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课件(74份)
-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3考点突破第4讲明命题角度炼内容要点__概念理解与要点概括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3考点突破第5讲千淘和万漉吹沙始到金__观点探究运用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4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第2讲问里有目的答中提观点__访谈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4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第3讲记社会信息引主流价值__新闻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4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第4讲记不凡人生思社会影响__传记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4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第1讲文学化科学科学地表达__科普文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4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第1讲文学化科学科学地表达__科普文章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年全国Ⅲ卷采用单一文本的形式考查了访谈阅读,2020年新高考全国Ⅱ卷、2021年全国甲卷、2022年全国乙卷则考查了科普文阅读,既有单一文本也有复合文本,这也体现了高考稳中有变的命题趋势。本专题基于这两年全国卷命题的变化,针对实用类文体如科普文章、访谈、新闻(不包括访谈)、传记等分讲复习备考。因为客观题的命题点及解题技法与前面的复合文本阅读基本相同,不再重复讲解。这里重点针对实用类文体的主要文体知识及常考主观题题型进行讲解。
第1讲 文学化科学,科学地表达——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介绍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精神的文章。科普文章阅读已成为新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科普文章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
1.科普文章的概念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为主题的小品文。它采用文学笔法,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科普文章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普文章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普文章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普文章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要使文笔生动,需要做到三点:一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要善于穿插趣闻,三要善于运用修辞。(3)内容的通俗性科普文章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二、科普文章的结构特点科普文章的结构一般为“倒金字塔”。首先引出话题,介绍新工艺、新技术、新见解、新成果,或是新问题、新挑战,然后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的形态、构造、成因、功用、原理、演变、发展、现状、评价等。
三、科普文章的说明顺序一般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整体到部分、概括到具体、现象到本质、特点到用途、“总—分—总”等)。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四、科普文章的表达方式科普文章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五、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科普文章要注意语言的严谨性,这也是由其科学性决定的。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具备客观性和科学性,因而语言就必须严谨准确。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如善于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
(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巴巴看起来一点儿也不害怕。它不怕把它团团围住的兴奋的小孩,而是十分镇定地接受着加州夏日烈阳的炙烤。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是能说得通的,因为它就生活在既安全又轻松的环境中。巴巴是一只肚皮雪白的穿山甲,这种惹人喜爱的动物约莫一只小猫那么大。它脸颊边缘的一圈毛好似山羊胡,粉色的脸颊下方是一截尖尖
的、没有牙齿的口鼻——十分适合吸食蚂蚁和白蚁。它最具特色的是覆满头、身、四肢和尾巴的鳞片,这些浅橙色的鳞片层层叠叠,形成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外套。构成这些鳞片的成分和你的指甲一样,都是角蛋白。巴巴是圣迭戈动物园的形象大使,它性格温顺,训练得当,能参与各类公众活动。动物园的工作人员常常把巴巴带到福利院、儿童医院等地方,为患病的孩子带去快乐,并向他们普及关于各类珍稀动物的科学知识。
此时,罗布·奈特正用棉签轻轻擦拭它的脸部边缘,奈特是一名研究微观生命的学者,他研究细菌和其他微生物,特别着迷存在于动物体内或体表的微生物。开展研究前,他首先得收集它们,收集蝴蝶的人会用网兜和罐子,奈特的工具则是棉签。他把棉签伸进巴巴的鼻孔,仅仅转上几秒钟,就足以让白色棉签头上沾满来自穿山甲体内的微生物。巴巴不仅是一只穿山甲,也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一些微生物生活在它的体内,绝大多数分布在肠道内,还有一些附着在它的脸部、肚子、爪子和鳞片表面。其实人类
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唯一的例外,是科学家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极其小心地培育出来的极少数动物。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展品统称为微生物组。它们生活在我们的皮肤表面、身体内部,甚至是细胞内部。其中大部分是细菌,也有一些是其他的微小生命体,例如真菌(比如酵母菌)和古菌——后者的身份至今保持神秘,还有数量多到难以估量的病毒。
海绵是结构很简单的动物,其静态的身体从来不超过几个细胞那么厚,即使如此,它们的周围也寄宿着活跃的微生物。有时候,通过显微镜都几乎看不到海绵的本体,因为它的上面覆满了微生物。北极熊漫步在北极的冰原之上,举目四望除了冰块别无其他,可实际上,它们身上仍紧紧簇拥着微生物。当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登上月球时,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奥逊·威尔斯曾经说过:“我们孤独地出生,
孤独地活着,又孤独地死去。”这句话并不正确。纵使我们“孑然一身”,也绝对不孤独,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一些动物在还是未受精的卵子时就被微生物占据并在其中繁衍,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微生物从未缺席:我们吃东西时,它们也吃;我们旅行时,它们也结伴而行;我们死后,它们消化我们。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人体自成一个动物园。
我们观察白蚁、海绵时,也相当于在观察自身。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珊瑚礁里的微生物因为经历污染和过度捕捞而变得杀气腾腾,人类肠道中的菌群在不健康的食物或抗生素的侵袭下也会让人发生奔涌的腹泻。老鼠肠道中的微生物会左右它们的行为,而我们自己肠道内的伙伴也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大脑。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所有生命都居于布满微生物的环境之中,持久地往来、互动。微生物也会在动物之间迁移,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跋涉,它们使我们彼此相连,也使我们与世界相连。
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看到的都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个体: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这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从来都是“我们”,而不是“我”。忘记奥逊·威尔斯口中的“孤独”吧,请听从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我辽阔博大,我包罗万象。”(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郑李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D 解析:D项,由原文最后一段“我们在观察父母与朋友时……而不是‘我’”可知,“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是“一个便于理解的假想系统”,而不是一个“错误的”观点。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微生物是共同生活的。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C 解析:C项,无中生有。作者并没有针对“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看法进行科普,而是通过对穿山甲身上寄宿着丰富微生物的描述,引出“其实人类身上也寄宿着微生物,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一样”的论述,文中并未提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的相关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A 解析:B项,“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错误。由原文第三段“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它们消化我们”可知,“我们死亡后”,微生物并不会立即消亡,而是会“消化我们”。C项,“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错误。由原文第四段“它们身上的微生物或许与我们不同,但是都遵循相同的生存规律”可知,遵循相同规律不一定就是“同一种微生物”。D项,“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无中生有。
4.下列选项中,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B 解析:第三、四段的中心论点由“我们与许多生命体共同生活在一起……微生物从未缺席”“没有一个物种独自生存着……持久地往来、互动”可知,观点是我们与微生物关系十分密切。A项,认为细菌是生命的本体,是主导,不符合该观点;B项,体现了微生物与动物关系密切的特点,符合该观点;C项,强调微生物的重要作用,不符合该观点;D项,强调微生物作用于人体内部的有益作用被人们忽视,不符合该观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2部分现代文阅读Ⅱ专题1小说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7讲行文虽有异据文巧解题__文本特色分析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典型例题,即时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4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第4讲记不凡人生思社会影响__传记课件,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Ⅰ任务4文体知识与特色考点第3讲记社会信息引主流价值__新闻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典型例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