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四年级上册4 蜿蜒的旅行优秀练习题
展开4 蜿蜒的旅行
【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依托“胶囊小导游”情境,通过阅读小肠与大肠的资料,制作小肠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依据观察的现象和体验的经历,分析食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得出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是吸收食物营养的主要场所。
学生分析:在对消化器官口腔和胃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积累了相关的知识。学生们多次参与了利用模拟实验进行的探究活动,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实验并实施,积累了一定设计模拟实验的方法与经验,为本课的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资料与模拟实验等形式,认识小肠和大肠是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在消化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
(2)知道小肠与大肠的特征。
(3)乐于思考,能借助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并依据实验现象运用比较、推理等方法认识小肠与大肠的吸收过程,不断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4)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人体的消化器官表现出探究兴趣。
(5)乐于为完成学习活动,相互协作并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学习手册、彩笔、画纸、绒布(一面光滑,一面粗糙)、双面胶、剪刀、漏斗、食糜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旧知延续“胶囊小导游”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与“胶囊小导游”一同认识了胃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哪位同学带着我们复习一下?
生1:胃像一个大口袋,是我们人体中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它能蠕动,能分泌胃液,能够将口腔嚼碎的食物变成食糜送入小肠,它能吸收蛋白质。
生2:我们还设计了胃蠕动的模拟实验,观察到了食物在胃的蠕动下被揉捏搅拌形成食糜。这个实验还提醒我们吃饭时一定要把食物嚼碎,这样可以减少胃的负担。
师:看来你们从“胶囊小导游”的胃中“奇遇记”里学到了不少知识。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延续“胶囊小导游”情境,开启食物在小肠中的蜿蜒旅行
师:今天我们将跟随“胶囊小导游”一同进入到下一个消化器官——肠,包括小肠和大肠中去了解一下发生在哪里的事情。小导游提示大家:这个旅程的道路十分崎岖蜿蜒,你们要做好准备哟!
师:小肠是什么样子的?食糜从胃中来到了小肠,又会发生什么变化?会有哪些营养物质被吸收?请大家阅读课本中的资料,看看你们都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开始阅读书中资料“小肠与大肠”)
师:你们都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1:通过阅读我知道了“胶囊小导游”为什么说道路特别蜿蜒。因为小肠有4-6米,弯弯曲曲地堆在肚子里。
生2:我知道了小肠内壁上有好多绒毛,使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绒毛上有好多毛细血管,能吸收营养。
生3:我知道了小肠一端连接胃,另一端连接大肠。大肠也有1.5米。
生4:小肠也会分泌消化液。而且我从这个单元的第一课还知道,小肠中有肠液、胆汁、胰液。它们可以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大肠没有分泌消化液。
生5:我觉得小肠和大肠肯定也会蠕动,要不然食糜不会自己从小肠走到大肠。
生6:我觉得是不是书上印错了?小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在200平方米!我们家的房子才100多平方米,比我们家的地面还大?
师:看来你们不仅从资料中获取了很多的信息,还有更多自己的思考,有意识的辨别材料的真伪,值得点赞。
第三环节:观察小肠外部和内部的特征
师:小肠的内壁上会有那么多绒毛吗?这些绒毛又是什么样的?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段鸡的小肠。你们可以戴好手套、护目镜和口罩,利用镊子和放大镜观察一下鸡小肠内壁是什么样子的。试着用语言描述一下它的样子。注意观察要有顺序,我们可以先观察内壁的整体特征,再观察局部特征。
(学生动手实践观察小肠内壁特征,并做好记录)
师: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生1:小肠内壁整体上是一条一条的突起,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时一条条的突起更明显了,但是没有发现绒毛。
生2:我们也观察到了一些突起,但是没有观察到像课本上那样的绒毛。
师:其他组看到了吗?
生:也没看到。
师:这说明小肠的绒毛太小了,如果我们换用更大倍数的放大镜,或者利用更专业的设备比如显微镜,我们就能看到小肠绒毛了。我这有一段视频,拍摄了小肠绒毛的样子,咱们一起来看看在小肠上的绒毛是什么样子吧。
师:看完这段视频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不怀疑200平方米以上了,绒毛太小,太多了。
生2:我觉得小肠太神奇了,那么小的绒毛上面还有那么细的血管,太神奇了!
师:人的身体就是很神奇。信息里说小肠有4-6米长,你们能感受到它有多长吗?
生:大概教室这么长吧!
第四环节:活动——制作纸筒模型感受小肠的长度
师:我准备了一些报纸,各小组将它卷成纸筒,用胶带粘接成一个6米长的纸筒。感受一下“小肠的长度”,再试着把它盘曲起来,不要挤压,感受一下盘曲后的大小。
(学生动手开始实验)
师:通过这个活动,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1:6米长的小肠盘曲在一起挺难的。必须要弯弯曲曲地放在一起,还不能压、不能挤、不能折,要不然食糜就过不去了。
生2:我觉得人体的结构更神奇了,怎么就能长成这样呢!太神秘了。
生3:有时我肚子痛,是不是就是小肠受伤了呢?
师:这可不一定,身体要是不舒服要及时去医院,不过注意保护小肠的健康倒是必要的。你们知道吗?食糜要在小肠里停留很久,不同的食物停留的时间长短不同,大概是3-8个小时。
第五环节:设计制作小肠模型
师:口腔可以咀嚼,将食物嚼碎;胃可以蠕动,将食物揉捏、搅拌形成食糜;你们觉得小肠有什么作用呢?
生1:我觉得小肠肯定也要蠕动,食糜才能运动。
生2:我猜测小肠中的绒毛能吸收食糜中的营养。
师:小肠有什么作用呢?还是让我们来设计一个模拟实验,验证一下吧!我在材料袋中准备了这些材料,看看对你们设计这个模拟实验是否有帮助。小组讨论一下,一会儿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
(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
师:你们是怎样设计的模拟实验?
生1:我们用绒布卷成卷模拟小肠,有绒毛的一面朝里,模拟小肠绒毛。
生2:把捣碎的食物当食糜,倒进绒布里,放在托盘里。
生3:先不用手按,看看食糜能流到哪,再用手按压,看食糜能流到哪里。
生4:最后打开观察现象。
师: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生1:要慢慢地倒入食糜,不能流出来。
生2:还要注意比较食糜进入小肠前、后的变化。
(学生开始模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哪个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研究结果?
生1:我们组是开始没有用手按压,食糜倒入后流了一小段就不动了。后来我们开始用手按,食糜能够一点一点地向前流,但是很少的一部分出来了。我们发现,按的时候绒布都湿了,手也湿了,流出来的食糜比之前的要干很多。所以我们认为小肠是运动的。
生2:我们和他们组的方法一样,也认为小肠是运动。我们还觉得绒布湿湿的,正好模拟了小肠在吸收营养。
(视频资料补充学生对小肠、大肠的认识)
第六环节:能够依据观察现象和体验经历,分析食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得出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是吸收食物中的营养的主要场所这一结论
师: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请分析小肠和大肠有哪些作用。
生1:我知道了小肠和大肠的长度,小肠4-6米长。小肠也会分泌消化液,小肠能吸收糖、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物质,所以在消化系统中特别重要,然后把余下的残渣运输到大肠里。大肠长1.5米,它能吸收水分。
生2:小肠和大肠都可以蠕动。
生3:小肠内壁有很多绒毛,和食糜的接触面积能有200多平方米。小肠弯弯曲曲的盘在一起,怪不得叫“蜿蜒的旅行”。
第七环节:课后拓展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小肠和大肠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整理一张消化过程导游图。并把图中的奇遇讲给家人听吧。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小肠与大肠的资料,制作小肠模型并利用模型进行模拟实验等环节安排。学生依据观察的现象和体验经历中的感悟,分析食物在小肠中的吸收过程,认识小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之一,是吸收食物营养的主要场所。
【总体点评】
在资料的准备上,教师可以利用本单元中的资料,也可适当增加其他资料包,便于学生获取更多信息。对小肠的观察环节,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观察时注意选择高倍放大镜,清洗小肠并浸泡在清水中。观察时要注意民族信仰和个人卫生。
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4 蜿蜒的旅行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小学科学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a href="/kx/tb_c4005334_t7/?tag_id=28" target="_blank">4 蜿蜒的旅行课后练习题</a>,共4页。
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4 蜿蜒的旅行优秀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大象版 (2017)四年级上册4 蜿蜒的旅行优秀课时作业,共3页。
小学大象版 (2017)反思单元 伟大的命名者精品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小学大象版 (2017)反思单元 伟大的命名者精品课堂检测,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