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一章习题精炼(原卷版)
展开
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一章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习题精炼(原卷版)
一、选择题
1.下列液体中,不会出现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是
①鸡蛋清溶液 ②水 ③淀粉溶液 ④蔗糖溶液 ⑤牛奶 ⑥肥皂水
A.④⑤ B.③④ C.②④⑥ D.①③④
2.在指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能实现的是
A.NO(g)HNO3(aq) B.稀硝酸NO2
C.NO2(g)HNO3(aq) D. (aq) (aq)
3.纳米材料备受重视的今天,胶体化学的发展对纳米材料的制备有着重要意义,如图所示是制备胶体的实验装置,相关表述合理的是
A.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现象
B.胶体的直径在范围
C.由图可知制备胶体的离子方程式为(胶体)
D.根据溶液与胶体的分散质大小可以判断1mol不可能产生1mol胶体
4.下列分散系最不稳定的是
A.向100g水中加入1g食盐得到的分散系
B.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得到的红褐色液体
C.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得到的无色溶液
D.向CuS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到的分散系
5.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属于酸性氧化物 B.属于酸
C.属于碱 D.属于盐
6.下列各组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A.混合物:氯水、水银、澄清石灰水、淀粉
B.、HCl、在水中能电离出氢离子,按分类属于酸
C.非金属氧化物、CO、均为酸性氧化物
D.同素异形体:、、金刚石、石墨
7.有关胶体的说法,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B.依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C.向饱和 FeCl3 溶液中滴加过量的 NaOH 溶液可以制备 Fe(OH)3 胶体
D.胶体微粒可以透过半透膜而不能透过滤纸
8.下列各组物质,按化合物、单质、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烧碱、液态氧、碘酒 B.生石灰、白磷、食盐
C.干冰、铁、氯化氢 D.空气、氮气、硫酸铜
9.下列实验与物质微粒大小无直接关系的是
A
B
C.
D
A.A B.B C.C D.D
10.下列关于胶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丁达尔效应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
B.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具有丁达尔效应
C.胶体的制备方法为: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D.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
11.下列物质间的反应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NaOH→NaCl B.CO2→CaCO3 C.HCl→AgCl D.CuO→Cu(OH)2
12.如图所示是一个化学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其中和表示两种原子,甲、乙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的物质,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单质 B.该反应可能为水的电解
C.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5:1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3.下列有关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都能透过滤纸 B.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都是混合物 D.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1~100nm
14.下列各组物质中,按碱、单质、化合物、混合物顺序排列的是
A.石灰水、氮气、空气、食盐
B.氨气、铁粉、干冰、医用酒精
C.火碱、液态氧、苛性钠、稀有气体
D.纯碱、白磷、氧化镁、漂白精
1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三星堆考古出土了大量文物,如黄金面具、丝绸“黑炭”、青铜神树、陶瓷碎片等。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用碳的一种核素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 B.丝绸转化为黑炭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C.黄金易被氧化,出土后的黄金制品要密闭保存 D.青铜器上的铜锈的主要成分为CuO
二、填空题
16.现有下列六种物质:Fe; HCl; Na2CO3;CO2;Ca(OH)2; CaO。按要求各写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1)置换反应_________
(2)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__________
(3)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_________
(4)中和反应_______
(5)盐与酸的反应__________
17.取少量Fe2O3粉末(红棕色)加入适量盐酸,用反应后得到的溶液进行以下实验:
(1)反应后得到的溶液呈___________色。
(2)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滴入NaOH溶液,可观察到有沉淀生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直至溶液呈___________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4)取另一小烧杯也加入20mL蒸馏水,向烧杯中加入1mLFeCl3溶液,振荡均匀后,将此烧杯(编号甲)与盛有Fe(OH)3胶体的烧杯(编号乙)一起放置于暗处,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___________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
(5)取乙烧杯中少量Fe(OH)3胶体置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一定量的HI稀溶液,边滴边振荡,会出现一系列变化。
①先出现红褐色沉淀,原因是___________。
②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写出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
③最后溶液颜色加深,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
(6)用稀盐酸代替HI稀溶液,能出现(4)中哪些相同的变化现象___________(填序号)。
18.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检验其性质。
(1)把饱和溶液逐滴滴入沸水中,能形成胶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填标号,下同)。
a.
b.
(2)为验证制得的分散系是胶体,下列方法中最简单的是_______。
a.用一束可见光照射该分散系,观察是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b.向分散系中加入氯化钠,观察是否聚沉
c.在分散系中插入石墨电极,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的一极颜色是否变深
(3)氢氧化铁胶体能稳定存在的原因是______。
a.胶体微粒直径小于1nm
b.胶体微粒均带正电荷
c.胶体微粒能透过滤纸
19.物质的分类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根据物质的分类回答下列问题。
(1)将碳酸钙、稀盐酸、铁、氧气四种物质名称填写道下面的适当位置。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2)从(1)中的四种物质中选出一种或几种为反应物,按下述反应类型,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①分解反应:___________。
②化合反应:___________。
③置换反应:___________。
④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
20.水蒸气通过灼热的焦炭后,流出气体的主要成分是CO和H2,还有CO2和水蒸气等。请用下图中提供的仪器,选择必要的试剂,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上述混合气中有CO和H2。(加热装置和导管等在图中略去)
回答下列问题:
(1)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盛NaOH溶液的装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仪器B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
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仪器C中需加入试剂的名称(或化学式)是:_______________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用字母表示接口的连接顺序:g-ab-__________________
(5)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CO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证明混合气体中含H2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解析:①鸡蛋清溶液,鸡蛋清是蛋白质,其水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①不合题意;
②水虽然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但它是纯净物,不属于分散系,②符合题意;
③淀粉溶液,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③不合题意;
④蔗糖溶液,虽然属于分散系,但不属于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符合题意;
⑤牛奶,虽然属于分散系,但不属于胶体,不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⑤不合题意;
⑥肥皂水,属于胶体,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⑥符合题意;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②④⑥符合题意,故选C。
2.C
解析:A.NO不与H2O反应,选项A不符合题意;
B.稀HNO3与Cu反应生成NO,3Cu+8HNO3=3Cu(NO3)2+2NO↑+4H2O,选项B不符合题意;
C. 发生反应为3NO2+H2O= 2HNO3+NO,能实现转化,选项C符合题意;
D.中的N为最高价+5价,O3为氧化剂,因此不能生成,选项D不符合题意;
答案选C。
3.D
解析:A. 溶液与胶体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是否在1nm~100nm范围内,故A错误;
B. 胶体粒子的直径在范围,故B错误;
C. 饱和氯化铁溶液第如沸水中加热到红褐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3++3H2O Fe(OH)3(胶体)+3H+,故C错误;
D. 根据溶液与胶体的分散质大小可以判断1mol不可能产生1mol胶体,胶体的分散质粒子是含有许多分子或离子的粒子集体,故D正确;
故选D。
4.D
解析:A.向100g水中加入1g食盐所得分散系是氯化钠溶液,稳定存在,A不符合题意;
B.向沸水中滴入饱和FeCl3溶液,得到氢氧化铁胶体,较稳定存在,B不符合题意;
C.向NaOH溶液中通入CO2所得分散系是碳酸钠溶液,稳定存在,C不符合题意;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氧氧化钠溶液后生成的是氢氧化铜沉淀,得到的分散系是浊液,是不稳定的分散系,D符合题意;
答案选D。
5.D
解析:A.是非金属氧化物,属于酸性氧化物,故A正确;
B.属于中强酸,故B正确;
C.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属于碱,故C正确;
D.是氢化物,不属于盐,故D错误。
综上所述,答案为D。
6.D
解析:A.氯水是氯气的水溶液、澄清石灰水是氢氧化钙溶液、淀粉为高分子化合物,都为混合物,水银是金属单质汞,为纯净物,故A错误;
B.HCl、HNO3在水中能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按分类属于酸,NaHSO4属于盐,故B错误;
C.CO2、SO3均为酸性氧化物,CO和碱溶液不反应,属于不成盐氧化物,故C错误;
D.C60、C70、金刚石、石墨是碳元素的不同单质,为同素异形体,故D正确;
故选D。
7.B
解析:A.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故A错误;
B.依据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故B正确;
C.向饱和氯化铁溶液中滴加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制得氢氧化铁沉淀,不可能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故C错误;
D.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在1nm—100nm之间,所以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而能透过滤纸,故D错误;
故选B。
8.A
解析:A.烧碱即NaOH属于化合物,液态氧即O2属于单质,碘酒是I2的酒精溶液属于混合物,A符合题意;
B.生石灰即CaO属于化合物,白磷即P4是单质,食盐即NaCl是化合物不是混合物,B不合题意;
C.干冰即CO2属于化合物,铁即Fe是单质,氯化氢即HCl属于化合物不是混合物,C不合题意;
D.空气是混合物,氮气是单质,硫酸铜是化合物,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9.C
解析:A.胶体粒子直径在1~100nm,对光线散射形成丁达尔效应,与物质微粒大小有关,A错误;
B.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中小分子或离子能透过半透膜,所以可用渗析法提纯胶体,与物质微粒大小有关,B错误;
C.分液漏斗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与物质微粒大小无直接关系,C正确;
D.溶液可以透过滤纸,浊液中分散质粒子较大,不能透过滤纸,用过滤分离固体和液体,与物质微粒大小有关,D错误;
故答案选C。
10.D
解析:A.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可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与浊液,A错误;
B.胶体的本质特征是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100nm,B错误;
C.胶体的制备方法为:向沸水中滴加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C错误;
D.雾是气溶胶,在阳光下可观察到丁达尔效应,D正确;
故选D。
11.D
解析:A.NaOH与HCl发生中和反应即可生成NaCl和水,A不符合题意;
B.CO2与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可转化为碳酸钙,B不符合题意;
C.HCl与硝酸银发生复分解反应,可转化为AgCl,C不符合题意;
D.CuO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发生反应一步转化为Cu(OH)2,D符合题意;
故选D。
12.C
解析:由于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所以该图示中存在没有参与反应的分子,故可对该图示中反应前后分子的情况进行转换,如图所示:
;
A.由微粒的构成可知,该反应的生成物均为单质,选项A正确;
B.由图示可知反应前为同种分子个数是2(每个分子中含有3个原子)反应后是两种分子,其中一种单质的分子个数是2,另一种单质的分子个数是1,符合2H2O2H2↑+O2↑的变化过程,选项B正确;
C.由图示可知:反应生成的两种分子个数之比为2:1,选项C错误;
D.由以上的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两种,所以该反应是“一变多”的分解反应,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13.D
解析:A.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胶体的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滤纸的孔径为大于100nm,故溶液和胶体均能透过滤纸,A正确;
B.将氯化铁溶液中滴加到沸水中可制得氢氧化铁胶体,氢氧化铁胶体中滴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可以获得FeCl3溶液,即它们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正确;
C.溶液和胶体都是分散系,都是混合物,C正确;
D.氢氧化铁胶体的分散质颗粒直径为1~100nm,氯化铁溶液的分散质颗粒直径小于,D错误;
故答案为:D。
14.C
解析:A.石灰水为混合物;氮气为单质;空气为混合物;食盐属于混合物,故A不选;
B.氨气属于碱性气体;铁粉属于单质;干冰为二氧化碳固体,属于化合物;医用酒精为75%乙醇溶液,属于混合物,故B不选;
C.火碱为NaOH,是碱;液态氧为单质;苛性钠为NaOH,属于化合物;稀有气体为混合物,故C选;
D.纯碱为碳酸钠,属于盐;白磷属于单质;氧化镁属于化合物;漂白精是次氯酸钙和氯化钙的混合物,故D不选;
故选C。
15.A
解析:A.可以用碳的一种核素14C测定出土文物的年代,其为碳的一种核素,A正确;
B.丝绸和黑炭是两种不同物质,二者的转化发生的是化学变化,B错误;
C.黄金活动性很弱,不易被氧化,C错误;
D.铜锈的主要成分是铜盐,化学式是Cu2(OH)2CO3,D错误;
故合理选项是A。
二、填空题
16.(1)Fe+2HCl=FeCl2+H2↑
(2)CO2+Ca(OH)2=CaCO3↓+H2O
(3)CaO+2HCl=CaCl2+ H2O
(4)Ca(OH)2+2HCl=CaCl2+ 2H2O
(5)Na2CO3+2HCl=2NaCl+CO2↑+ H2O
解析:(1)铁与盐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2)酸性氧化物CO2与碱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3)碱性氧化物CaO与酸HCl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2HCl=CaCl2+ H2O;
(4)HCl与Ca(OH)2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 2H2O;
(5)盐Na2CO3与酸HCl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CO2↑+ H2O。
17.(1)棕黄
(2)FeCl3+3NaOH=3NaCl+Fe(OH)3↓
(3)红褐
(4)乙
(5) 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 Fe(OH)3+3H+=Fe3++3H2O 2Fe3++2I-⇌I2+2Fe2+
(6)①②
解析:(1)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即Fe2O3+6HCl=2FeCl3+3H2O,FeCl3溶液呈棕黄色。
(2)向FeCl3溶液中滴入NaOH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FeCl3+3NaOH=3NaCl+Fe(OH)3↓。
(3)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后,向沸水中滴入几滴FeCl3溶液,继续煮沸直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制得Fe(OH)3胶体。
(4)胶体可发生丁达尔效应,而溶液不能,则分别用激光笔照射烧杯中的液体,可以看到乙烧杯中的液体产生丁达尔效应。
(5)HI既有酸性又有强还原性,I-能使Fe(OH)3胶体聚沉,H+使其溶解,生成的Fe3+又能氧化I-生成I2,故
①加入电解质后,胶体发生聚沉,故先出现红褐色沉淀。
②随后沉淀溶解,溶液呈黄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OH)3+3H+=Fe3++3H2O。
③最后溶液颜色加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2Fe3++2I-⇌I2+2Fe2+。
(6)Cl-比I-还原性弱,Cl-不能还原Fe3+,稀盐酸只能使其先聚沉再溶解,故用稀盐酸代替HI稀溶液,能出现(4)中与①②相同的变化现象。
18. b a b
【分析】掌握胶体的性质以及制备方法。
解析:(1)氢氧化铁胶体是透明的红褐色液体,不是沉淀,故b项正确,故答案为b;
(2)检验胶体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丁达尔现象,故a项正确,故答案为a;
(3)氢氧化铁胶体微粒均带正电荷,胶体微粒之间相互排斥,所以氢氧化铁胶体能稳定存在,故b项正确,故答案为b。
19.(1) 碳酸钙 铁 氧气 稀盐酸
(2) CaCO3 CaO+CO2↑ 3Fe+2O2Fe3O4 Fe+2HCl=FeCl2+H2↑ CaCO3+2HCl=CaCl2+H2O+CO2↑
解析:(1)(1)在题目已知的物质中,碳酸钙仅有一种微粒构成,是纯净物,由于由Ca、C、O三种元素组成,因此碳酸钙属于化合物;
Fe、O2仅有一种元素组成,属于单质,其中铁为金属单质,氧气是非金属单质;稀盐酸是HCl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所以①是碳酸钙,②是铁,③是氧气,④是稀盐酸。
(2)①CaCO3在高温下分解产生CaO和CO2,反应方程式为:CaCO3 CaO+CO2↑,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分解反应;
②Fe与O2在点燃时反应产生Fe3O4,反应方程式为:3Fe+2O2Fe3O4,反应的基本类型是化合反应;
③Fe与稀盐酸反应产生FeCl2和H2,反应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④CaCO3与HCl在溶液中发生反应产生CaCl2、H2O、CO2,反应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20.(1) 除去水蒸气 除去CO2
(2) 氧化铜(CuO) CuO+H2Cu+H2O,CuO+COCu+CO2
(3) 无水硫酸铜(CuSO4) 检验H2O
(4)kj-hi-cd(或dc)-fe-lm
(5) 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原混合气中的H2O已被除去,其中H2与CuO反应生成的H2O使无水硫酸铜由白色变为蓝色
【分析】本实验要证明焦炭和水蒸气反应生成了CO和H2,须先除去气体中混有的CO2和H2O,防止干扰。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CO2,用浓硫酸除去H2O,然后将混合气体通入灼热的氧化铜中,H2还原氧化铜生成水,CO还原氧化铜生成CO2,用无水硫酸铜检验有水生成,说明混合气体中有H2,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有CO2生成,说明混合气体中有CO,据此进行分析。
解析:(1)浓硫酸可以做干燥剂,盛浓H2SO4的装置用途是将气体干燥,除去水蒸气;检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产物二氧化碳之前要先将生成的二氧化碳除去,可以用氢氧化钠来吸收。
(2)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是在大试管中进行的,检验混合气体中有CO和H2可用氧化铜,发生反应: CuO+H2Cu+H2O、 CuO+COCu+CO2。
(3)检验水可用无水硫酸铜,将其装入干燥管中进行检验,故仪器C中加入的试剂是无水硫酸铜,目的是检验水。
(4)为了验证混合气中含有CO和H2,实验仪器的连接先后顺序为:除二氧化碳→除掉水分→还原装置→检验水分→检验二氧化碳;除杂质连接仪器的原则是:长进短出;所以正确的连接顺序为:(g-ab)-kj-hi-cd(或dc)-fe-lm。
(5)如果有CO存在,CO和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二氧化碳,原混合气中的CO2已被除去,其中CO与CuO反应生成的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如果有氢气存在,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红色的铜和水,水和白色的无水硫酸铜反应生成蓝色的硫酸铜晶体。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习题精炼(原卷版):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习题精炼(原卷版),文件包含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化学键习题精炼原卷版docx、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习题精炼原卷版docx、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三节元素周期律习题精炼原卷版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6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铁及金属材料习题精炼(原卷精品): 这是一份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铁及金属材料习题精炼(原卷精品),文件包含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第二节金属材料docx、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第三章铁金属材料习题精炼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化学人教版 (2019)第三节 物质的量精品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 (2019)第三节 物质的量精品课后作业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