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一课一练
展开16 阿房宫赋
六国论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非兵不利 兵:武器
B.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C.始速祸焉 速:迅速
D.洎牧以谗诛 洎:及,等到
解析:C项,速:招致。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剽掠其人
C.思厥先祖父
D.可谓智力孤危
解析:A项,钩心斗角:古义,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今义,各用心机,互相排挤。C项,祖父:古义,泛指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D项,智力: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B项古今义相同。
答案:B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B.盘盘焉,囷囷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C.弊在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D.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故略上报
解析:A项,动词,灭族/名词,类。B项,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兼词,相当于“于此”。 C项,名词,弊病/名词,弱点、毛病。D项,均为连词,表因果关系,“所以”。
答案:D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
A.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C.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解析:C项中的“鉴”,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鉴,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答案:C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
A.秦人不暇自哀
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苟以天下之大
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A项,宾语前置句; B项,状语后置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六国论(节选)
苏 辙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B.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C.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D.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解析:解题时,首先通读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借助断句技巧和关键词语初步排除错误选项。语段中的“矣”为句末语气词,据此可排除D项。从“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的语意来看,“秦兵未出”与“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应是对应的,说的是“秦兵”与“天下诸侯”的行为,故可排除B、C两项。
答案:A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战国时,“山东”指崤山以东的地区。
B.商鞅, 战国时期卫国人。他在秦国的改革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C.“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古代指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
D.“背盟败约”中的“盟”“约”指结盟时所订立的誓约或条约。
解析:C项,“而韩、魏乘之于后”中的“乘”是指“乘机攻击”。
答案:C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
B.苏洵认为韩、魏“赂秦”的原因是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各国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在这一点上的基本立场是接近的。
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虑,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
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吸取历史教训。
解析:D项,苏洵的《六国论》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苏辙的没有采用这种写法。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答案: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
(2)委区区之韩、魏,以当强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
答案: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它们抵挡如虎似狼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
参考译文:
秦国和诸侯们争夺天下的要害之地,不是在齐国、楚国、燕国和赵国之内,而是在韩国、魏国的郊外;诸侯各国与秦国争夺的关键之地,不是在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之内,而同样是在韩国、魏国的郊野。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崤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的了。
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国、魏国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国、穿过魏国去进攻另一国的国都,前面将遇到燕、赵的抵抗,而韩国和魏国又会乘机从背后打来,这是危险的用兵之道。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国、赵国时,却不曾有韩国、魏国的顾虑,就是因为韩国、魏国归附了秦国啊。韩国、魏国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它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放弃小小的韩、魏两国,让它们抵挡如虎似狼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国的怀抱呢?韩、魏两国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诸侯国,而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它的祸害。
韩国、魏国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它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国、魏国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国、魏国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它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两国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养生息,来暗中援助它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应付各种情况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各国)不知道要采取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微小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乘虚而入吞并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三、语言运用
10.仿照下面的例句,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
例:屈原、白居易,感怀时事,遭贬谪吟歌赋,一代才子有伟大的文学贡献。
材料:
爱国精神 科技成就 民本思想
苏轼 沈括 戚继光 黄宗羲 郑成功
袁隆平 战沙场驱敌寇 立潮头发先声
埋头干创新见 探物究理 著书立说
抵御外侮
解析:此题考查仿写句式的能力。①分析例句特点。例句是由两个人名、两个陈述二人共性的短语和一个综合评价的短句组成的。②分析材料词句。将材料中六个人物按照共性两两分组,分别照应“探物究理”“著书立说”“抵御外侮”这三个中心主题;辨析“探物究理”“著书立说”“抵御外侮”这三个四字短语的表意差异,寻找其与“战沙场驱敌寇”“立潮头发先声”“埋头干创新见”这三个中心主题的关联和照应。③仿照例句句式,整理句子。
答案:示例:戚继光、郑成功,抵御外侮,战沙场驱敌寇,一代军人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沈括、袁隆平,探物究理,埋头干创新见,一代巨匠有杰出的科技成就。
苏轼、黄宗羲,著书立说,立潮头发先声,一代哲人有鲜明的民本思想。
-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有志于学习写作的人,①要训练敏锐的感知力。感知敏锐的人,善于洞察前景,见微知著,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相反,感知迟钝的人,则过于拘泥和死板,②只看到现象,③看不到本质;只看到过去,看不到未来。写作者要学会感知,善于透视,从平淡的事件中洞察其深刻的意义,④从偶然的事件中发现必然规律,从细小事物中得出人生哲理。
12.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要求不超过30字。
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作家?作家天生具备某种责任,要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发出自己的声音,是批评也好,是建议也好,都需要提醒社会,使这个社会变得更和谐。对一个作家来说,成名前还要守得住寂寞,整天满世界跑,遍地开花,就有可能遍地荒漠,不可能有沉淀的思想。经验、观察和想象都很重要,但这些都是途径,作家最先要完成的是把握自己的内心,明白“为什么而做”。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观点,解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语段大意。通过阅读可知,该语段主要讲“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作家”,并点明了成为作家的三个条件:要有责任心,成名前要守得住寂寞,要能把握自己的内心。将这三个条件按照一定的顺序,插入“……的人容易成为作家”的句子中即可。
答案:示例:有责任心、守得住寂寞、能把握自己内心的人容易成为作家。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达标测试,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解释下列加点的字的含义,翻译下列句子,下列各项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根据题目要求,填写恰当的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6.2 *六国论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知识,课内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下册16.2 *六国论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化预练,语基习题化细练,课文高考化精练,文本联读化巧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