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一课一练
展开10 苏武传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帝嘉其义
义:做事合乎情理。
B.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状:情状、情况。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D.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责备。
解析:当:判处。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B.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C.与旃毛并咽之
D.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解析:A项,“畔”同“叛”。C项,“旃”同“毡”。D项,“去”同“弆”。
答案:B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惠等哭,舆归营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
B.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
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C.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 其一人夜亡,告之
天雨雪,武卧啮雪
解析:A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舆:用车载送。杖:执、拄。B项,均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壮:认为……豪壮。乐:以……为乐。C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斗:使……相斗。归:使……归。D项,“夜”是名词作状语,在夜间。“雨”是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答案:D
4.下列句子,属于被动句式的一项是( )
A.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C.见犯乃死,重负国
D.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解析:A项,定语后置句。B项,宾语前置句。D项,判断句。
答案:C
5.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汉书》是一部纪传体史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它记载了自汉高祖刘邦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之间229年的历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B.元年,在位之君或即位新君改换年号称“建元”。用新年号的第一年称“元年”。
C.和亲,即和戎、和蕃,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D.持节,拿着旄节。节,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解析:王朝初立时颁布年号称为“建元”,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称为“改元”。
答案:B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 “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辟,以司徒高第为侍御史。及帝崩,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献帝即位,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瓒为尚书。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允纳其言。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瑞曰: “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允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招允曰: “公可以去乎?”允曰: “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傕乃收允,杀之。允时年五十六。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丧。
(选自《后汉书·王允传》,有删节)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 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B.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 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C.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 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D.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 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解析:“允”作“封”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俱封”与前面的“公与董太师”构成主谓结构,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项。
答案:B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经传,“经”与“传”的合称,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与解释的书。
B.辟,古代指皇帝或王或诸侯等召见贤能之士,并授予其官职。
C.崩,君主时代对帝王死亡的讳称,也用“驾崩”“山陵崩”等。
D.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
解析:D项,请霁是祈求上天停止下雨的活动,而非“求雨”。
答案:D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允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他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郭林宗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B.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董卓已居高位,当意识到董卓有谋反的征兆时,他毅然联合各路人马,为朝廷设法铲除董卓。
C.王允深谋远虑,坚持不懈。为瓦解董卓的逆谋,他先与黄琬等谋划,借讨伐袁术之名分兵围剿董卓;虽未成功,但招揽士孙瑞等人,继续谋划。
D.王允忠君爱国,受人爱戴。李傕和郭汜起兵谋反,攻破长安城,他拒绝吕布让他逃走的建议,被叛军杀害后,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
解析:D项,“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错误,文中的意思是百姓感到丧气,情绪低落,没有人敢去为王允收尸,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
(2)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
答案:(1)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2)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
10.为了除掉董卓,王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联合同道,共同谋划;②结交吕布,作为内应;③假意逢迎,从长计议。
参考译文:
王允字子师,是太原郡祁县人。他家世世代代在州郡府中任职为官。同郡郭林宗曾经看到王允,认为他奇特,说:“王生进步真快啊,有辅佐君王的才能。”王允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经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三公都征召他,他因司徒考试成绩最佳担任了侍御史。灵帝逝世后,王允回京师奔丧。当时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找了王允商量。献帝继位,他担任太仆,后又调任守尚书令。王允看见董卓的祸毒越来越深,篡夺帝位的逆谋已经显露出来,就暗中与司隶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人谋议共同诛杀董卓。于是奏请任命护羌校尉杨瓒代理左将军职务,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都带兵从武关出发,假借讨伐袁术的名义,实际上是想分路征讨董卓,然后保护天子回到洛阳。董卓怀疑而留下王允,王允于是推荐士孙瑞任仆射,杨瓒任尚书。初平二年,董卓返回长安,封王允为温侯。王允坚决辞让不接受。士孙瑞劝说王允说:“正人君子保持谦逊自我约束,但要看时势行事。您与董太师一起任职共同受封,而您唯独突出自己的高节(不受封),难道是才华内蕴,不露锋芒的办法吗?”王允接受了他的意见。三年春,一连六十多天下雨,王允和士孙瑞、杨瓒登台祈祷上天放晴,再次商讨诛杀董卓的事。士孙瑞说:“自从岁尾以来,都不见太阳,一直下雨没有晴天,这是上天暗示董卓气数已尽,接受预兆发动攻击的人要获胜。机会不可以错失,您赶快图谋吧。”王允于是暗中联合董卓的部将吕布,让吕布作为内应。当董卓入朝祝贺(献帝病愈的时候),吕布趁机诛杀了董卓。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一开始害怕董卓这只豺狼(怀疑),所以压抑自己,委屈自己假意跟随董卓。董卓被诛杀之后,王允秉持正道谨慎稳重,不再使用为应付董卓而暂时采取的办法。董卓原来的部将李傕、郭汜等先前率兵驻守在关东,一起合谋作乱,围攻长安。长安城被攻破,吕布逃跑。(逃走前)吕布停马招呼王允说:“您可以走了吗?”王允说:“如果承蒙祖先神灵的保佑,在上能够保护国家安全,这是我的愿望。如果做不到,就献出生命来殉国难。皇上年幼,只能依靠我罢了,现在遇到危难,(我)侥幸逃脱,我不忍心啊。拜托驻守关东的各位,务必要以国家为念。”(后来)李傕就逮捕了王允,杀害了他。王允当时五十六岁。皇帝十分悲痛,百姓们感到丧气,没有人敢去收敛王允的尸体,只有王允的老部下平陵令赵戬自动解职去官为他办理丧事。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
司马迁与班固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合称“班马”,就如他们的著作《史记》《汉书》被合称为“史汉”一样。司马迁的《史记》,已有诸多褒赞,像大家熟悉的鲁迅先生的评语:“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古文运动的领军人物欧阳修、苏轼、黄庭坚等,都酷爱《汉书》。黄庭坚甚至公开宣称,如果接连三天不看《汉书》,便觉得俗气逼人, 。
明朝时,《汉书》受追捧的程度更是史无前例,连文化水平并不算高的朱元璋也对其 有加。有一回,明军俘虏了元朝官员郭云,朱元璋见他相貌魁伟,便释放了他,还送给他《汉书》做见面礼。受朱元璋的影响,明朝建文帝、神宗等几位皇帝,对《汉书》也是 。可以说,在众多《汉书》的爱好者中,明朝的“粉丝”级别是最高的。
文人的著作,能够洛阳纸贵,在图书市场上 ,当然是件令人愉快的事;而备受推崇,甚至被后人用来当作下酒的佳肴,更不失为一种至上的幸福。
1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而,班固的《汉书》却遭受各家的攻诘,后代大多数读书人对它并不认同
B.虽然《汉书》与《史记》齐名,但是《汉书》的认同度比《史记》要低
C.班固的《汉书》,虽然后人对其有些微词,但仍得到了大多数读书人的认可
D.虽然对《汉书》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嗤之以鼻,但大多数读书人还是表示认同
解析: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解答此题需要紧扣上下文,下文交代了欧阳修等人对《汉书》的喜爱,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人甚至帝王对《汉书》是认同的,且后文并未将《汉书》与《史记》进行比较,也未讨论后世读书人对两者的认同度,所以排除A、B两项。括号前面的句子的主语是“司马迁的《史记》”,所以括号内的句子以“班固的《汉书》”为主语更合适,所以排除D项。
答案:C
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唐宋之际,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大为推崇。
B.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深入与开展,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读书人大为推崇。
C.唐宋之际,对简练、晓畅的《汉书》,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被读书人大为推崇。
D.唐宋之际,随着古文运动的开展与深入,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应将“深入与开展”改为“开展与深入”;二是成分残缺,可将“对简练、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改为“简洁、晓畅的《汉书》被读书人大为推崇”或“读书人对简练、晓畅的《汉书》大为推崇”等。A项,偷换主语。B项没有改正第一处语病,且语序不当。C项没有改正第二处语病,且语序不当。只有D项修改完全正确。
答案:D
1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面目可憎 垂爱 手不释卷 风行
B.面目狰狞 钟爱 爱不释手 风靡
C.面目可憎 钟爱 爱不释手 风行
D.面目狰狞 垂爱 手不释卷 风靡
解析:面目可憎:形容人的面貌或事物的样子令人厌恶。面目狰狞:形容面目凶狠可怕。此处形容人三天不看《汉书》就会很俗气,所以用“面目可憎”更恰当。垂爱: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此处强调的是朱元璋特别喜爱看《汉书》,应用“钟爱”。手不释卷:手里的书舍不得放下,形容读书勤奋或看书入迷。爱不释手:喜爱得舍不得放下。此处形容明朝的几位皇帝十分喜爱《汉书》,应用“爱不释手”。风行:普遍流行;盛行。风靡:草木随风而倒,形容事物很风行。此处说的是文人的著作在图书市场很流行,因此两词都可以使用。故选C项。
答案:C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清单化预练,语基习题化细练,课文高考化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课时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下列选项中,翻译错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中册10 *苏武传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