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案】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4.地壳运动》教学设计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694440/0-169210727564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教案】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4.地壳运动》教学设计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694440/0-169210727566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教案】新大象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4.地壳运动》教学设计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1/5/14694440/0-1692107275686/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五年级上册4 地壳运动精品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第四单元《4.地壳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从上节课学习过的岩石切入,本课进而学习地壳的运动。 教材第一部分就是猜想假设。为什么有的沉积岩的纹理会倾斜甚至扭曲,这个问题也许在上节课学生就已经产生了疑问。可以此为契机,让学生猜测纹理扭曲的原因。 思考在模拟实验中“岩石”形成时的受力方向与成形后的纹理的分布之间的关系,将有利于学生分析岩石纹理扭曲现象的成因。 从受力因素出发,将有利于学生思考力从哪来,给猜想假设提供方向。 而这些力,也是导致地壳运动的原因。 教材给出了两个方向的力———“顶起来了”是从下往上的力;“挤压”是左右两侧受到的力。
第二部分是模拟实验。 教材选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来模拟具有层次结构的岩石,用手挤压来模拟地球内部的力量。 力的方向对“岩石”纹理的形状具有直接影响。 在教材边栏的“材料超市”中,还提供了面粉、黏土、泡沫塑料板、墨水等材料,可用来模拟更多的情况。 例如:泡沫塑料板比较脆,对其施加压力会造成断裂,这样的断面形成的纵向纹理与教材 47 页中的第一幅图相吻合;而黏土和橡皮泥做成的“沉积岩”受到挤压后,其纹理产生的扭曲可能会与教材 47 页中的第二幅图相吻合。
第三部分是事实证据。 教师可通过提供资料,使学生了解更多岩石纹理形成的原因。该部分最好提供与地壳运动相关的间接证据,而非科学家得出的直接证据,例如:在某山峰上发现了有贝壳化石的存在;多少年以前,大陆板块是相连的。 提供地壳运动的间接证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能力,从而一步一步地完善自身的假设,而非直接得到结论。
第四部分是得出结论,是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教材中,探探、奇奇、妙妙的表述说明了地壳运动带来的地形地貌的变化,也是地球上火山喷发和地震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能基于所学的知识,对岩石纹理的异常现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
(2)知道地壳运动构造着地球的地表形态,也是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形成的原因。
(3)能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查阅、分析资料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假设,并形成新的认知。
(4)能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每组一套沉积岩岩石标本(分别标记为“A”“B”“C”)、彩色橡皮泥。
(2)活动场地:教室或实验室均可。
【教学过程】
(1)观察岩石。
师:上节课我们得知,在地表的岩石中沉积岩占比最多。 今天我们就更深入地来了解沉积岩。 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照片中沉积岩的特征并画出岩石的纹理。
(学生观察沉积岩照片)
生 1:岩石之间的纹理不一样。
生 2:A、C 岩石的纹理是直的,B 岩石的纹理是弯弯曲曲的。
生 3:C 岩石的纹理虽然是直的,但不是水平的,是朝上走的,有些奇怪。
(2)猜想假设。
师:在上节课的岩石形成过程模拟实验中,我们制作的模型更像哪种岩石的形状?
生:A 岩石。
师:B、C 岩石的纹理是怎么形成的呢?
生:可能在沉积的过程中有其他东西挡住了。
师:从岩石的形成出发去寻找原因。 还有吗?
生:我觉得应该是岩石形成后变形的,因为这纹理也没有绕开什么东西。
师:如果是形成后变形的,可能是什么力量造成的呢?
生 1:C 岩石感觉像是被掀起来了。 不会是风吹的吧?
生 2:风不会有那么大的力量吧,可能是被大水打翻的。
师:不管他们的假设是否正确,他们都知道从外力作用的角度来寻找原因,这一点值得肯定。 其他同学还有什么想法吗?
生 1:可是岩石本身不是埋在地面以下的吗?
生 2:那就可能是地震导致的! 地震把原有横向纹理的岩石掀起来了,所以就竖起来了。
生 3:那 B 岩石就有可能是被岩浆流过,把它烤得变软了。
师:这次大家考虑到了地球的内力作用。 还有吗?
生:我觉得 B 就是被挤压了一下,因为它的纹理直的部分还是直的,只是有的地方弯折了。 如果是烤得变软了应该纹理更不规则甚至没有纹理了。
师:那可能是怎么挤压的呢?
生:从两侧向中间挤压。
(3)实验操作。
师:同学们考虑了地球的外力和内力作用,作出了几种假设:一是由于风力或水力等外力作用,二是由于地震或火山等内力作用对岩石挤压、撞击。 接下来,我们就利用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
师:这次实验我们主要观察的是岩石纹理的变化———如何由水平的纹理变成纵向纹理或扭曲的纹理。 但地球的外力作用和内力作用难以复制,我们需要分别寻找替代的岩石与力量去模拟。
师:老师准备了彩色橡皮泥,现在将平整叠放的橡皮泥当作岩石,你认为怎样让其纹理变得与上述岩石的纹理相似呢?
生:用双手将橡皮泥拱起来。
师:所以你是用手部的力量模拟的什么?
生:地球的自然力量。
师:没错,最后观察其纹理的变化,即可验证你的猜想。
师: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其他材料。 大家可以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方案,来验证自己的假设。
(学生实验)
(4)事实证据。
师:通过实验,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 1:我发现力量来自两侧更可能出现 B 岩石的纹理;而力量来自下方,则更可能变成岩石 C 的样子。
生 2:我觉得地震和火山喷发这些来自内部的力量更可能造成岩石纹理改变的情况。
师:那就让我们查询更多的资料去寻找答案吧!
(学生查找并阅读资料)
(5)得出结论。
师:你们都发现了什么?
生:我认为地壳是一直在运动的。 证据一是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大量古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汪洋大海;证据二:大陆之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分散开的。 所以我认为是地壳运动,导致组成地壳的岩石受到移动或挤压,才会把岩石掀起来,或者使岩石的纹理发生扭曲。
师:证据列举齐全,有理有据,结论完整。
生:火山爆发就是由于受到了地下的压力,岩浆从地壳薄弱处喷发出来。 这也证明了地下拥有强大的压力,而这种力量足以将坚硬的岩石挤压变形。
师:没错,种种证据表明,我们的地壳是不断运动的,这种运动也导致了火山爆发、地震等自然现象。 也是因为地壳运动,才构造出地球的各种地表形态,比如高山、平原、大海等美丽风光。
【教学反思】
本课从观察岩石照片出发,利用三种不同纹理的沉积岩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由于上节课学生模拟了沉积岩的形成过程,观察到的是较为“规则”的水平纹理,但 B、C 岩石的纹理与原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这也是本节课关注的重要内容。 “规则”的纹理是如何变得倾斜甚至扭曲的? 教学时,从岩石形成的不同时段加以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假设,即形成中可能存在哪些干扰因素,形成后又是什么力量将其改变,这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总结点评】
本课没有直接提出教材上的疑问,而是让学生自主观察三种不同纹理的沉积岩,自主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这样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寻找答案。 教师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及时捕捉学生提出的关键信息,为后面的探究搭建了“脚手架”。 在模拟实验中,引导学生思考模拟的对象,以及如此模拟的最终目的。 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尝试更多的实验,从而进行验证。在查找资料环节,寻找地壳运动的间接证据,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较好地完成了科学概念的建构。
科学五年级上册3 地壳中的岩石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上册3 地壳中的岩石精品复习练习题,共5页。
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五年级上册2 地球的结构精品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五年级上册2 地球的结构精品当堂检测题,共5页。
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壳1 火山喷发精品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地壳1 火山喷发精品同步训练题,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