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河北专用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全一册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河北专用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阅读专训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展开
这是一份河北专用202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考阅读专训作业课件新人教版,共15页。
河北中考阅读专训一、[2022唐山路南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论考证季羡林①考证是做学问的必要的步骤,必由之路。特别是社会科学,你使用一种资料、一本书证明一件事情,你必须弄清楚这种资料、这本书是否可靠,这就用得着考证。你要研究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它们原来是什么样子,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有没有后人更改的东西?如果这些情况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义,贸然引用,企图证明什么,不管你发出了多么伟大的议论,引证多么详博,你的根据是建筑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必须通过细致的考证才能弄清楚的东西,你不能怕费功夫。②在进行论证时,我信奉两句话: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在进行工作时都离不开这两句话。在开始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你对这个课题总会有些想法吧,这些想法就是假设。为什么要“大胆”?意思就是说,不要受旧有的看法甚至结论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挥自己的幻想力甚至胡想力,提出以前从没有人提过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设。不然,如果一开始就谨小慎微,一大堆清规戒律,满脑袋紧箍,一点儿幻想力都没有,这绝对不会产生出什么好结果。哥白尼经过细致观测,觉得有许多现象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说解释不了的,于是假设了日中心说。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假设,如果没有这个胆量,太阳恐怕还要绕地球运转若干年。没有大胆地假设,世界学术史陈陈相因,能有什么进步呢?③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和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这就叫作小心地求证。不经过求证的假设很可能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定可靠。④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神来之笔,是灵感的火花,极端欣赏,极端自我陶醉。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当机立断,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假设真是美妙绝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这是地道的学术骗子!⑤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哥白尼倡日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字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理则一也。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历史,这一点恐怕是无法否认的。(有删改) 链接材料: 近日,一段某书法博士在某个书画栏目里给颜真卿《祭侄文稿》挑错字的视频引发了热议。她在这档节目中表示,“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将‘刺’字写成‘刾’,本身就是个错字,但是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而实际情况是自汉代隶书兴起之后,“刺”字在多数情况下被写成“刾”,在汉碑、唐人书法名迹中很多“刺”都被写成“刾”。根据《说文解字》,“刾”古代确实和“刺”一同使用,颜真卿没有写错。1. 作者认为考证的主要方法是什么?(2分)答案1.【答案示例】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2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第②段中“在进行论证时,我信奉两句话: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一句,不难提取概括出答案。2. 选文第④段的加线句,作者的言辞是否太激烈了?说说你的理解。(3分)答案2.【答案示例】 不激烈。作者这是在严厉否定那些坚持错误假设的人的做法,强调了一旦证明假设不能成立,就要毅然放弃、另觅途径、另立新说的观点。(观点1分,理由2分。理由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语言感情色彩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加线句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所说的为了论证自己的假设,不惜歪曲材料的人。“地道的学术骗子”体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否定态度。作者这句严肃的批评,是为了强调发现假设不成立时的正确做法,即毅然放弃,另觅途径,另立新说。据此作答即可。3. 如果把链接材料作为论据,你认为适合放在选文第几段?为什么?(3分)答案3.【答案示例】 示例1:第③段。链接材料中某书法博士未经过小心求证便得出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错字的结论,随后客观材料证明其结论是不可靠的。这与第③段“不经过求证的假设很可能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定可靠”的观点相符。示例2:第④段。链接材料中某书法博士在论述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错字的结论时,只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材料。该博士的行为与第④段论述的有的人“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的做法具有相似性。(段落1分,理由2分。理由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首先分析链接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然后从选文中找出与链接材料内容、观点相契合的段落,说明原因即可。链接材料举了某书法博士通过单一的材料便得出颜真卿书法作品中有错别字的结论,随后众多客观材料证明该博士的结论是错误的事例。该事例可论证第③段论述的“不经过求证的假设很可能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定可靠”的观点;该博士的做法也与第④段中所说的有的人“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的行为相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二、[2021抚顺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心有敬畏 行不逾矩吴宇轩①《明史》中记载:一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众说纷纭,或曰金榜题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不一而足,却皆未获赞许,唯独大臣万钢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时,朱元璋点头称是,称其见解“甚独”,并说“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②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③敬是会意字,由茍和攴两部分组成。茍意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攴意为敲击。《说文解字》中说:“敬,肃也。”敬字本义为恭敬、端肃。④畏的甲骨文字形像是鬼以手持杖的样子。《说文解字》说:“畏,恶也,从甶(fú),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畏的本义为害怕、畏惧。⑤敬畏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自此之后,敬畏便成了一种固定用法,用来指对人和事物心存崇敬尊重。敬畏虽然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却并非二者的简单组合。畏因敬而生,内心敬服,方能有所戒惧,从而约束规范言行。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二者相融通,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⑥宋人李俊甫所撰《莆阳比事》中记载:北宋林逵居官清白,任职于泉州市舶司时,有人赠其十瓮海蜇。林逵起初以为不过是腌制的海产品,只能当小菜用,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勉强接受。过了一些日子,家人发现十个瓮中竟然全部装着白银。林逵知道后感叹“昔人畏四知,予独畏一心”,急忙叫人将白银送还。林逵洞悉送礼者的居心,内省自己的贪心,而幡然醒悟,正是因为其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⑦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张居正曾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怠。”这里的惧并非害怕、戒惧,而是对人生的敬畏。明代吕坤亦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常怀敬畏则不敢放肆妄为,因此能修养德行;若无敬畏则随心所欲,从而招致灾祸及身。⑧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明朝清官鲁穆为官正直,被称为“鲁铁面”,初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所到之处,秉公执法,刚正无私。常州有一巨商,犯法当斩,其家人托鲁穆的一个亲戚向他馈金300镒,请求免去其死罪。鲁穆不为所动,斥责说情的亲戚道:“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如果我真想靠做官发财又何必等到今日呢!”打发走亲戚后,鲁穆按原定刑罚对巨商予以处置。鲁穆所为,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手中权力的敬畏。正因为心存敬畏,因而能公正无私、正道直行。⑨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只有时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让我们用敬畏之琴,弹奏出生命的强音!(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改动)4. 选文以《明史》中所记载的史料开头,有何妙处?(3分)答案4.【答案示例】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论题“敬畏”);举朱元璋对大臣万钢“畏法度者快活”的回答点头称是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并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每点1分)【解题思路】 第①段引用史料的作用往往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论据并论证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答时,要结合第①段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 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5.【答案示例】 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1分)充分有力而突出地论述了“敬畏”的意义,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更有权威性。(2分)【解题思路】 首先判断论证方法:引用吕坤的话属于道理论证,“畏”与“不畏”又构成了对比论证。然后分析作用: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强;对比论证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二者一起论证了本段分论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6. 请分析选文第⑧段的论证思路。(2分)答案6.【答案示例】 首先提出本段观点: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然后举出明朝清官鲁穆敬畏法律与权力,拒收贿赂,秉公执法的事例并加以论述,证明了本段观点。(2分)【解题思路】 首先分出层次,然后概括每层论述的内容,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连缀整合。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句是第一层,提出观点;后面几句是第二层,举例加以论证,证明本段观点。据此作答即可。7. 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选文③④⑤段中引用的典籍内容解释了“敬畏”的含义及来源。C.选文第⑥段《莆阳比事》中记载的故事,论述“敬”与“畏”的关系。D.选文第⑨段最后一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发出号召,引起读者的共鸣。答案7.C 《莆阳比事》中记载的故事,“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论述“心存敬畏的重要性”。
河北中考阅读专训一、[2022唐山路南模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论考证季羡林①考证是做学问的必要的步骤,必由之路。特别是社会科学,你使用一种资料、一本书证明一件事情,你必须弄清楚这种资料、这本书是否可靠,这就用得着考证。你要研究一个字、几个字或一句话、几句话,它们原来是什么样子,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有没有后人更改的东西?如果这些情况都弄不清楚而望文生义,贸然引用,企图证明什么,不管你发出了多么伟大的议论,引证多么详博,你的根据是建筑在沙漠上的,一吹就破。必须通过细致的考证才能弄清楚的东西,你不能怕费功夫。②在进行论证时,我信奉两句话: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古今中外,不管是自然科学家,还是社会科学家,在进行工作时都离不开这两句话。在开始进行一个课题的研究时,你对这个课题总会有些想法吧,这些想法就是假设。为什么要“大胆”?意思就是说,不要受旧有的看法甚至结论的束缚,敢于突破,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发挥自己的幻想力甚至胡想力,提出以前从没有人提过或者敢于提出的假设。不然,如果一开始就谨小慎微,一大堆清规戒律,满脑袋紧箍,一点儿幻想力都没有,这绝对不会产生出什么好结果。哥白尼经过细致观测,觉得有许多现象是太阳绕地球旋转说解释不了的,于是假设了日中心说。这真是石破天惊的假设,如果没有这个胆量,太阳恐怕还要绕地球运转若干年。没有大胆地假设,世界学术史陈陈相因,能有什么进步呢?③有了假设,不等于就有了结论。所有的假设,提出来以后,都要根据资料提供的情况,根据科学实验提供的情况来加以检验和修正,使之更加完善。客观材料证实了多少,你就要在假设中肯定多少。哪些地方同客观材料相违,或者不太符合,你就要在假设中加以修正。这样可能反复多次,十次,百次,几百次,最后把假设变成结论。这就叫作小心地求证。不经过求证的假设很可能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定可靠。④也有人灵机一动,提出了一个假设,自己认为是神来之笔,是灵感的火花,极端欣赏,极端自我陶醉。但是后来,客观材料包括实验结果证明这个假设不能成立。在这个关键时刻,真正有良心的科学工作者应该当机立断,毅然放弃自己的假设,另觅途径,另立新说。这是正途。可是也有个别的人,觉得自己的假设真是美妙绝伦,丢掉了万分可惜。于是不惜歪曲材料,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这是地道的学术骗子!⑤事情是什么样子,你就说它是什么样子。这是唯物主义,同时也是真理。哥白尼倡日中心说,这是大事情上的真理。语言文字学家,弄清楚一个字或一句话的古音古义,这是小事情上的真理。事情有大有小,而其为真理则一也。整个人类的历史,就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历史,这一点恐怕是无法否认的。(有删改) 链接材料: 近日,一段某书法博士在某个书画栏目里给颜真卿《祭侄文稿》挑错字的视频引发了热议。她在这档节目中表示,“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将‘刺’字写成‘刾’,本身就是个错字,但是颜真卿自己也不知道”。而实际情况是自汉代隶书兴起之后,“刺”字在多数情况下被写成“刾”,在汉碑、唐人书法名迹中很多“刺”都被写成“刾”。根据《说文解字》,“刾”古代确实和“刺”一同使用,颜真卿没有写错。1. 作者认为考证的主要方法是什么?(2分)答案1.【答案示例】 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2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抓住第②段中“在进行论证时,我信奉两句话: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一句,不难提取概括出答案。2. 选文第④段的加线句,作者的言辞是否太激烈了?说说你的理解。(3分)答案2.【答案示例】 不激烈。作者这是在严厉否定那些坚持错误假设的人的做法,强调了一旦证明假设不能成立,就要毅然放弃、另觅途径、另立新说的观点。(观点1分,理由2分。理由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语言感情色彩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应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加线句中“这”指的是上文中所说的为了论证自己的假设,不惜歪曲材料的人。“地道的学术骗子”体现了作者对这些人的否定态度。作者这句严肃的批评,是为了强调发现假设不成立时的正确做法,即毅然放弃,另觅途径,另立新说。据此作答即可。3. 如果把链接材料作为论据,你认为适合放在选文第几段?为什么?(3分)答案3.【答案示例】 示例1:第③段。链接材料中某书法博士未经过小心求证便得出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错字的结论,随后客观材料证明其结论是不可靠的。这与第③段“不经过求证的假设很可能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定可靠”的观点相符。示例2:第④段。链接材料中某书法博士在论述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错字的结论时,只选取了对自己有利的材料。该博士的行为与第④段论述的有的人“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的做法具有相似性。(段落1分,理由2分。理由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时,首先分析链接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提炼出主要观点;然后从选文中找出与链接材料内容、观点相契合的段落,说明原因即可。链接材料举了某书法博士通过单一的材料便得出颜真卿书法作品中有错别字的结论,随后众多客观材料证明该博士的结论是错误的事例。该事例可论证第③段论述的“不经过求证的假设很可能经不住客观材料的考验,得出的结论也就不一定可靠”的观点;该博士的做法也与第④段中所说的有的人“只选取对自己的假设有利的材料,堆累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迁就自己的假设的结论”的行为相似。据此分析作答即可。二、[2021抚顺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心有敬畏 行不逾矩吴宇轩①《明史》中记载:一日早朝,明太祖朱元璋问群臣,天下何人最快活?大家众说纷纭,或曰金榜题名者,或曰功成名就者,或曰富甲天下者,不一而足,却皆未获赞许,唯独大臣万钢回答“畏法度者快活”时,朱元璋点头称是,称其见解“甚独”,并说“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②敬畏,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③敬是会意字,由茍和攴两部分组成。茍意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攴意为敲击。《说文解字》中说:“敬,肃也。”敬字本义为恭敬、端肃。④畏的甲骨文字形像是鬼以手持杖的样子。《说文解字》说:“畏,恶也,从甶(fú),虎省,鬼头而虎爪,可畏也。”畏的本义为害怕、畏惧。⑤敬畏一词最早见于《管子·小匡》:“故以耕则多粟,以仕则多贤,是以圣王敬畏戚农。”自此之后,敬畏便成了一种固定用法,用来指对人和事物心存崇敬尊重。敬畏虽然由敬与畏两种情感组成,却并非二者的简单组合。畏因敬而生,内心敬服,方能有所戒惧,从而约束规范言行。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二者相融通,方能体现敬畏意识的真谛。⑥宋人李俊甫所撰《莆阳比事》中记载:北宋林逵居官清白,任职于泉州市舶司时,有人赠其十瓮海蜇。林逵起初以为不过是腌制的海产品,只能当小菜用,也不好意思拒绝,就勉强接受。过了一些日子,家人发现十个瓮中竟然全部装着白银。林逵知道后感叹“昔人畏四知,予独畏一心”,急忙叫人将白银送还。林逵洞悉送礼者的居心,内省自己的贪心,而幡然醒悟,正是因为其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⑦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明代张居正曾说:“志成于惧,而荒于怠。”这里的惧并非害怕、戒惧,而是对人生的敬畏。明代吕坤亦有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意思是说,常怀敬畏则不敢放肆妄为,因此能修养德行;若无敬畏则随心所欲,从而招致灾祸及身。⑧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明朝清官鲁穆为官正直,被称为“鲁铁面”,初任都察院监察御史,出巡江北、两淮等地,所到之处,秉公执法,刚正无私。常州有一巨商,犯法当斩,其家人托鲁穆的一个亲戚向他馈金300镒,请求免去其死罪。鲁穆不为所动,斥责说情的亲戚道:“你难道还不了解我吗?如果我真想靠做官发财又何必等到今日呢!”打发走亲戚后,鲁穆按原定刑罚对巨商予以处置。鲁穆所为,是对法律的敬畏,更是对手中权力的敬畏。正因为心存敬畏,因而能公正无私、正道直行。⑨敬畏是自律的开端,也是行为的界限。只有时刻保持敬畏,方能心不妄动、行不逾矩,让我们用敬畏之琴,弹奏出生命的强音!(选自《中国纪检监察报》,有改动)4. 选文以《明史》中所记载的史料开头,有何妙处?(3分)答案4.【答案示例】 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或论题“敬畏”);举朱元璋对大臣万钢“畏法度者快活”的回答点头称是的事例,充当事实论据并证明中心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每点1分)【解题思路】 第①段引用史料的作用往往有:引出中心论点或论题;充当事实论据并论证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作答时,要结合第①段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5. 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答案5.【答案示例】 道理论证和对比论证,(1分)充分有力而突出地论述了“敬畏”的意义,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敬畏意识”的观点,进而证明中心论点,更有权威性。(2分)【解题思路】 首先判断论证方法:引用吕坤的话属于道理论证,“畏”与“不畏”又构成了对比论证。然后分析作用:道理论证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强;对比论证有突出强调的作用。二者一起论证了本段分论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6. 请分析选文第⑧段的论证思路。(2分)答案6.【答案示例】 首先提出本段观点:对为官从政者来说,敬畏之心十分重要;然后举出明朝清官鲁穆敬畏法律与权力,拒收贿赂,秉公执法的事例并加以论述,证明了本段观点。(2分)【解题思路】 首先分出层次,然后概括每层论述的内容,最后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连缀整合。本段可分为两层,第一句是第一层,提出观点;后面几句是第二层,举例加以论证,证明本段观点。据此作答即可。7. 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文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B.选文③④⑤段中引用的典籍内容解释了“敬畏”的含义及来源。C.选文第⑥段《莆阳比事》中记载的故事,论述“敬”与“畏”的关系。D.选文第⑨段最后一句话运用比喻修辞,发出号召,引起读者的共鸣。答案7.C 《莆阳比事》中记载的故事,“心存敬畏,方能自省自警”,论述“心存敬畏的重要性”。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