表示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地 B.劳动力
C.资本 D.技术
11.到工业文明阶段,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突出表现为土地的( )
A.数量 B.质量
C.类型 D.区位
解析: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d曲线所代表的因素在采猎文明阶段没有产生影响,农业文明阶段影响也较微弱,在工业文明阶段的影响明显加强,结合选项,d曲线代表的应是技术。第11题,工业文明阶段,非农业用地大大增加,土地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位优劣上。
答案:10.D 11.D
树穴是在行道树树脚特意留出的供树根呼吸、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方形小槽。近年来,园林部门一直尝试通过技术手段,比如栽种植物、覆盖树皮、铺设硬质透水板(树池篦子)等,解决树穴带来的环境问题。下图是树池篦子景观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在北方城市,树穴裸露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是( )
A.扬尘增加 B.生态破坏
C.酸雨多发 D.土壤盐渍化
13.树穴铺设树池篦子后,可以( )
①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 ②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 ③阻止其他植物生长 ④减少水污染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2题,北方城市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树穴裸露易使扬尘增加;树穴裸露不会引起生态破坏;北方城市降水少,酸雨少;树穴是有利于雨水下渗的方形小槽,不会导致土壤盐渍化。第13题,树池篦子可以有效减少降水对树穴的冲刷,减少行人踩踏的影响,保持树木根部土壤疏松,①②正确。树穴铺设树池篦子后,留有空隙,不会阻止其他植物生长,树穴铺设树池篦子不能减少水污染,③④错误。
答案:12.A 13.A
生产活动的水足迹是指支持一个国家(地区)或一个人在一定时间内进行产品生产与服务供给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淡水资源量。具体包括三个部分:蓝水足迹、绿水足迹、灰水足迹。绿水足迹指产品(主要指农作物)生产过程中蒸腾(发)的雨水资源量,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灰水足迹指以现有水环境水质标准为基准,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下图为我国部分省(区、市)生产活动水足迹组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4~16题。
14.下列地区中,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最严重的是( )
A.黑龙江 B.新疆
C.海南 D.内蒙古
15.新疆和海南绿水足迹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 )
①新疆的年降水量小于海南 ②海南的耕地面积大于新疆 ③海南的年平均气温高于新疆 ④新疆的农作物以耗水量大的品种为主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16.在山西省,下列措施中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
A.打坝建库 B.覆膜种植农作物
C.植树造林 D.修建梯田
解析:第14题,读图可知,在黑龙江、新疆、海南、内蒙古四省区中,内蒙古的灰水足迹占区域生产活动水足迹的比重在四地中最大。灰水足迹比重越大,消纳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淡水量越多,意味着生产活动对水环境的污染越重,所以D正确。第15题,新疆比海南绿水足迹小,即存在于土壤中的雨水被蒸腾的量比海南小,降水量和蒸发量小于海南,新疆的土地面积远大于海南,耕地面积也远大于海南;新疆的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种为主。所以A正确。第16题,读材料可知,绿水足迹指作物生产过程中蒸(发)腾的雨水资源量,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要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则应该增大植物蒸腾的比重或减少水分蒸发量。打坝建库,会增大水分的蒸发,使生产性绿水比重下降,故A不符合题意;覆膜种植农作物会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对减少水分的蒸发,增加植物蒸腾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使绿水足迹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故B符合题意;植树造林增大植物蒸腾的水量,水分蒸发量也增大,故比重提高得较小,故C不符合题意;修建梯田的主要作用是减少地表径流,会减少蓝水的比重,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答案:14.D 15.A 16.B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材料一 华北地区耕地约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40%,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6%。
材料二 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展迅速,但45种主要的矿产资源中,有十几种探明储量不能满足需要。
材料三 煤作为一种常规能源,随时代及科技进步,其利用方式多种多样。
(1)按再生性质,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自然资源分别属于________资源和____________资源。(2分)
(2)根据自然资源的属性特征,完成下表。(6分)
材料
体现的自然资源属性特征
一
二
三
(3)我国西北地区农业以__________业为主,主要是受__________资源的影响。人类的聚居地往往沿河分布,主要受__________影响。(3分)
(4)对我国东部地区而言,最清洁且已大规模采用的煤的利用方式是__________(填材料三中的序号),结合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实际情况,下列利用方式中具有战略前景的是________。(5分)
A.② B.③
C.④ D.煤变油
解析:第(1)题,耕地、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第(2)题,材料一反映了自然资源的不均衡性属性,材料二反映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而材料三反映了自然资源的多变性。第(3)题,主要考查了水资源对农业生产、人类生活的影响。第(4)题,煤炭利用方式中最清洁且已大规模采用的是用煤发电,而具有战略前景的是煤变油。
答案:(1)可再生 非可再生
(2)不均衡性 有限性 多变性
(3)畜牧 水 水资源
(4)② D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青岛是一个缺水的城市,现在饮用崂山水的人很少了。二十多年前进行的引黄济青工程,水源用于工业生产和百姓生活,但目前这个水是不够用的,必须有一些水源来补充。现在海水淡化、脱盐技术的发展足可以使海水变为纯净水,达到饮用水的标准,所以可以作为新的解决水源的方向。
(1)请说出青岛市的缺水属于哪种类型,并分析该市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6分)
(2)除海水淡化外,请你说出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解决该市淡水资源短缺问题。(6分)
(3)引黄济青和海水淡化对青岛市的发展有何重要意义?(6分)
解析:第(1)题,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相对较小;而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且发展速度快,水量相对不足。第(2)题,解决淡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途径可从开源和节流两大方面考虑。第(3)题,引黄济青和海水淡化都增加了青岛市可利用淡水的数量,从而缓解水资源不足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答案:(1)资源型缺水。青岛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小,且季节变化大;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对淡水需求量大;对水的污染和浪费,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
(2)加快节水型生产工艺设备的改造,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改革现行水资源管理体制,建立集中、高效、协调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实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理,全面建立水质监测系统,严格限制水污染物的排放;废水(污水)回收利用。
(3)增加了青岛市可利用的水资源数量;缓解了水资源供应不足产生的矛盾;缓解过度开采地下水带来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促进青岛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8分)
赵聪和他的4个好伙伴组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他们研究发现:碳排放量的多少及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密切相关。他们根据碳排放总量随时间、尺度的演变而绘制了三个倒U形曲线: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的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开始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高峰到人均碳排放量高峰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之后阶段(如下图所示)。
(1)S1阶段碳排放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其原因。(5分)
(2)简述S2阶段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5分)
(3)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3分)
(4)人类在S4阶段以后为碳排放总量下降采取了哪些措施?(5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S1阶段碳排放强度是比较高的,人均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比较低。原因是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还是比较低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碳排放强度高;此时的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比较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还是比较低的。第(2)题,读图可知,S2阶段随着碳排放总量、人均排放量的增加,煤炭污染物排放量增加,区域的环境污染会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的严重破坏,使得一些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的局面。第(3)题,读图可知,S3的阶段碳排放总量是比较高的,在这种状态下温室效应会有所增强,全球气候变暖会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频率较高,气候的不稳定性也会有所增加。第(4)题,为使得碳排放总量有所降低,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加大科技投入,革新生产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逐步替代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化石燃料;加强国际的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答案:(1)特点:碳排放强度高,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低。
原因:工业革命初期科学技术水平低,碳排放强度高;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规模小,碳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低。
(2)煤炭利用使污染物排放量增加,环境污染加剧;煤炭等矿产资源开采造成区域生态破坏严重,使非可再生资源面临枯竭。
(3)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气候不稳定性增加。
(4)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开发利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加强国际合作,制定全球性碳排放政策进行约束和制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