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单元专题卷(化学人教版9年级下册)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化学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10单元专题卷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展开
这是一份化学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10单元专题卷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共12页。
化学人教版9年级
化学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10单元专题卷
专题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和反应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氢氧化钠沾在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用硼酸处理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硫酸沾在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
D.用氨水溶液处理蚊虫叮咬分泌出来的蚁酸
2.有关中和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有沉淀生成 B.一定有水生成
C.一定是酸和碱反应 D.一定放热
3.下列生产,生活中常见事例与其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事例
化学知识
A
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利用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洗洁精能乳化油污
C
用明矾净水
明矾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
用金刚石作钻探机的钻头
金刚石的硬度很大
A.A B.B C.C D.D
4.根据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现象和数据概括化学变化发生的条件、特征及规律,下列变化过程及对应图像有误的是( )
A.红磷燃烧实验中集气瓶中N2质量的变化
B.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C.向稀盐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H2O2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对产量的影响
A.A B.B C.C D.D
5.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B.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C.滴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混合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6.如图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曲线所示的实验为将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当加入溶液的体积都为20mL时,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C.在b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当加入溶液的体积都为VmL时,c曲线所示的实验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最多
7.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溶液的pH不变
B.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总数减少
C.该图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该反应的实质是Na+和Cl﹣结合生成NaCl
8.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Fe+CuSO4═Cu+FeSO4
C.CO2+Ca(OH)2═CaCO3↓+H2O
D.NaOH+HCl═NaCl+H2O
9.下列应用运用到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稀盐酸除铁锈
B.烧碱溶液吸收尾气二氧化硫
C.稀醋酸和鸡蛋壳制二氧化碳
D.用火碱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硫酸
10.如图是小林同学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呈红色
B.乙溶液的pH一定等于7
C.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酚酞和硫酸钠
D.丁实验能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能反应
11.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并利用数字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了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开始烧杯中盛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B.在该反应过程中溶液里Na+数量没有减少
C.在b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中性
D.在a点时烧杯中的溶质是HCl、NaCl
12.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和NaOH溶液,等质量混合后,向所得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其中不能反应的是( )
A.Zn B.H2SO4 C.AgNO3 D.Al(OH)3
13.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常温下,碱溶液的pH大于7,碳酸钠溶液的pH也大于7,则碳酸钠属于碱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碳酸盐加盐酸产生气泡,则加盐酸产气泡的一定是碳酸盐
14.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变为无色,此时溶液的pH可能是( )
A.5 B.9 C.12 D.13
15.兴趣小组借助pH传感器监测溶液pH的变化情况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1是反应装置,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位于曲线的n
C.实验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直在不断增大
D.实验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变小直至为0
16.向盛有1mL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溶液,再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一直到氢氧化钠溶液过量.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
A.无色、红色、紫色、蓝色 B.无色、蓝色、紫色、红色
C.无色、蓝色、紫色、无色 D.无色、红色、紫色、无色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7.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2)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 来止痒。
(3)改良酸性土壤可以选择 (填写物质俗称)。
(4)油锅着火了,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
18.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填空:
(1)用化学用语表示:3个硫酸根离子 。
(2)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通过 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我们在实验室可以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 的减小而减小。
(5)酸性土壤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改良酸性土壤可以加入 (写名称)。
19.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农业上可用来降低土壤酸性的物质是 ;
(2)新鲜芋头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 ;
A.食醋 B.肥皂水 C.牙膏
(3)医疗上可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来中和过多的胃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当恰好完全反应时,观察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实质是 。
(2)图2中,点燃酒精喷灯前先通入CO,这样做的目的是 。点燃酒精喷灯后,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一氧化碳作 剂。点燃装置右端酒精灯目的是 。
21.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
(一)如图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1)图中M点的意义是 ,此时溶液中所含的粒子有(用符号表示) ,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的质量比是 。
(2)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二)在2021年广州市某中学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小刚同学选择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种试剂,按如图所示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
(3)试剂Ⅰ是 ,试剂Ⅱ是 。
(4)本实验中,常选用酚酞溶液而不选用石蕊溶液做指示剂的原因是 。
(5)欲验证上述实验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不能选择的试剂是 。
A.石蕊溶液 B.铜片 C.碳酸氢钠粉末
22.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利用下图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5)若要证明反应已经进行到b点,除了观察pH和温度变化,还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填序号)
A.紫色石蕊试液 B.氯化铁溶液 C.镁条
D.碳酸钠 E.硫酸铜溶液
23.酸、碱、盐之间能相互发生反应,某化学实验小组进行了系列实验。
(1)如图1所示,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反应。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为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理论上可选择的试剂是 ;
A.锌片 B.碳酸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2)为探究中和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情况,某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三个对比实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三根曲线。
实验1: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曲线a);
实验2: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曲线b);
实验3: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 mL蒸馏水混合(曲线c)。
①对比三根曲线,根据曲线a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②结合实验目的,请分析实验小组增加实验2、实验3的理由 。
24.通过学习化学你会发现化学就在身边,请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1)在糕点盒里,放纳米级铁粉防止糕点变质,其原理是什么?
(2)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应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3)婷婷被蚊子叮咬后,痛痒难忍(蚊虫分泌一种蚁酸)。妈妈给她买了一种“绿药膏”,其成分中有稀氨水,抹上后果然有效。请你说说其中的化学原理。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D
6.B
7.B
8.D
9.D
10.C
11.D
12.B
13.C
14.A
15.C
16.A
17.(1)元素。
(2)醋。
(3)熟石灰。
(4)隔绝氧气。
18.(1)3SO42−;
(2)煮沸;
(3)CaCO3+2HCl=CaCl2+H2O+CO2↑;
(4)压强;
(5)氢氧化钙。
19.(1)熟石灰;
(2)A;
(3)Al(OH)3+3HCl=AlCl3+3H2O。
20.(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NaOH+HCl=NaCl+H2O;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3CO+Fe2O3高温¯2Fe+3CO2;还原;尾气处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21.(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a+、Cl﹣、H2O;40:36.5;
(2)放热;
(3)酚酞溶液;稀盐酸;
(4)颜色变化不明显;
(5)B。
22.(1)NaOH+HCl=NaCl+H2O;
(2)HCl;
(3)12;
(4)C;
(5)ABE。
23.(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AB;
(2)①中和反应放热;②盐酸、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通过对比证明中和反应会放热。
24.(1)铁粉既能吸收水又能吸收氧气而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生成铁锈,从而保护食品。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蚊虫分泌一种蚁酸,显酸性,“绿药膏”成分中有稀氨水,显碱性,稀氨水与蚁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把酸性物质反应掉(或稀氨水显碱性,与蚁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化学人教版9年级
化学人教版9年级下册第10单元专题卷
专题02 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第Ⅰ卷 选择题
本卷共16小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中和反应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氢氧化钠沾在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用硼酸处理
B.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硫酸沾在皮肤上大量水冲洗后用3﹣5%的碳酸氢钠溶液处理
D.用氨水溶液处理蚊虫叮咬分泌出来的蚁酸
2.有关中和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一定有沉淀生成 B.一定有水生成
C.一定是酸和碱反应 D.一定放热
3.下列生产,生活中常见事例与其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选项
事例
化学知识
A
服用含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利用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
B
用洗洁精洗去餐具上的油污
洗洁精能乳化油污
C
用明矾净水
明矾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D
用金刚石作钻探机的钻头
金刚石的硬度很大
A.A B.B C.C D.D
4.根据观察和实验获得的现象和数据概括化学变化发生的条件、特征及规律,下列变化过程及对应图像有误的是( )
A.红磷燃烧实验中集气瓶中N2质量的变化
B.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C.向稀盐酸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
D.H2O2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对产量的影响
A.A B.B C.C D.D
5.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取少量反应后的混合液进行下列实验,能证明二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
B.滴入适量CuCl2溶液,无沉淀生成
C.滴入适量硝酸银溶液,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D.测得混合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
6.如图为三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对应浓度的盐酸反应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曲线所示的实验为将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B.当加入溶液的体积都为20mL时,溶液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b>c
C.在b曲线所示的实验中,若用酚酞做指示剂,酚酞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当加入溶液的体积都为VmL时,c曲线所示的实验生成氯化钠的质量最多
7.如图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前后溶液的pH不变
B.反应后溶液中的粒子总数减少
C.该图表示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D.该反应的实质是Na+和Cl﹣结合生成NaCl
8.下列反应中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Fe+CuSO4═Cu+FeSO4
C.CO2+Ca(OH)2═CaCO3↓+H2O
D.NaOH+HCl═NaCl+H2O
9.下列应用运用到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
A.稀盐酸除铁锈
B.烧碱溶液吸收尾气二氧化硫
C.稀醋酸和鸡蛋壳制二氧化碳
D.用火碱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硫酸
10.如图是小林同学探究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过程。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呈红色
B.乙溶液的pH一定等于7
C.丙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酚酞和硫酸钠
D.丁实验能证明稀硫酸和氢氧化钠能反应
11.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并利用数字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了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开始烧杯中盛的是氢氧化钠溶液
B.在该反应过程中溶液里Na+数量没有减少
C.在b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中性
D.在a点时烧杯中的溶质是HCl、NaCl
12.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盐酸和NaOH溶液,等质量混合后,向所得溶液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其中不能反应的是( )
A.Zn B.H2SO4 C.AgNO3 D.Al(OH)3
13.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
A.常温下,碱溶液的pH大于7,碳酸钠溶液的pH也大于7,则碳酸钠属于碱
B.中和反应一定有盐和水生成,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化合物含有不同种元素,则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D.碳酸盐加盐酸产生气泡,则加盐酸产气泡的一定是碳酸盐
14.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红色褪去变为无色,此时溶液的pH可能是( )
A.5 B.9 C.12 D.13
15.兴趣小组借助pH传感器监测溶液pH的变化情况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1是反应装置,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能说明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化学反应的现象是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B.当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位于曲线的n
C.实验过程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一直在不断增大
D.实验过程中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变小直至为0
16.向盛有1mL稀盐酸的试管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溶液,再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边滴加边振荡,一直到氢氧化钠溶液过量.试管内溶液的颜色变化情况是( )
A.无色、红色、紫色、蓝色 B.无色、蓝色、紫色、红色
C.无色、蓝色、紫色、无色 D.无色、红色、紫色、无色
第Ⅱ卷 非选择题
17.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1)“骨头汤能补钙”中的钙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2)山药中含有碱性皂角素,皮肤沾上会奇痒难忍。你认为可涂厨房中的 来止痒。
(3)改良酸性土壤可以选择 (填写物质俗称)。
(4)油锅着火了,用锅盖盖灭,其原理是 。
18.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请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填空:
(1)用化学用语表示:3个硫酸根离子 。
(2)硬水会给生活和生产带来很多麻烦,生活中通过 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3)我们在实验室可以用稀盐酸和大理石反应来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随 的减小而减小。
(5)酸性土壤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改良酸性土壤可以加入 (写名称)。
19.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1)农业上可用来降低土壤酸性的物质是 ;
(2)新鲜芋头在去皮时会产生一种白色汁液,汁液内含有一种碱性物质皂角甙,沾上它会奇痒难忍。下列物质可用来涂抹止痒的是: ;
A.食醋 B.肥皂水 C.牙膏
(3)医疗上可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来中和过多的胃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0.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当恰好完全反应时,观察到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的实质是 。
(2)图2中,点燃酒精喷灯前先通入CO,这样做的目的是 。点燃酒精喷灯后,玻璃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中一氧化碳作 剂。点燃装置右端酒精灯目的是 。
21.中和反应是初中化学的重点。
(一)如图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时溶液温度与盐酸溶液体积之间的变化关系图。
(1)图中M点的意义是 ,此时溶液中所含的粒子有(用符号表示) ,此时反应中氢氧化钠和氯化氢的质量比是 。
(2)氢氧化钠和盐酸的反应是 (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二)在2021年广州市某中学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小刚同学选择了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三种试剂,按如图所示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
请回答:
(3)试剂Ⅰ是 ,试剂Ⅱ是 。
(4)本实验中,常选用酚酞溶液而不选用石蕊溶液做指示剂的原因是 。
(5)欲验证上述实验中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不能选择的试剂是 。
A.石蕊溶液 B.铜片 C.碳酸氢钠粉末
22.中和反应是一类重要的化学反应。利用下图装置研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图2图3。
(1)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仪器A中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3)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填“6”、“12”或“16”)。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图2中b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取图2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2中c→d所示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断增加
D.图3中e→f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5)若要证明反应已经进行到b点,除了观察pH和温度变化,还可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下列物质中的 。(填序号)
A.紫色石蕊试液 B.氯化铁溶液 C.镁条
D.碳酸钠 E.硫酸铜溶液
23.酸、碱、盐之间能相互发生反应,某化学实验小组进行了系列实验。
(1)如图1所示,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可证明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发生反应。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于试管中,为验证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理论上可选择的试剂是 ;
A.锌片 B.碳酸钠溶液 C.硝酸银溶液
(2)为探究中和反应过程中热量的变化情况,某实验小组进行了以下三个对比实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得到了如图2所示的三根曲线。
实验1: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曲线a);
实验2:50mL一定浓度的盐酸与50mL蒸馏水混合(曲线b);
实验3:50mL一定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与50 mL蒸馏水混合(曲线c)。
①对比三根曲线,根据曲线a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②结合实验目的,请分析实验小组增加实验2、实验3的理由 。
24.通过学习化学你会发现化学就在身边,请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一些现象。
(1)在糕点盒里,放纳米级铁粉防止糕点变质,其原理是什么?
(2)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其应用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3)婷婷被蚊子叮咬后,痛痒难忍(蚊虫分泌一种蚁酸)。妈妈给她买了一种“绿药膏”,其成分中有稀氨水,抹上后果然有效。请你说说其中的化学原理。
参考答案
1.C
2.A
3.C
4.D
5.D
6.B
7.B
8.D
9.D
10.C
11.D
12.B
13.C
14.A
15.C
16.A
17.(1)元素。
(2)醋。
(3)熟石灰。
(4)隔绝氧气。
18.(1)3SO42−;
(2)煮沸;
(3)CaCO3+2HCl=CaCl2+H2O+CO2↑;
(4)压强;
(5)氢氧化钙。
19.(1)熟石灰;
(2)A;
(3)Al(OH)3+3HCl=AlCl3+3H2O。
20.(1)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NaOH+HCl=NaCl+H2O;氢氧根离子和氢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
(2)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红棕色粉末逐渐变成黑色;3CO+Fe2O3高温¯2Fe+3CO2;还原;尾气处理,防止一氧化碳污染空气。
21.(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Na+、Cl﹣、H2O;40:36.5;
(2)放热;
(3)酚酞溶液;稀盐酸;
(4)颜色变化不明显;
(5)B。
22.(1)NaOH+HCl=NaCl+H2O;
(2)HCl;
(3)12;
(4)C;
(5)ABE。
23.(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AB;
(2)①中和反应放热;②盐酸、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通过对比证明中和反应会放热。
24.(1)铁粉既能吸收水又能吸收氧气而发生缓慢氧化反应生成铁锈,从而保护食品。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蚊虫分泌一种蚁酸,显酸性,“绿药膏”成分中有稀氨水,显碱性,稀氨水与蚁酸发生了化学反应而把酸性物质反应掉(或稀氨水显碱性,与蚁酸发生了中和反应)。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