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同步练习】苏教版(2017秋)科学五年级上册-同步练习(含答案)
科学第3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12 地表雕刻师精品课后测评
展开
这是一份科学第3单元 地球的表面和内部12 地表雕刻师精品课后测评,共4页。
12.地表雕刻师 同步练习五年级上册(苏教版)含答案一、填空题1.改变地表形态的外部主要因素有___________、流水、___________、温度变化等。2.板块构造学说将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___________大板块,认为板块在相对移动的过程中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3.改变地表形态的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还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蘑菇石是在_________力作用下形成的,江河入海口处的平原是在_________的作用下形成的。二、选择题1.破碎的岩石是由于( )形成的。A.温度变化 B.流水搬运 C.风力搬运2.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从而推测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是( )。A.丘陵 B.海洋 C.平原3.古人常用火烧岩石,待岩石温度升得很高时,再浇以冷水,这样岩石便爆裂 了,这是人们利用了( )可使岩石爆裂的特征。A.温度作用 B.流水作用 C.植物作用4.在下列地表的形态中,主要由昼夜或季节性的温度变化造成的是( )。A.破碎的岩石 B.岩石女王头像 C.海边沙丘 D.溶洞5.根据科学家们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了鱼龙、海藻、海螺等化石,你能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在很久很久以前是( )。A.高原 B.山地 C.平原 D.海底6.如图所示,这块蘑菇状岩石的形成主要与( )有关。A.植物的作用 B.海浪的侵蚀 C.动物的活动7.以下地表景观的形成与风的作用有关的是( )。A.溶洞 B.岩石女王头像 C.海蚀拱桥8.如图,把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搓成大小不同的圆球,并用一块塑料垫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断加压,这个实验是模拟哪种岩石的形成( )。A.变质岩 B.沉积岩 C.岩浆岩三、判断题1.制作沙盘是模拟地表形态的一种方法。( )2.温度、风、水等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比较缓慢。( )3.岩石受热不均会导致岩石破碎。( )4.风不能将尘土和沙粒搬运起来。( )5.喜马拉雅山是由两个大陆板块的岩层被拉伸而逐渐形成的。( )6.地球表面是不断变化的,这些变化都是短暂、剧烈的。( )7.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力量都在改变着地表的形态。( )8.岩石坚硬无比,所以永远不会发生变化。( )9.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采集到鱼龙、菊石类、双壳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由此可推测出喜马拉雅山很久以前可能是海洋。( )四、简答题都说不能拿鸡蛋去碰石头,这说明石头是坚硬无比的,可为什么一些巨大的岩石最后会变成细小的沙子和泥土呢? 五、实验题风对地表的影响实验方法:实验材料托盘、小石头、玉米碎粒、玉米粉、吸管、护目镜等。实验步骤①在托盘里放几块小石头。②铺上1-2厘米厚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③用吸管轻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④观察托盘里的情况。我看到的现象当我们用吸管轻轻的吹托盘里的玉米碎粒和玉米粉、小石头的时候,首先被吹走的是( ),然后力气大一点,被吹走的就是( ),最后剩下来的是( )。实验结论风具有( )作用。地表( )同,颗粒被搬运的距离、堆积效果也不同。六、综合题观察下面6幅图片,说一说这些地表形态主要是由哪种因素造成的?图1,破碎的岩石,昼夜或季节性___________导致岩石开裂。图2,岩石女王头像,___________携带沙砾磨蚀岩石形成典型的风蚀石。图3,海边沙丘,海___________搬运沙子堆积成沙丘。图4,亚马孙河,___________在河道中速度不同,且不断侵蚀河岸形成弯曲的河道。图5,海蚀拱桥,___________不断冲刷侵蚀而成海蚀石。图6,溶洞,___________长期溶蚀形成溶洞。 参考答案:一、1.风 冰2.六3.风 流水一、1.A B C2.B3.A4.A5.D6.B7.B8.B二、1.√2.√3.√4.×5.×6.×7.√8.×9.√四、风化侵蚀原因造成的。五、玉米粉 玉米碎粒 小石头 搬运 地形六、温度变化 风 风 流水 海浪 地下水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上册12 火山优秀课时练习,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小学苏教版 (2017)第5单元 人体“司令部”17 刺激与反应精品练习题,共3页。
这是一份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单元 水在自然界的循环16 水滴的“旅行”优秀练习,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