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一模)地理试题
展开2023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地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以木炭或煤球等为燃料的火炉(下图)经济实用,是土耳其传统取暖设备。2022年因欧洲天然气危机,在土耳其本地火炉销售旺季到来之前,来自荷兰、德国等地的订单爆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传统火炉在土耳其的销售旺季始于( )
A 春末 B. 夏末 C. 秋末 D. 冬末
2. 2022年,土耳其传统火炉在荷兰、德国等地畅销的原因是( )
A. 冬季异常寒冷 B. 能源价格高涨 C. 煤炭资源丰富 D. 环保政策要求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土耳其位于北半球,纬度大概40°左右,纬度高,秋末气温降低,因此传统火炉在土耳其的销售旺季始于秋末,C正确,排除ABD,故选C。
【2题详解】
传统火炉是以木炭或煤球等为燃料的火炉,取暖成本低,再加上欧洲天然气危机,导致天然气资源短缺,能源价格高涨,取暖成本上涨,故土耳其传统火炉在荷兰、德国等地畅销的,B正确;冬季异常寒冷未体现,荷兰自然资源匮乏,煤炭资源不丰富,土耳其传统火炉以木炭或煤球等为燃料会加剧环境污染,故ACD错误,故选B。
【点睛】能源按来源可分为三大类:(1)来自太阳的能量。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能量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可燃矿物及薪材等生物质能、水能和风能等。(2)来自地球本身的能量。如地下热水、地下蒸汽、干热岩体;另一种是地壳内铀、钍等核燃料所蕴藏的原子核能。(3)月球和太阳等天体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能量,如潮汐能。
气候变化影响山地林带的上限和下限。下图示意阿尔泰山西南坡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该山地森林生长所需水分主要来自( )
A 地表径流 B. 大气降水 C. 永久冻土 D. 冰川融水
4. 该山地森林带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A. 针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硬叶林 D. 落叶阔叶林
5. 气候暖湿化期间,该山地森林带( )
A. 上限下移,下限上移 B. 上限下移,下限下移
C. 上限上移,下限上移 D. 上限上移,下限下移
【答案】3. B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阿尔泰山的降水主要是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遇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西南坡处在西风带的迎风坡,由于地形雨一般在山腰处降水量最大,所以山腰处为森林和森林草原带,B正确;地表径流、冰川融水森林利用的较少,A、D错误;永久冻土不会为森林生长提供水分,C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该地区海拔较高,深居内陆,气温较低,降水较少,针叶林更能适应这种寒旱环境,A正确;常绿阔叶林适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特征,B错误;落叶阔叶林适应温带季风气候区特征,D错误;硬叶林适应地中海气候区特征,C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气候暖湿化期间,阿尔泰山降水量增加,气温升高,森林带范围扩展,所以上限上移,下限下移,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垂直带谱是指山地自下而上按一定顺序排列形成的垂直自然带系列。垂直带谱的结构类型主要取决于山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山体本身的特点(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形式等)。
广州塔(23°06′N,113°19′E)高600米,是我国第一高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一年中,广州塔日影最短长度及出现的次数分别是( )
A. 0米1次 B. 300米1次 C. 0米2次 D. 300米2次
7. 广州塔日影朝向正北时,北京时间最接近( )
A. 12:00 B. 12:15 C. 12:30 D. 12:45
8. 春分日,广州塔日影移动方向是( )
A. 顺时针 B. 上午顺时针,下午逆时针 C. 逆时针 D. 上午逆时针,下午顺时针
【答案】6. C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本道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广州塔地理坐标为(23°06′N,113°19′E),位于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当太阳直射时,正午日影最短,为0米。因此A、B、D排除,应选择C。
【7题详解】
当广州塔日影朝向正北时,此时太阳位于正南部,为当地时间正午12:00。北京时间为120°E所在地方时,广州塔经度为113°19′E,因此两地时间差约为:7°×4=28分钟,因此东加西减原则,北京时间最接近12:30。因此排除A、B、D,选择C。
【8题详解】
春分日时,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全球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因此广东省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正西方,日落时物体的影子朝向正东方。正午时日影朝向正北。因此广州塔日影移动方向为顺时针,因此排除B、C、D,选择A。
【点睛】据日出、日落时日影的朝向,推知太阳直射半球: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西南方,日落时物体的影子朝向东南方,则说明太阳直射北半球;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西北方,日落时物体的影子朝向东北方,则说明太阳直射南半球;若日出时物体的影子朝向正西方,日落时物体的影子朝向正东方,则说明太阳直射赤道。
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约为65%。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同地区根据自身条件合理地推进城镇化。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该地区最可能是( )
A. 东北平原 B. 山东丘陵 C. 秦岭山区 D. 青藏高原
10. 该地区城镇化率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 )
A. 资源枯竭,人口大量外迁 B. 水资源较为短缺,环境承载力低
C 地形阻隔,南北交通不便 D. 产业集聚能力弱,聚落零散分布
11. 推进该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合理途径是( )
①优化升级交通设施,加强口岸城镇建设②推动都市圈同城化,构建特大型城市群③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做好文化传承保护④大力发展智慧农业,促进城镇绿色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9. D 10. D 11. B
【解析】
【9题详解】
由该地区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中“守土固边型”可知此地区位于我国边境地区,山东丘陵、 秦岭山区没有边境,故排除BC;由该地区地区城镇化发展路径中“宿镇牧乡型”可知此地发展牧业为主,故该地区最可能是青藏高原地区,D正确,排除A,故选D。
【10题详解】
青藏高原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水能资源、矿产资源,人口少,不存在人口大量外迁问题,A错误;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B错误;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市集中,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的过程,交通不便,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误;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水平低,二三产业不发达,产业集聚能力弱,第一产业比重大,聚落零散分布,阻止了城镇化进程,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青藏高原地形复杂,交通不便,靠近边境,应该优化升级交通设施,加强口岸城镇建设,①正确;青藏高原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口较少,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构建特大型城市群,②错误;青藏高原可以依托独特生态环境,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做好文化传承保护,③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不适合大力发展智慧农业,④错误,①③正确,故选B。
【点睛】青藏地区,当今中国四大地理区划之一,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主要包括青海省中西部和西藏自治区,高原也因此而得名。这里适于耕种的土地很少,但是草场广布,是我国重要的牧区,有丰富的太阳能、地热和水能资源。
通过对影响海南岛热带气旋的研究,发现其环流结构会改变周边大范围的降水:湿度、风、光照、温度等要素,从而影响区域臭氧浓度。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过高会对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海南岛近地面臭氧重度污染多发生在热带气旋边缘,原因是热带气旋边缘( )
①风力微弱②降水量大③气流下沉④降温较快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13. 与夏季比,热带气旋在秋季更易引发臭氧重度污染,是由于海南岛秋季( )
A. 湿度偏大,温度偏低 B. 温度偏高,风力偏大
C. 湿度偏小,光照偏强 D. 光照偏弱,风力偏小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盛行上升气流,边缘和台风眼盛行下沉气流,风力较弱,降水少,多晴天,增温较快,①③正确②④错误。故ABC错误D正确。故答案选D。
【13题详解】
紫外照射干燥的氧气,使一部分氧分子被激活离解成氧原子,进而形成臭氧。除光照之外,环境气温越高、相对湿度越低,总体越有利于臭氧的生成,所以与夏季比,热带气旋在秋季更易引发臭氧重度污染,是由于海南岛秋季湿度偏小,光照偏强,C正确ABD错误。故答案选C。
【点睛】臭氧具有消毒作用:消毒无死角,杀菌效率高,除异味、无残留、无污染。
新桥水道是长江口崇明岛南侧河道中的深水沟槽,其冲淤变化受入海径流、涨潮流等因素影响。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以及2003年长江三峡大坝蓄水发电都对新桥水道产生了重要影响。下图反映1984—2020年新桥水道年平均冲淤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1984—1992年,新桥水道( )
A. 冲淤平衡 B. 淤积为主 C. 先冲后淤 D. 冲刷为主
15. 1998年,引起新桥水道冲淤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涨潮流动力增强,冲刷增强 B. 长江输沙量减小,淤积减少
C. 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 D. 水利工程建成后,淤积增多
16. 2003—2020年期间,新桥水道整体( )
①变浅②变宽③向海移动④向上游移动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14. B 15. C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读1984—2020年年均冲淤量变化曲线并结合图例可知,在1984—1992年间,新桥水道在1984—1990年年均冲淤量为正值,表示以淤积为主;1990—1992年年均冲淤量为负值,表示以冲刷为主,所以1984—1992年,新桥水道淤积大于冲刷,先淤积后冲刷,以淤积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长江径流量增多,冲刷增强,输沙量增加,B错误,C正确;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于2003年,D错误;长江径流量增多,涨潮流动力的影响相对减弱,A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读1984—2020年年均冲淤量变化曲线并结合图例可知,2003—2020年期间,年均冲淤量主要为正值,新桥水道整体以淤积为主,则随着水道淤积加重,水道会变浅、向海移动,①③对,④错;当水道以冲刷为主时,水道才会变深、变宽,②错。综上分析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河床的冲淤是由于上游来沙量与本河段的水流挟沙力不平衡而引起。当来沙量大于水流挟沙力,河床则发生淤积;而来沙量小于水流挟沙力时,河床则被冲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我国成为全球第三天韩国人移居地。望京地处北京东北部,距市中心约15千米,距首都国际机场仅10千米。2000年前,望京缺乏大型商业设施,交通不便。随着城市的发展,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下图示意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指出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
(2)简述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人聚居区的原因。
(3)与西欧相比,分析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
【答案】(1)1992~1998年韩国人在北京居住的主要目的为求学与外交雪需要。
(2)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政策优势明显;学校、外交机构集中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
(3)中国与韩国距离较近,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
【解析】
【分析】本题以望京韩国人聚居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图中可知,1992年中韩建交,韩国人主要集中在外交公寓与花家地,结合图例可知,空心菱形为北京韩国国际学校,反映出周边集聚的原因为求学需求;实心星型为韩国管理人员,反映出周围集聚原因为外交需求。
【小问2详解】
2003年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韩国人居住地限制接触,在政策优势下,望京居住区吸引力增强;其中韩国管理人员、北京韩国国际学校搬迁进入或靠近望京居住区,使得望京对韩国人的吸引力加强,这就是2003年后望京成为北京最大韩国大聚居区的原因。
【小问3详解】
中国成为韩国人移居地的突出优势主要从空间距离、文化习惯、经济水平等内容分析,中国与韩国空间距离较近,交通方便,便于迁入;中国与韩国处在东亚文化圈,文化差异较小,韩国人易于融入中国,适应中国文化习俗;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西欧低,移民居住成本较低,能够节约移民成本。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基流通常指河流径流中来源于地下水的部分。研究证明,土壤中的磷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入地下水,再随着基流进入河流,成为河流的重要污染源。上梧溪流域位于杭州市,2021年夏季降雨以台风雨为主。流域内农业活动是上梧溪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表1反映上梧溪流域2021年三个月的降雨量、蒸发量、基流深度及基流TP负荷量。注:TP负荷量是指一定时段内由污染源进入水体的磷总量。
月份 | 降雨量/mm | 蒸发量/mm | 基流深度/mm | 基流TP负荷量/kg |
3月 | 207.4 | 39.8 | 84.74 | 231.46 |
4月 | 84.9 | 65.1 | 47.33 | 133.22 |
8月 | 215 | 96.2 | 51.54 | 69.54 |
(1)与4月相比,说明上梧溪流域3月基流径流量大的原因。
(2)与3月相比,上梧溪流域8月基流TP负荷量较低,分析其原因。
(3)休耕期种植绿肥作物增加地表覆盖度可降低基流磷污染,试分析其机制。
【答案】(1)3月降水量较多,蒸发量较少,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被需水量较少,农业生产灌溉用水量较少。
(2)夏季植物快速生长导致养分的大量消耗;夏季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夏季以灌溉和生活用水为目的对河水、地下水的大量抽取。
(3)通过种植绿肥方式来增加休耕期农业用地的覆盖度,从控制降雨入渗的角度来降低土壤中P淋洗进入地下水的风险;利用植物的拦截、吸收与净化等机制来直接减少以基流形式进入地表河流水体的TP负荷量。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上梧溪流域为材料,涉及陆地水体补给关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3月份降水量较多,蒸发量较少,降水量远大于蒸发量,地表径流产出量较大;3月份气温较低,热量条件较差,地上生物量较少,植物生长需水量较少,吸收的地下水较少,截留的降水较少;3月份农业生产需水量较少,农业灌溉调用的河流径流量较少。
【小问2详解】
8月份为该地夏季,热量条件较好,为植物生长的主要季节,植物生长消耗大量的磷,导致进入水体的磷总量较少;8月份蒸发量较大,地表径流产出率较低,随径流进入水体的磷总量较少;夏季农业灌溉需水量较大,大量抽取地下水、河流水进行灌溉,导致地下水进入水体的量较少,进入水体的磷总量较少。
【小问3详解】
休耕期种植绿肥作物,可以有效提高植被覆盖率,能够增加土壤中水分的消耗,可以控制降水下渗,减少土壤中磷淋洗进入地下水的风险;绿肥植物对于磷元素的需求量较大,可以有效吸收利用土壤中的磷元素,减少以基流形式进入地表径流的磷总量,降低基流磷污染等。
1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快递包装箱的核心成分是瓦楞纸,其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研究发现,快递包装箱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总量巨大。图左示意快递包装箱全生命周期流程,图右反映2019年我国快递包装箱碳排放量空间分布、
(1)概括我国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自然原因
(2)指出广西和广东两省区快递包装箱在生产-利用阶段碳排放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东南多,西北少或(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原因:东南部水热丰沛,人工林生长速度快。
(2)差异:广东多于广西。原因:广东工业发达,快递发货量多,对快递包装箱的市场需求大;快递包装箱生产靠近消费市场,导致广东碳排放量多;广东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快递收发量大,产生大量废旧纸箱,在使用和回收过程中造成大量碳排放。
【解析】
【分析】本题以快递包装箱为背景材料,涉及到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碳排放的原因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可知快递包装箱的核心成分是瓦楞纸,其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故自然原因为东南部水热丰沛,人工林生长速度快,东南人工林占比大,由于人工林的砍伐,导致绿色植物吸收的的二氧化碳减少得多。故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点是东南多,西北少或者可以描述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小问2详解】
差异:广东多于广西。结合所学广东工业发达,工业产品多样,快递发货量多,对快递包装箱的市场需求大,碳排放量较大;靠近快递包装箱生产厂,消费量大,导致广东碳排放量多;广东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快递收发量大也大,快递收发会产生大量废旧纸箱,在使用和回收过程中造成大量碳排放。
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零模)化学: 这是一份2024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零模)化学,文件包含化学1试题pdf、化学参考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一模)英语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一模)英语试题,文件包含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一模英语试题解析版docx、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2023年高三上学期调研测试(一模)语文试题,共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