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段期末考六校联考
生物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75分钟)
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座号: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1-12每题2分,13-16每题4分,共40分)
1. 生活在平原地区的人刚刚从平原进入高原后的短时期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心动过速、呼吸加快、肢体无力等症状。这是因为高原空气稀薄、O2含量较少、外界环境的急剧变化等使机体产生了生理反应。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后,这些症状一般可自行缓解。从平原地区刚刚进入高原时,出现的下列现象中属于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是( )
A. 脑部供氧不足导致头晕、头痛
B. 缺氧导致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C. 肢端毛细血管供氧不足导致手足发麻
D. 部分肌肉因供氧不足而肢体无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详解】A、脑部供氧不足导致头晕、头痛是缺氧的症状,不是调节过程,A错误;
B、缺氧导致呼吸运动加快、加深不仅是缺氧的表现,而且还可以通过该反应使人体吸入更多的氧气,缓解体内缺氧的状态,说明该过程也是调节机体内环境稳态的方式,B正确;
C、肢端毛细血管供氧不足导致手足发麻,是缺氧的症状表现,不具有调节作用,C错误;
D、部分肌肉因供氧不足而肢体无力是缺氧的表现结果,不是调节过程和方式,D错误。
故选B。
2. 下图为神经-肌肉标本示意图。甲、乙分别是放置在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上的电极,用于刺激传出神经和骨骼肌;丙是连接在传出神经表面的电流计,用于记录神经兴奋时的电位变化;a为神经肌肉接头,是一种特殊的突触。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通过电极乙刺激骨骼肌,放置于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丙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
B. 通过电极甲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
C. 通过电极甲刺激传出神经,骨骼肌不收缩,可以确定是a处的神经肌肉接头受损
D. a处释放的神经递质会被迅速灭活或移除,以免持续发挥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兴奋到达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引起突触小泡向突触前膜移动并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通过突触间隙扩散到突触后膜的受体附近。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发生变化,引发电位变化。神经递质被降解或回收。神经元之间兴奋传递是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详解】A、通过电极乙刺激骨骼肌,神经和骨骼肌细胞之间存在突触结构,只能单向传递,放置于传出神经上的电流计丙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A正确;
B、通过电极甲刺激传出神经,产生的兴奋传到骨骼肌引起的收缩不属于反射,因为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B正确;
C、通过电极甲刺激传出神经,骨骼肌不收缩,可能是a处的神经肌肉接头受损,也可能是骨骼肌细胞受损,C错误;
D、a为突触结构,a处释放到突触间隙的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迅速灭活或移除,以免持续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3. 某生理学家在研究条件反射时做了以下实验:给狗喂食,狗会分泌唾液;只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狗不会分泌唾液;若同时给狗投喂食物和听铃声,经过多次重复后,再单独听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刺激是食物
B. 给狗听铃声而不喂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属于无关刺激
C. 单独听铃声狗也会分泌唾液,这一活动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高级神经冲动
D. 若反复听铃声而不给予投喂食物,狗的唾液分泌量就会减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详解】A、狗吃食物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刺激是食物,A正确;
B、铃声刺激,狗不分泌唾液,此时铃声属于无关刺激,B正确;
C、喂食和铃声反复结合刺激后,铃声能引起唾液分泌,该过程属于条件反射,需要大脑皮层参与,C错误;
D、铃声反复单独出现而没有喂食,则会建立新的条件反射,狗的唾液分泌量就会减少,D正确。
故选C。
4. 独脚金内酯是新发现的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一类植物激素,在根部合成后向上运输,影响侧枝生长。为研究独脚金内酯的作用机理,研究者利用拟南芥进行了一定浓度GR24(独角金内酯类似物)和NAA(生长素类似物)对侧枝生长影响的实验,实验过程如图1,实验结果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AA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B中,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A中
B. 图示浓度的NAA对侧枝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且与GR24存在拮抗关系
C. GR24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促进NAA的作用进而抑制侧枝生长
D. NAA对侧枝生长的抑制持续时间与施用等量等浓度的IAA溶液相当
【答案】C
【解析】
【分析】1、植物激素是指植物体内一定部位产生,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详解】A、NAA在植物体内进行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即由A端运输到B端,故实验处理时,NAA应加在固体培养基A中,而独脚金内酯在根部合成后向上运输,GR24应加在图1的琼脂块B中,A错误;
B、分析图2结果可知,GR24对侧枝长度的影响与对照组的差别不明显,说明GR24对侧枝生长仅仅有微弱的抑制作用;NAA+GR24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只用NAA处理组和只用GR24处理组,由此可知GR24能加强NAA的作用效果,NAA与GR24存在协同关系,B错误;
C、只用NAA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NAA+GR24处理组对侧枝长度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只用NAA的处理组,可推测GR24可能通过促进NAA的作用抑制侧枝生长,C正确;
D、虽然NAA是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但该实验没有探究IAA对侧枝生长的影响,无法得知NAA对侧枝生长的抑制持续时间与施用等量等浓度的IAA溶液是否相当,D错误。
故选C。
【点睛】
5. 以下关于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土壤中的蚯蚓等小动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B. 对于具有趋暗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
C. 学生调查活动中,宜选择单子叶草本植物作为调查对象
D. 调查酵母菌数量时只需统计计数室内一个小方格的酵母菌数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1、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记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用样方法。
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测定单细胞微生物的数量。
3、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
【详解】A、土壤中小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适合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A正确;
B、对于具有趋光性的昆虫,可以采用黑光灯诱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
C、调查草地中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宜选择双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C错误;
D、调查酵母菌数量时需计数多个小方格酵母菌数量再取平均值以减少误差,D错误。
故选A。
6. 升金湖是长江中下游越冬水鸟的重要聚集区。科研人员将湖中水鸟划分为4个集团(每个集团包括若干种水鸟),并对它们的觅食和生境利用进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百分比代表使用频率)。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集团 | 觅食行为 | 生境利用 |
G1 | 间歇型啄食(100%) | 草滩(68.6%),泥滩(15.4%) |
G2 | 间歇型啄食(86.5%),泥滩挖掘取食(9.9%) | 浅水区(44.2%),泥滩(39.1%) |
G3 | 多种觅食行为 | 中水区(41.3%),深水区(30.4%) |
G4 | 潜水取食(99.3%) | 深水区(74.7%),中水区(17.1%) |
A. 若G1集团水鸟长期生活在深水区时,基因会产生与潜水觅食有关的变异
B. 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
C. 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
D. 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升金湖湿地群落水平结构
【答案】A
【解析】
【分析】1、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2、种间竞争是不同物种之间为争夺生活空间、资源、食物等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
【详解】A、变异具有不定向性,环境只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起选择作用,G1集团水鸟长期生活在深水区时,在环境的选择作用下与潜水觅食有关的基因频率会上升,A错误;
B、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越冬水鸟集团结构和生态位特征取决于食物资源的丰富度和可获得性,B正确;
C、因觅食行为不同,不同深度水域由不同集团利用,故水深因素通过将觅食生境分割开以降低集团间的相互竞争,C正确;
D、不同区域的草滩、泥滩、浅水区、中水区、深水区形成升金湖湿地群落水平结构,D正确。
故选A。
7.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其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智慧值得我们珍视和学习。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是寄生
B.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C.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 “春天粪堆密,秋后粮铺地”,农作物主要通过吸收粪肥中的物质来提高粮食产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间接价值远大于直接价值。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作为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
【详解】A、“螟蛉有子,蜾赢负之”体现的种间关系是捕食,A错误;
B、“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描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可以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错误;
D、“春天粪堆密,秋后粮铺地”,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农作物主要通过吸收粪肥中的物质来提高粮食产量,D正确。
故选D。
8. 为了研究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研究人员从重庆市彩云湖中取水样分别设置菖蒲、鲫鱼、“菖蒲+卿鱼”的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每隔10天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各组的不同处理方式,因变量是水体中总磷浓度的变化
B. 第2—4次检测结果显示菖蒲单独处理不能降低总磷浓度
C. 由检测结果可推测,检测期间有含磷污水向湖泊中排放
D. “菖蒲+卿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优于菖蒲单独处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该题研究了水生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磷的去除作用,设置菖蒲、鲫鱼、菖蒲+鲫鱼等不同处理组进行实验,分别取样检测水体中总磷浓度变化,可见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各组的不同处理方式,因变量是水体中总磷浓度的变化,其他均为无关变量。
【详解】A、图中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对水样进行处理,每个一段时间测定总磷浓度,所以实验的自变量是各组的不同处理方式,因变量是水体中总磷浓度的变化,A正确;
B、从图中看出,2-4组菖蒲单独处理能降低总磷浓度,B错误;
C、从图中看出,在第3次检测时,菖蒲+鲫鱼组总磷浓度比第2次检测更高,说明检测期间有含磷污水向湖泊中排放,C正确;
D、“菖蒲+卿鱼”比单独处理组中总磷浓度更低,说明了“菖蒲+卿鱼”的处理方法,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优于菖蒲单独处理,D正确。
故选B。
9. 纤维素分解菌能够产生纤维素酶,已知刚果红是一种染料,它可以与像纤维素这样的多糖物质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与水解后的纤维二糖、葡萄糖等发生这种反应。当我们在含有纤维素的培养基中加入刚果红时,刚果红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而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分解菌分解后,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这些菌为中心的透明圈。现将不能直接吸收纤维素的甲、乙两种菌分别等量接种在刚果红琼脂平板上培养。甲菌菌落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乙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乙菌菌落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属于纤维素分解菌
B. 实验中所用的刚果红培养基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
C. 可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在同一平板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
D. 该平板可用来比较纤维素分解菌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选择培养基: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
【详解】A、乙菌菌落出现透明圈说明乙菌可以分解纤维素,乙菌属于纤维素分解菌,A正确;
B、甲菌菌落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甲菌不能分解纤维素,但是可以在该培养基上生长,说明所用的刚果红培养基不是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还存在其他碳源,B错误;
C、甲乙两种菌均可以在此培养基上生长,可将两种菌分别接种在同一平板的不同区域进行对比,C正确;
D、可以通过透明圈的直径和菌落直径大小的比值来比较纤维素分解菌分泌纤维素酶的能力,D正确。
故选B。
10. 印度沙漠猫是一种珍稀猫科动物,利用胚胎工程技术,可以通过让家猫代孕而繁育,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获取的精子经获能后才能进行步骤甲
B. 诱导超数排卵所注射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细胞
C. 步骤甲使用的培养液和早期胚胎培养液成分完全相同
D. 步骤乙的生理学基础是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步骤甲为受精作用,步骤乙为胚胎移植。胚胎工程中诱导超数排卵用的是促性腺激素,受精过程使用的培养液是获能溶液或专用受精溶液。
【详解】A、步骤甲为受精作用,获取的精子经获能后才能进行步骤甲,A正确;
B、激素属于信息分子,需要与受体结合后才能起作用,诱导超数排卵所注射的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细胞,该类细胞称为靶细胞,B正确;
C、体外受精过程使用的培养液是获能溶液或专用受精溶液,早期胚胎培养的培养液成分一般都比较复杂,除了一些无机盐和有机盐类外,还需添加维生素、激素、氨基酸、核苷酸以及血清等,故步骤甲和早期胚胎培养所用的培养液成分有区别,C错误;
D、由于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基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是胚胎移植的生理学基础,D正确。
故选C。
11. 下列与高中生物实验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PCR时,需将反应体系的温度控制在90~95℃以使DNA解旋
B. 利用二苯胺鉴定溶解于NaCl溶液的DNA时,需要水浴加热
C. 将土壤浸出液与落叶混合可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D. 利用制成的葡萄酒制作葡萄醋时,需要适当降低发酵温度
【答案】D
【解析】
【分析】1、PCR反应需要在一定的缓冲溶液中才能进行,需提供DNA模板,分别与两条模板链结合的2种引物,4种脱氧核苷酸和耐高温的DNA聚合酶;同时通过控制温度使④DNA复制在体外反复进行。
2、扩增的过程是:目的基因DNA受热变性后解为单链,引物与单链相应互补序列结合;然后以单链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作用下进行延伸即将4种脱氧核苷酸加到引物的3端,如此重复循环多由于延伸后得到的产物又可以作为下一个循环的模板,而每一次循环后目的基因的量可以增加一倍,即成指数式扩增(约为2n,其中n为扩增循环的次数)。每次循环般可以分为变性、复性和延伸三步。
【详解】A、PCR时,首先需要高温变性,需将反应体系的温度控制在90~95℃以使DNA解旋,A正确;
B、粗提DNA时需要用二苯胺鉴定,需先把白色丝状物溶于2mol/L的NaCl溶液中,再加入二苯胺试剂进行沸水浴加热,B正确;
C、若要探究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需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以及落叶,观察是否可以将落叶分解,C正确;
D、利用葡萄酒制作葡萄醋时,需将发酵的温度适当提高,提供酵母菌的代谢活动,D错误。
故选D。
12. 从图甲酶切结果分析,图乙中目基因(长度为2.0kb)插入方向正确的重组质粒序号和作出该判断所用的限制酶是( )
A. ②,BamHⅠ B. ①,EcoRⅠ
C. ①,EcoRⅠ和HindⅢ D. ②,EcoRⅠ和HindⅢ
【答案】C
【解析】
【分析】切制DNA分子的工具是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又称限制酶。这类酶主要是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的。它们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且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详解】分析图1可知,重组质粒被EcoRⅠ酶切后,得到5.8kb的片段,说明重组质粒中只有一个EcoRⅠ的酶切位点;重组质粒被BamHⅠ酶切后产生3.8kb和2.0kb两种片段,说明重组质粒中有2个BamHⅠ的酶切位点;重组质粒被EcoRⅠ和HindⅢ酶切后,产生4.5kb和1.3kb两种片段,说明重组质粒中有EcoRⅠ和HindⅢ的酶切位点,且二种酶切位点之间的片段为4.5kb和1.3kb。结合图2分析可知,重组质粒①符合上述分析的结果,重组质粒②中EcoRⅠ和HindⅢ酶切位点之间的片段为2.3kb和3.5kb,不符合图1酶切的结果。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13. 正常情况下,人体体温调定点的数值为37℃,如果体温偏离这个数值,体温调节中枢会综合分析,根据体温与调定点的温差相应地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相对稳定。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如图为某同学受到病毒感染及服用抗病毒药物后体温经历的三个时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体内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
B. 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
C. 阶段Ⅲ,该同学可能会出现大量出汗的现象,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
D. 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明显高于正常值,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且产热量>散热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从图中看出:当受到病菌感梁时,身体产生内生致热源,使体温调定点处于过程中,这时身体会认为自己处在了体温过低的状态,于是就会打寒战(肌肉收缩产热)、面色苍白 (体表血管收缩减少散热),同时甲状腺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体温就会迅速的飙高;第Ⅲ阶段时,体温下降,散热量增大,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此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并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
【详解】A、某些病原体产生的致热原会使温度感受器活动改变,调定点上移,因此阶段Ⅰ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大于37℃,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增多,A正确;
B、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B正确;
C、阶段Ⅲ该同学的体温调定点下移,散热量大于产热量,机体会大量出汗,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体内抗利尿激素的含量会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D、阶段Ⅱ该同学的体温虽明显高于正常值,但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此时产热量、散热量都增加,产热量与散热量接近相等,D错误。
故选D。
14. 猎物种群数量与猎物种群的被捕食率、补充率存在循环因果关系。研究人员在研究某种捕食者与其猎物关系时,构建了猎物种群数量与被捕食率、补充率的关系模型如下图所示,其中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其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大到C点并保持稳定
B. 在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猎物种群数量可稳定在B点
C. 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种群数量会逐渐稳定在A点
D. 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捕食者可以更有效的捕获猎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题意分析猎物种群数量变化:A点之前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由于补充率代表没有被捕食的情况下猎物增长的比率,所以种群数量会增加;A~B点之间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减少;B~C点之间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并在C点保持稳定。
【详解】A、猎物种群数量超过B点时,补充率大于被捕食率,种群数量会增加,在C点保持稳定,A正确;
B、据图可知,在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补充率会逐渐减小,猎物种群数量可稳定在图中所示的A或C点,B错误;
C、猎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种群数量会减少,最后逐渐稳定在A点,C正确;
D、分析题意可知,物种群数量介于A~B之间时被捕食率大于补充率,即被捕食率大于其他区间值,所以捕食者可以更有效地捕获猎物,D正确。
故选B。
15. 《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清洁煮沸)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兼之,毋有差贷。”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酿酒工艺流程,对于酿酒时节、原料选择等都有严格规定,更对我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发酵液的温度会随发酵的进行而升高
B. 为防止二次污染,应在“湛炽”后立即接种酿酒的酒曲
C. “陶器必良”可以确保酵母菌产生酒精的同时避免醋酸的产生
D. “秫稻必齐”可为酿酒提供丰富的糖,随着发酵的进行糖含量会下降
【答案】B
【解析】
【分析】1、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型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温度是酵母菌生长和发酵的重要条件,20℃左右,酒精发酵时,一般将温度控制在18~25℃,在葡萄酒自然发酵过程当中,其主要作用的是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酵母菌。
2、参与果醋制作的微生物是醋酸菌,其新陈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果醋制作的原理: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
【详解】A、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发酵过程中酵母菌进行呼吸作用会产热,发酵液的温度会随发酵的进行而升高,A正确;
B、在“湛炽”后立即接种酿酒的酒曲,会杀死酵母菌,应在冷却后加入酒曲,B错误;
C、“陶器必良“是为了有良好的容器从而控制好发酵过程气体条件(无氧条件),可以确保酵母菌产生酒精的同时避免醋酸的产生,C正确;
D、“秫稻必齐”可为酿酒提供丰富的糖,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分解糖类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随着发酵的进行糖含量会下降,D正确。
故选B。
16. 我国科研人员将寒带地区海鱼中的抗冻基因转入千禧果(番茄品种)细胞中,成功培育出抗冻千禧果。下图为培育过程使用的Ti质粒示意图,Vir区的基因活化能促进T-DNA的加工和转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选择图示Ti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应选择限制酶Ⅲ
B. 利用PCR从海鱼基因组中扩增抗冻基因需要添加一对特异性引物
C. 要用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含抗冻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
D. 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抗冻基因在转基因千禧果中的表达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PCR原理:利用热变性的原理,打开DNA双链,每条DNA单链作为母链,以4种游离脱氧核苷酸为原料,合成子链,在引物作用下,DNA聚合酶从引物3'端开始延伸DNA链,即DNA的合成方向是从子链的5'端自3'端延伸的。实际上就是在体外模拟细胞内DNA的复制过程。DNA的复制需要引物,其主要原因是DNA聚合酶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
【详解】A、限制酶Ⅰ会破坏四环素抗性基因影响后续的筛选,限制酶Ⅱ有两个识别位点,会影响目的基因连接在正确的位置,因此选择图示Ti质粒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应选择限制酶Ⅲ,A正确;
B、利用PCR从海鱼基因组中扩增抗冻基因需要添加一对特异性引物,目的是使DNA聚合酶能够从引物的3'端开始连接脱氧核苷酸,B正确;
C、要用含四环素的选择培养基筛选含抗冻基因表达载体的受体细胞,C错误;
D、基因的表达产物是蛋白质,故可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抗冻基因在转基因千禧果中的表达量,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进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残疾的一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1)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________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________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其中一类细胞因子(甲类)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为________,促进免疫炎症反应,另一类细胞因子(乙类)则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这两类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免疫应答的稳态。
(2)研究人员为研究RA的发生与上述两类细胞因子的关系,分别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4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结果如左图。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________。
(3)糖皮质激素(GC)属于肾上腺皮质激素,GC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治疗RA的药物之一,但GC具有较强的毒副作用且临床效果并不理想。研究人员为探索中药姜黄提取物姜黄素对RA的干预作用做了如下研究。将体重相同的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造模组,分别进行如下处理,造模组前期需完成RA动物模型的制备,前期处理完成后再分别进行后期处理。
组别 | 前期处理 | 前期处理后关节情况 | 后期处理 |
正常对照组 | 注射生理盐水 | 关节不肿胀 | 注射生理盐水 |
造模组 | 注射弗氏完全佐剂 | 关节肿胀 | 模型组:注射生理盐水 |
姜黄素组:注射姜黄素 |
注:弗氏完全佐剂为细胞免疫刺激剂。
后期处理15天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两类细胞因子水平相对值,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_________,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答案】(1) ①. 自身免疫 ②. 特异性受体##受体 ③.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 ①. TNF-α和IL-6 ②. IL-4和IL-10
(3)姜黄素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
【解析】
【分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小问1详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因免疫炎症反应引起的关节受损进而导致关节功能障碍和残疾,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病。TNF-α等细胞因子作为细胞间信号分子,与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调节免疫应答。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因子(甲类)可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可以合成、分泌抗体行使功能;
【小问2详解】
柱形图测定了多例健康志愿者和RA患者血清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平均含量,分析可知:健康人的TNF-α和IL-6含量较低,IL-4和IL-10的含量较高,而RA患者刚好相反,由于乙类细胞因子可抑制免疫炎症反应,说明属于甲类细胞因子的有TNF-α和IL-6,属于乙类细胞因子的有IL-4和IL-10;
【小问3详解】
实验需要遵循单一变量和对照性原则。根据题意可知,“造模组前期需完成RA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处理15天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两类细胞因子水平相对值,若结果为甲类细胞因子水平姜黄素组高于对照组,低于模型组,乙类细胞因子结果与之相反,表明姜黄素具有一定的抗RA作用。
18. 有的番茄品种的果实远端凸起形成果尖,研究人员对果尖的形成展开了系列研究。
(1)受精作用后,生长素能促进番茄果实的__________。
(2)已知果实尖端细胞的发育起源于果实远端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为研究生长素对果尖形成的调节作用,研究人员设计如下实验。
组别 | 品种 | 处理 | 检测 |
实验组 | 有果尖品种 | 在果实远端喷洒生长素转运抑制剂NPA水溶液 | 无果尖 |
对照组 | ?品种 | 在果实远端喷洒? | 有果尖 |
①对照组应为__________品种,在果实远端喷洒__________。
②实验结果说明,降低远端生长素浓度会__________果尖的发育,该实验结果与已知相符。
(3)有研究发现,番茄染色体上F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以促进生长素的运输,从而促进果实尖端的形成。PT蛋白能识别、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研究人员发现原本无尖的品种其基因(PT)突变后变为有尖。据此推测,该品种PT基因突变后有尖的原因是突变后的PT蛋白不能结合F基因启动子,解除了对F基因转录的________(促进/抑制)作用,表达的F蛋白将生长素运输至果实远端,从而促进了果尖的发育。
(4)研究人员证实了上述推测后,在无尖果实品种的果实远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表达了F蛋白,并检测尖端生长素形式与相对比例,结果如下图(注:酯酶E通过催化无活性生长素(ME-IAA)的去甲基化产生有活性的生长素(IAA)。其中,__________为野生品种组。
(5)综上所述,完善PT基因和F基因对番茄果尖形成的影响机制。请在下图( )中选填“+”“-”(+表示促进/提高,-表示抑制/降低)①____②_____③_____。
【答案】(1)发育 (2) ①. 有果尖 ②. 等量不含NPA的水溶剂 ③. 抑制
(3)抑制 (4)a
(5) ①. - ②. + ③. +
【解析】
【分析】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由基因表达调控、植物激素调控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的。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其中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番茄果实的发育。
【小问1详解】
生长素主要由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产生,其中发育中的种子产生的生长素能促进番茄果实的发育。
【小问2详解】
该实验目的是研究生长素对果尖形成的调节作用,自变量为生长素(或生长素转运抑制剂NPA),因变量为果实是否有果尖,其余无关变量应控制相同,故对照组品种也应该为有果尖品种。实验组的处理为在果实远端喷洒生长素转运抑制剂NPA水溶液,则对照组的处理应为在果实远端喷洒等量不含NPA的水溶剂。实验组在果实远端喷洒生长素转运抑制剂NPA水溶液后使有果尖的品种出现了无果尖,说明降低远端生长素浓度会抑制果尖的发育。
【小问3详解】
由题意“番茄染色体上F基因的表达产物可以促进生长素的运输,从而促进果实尖端的形成。PT蛋白能识别、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可知果尖的形成与F基因的正常转录、翻译有关,原本无尖的品种突变后的PT基因无法表达出正常的PT蛋白,导致结构异常的PT蛋白不能结合F基因启动子,解除了对F基因转录的抑制作用,F基因能正常转录,表达的F蛋白将生长素运输至果实远端,促进了果尖的发育,从而该品种从无尖突变成有尖。
【小问4详解】
(4)由(2)(3)分析可知,远端生长素浓度过低会抑制果尖的发育,题图中a组无活性生长素(ME-IAA)的相对比例明显大于有活性的生长素(IAA)的相对比例,说明a组为野生品种组,为无尖果实品种
【小问5详解】
合题意可知,PT基因正常表达产生PT蛋白,该蛋白能识别、结合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导致F基因不能正常表达,F蛋白一方面参与生长素的运输,一方面保证酯酶E催化无活性生长素的去甲基化产生有活性的生长素,从而使远端有活性的生长素含量增加,促进果实远端细胞的生长,促进尖端细胞的发育。
19. 自开启农耕文明以来,农田成为人类从自然界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人类不断探索,利用自然规律解决农田危机。回答下列问题:
(1)《汉书》中记载“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其中“杂五种”利用了______(填“遗传”“物种”或“生态系统”)多样性,以降低病原菌的变异速度,保证谷类的产量。书中又建议“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请从能量流动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_。
(2)阴生植物三七的根部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科研人员开展了思茅松林下三七有机种植试验研究,提高了三七的品质。
①思茅松林下为三七提供了适宜的环境。一方面,松针掉落于土壤,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增加了__________(至少答两种物质)的含量,有利于三七光合速率的提高;另一方面,思茅松分泌的某些化感物质对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种植实验中,利用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实现废物的再利用,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均减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答案】(1) ①. 物种 ②. 避免大树遮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谷物,提高产量。##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保证五谷的产量。
(2) ①. 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②. 调节生物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③. 循环和整体
【解析】
【分析】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和整体性原理。(1)物质循环再生,理论基础:物质循环。意义: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2)整体性,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意义:统一协调各种关系,保障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小问1详解】
杂五种是多种农作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是指如果田中有树,会遮挡五谷的阳光,造成减产,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来说是指避免大树遮光,使能量更多的流向谷物,提高产量;或者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保证五谷的产量。
【小问2详解】
①针掉落于土壤,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将其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和CO2,有利于三七光合速率的提高;思茅松分泌的某些化感物质对病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说明信息传递具有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的作用。
②思茅松林下种植三七,思茅松可以遮挡阳光,促进三七的生长,而松针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以为三七提供营养物质,实现废物的再利用,使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均减少,形成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循环和整体原则。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生态系统功能和生态工程的原理,要求考生识记并理解相关的知识点。考生关键要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相应的知识进行分析。
20. 苯丙酮尿症(PKU)患者表现为苯丙氨酸的代谢产物—―苯丙酮酸过度积累,阻碍脑的发育,造成智力低下,因此患者需要严格限制饮食中苯丙氨酸和蛋白质的含量。科研人员尝试筛选能降解苯丙氨酸的乳酸杆菌,用于生产PKU患者可安全食用的酸奶。
(1)筛选苯丙氨酸降解菌的液体培养基成分如下:葡萄糖、磷酸氢二钾、乙酸钠、硫酸镁,还需加入_____________为唯一氮源,加水定容后调节pH,用_____________法灭菌,冷却后接种不同乳酸杆菌的菌种,25℃条件下培养3天。本实验中还需设置不接菌的空白对照,目的是_____________。
(2)将筛选出的Y与F两种菌株制成菌悬液,取少量加至人工胃液中消化2小时,使用_________法测定活菌数,检测其人工胃液耐受性。再转入人工肠液中,用同样的方法检测耐受性,结果如图:据图判断,应选择Y菌株进行后续研究,依据是____________。
(3)为研究Y菌株能否作为辅助发酵剂用于生产PKU患者可食用的酸奶,还需将其与目前常用的酸奶发酵剂YF-L(以保加利亚乳杆菌为主)混合,进行酸奶发酵实验。请在下表中完善实验方案。
组别 | 实验处理 | 检测指标 |
对照组:YF-L | 将菌株接种于全脂复原乳中,42°C发酵至pH4.5左右,置于4℃下冷藏24h。 | 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个) |
实验组: |
【答案】(1) ①. 苯丙氨酸 ②. 湿热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 ③. 排除杂菌污染、苯丙氨酸自然降解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2) ①. 稀释涂布平板 ②. 两种菌株在人工胃液中存活率无差异且均可繁殖,而Y菌株在人工肠液中存活率高于F菌株。
(3)①.YF-L中加入不同浓度Y菌株;②.苯丙氨酸浓度、蛋白质含量、乳酸产量、菌落数、发酵过程中的pH变化等(任选2个)
【解析】
【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小问1详解】
选择培养基是指 在培养基中加入某种化学物质,以抑制不需要的微生物生长,促进所需要的微生物的生长的培养基,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筛选能降解苯丙氨酸的乳酸杆菌,故除加上以上成分外,还应以苯丙氨酸为唯一氮源,培养基需要再加入苯丙氨酸;对培养基进行灭菌的方法是高压蒸汽灭菌法(湿热灭菌法);为排除杂菌污染、苯丙氨酸自然降解等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本实验中还需设置不接菌的空白对照:若空白对照出现菌种,则证明培养基被杂菌污染,应重新配制;
【小问2详解】
接种方法有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能够测定活菌数目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据图可知,两种菌株在人工胃液中存活率无差异且均可繁殖,而Y菌株在人工肠液中存活率高于F菌株,故应选择Y菌株进行后续研究;
【小问3详解】
分析题意,本实验目的是探究Y菌株能否作为辅助发酵剂用于生产PKU患者可食用的酸奶,则实验的自变量是Y菌的有无及浓度,因变量是酸奶品质,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故据此可知,实验组是在YF-L中加入不同浓度的Y菌株,检测指标是对因变量进行测定,可通过苯丙氨酸浓度、蛋白质含量、乳酸产量、菌落数、发酵过程中的pH变化等进行测定。
21. 为探究Bcl-2相关抗凋亡蛋白3(BAG3)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科研人员计划从质粒A中获取BAG3基因,将其接入质粒pGEX-4T1,然后在宿主细胞内表达目标蛋白,用于后续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BAG3的基因序列如下图所示:
由于BAC3基因两侧没有合适的酶切位点,并确定内部不含有EcoRI、XhoI限制酶的识别序列。在设计引物时,需将引物与限制酶的识别序列相连,以便将目的基因与载体相连。设计出的引物是( )
A. 引物5'-TTGAATTCATGAGCGCCGCCACCCACTC-3'
B. 引物5'-TTGAATTCTACTCGCGGCGGTGGGTGAG-3'
C. 引物5'-TAGAGCTCCGGTGCTGCTGGGTTACCAC-3'
D. 引物5'-TACTCGAGCGGTGCTGCTGGGTTACCAG-3'
(2)合成引物后,以_____为模板进行PCR,为了确认是否扩增出了目的基因,可对扩增产物进行_____,取出凝胶置于紫外灯下观察照相,与DNAmarker(标准参照物)进行对比,切下含目的基因片段的琼脂糖凝胶,通过试剂盒回收目的基因。
(3)用双酶切法分别处理回收的目的基因和pCEX-4TI质粒,为了提高目的基因与表达质粒的连接效率,需要排除_____的干扰。
(4)用_____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使其处于一种能_____的生理状态,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导入其中。为了筛选出工程菌,以便后期提取质粒,检测是否含有目的基因片段,请写出工程菌的纯培养过程。_____。
【答案】(1)AD (2) ①. 质粒A(含目的基因的片段) ②. 琼脂糖凝胶电泳(电泳)
(3)酶切后的非目标片段
(4) ①. Ca2+ ②. 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 ③. 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扩增培养
【解析】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小问1详解】
目的基因BAC3基因两侧没有合适的酶切位点,并确定内部不含有EcoRI、XhoI限制酶的识别序列,为防止目的基因被限制酶切开,故在设计引物时,应选择EcoRI、XhoI限制酶与引物的5'段进行连接。PCR过程需要两种引物,能分别与目的基因两条链的3'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A选项中,GAATTC为EcoRI限制酶的识别位点,5'-ATGAGCGCCGCCACCCACTC-3'是以目的基因BAC3的互补链为模板合成的,A符合题意;D选项中,CTCGAG为XhoI限制酶的识别位点,5'-CGGTGCTGCTGGGTTACCAG-3'是以目的基因BAC3为模板合成的,D符合题意。
故选AD。
【小问2详解】
由题干“科研人员计划从质粒A中获取BAG3基因”可知,在合成引物后,以质粒A(含目的基因的片段)为模板进行PCR,PCR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
【小问3详解】
用双酶切法分别处理回收的目的基因和pCEX-4TI质粒,由于酶切后的非目标片段也含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因此需要排除酶切后的非目标片段的干扰。
【小问4详解】
将重组质粒导入受体细胞,一般需要用Ca2+处理大肠杆菌,形成感受态,使其处于一种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生理状态。pGEX-4T1质粒中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为了检测重组质粒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片段,可以将其在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挑取单菌落接种到液体培养基中扩增培养。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联考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福建省福州市协作体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福建省福州市协作体四校2021-2022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六课件ppt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教案docx、核心素养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416练习十八导学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六校联考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