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5讲喜怒与哀乐遭际和家国__体会思想感情评价观点态度课件
展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评价诗人的观点态度,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诗人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分析其社会意义及深层内涵,并对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元素加以评价。重点把握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抒发了怎样的感情”“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无法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就不能真正地读懂诗歌。体会思想感情一般会涉及对诗句含意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意的领悟。通常会将诗歌中景、人与情感结合在一起考查,如“本诗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
1.把握古诗思想情感的四个方面(1)抓诗题和注释等——确定题材,感知情感趋向如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一诗的题目表明本诗是一首送别友人诗,其情感大体方向就明确了。
(2)抓字词——找诗眼,析意象①诗眼。即就某一联某一句而言是最精练生动的一个字,或活用,或运用了修辞手法,尤其是有点石成金之效的动词,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中的“蔽”“愁”均为诗眼。抓住了诗眼,情感内涵就掌握了一大半。②意象。找出意象并揣摩其特点、含义,尤其要关注意象前后的修饰语、动词等。
(3)抓诗句——多角度、多层面理解①写景句——抓住景物特点,揣摩含蓄之情。②状物句——抓住双层感情:一是关乎“物”的,一是“物”中寄托的情志。③特点句——运用了比喻、象征、对比、衬托等手法的句子,要还原其本义;运用了用典、反语等手法的句子,要理解其曲折之情。
(4)抓结构——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如“江风引雨入舟凉”一句中,“江风引雨”是个短语,若联系所在的句子,情感则很明显;“入舟凉”,一个“凉”字,点出了“江风引雨”带给人的心情。
2.概括分析情感内容题的答题步骤和模板
特别提示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联渗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典例1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 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题指津:第一步:从标题入手,结合写作背景,感知思想感情。从诗歌标题和注释①来看,友人皮日休正患病在家,这是作者写给皮日休的和诗,因此诗歌应蕴含对友人的宽慰之情。第二步:从诗句入手,感悟思想感情。从首联来看,对于不能和友人相会,作者是遗憾的;从尾联中“但医”“不怕”来看,作者期盼友人病愈,并且满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步: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整理答案。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赴举别所知李山甫 腰剑囊书出户迟,壮心奇命两相疑。 麻衣尽举一双手,桂树只生三两枝。 黄祖不怜鹦鹉客①,志公偏赏麒麟儿②。 叔牙忧我应相痛,回首天涯寄所思。
【注】①东汉名士祢衡曾作《鹦鹉赋》,因恃才傲物被太守黄祖所杀。②传说南朝梁徐陵四岁即聪颖异常,被高僧宝志赞为“麒麟儿”。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应考举子之多与录取名额之少对比鲜明,表达了对能否考中的担忧。②用“志公偏赏徐陵”之典,表达了对获得赏识的渴望。③用“鲍叔牙”之典暗含友人对“我”的理解与担忧,表达了对友人的感激与思念。
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1.评价观点态度的“五角度”(1)了解创作背景,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是现实生活的写照,诗中所表现出来的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或赞美或嘲讽,总是带有时代的烙印。因此,评价诗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应尽可能多地联系诗歌创作的特定背景,结合诗的内容进行全面分析。
(2)理解诗歌内容,揣摩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内容是作者观点态度的载体,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是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前提和关键因素。(3)把握作者情感,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情感,或愉悦欢快,或沉痛哀伤,或赞美仰慕,或豪迈闲适,但不管是哪一种情感都隐含着作者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观点与态度。因此,读诗要把握诗情。把握了诗情,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才能正确地领悟作者的观点态度。
(4)关注隐含信息,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往往隐含在写景状物、记事抒情中,要注意关注隐含信息,能够听出弦外之音,以正确感悟作者的观点态度。(5)要由表及里,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和内容、情感、主题等内在信息,结合标题、注释、题目提示等暗示信息,从不同层面深入分析,体悟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关键因素。
2.评价观点态度“四要求”(1)分析要细致,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2)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剖析,避免架空分析。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要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4)评价要准确。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避免没有分寸,不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苛求古人。
3.评价观点态度答题步骤(1)理解、评析类。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2)是否赞同前人的评价类。第一步,旗帜鲜明地表明态度。第二步,抓住相关诗句具体分析。第三步,进行归纳总结,回扣古人评价要点。
典例2 (2020·新高考全国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赠赵伯鱼(节选)韩 驹① 荆州早识高与黄②,诵二子句声琅琅。 后生好学果可畏,仆常倦谈殊未详。 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③。 一朝悟罢正法眼④,信手拈出皆成章。
【注】①韩驹(?—1135),字子苍,两宋之际著名诗人。②高与黄:指前辈诗人高荷与黄庭坚。③参:领悟,琢磨。诸方:各地方,各方面。④正法眼:这里借指事物的诀要或精义。
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解题指津:第一步,概括观点态度。诗歌后四句集中体现了作者主张的学诗途径:先“遍参诸方”,再“一朝悟罢”,才能写出佳作。
第二步,分析评价。由“学诗当如初学禅,未悟且遍参诸方”,可知作者认为学诗要像初学禅一样,在未开悟的时候,要“遍参诸方”,多琢磨,以诸多前人为师,“遍”“诸”二字强调要下苦功,经过长期艰苦的全面学习;由“一朝悟罢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成章”可知作者强调“悟”,在学习前人之后要有自己对诗歌艺术真旨的领悟能力,“一朝悟罢”,一旦领悟到,“信手拈出皆成章”,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诗也就学成了。第三步: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整理答案。
答案:①先要“遍参诸方”,以前人为师,经过长期艰苦学习;②然后“一朝悟罢”,领悟到诗歌艺术的真旨,就能信手拈出,皆成佳作。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有感五首(其三)①杜 甫 洛下舟车入,天中②贡赋均。 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③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 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注】①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秋,当时,受粮食转运和吐蕃进扰等因素影响,朝中有迁都洛阳之议。②天中:指洛阳。③翠华:指天子之旗,这里指代皇帝。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4讲形神情意境表达有方法__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4讲形神情意境表达有方法__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一修辞手法,题型二表达方式,题型三表现手法,题型四结构技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3讲用心解字词不负吟安苦__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3讲用心解字词不负吟安苦__鉴赏古代诗歌语言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二赏析诗眼,赏析诗眼“三步骤”,炼句常考类型,题型四赏析语言风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2讲知人方论世知史方解诗__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课件: 这是一份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3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任务3考点突破第2讲知人方论世知史方解诗__鉴赏古代诗歌形象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题型一鉴赏人物形象,答题“三步骤”,解题指津,题型三鉴赏景物形象,意境特点常用术语,意境赏析“三步骤”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