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部编版渔家傲秋思教案设计
展开学习目标
一、了解词的特点,体会词的节奏、韵律。
二、理解前两首词的内容,把握词的艺术表现规律。
*三、总结方法,体会豪放派词人爱国情感。
新课导入
提到诗词同学们并不陌生,那么什么是词,和诗有什么联系呢?
词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词上承诗,因此有“诗余”之称。句式参差多变,因而又有“长短句”之称。与诗歌不同的是,一般都分上下阕(片),每首词的词牌,标明的是词的曲调。
词的流派: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内容上多以抒发强烈的政治热情,豪爽的英雄本色;,直抒胸臆;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内容上以情感为题材;语言清新、含蓄,风格委婉, 以李清照和秦观为代表。
朗读诗歌,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下(sài) 浊酒(zhuó) 燕然(yān) 羌管(qiāng)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范仲淹的一生都在践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始终不改直言敢谏、刚直不阿的风格。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兵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理解标题
渔家傲:词牌名秋思:题目。“秋”,点名季节;“思”,忧思之情
读理解文意,分析情节
1.“塞下秋来风景异”,写的是塞下秋景;“异”指的是不同的,作者写了哪些具有特点的景物?又异在哪里?
“衡阳雁去”,实为“雁去衡阳”,“无留意”这是塞外秋景环境苦寒。秋一到,雁就无留恋之情,这与家乡是不同的。
“边声连角起”,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在一起,构成了塞下特异的声音,这种“边声”是中原所没有的。点明了战事吃紧、
“孤城闭”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再加上群山连绵,狼烟落日,构成一幅边塞黄昏的苍凉景色。——这与家乡的繁华景象迥然不同。
一个“异”字统领全景。
2.词人在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说明。
词人在下片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们的矛盾心理:既思念万里之外的家乡,却又为家国未定,功业难成而不甘归退。
为了建立军功、燕然勒石,这里用典,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文中的“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
“羌管悠悠霜满地”,这时已夜寒霜浓,又传来了悠悠羌笛之声: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
将军和征夫都难以入睡,因守边辛苦,思念家乡,将军和征夫白了头发,流下了眼泪。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心情。
梳理结构
上阕:塞下秋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下阕:抒情,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分析情感
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心情。
把握文章主旨
通过对塞外秋景荒凉的描写,表现了戍边将士塞外生活的艰辛和思念家乡、忧国忧民的情怀。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朝廷不修武备、不重边防的愤懑心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
新课导入
我们继续来学习另一位词人的豪放词。
朗读诗歌,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擎(qĺng) 貂(diāo) 骑(jì) 酣(hān) 遣(qiǎn)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是豪放词的创始人,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这年十月,他与同僚出猎,作此词。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的一首豪放词。
理解标题
江城子:词牌名,密州出猎:题目。“密州”,今山东诸城,“出猎”,外出打猎。
读理解文意,分析情节
1.“老夫聊发少年狂”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偏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的意味,那么词中“狂”字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帽,穿上貂鼠裘,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块地越过小山闪,
可见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卷平冈”极含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下面写词人派人为他报知全城百姓随他狩猎,他要像当年的孙权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这里用典,暗示自己也有孙权一样的英雄气概,也能像孙权一样建功立业。
2.词人在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说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更在意的是希望领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参建立功业,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地表达了作者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到那里我一定会把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这里再次用典,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下阕以抒情为主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梳理结构
上阕: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下阕: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分析情感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方法指导:理解词的思想感情方法
(1)看题目
(2)知作者
(3)抓关键词
(4)意象或者典故
作业:
1.背诵并默写《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
2.完成课后习题一、二题。
3.预习课后习题三、四题。
课堂小结:体会作者情感:古诗词往往都有关键字,一般是文中最能揭示主旨、概括内容的字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
上阕:(“异”)塞下秋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下阕:抒情,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上阕(“狂”):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下阕:(“狂”)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的雄心壮志
写法 用典
教学反思:
《词四首》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一、朗读诗歌,把握韵律、节奏。
二、通过特色写法,解读词的内容。
*三、通过综合比较进一步体会词人的爱国情感。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理解词的思想感情方法:看题目、知作者、抓关键词、意象或者典故。
朗读诗歌,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挑灯(tiǎo) 麾下(huī) 炙(zhì) 的卢(dì) 霹雳(pī lì)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却屡受打击,被弹劾罢官,隐居上饶达(42-68岁)20年之久。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其豪放作品为后世广为传诵,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理解标题
破阵子,词牌名。陈同甫,名亮,也是主张北伐的爱国志士与辛弃疾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二人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这首词就是寄给陈亮的。赋,写作。壮词,雄壮的词。
读理解文意,分析情节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标题中用了一个壮字,体现在何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是实写。在梦里听到了号角声在军营中响起,这部分开始虚写。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酒食;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上阕写军旅生活,也是作者曾经历过而今已失去的军中生活。由现实写到梦中,由实转虚。表明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欣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立功业。
2.词人在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说明。
下阕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作者骑着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战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马快弦急说明战事的激烈和顺利。
他要为朝廷完成北伐金人、收复失地的大业,以赢得生前的功勋,身后的美名。率师北伐,统一南北,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但结语却只有五个字“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现在只是一种追忆。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最后句也是壮语,只是它已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
梳理结构
上阕:军旅生活
下阕:描写战斗场面兼抒情
分析情感
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难酬的悲愤。
把握文章主旨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醉里挑灯看剑所引发的关于战斗生活的回忆,刻画了一位忠勇的将军形象,表现了词人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和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满江红》
朗读诗歌,初读正音,划分节奏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侬(nóng) 莽(mǎng)
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秋瑾,(1875-1907)女,字璿(xuán)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中国民主革命烈士。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这首词是1903年中秋时节作者与丈夫寓居北京时所作。当时文化界改良与革命的新思想迅速传播,对秋瑾启发很大。婚姻的不如意,也使她渴望挣脱家庭的束缚,这首《满江红》就是作者当时情感的真实写照。秋瑾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寻求救国之道,后于1904年东渡日本留学。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理解标题
满江红,词牌名。
读理解文意,分析情节
1.词的上阕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词的上阕,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院落篱下,菊花盛开,成为节日最好的点缀。
北国的秋天明净如洗,“秋容如试,然而,美好的节日,明丽的秋景,都不能抹去国难心愁,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指国破,又反思八年婚姻的“风味。家事国事交织心中,这让她更加思念远在东南、不能常回的故乡“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也痛根自己是女子之身,不能走出家庭,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尽心尽力、
2.词人在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具体说明。
词的下片转为抒情,格调高昂激越、“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这一组
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写出了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这一句,意在表明自已的济世情怀“肝胆”,指关注世世事 、关心民生的诚心,以及为之奋斗牺性的勇气
因人常热,就是热血未冷,主要指封建专制的痛恨,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俗子胸襟谁识我”,感慨知音难遇,抱负难以施展,家庭和社会环境,就像一张无形的罗网,笼罩在词人身上,她还没有冲破这张网,已有“英雄末路”之叹,令人动容。词的结尾,发出了莽红尘,知音难觅的叹息,无限悲情与惆惨,尽在滚滚沾衣的泪水之中。
梳梳理结构
上阕:回忆过往生活
下阕:思虑未来前途
分析情感
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
把握文章主旨
本词通过生动流利的语言,抒发了词人对寄生无聊生活的厌倦和对冲破封建束缚,为国家的前途命运而奋斗的强烈向往之情,表达了词人匡扶天下,救民于水火的凌云壮志。
分析四首词在写景、叙事、抒情上的异同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密州出猎》
打猎场景:雄壮豪放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满江红》
回忆生活:被奴役,厌倦
冲破家庭束缚,献身救国的凌云壮志
相同: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
作业:
1.背诵并默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满江红》。
2.完成课后习题三、四题。
课堂小结:通过对四首词的对比,我们能体会到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景:寒冷荒凉,戒备森严
思乡,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江城子·密州出猎》
打猎场景:雄壮豪放
渴望被重用,为国效力。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回忆军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气概
渴望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
《满江红》
回忆生活:被奴役,厌倦
冲破家庭束缚,献身救国的凌云壮志
相同:感情,都与爱国紧密联系;
不同:感情的侧重点略不同
教学反思:
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设计,共9页。
语文七年级下册写作 抓住细节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语文七年级下册写作 抓住细节教学设计,共4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案设计,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