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展开文学类文本阅读
广东省深圳市实验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
查干
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我小爷爷是瓜农,他的瓜田,在一条很野的小河边。小爷爷,是我爷爷最小的弟弟。瓜地周遭,人迹罕至。野草,想怎么长就怎么长,长高长粗,由着自己性子来。清晨,它们是用露水洗脸的,我也是。洗漱干净的野草,很绿,绿得让人无法形容。别看它们野,心肠则好,让昆虫们,与它们脸贴脸地睡。猛看,看不出哪个是虫儿。这是慈悲的上苍,赐予虫儿们的藏身术。
瓜田,被野草野花们,如斯拥戴,显得很得意,甚或有醉意。被拥戴的,还有醉意朦胧中的我的小爷爷。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所谓半睡半醒,是他饮酒之后的状态。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
他的茅屋,比一般人的大,亦阔。门总是敞开着的,一抬眼,整片瓜田,便一览无余。一团半湿半干的艾绳,盘卧门前,一头被点着,慢慢地燃。所有蚊虫,甚至蛇类,都不敢靠近它。缭缭绕绕的艾烟,不呛人,倒是觉得比起檀香味,更好闻。就那么日日夜夜地飘着,颇有些禅味。茅屋左旁和瓜田中央,扎有稻草人。它们手持镰刀,头戴斗笠,披一身蓑衣,威风凛凛地站着,风中会有动感。猛看,像三国猛将张飞。鸟与兽,尤其偷吃瓜的乌鸦群,是不敢半夜来偷袭瓜田的。
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还有他杯中的老酒,总是飘着浓浓的香味,顺风一飘散,引来夜虫夜禽们的无限激情,唧唧喈喈之声,便灌满了夜。高高低低,或近或远,或重或轻,连成一片。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没有这份福气。显然,灯红酒绿,与清风明月,绝非一个概念。一个属于人造,虚浮。一个属于天然,殷实。“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
小爷爷在小酌中,也唱歌,嗓音有些沙哑,小奶奶在世时,嘲讽他的嗓子是破锣嗓子。他爱唱的歌曲之一,是蒙古族那一首古老民歌《天上的风》:
天上没有不散的云霞,
地上没有不朽的年华。
岁月不会地久天长,
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
……
小爷爷每唱此曲时,聚精会神,眺望着远方。有时,双眼噙满泪水。我问他,小爷爷你怎么唱歌还哭啊?他说,你小奶奶生前也爱唱此曲,比我唱得好,嗓音亮,清脆,不知与我唱了多少遍。母亲说,我的小奶奶高挑身材,瓜子儿脸,长得英气。与小爷爷相亲相爱,从不斗气。她是远近闻名的女萨满①,心地善良,极具同情心,很多时候,是治好了病,却分文不取。小奶奶不到五十岁就走了。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
我的父亲,也喜欢在有月光透进屋里的时候,吹灭了油灯,拉起胡尔(四弦琴),开始说书。我们这些孩子,趴在炕上,托着腮帮,有些陶醉地进入故事情节,畅游古今。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
父亲说过,我的小爷爷,年轻时帅气,骨骼硬朗,眉毛上挑。从小爱打抱不平,助人为乐。他上过学,算是有文化的人,又当过几年兵。本来可以留城,吃公家饭的,但他拒而回乡,守着爱妻、儿女和瓜田。在泥土、清风明月、昆虫和夜鸟的鸣声中,度过了他勤勉质朴的一生。据说,他是在一个有清风明月的仲夏之夜,手握着酒壶,无疾而终的,脸上还带有笑意,像是一位得道高僧,坐而圆寂。
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
(有删改)
【注】萨满:萨满教(一种原始宗教)的巫师。满族人通过萨满,用类似跳神的方式祭祀山神。
8.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爷爷常醉意朦胧、半睡半醒地守护瓜田,“高粱老酒”“旱烟”等随身物件,以及就着月光清风下酒的叙写,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
B. 小奶奶俊俏、善良,在生活方式和追求上,与小爷爷心有灵犀。她女萨满的身份,表现出了当地人对宗教和神灵的信仰与敬畏。
C. 小爷爷年轻时帅气硬朗、有文化,本来有着美好的前程。但他的选择,不管从“我”还是从小爷爷自己看来,都是没有遗憾的,是完满的。
D. “我们这些孩子”对月光、音乐、故事的热爱,说明了在家族的氛围和熏陶中,我们的内心其实藏着如小爷爷一般的性情与追求。
9.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
B. 不同于城市灯红酒绿的人造和虚浮,小爷爷的清风明月是天然而殷实的,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
C. 引用《天上的风》歌词,既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丰满了小爷爷的形象,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 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一系列富有象征意味的典型意象的铺陈,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10. 瓜田、清风与明月,是贯穿全文的重要意象。请结合全文,探究它们的丰富内涵。
【答案】8. A 9. B
10. ① 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
②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③象征着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
④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或生命最真诚的状态)。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A.“暗示了他内心孤寂苦闷的一面”理解有误。从原文“一壶高粱老酒,一杆长长的旱烟,是他的随身之物。再就是,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分析可知,小爷爷喜欢和享受这种生活方式,这是小爷爷自然简淡的生活方式的体现。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作者引用‘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来表现其高雅的意蕴”理解有误。依据原文“‘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而我小爷爷一杆发黄的洞箫,呜呜咽咽,在清风明月下,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分析可知,“‘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那是高雅之人所为”,不是“小爷爷”;而小爷爷的清风明月“诉的是庄户人心中的悲愁与喜乐”,与高雅不同。故此种说法张冠李戴了。
故选B。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品的物象内涵的能力。
题干要求考生结合全文,探究“瓜田、清风与明月”这些重要意象的丰富内涵。文章的标题为“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标题把自然界的“瓜田、清风、明月”和“小爷爷”关联起来,画面的纯净、美好,文章始终围绕着“小爷爷的瓜田与清风明月”抒发情感的。文章第七段,作者写道,“小奶奶生前,也喜欢在瓜田里,有明月的晚上,迎着田野清风,唱歌,吹箫。尔后,拉着小爷爷的手甜甜入睡。清风明月,一直是他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清风、明月”象征着小奶奶俊俏、勤勉、善良,与小爷爷心有灵犀。表达了小爷爷对小奶奶的思念,寄寓了小爷爷和小奶奶相守一生单纯美好的爱情。
在文章开篇,作者写道,“在夏夜的瓜田里,明月亮亮地照着。瓜们,圆乎乎地躺在那里,很干净的风,吹着它们,很享受的样子。那风,柔柔的、轻轻的,像是在摩挲。那种感觉,美,且又舒坦” 这些象征意味的“瓜田、明月、干净的风”的铺陈,使感情更加含蓄隽永,余味无穷。文章第三段,作者写道:“他是瓜田的保护神,半睡半醒,日夜守护。……,夜空中的月亮,和田野里拂来荡去的风儿。他喜欢有清风和月光的夜晚,慢慢来品酒。除了自家腌制的小罐菜,清风和月光,似也是他的下酒物”,清风明月本无价,它们甘愿成为“小爷爷的下酒物”,和他一同分享这美好而简洁的生活,人与自然合二为一,让人神往,代表着小爷爷朴素简淡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追求。
文章第五段,作者写道,“而瓜田里的清风明月,很特别,与别处的有所不同。它们安静、本色,有着泥土的香味,与瓜田相映衬,像一篇童话。我小爷爷银白的长髯,在静夜里飘着,与清风明月融为一体,产生一种让人琢磨不透的神秘感”,文章将清风明月下的瓜田比作童话,写出了画面的纯净、美好,与小爷爷白须长髯的形象相映衬,增强了小爷爷飘飘似仙的神秘感。象征着小爷爷诗意栖居大地上的惬意感。
文章的结尾,“我曾经暗自打问:他的一生,幸福吗?得到的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本分,坦荡,有信念,有追求,有爱有恨,有清风明月,和自己的瓜田,还有他那一壶老酒,和箫”作者以设问和排比收束全文,语言富于感染力,也饱含着小爷爷的人生感慨,象征了小爷爷勤勉质朴本分坦荡又不失诗意的一生。文章第八段,作者写道,“自从离开家乡,变为游子之后,再没有遇到过如斯温馨的月光。而吹入窗子里的清风,吹拂得浑身的骨架都软酥酥的清风,也离我远去了。现在才明白,因为那是,故乡的明月,故乡的风”,这里的“清风明月”代表着作者对故乡深深地思念之情,同时和“那些沉睡在高楼大厦里的城里人”作对比,以及对逝去生活方式的追忆,“清风明月”代表着作者的故乡,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生命的故乡。
广东省东莞市外国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原始积累
远山
H大学正门东侧,有一排树。有一天,树下出现了一个擦皮鞋的女孩。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如玉,却也靓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
小鲁就是其中的一个。
小鲁是管理学院的大三学生。他知道自己今后要在商海里混的,所以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尤其一双皮鞋,保养得很好。他相信这样一句话:“男人的形象,一在头,二在脚。”所谓脚,就是指皮鞋了。所以当他听说校门口出现一个擦皮鞋的摊头时,很高兴,马上就去了。
他知道擦皮鞋的是一个年轻姑娘,同寝室的几个家伙已经兴奋地谈论过一个午睡时间了。但他不是冲着这个来的。他认为只要皮鞋擦得好,擦皮鞋的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无所谓。可是他没有料到,这个擦皮鞋的,不但年轻,而且还很有味道。她眼睛一扫,小鲁就觉得自己心神迷乱了。
当然,小鲁是有定力的。他很好地控制了自己的情绪,不让这种心神迷乱在姑娘面前有丝毫的流露。
“麻烦你,擦擦皮鞋。”他总是这样彬彬有礼。
“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
小鲁突然对姑娘充满了同情和怜爱。这样的人怎么可以擦皮鞋呢?
“你可以试试换一种工作。”有一天,小鲁忍不住对姑娘说。
“怎么?我这工作不好吗?”姑娘埋头擦鞋。
“不是不好,工作没有贵贱嘛。”小鲁说,“我只是觉得,你……你这样的条件,可以从事更好一点的工作。”
姑娘又用力擦了几下,表示皮鞋已经擦好了。她抬起头,一边接过小鲁递过来的擦鞋钱,一边说:“你放心,我不会一辈子擦皮鞋的。我有自己的理想。”
“理想?”小鲁觉得有了进一步交流的话题,立即兴奋起来,“能说说吗,什么理想呢?”
姑娘一笑,说:“告诉你也无妨。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
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她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你……”
姑娘又是微微一笑:“你没有看见我正在进行原始积累吗?”
小鲁又是一愣。他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
暑假后,小鲁返校了,擦皮鞋的姑娘却没有出现。
很快,毕业来临,大学生们要为找工作而四处奔波了。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遥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
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获得一份工作。
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
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小鲁明白,她肯定早就看过他的材料和照片,知道他是谁了。
“不要惊奇——一个擦皮鞋的姑娘怎么突然升级为主管?”姑娘说,“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瞧你这双鞋,”她指着小鲁穿着的运动型皮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
小鲁愣在那里,不知如何接话。
“欢迎你加盟我们公司,”姑娘说,“不过第一步,你需要原始积累,你看——”
小鲁顺着她的手势看去,看见墙角放着一只擦皮鞋用的小箱子。
“眼熟,是不是?”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阅历、行情、调查研究等等,其实也都属于原始积累。”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八期)
2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擦皮鞋的姑娘在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了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说明擦皮鞋的姑娘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
B. 小说开头写擦鞋姑娘“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不仅表现擦鞋姑娘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也为下文写小鲁去看擦鞋姑娘作铺垫。
C. 小说中小鲁忽然觉得自己是一名小学生,而这个擦鞋的姑娘倒像是一名大学生,甚至像一位经济学教授。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
D. 校园内也出现了各种招聘广告,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说明小鲁想在这家公司工作一定能邂逅到擦皮鞋的站娘。
23. 小说中的姑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4. 小说以“原始积累”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22. A 23. ①擦皮鞋的姑娘是一个目光远大,吃苦耐劳,努力追求理想的人。她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为实现理想,她脚踏实地,不怕吃苦。
②擦皮鞋的姑娘是一个有头脑,善于思考的人。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大学生的皮鞋市场需求情况。
③擦皮鞋的姑娘是个不卑不亢,举止得体的人;无论是作为一个擦皮鞋的姑娘,还是作为公司的主管,她都礼貌得体。
24. ①小说围绕对“原始积累”的理解展开情节,大学生小鲁和“擦鞋姑娘”对“原始积累”的理解不同,“原始积累”串联了情。
②小说围绕对“原始积累”的不同理解,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形成形象的对比。
③“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作者借此表达希望年轻人能够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深入实际,积累经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主题。
④“原始积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理解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B.“为了吸引大学生来擦鞋精心打扮”错误,原文第一段只是说“女孩看起来虽然不是如花如玉,却也靓丽动人。当她低头擦皮鞋时,乌黑的头发瀑布一样挂下来,露出雪白的脖子一截,看得那些学生顾客心神迷乱”,可见选项过度解读,看不出来这一内容。
C.“说明擦皮鞋的姑娘知识渊博”错误,谈话中用了“原始积累”一词不足以说明其“知识渊博”。
D.“一定”一词错误,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其中就有一家鞋业公司。小鲁突然对这家鞋业公司有了兴趣。虽然这家公司在南方,有点偏远,但小鲁还是毅然南下了。经过两次面试后,行销部主管要见小鲁。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现,他将得到一份工作。但是意外还是出现了,因为他一眼发现这个主管竟然就是一年多前在校门口的那个擦皮鞋姑娘”,“突然”“意外”可见预先并不知道她在这个鞋厂工作。
故选A。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文中说擦皮鞋的姑娘说自己:“我有自己的理想。”“……我的理想是经营一家皮鞋厂。”表明她是一个目光远大,吃苦耐劳,努力追求理想的人。
“因为我本来就是公司里业务骨干,擦皮鞋无非是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你这双鞋,”“正是我那次市场调查的产品,我在你们几所大学门口擦了半年多皮鞋,终于知道你们大学生喜欢穿什么样的皮鞋。”“姑娘笑了起来,‘我现在将它传给你。你要明白,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而且与阅历、行情、调查研究有关。’”这表明她是一个有头脑,善于思考的人。她把擦皮鞋作为一种市场调查的形式,了解了大学生的皮鞋市场需求情况。
文中说“‘不麻烦。谢谢你的光顾。’姑娘态度不卑不亢。”擦皮鞋的姑娘是个不卑不亢,举止得体的人;“姑娘见了小鲁却没有什么惊奇表情出现。”无论是作为一个擦皮鞋的姑娘,还是作为公司的主管,她都礼貌得体。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情节结构上,小说围绕对“原始积累”的理解展开情节,“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她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小鲁认为的事业上的成功需要资金的积累;结尾处“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阅历、行情、调查研究等等,其实也都属于原始积累”,“擦鞋姑娘”教给小鲁,实现理想更需要阅历、行情、调查等积累。“原始积累”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塑造人物上,“小鲁愣住了。他没有想到她的理想仍然与皮鞋有关。‘皮鞋厂?那要多少资金啊?’”“原始积累不仅仅与金钱有关。阅历、行情、调查研究等等,其实也都属于原始积累”,小说围绕对“原始积累”的不同理解,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形成形象的对比。
表现主题上,“原始积累”这个词语是理解小说主题的关键。小鲁认为的事业上的成功需要资金的积累,“擦鞋姑娘”教给小鲁的,实现理想更需要阅历、行情、调查等积累。“原始积累”点明了主题,作者借此表达希望年轻人能够既有远大理想,又能脚踏实地,吃苦耐劳,深入实际,积累经验,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的主题。
艺术效果上,“原始积累”一词既指事业成功需要资金积累,又指实现理想需要的阅历、行情、调查等积累,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广东省韶关市广东北江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截击
孙犁
第二天,我们在这高山顶上休息了一天。我们从小屋里走出来,看了看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这个庄园,在高山的背后,只在太阳刚升上来,这里才能见到光亮,很快就又阴暗下来。东北角上一洼小小的泉水,冒着水花,没有声响;一条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也没有声响,水大部分渗透到沙土里去了。这里种着像炕那样大的一块玉蜀黍,像锅台那样大的一块土豆,周围是扁豆,十几棵倭瓜蔓,就奔着高山爬上去了!在这样高的黑石山上,找块能种庄稼的泥土是这样难,种地的人就小心整齐地用石块把地包镶起来,恐怕雨水把泥土冲下去。奇怪!在这样少见阳光、阴湿寒冷的地方,庄稼长得那样青翠,那样坚实。玉蜀黍很高,扁豆角又厚又大,绿得发黑,像说梅花调用的铁响板。
吴召儿出去了,不久,她抱回一捆湿木棍:
“我一个人送一把拐杖,黑夜里,它就是我们的眼睛!”
她用一把锋利明亮的小刀,给我们修着棍子。这是一种山桃木,包皮是紫红色,好像上了油漆;这木头硬得像铁一样,打在石头上,发出铜的声音。
这半天,我们过得很有趣,差不多忘记了反“扫荡”。
当我们正要做下午饭,一个披着破旧黑山羊长毛皮袄、手里提着一根粗铁棍的老汉进来了;吴召儿赶着他叫声姑父,老汉说:
“昨天,我就看见你们上山来了。”
“你在哪儿看见我们上来呀?”吴召儿笑着问。
“在羊圈里,我喊你来着,你没听见!”老汉望着内侄女笑,“我来给你们报信,山下有了鬼子,听说要搜山哩!”
吴召儿说:“这么高的山,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
老汉说:“这几年,这个地方目标大了,鬼子真要上来了,我们就不好走动。”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
山顶上有一丈见方的一块平石,长年承受天上的雨水,被冲洗得光亮又滑润。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从山顶可以看见山西的大川,河北的平原,十几里、几十里的大小村镇全可以看清楚。这一夜下起大雨来,雨下得那样暴,在这样高的山上,我们觉得不是在下雨,倒像是沉落在波浪滔天的海洋里,风狂吹着,那块大平石也像要被风吹走。
吴召儿紧拉着我爬到大石的下面,不知道是人还是野兽在那里铺好了一层软软的白草。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
吴召儿说:“这是暴雨,一会儿就晴的,你害怕吗?”
“要是我一个人我就怕了,”我说,“你害怕吧?”
“我一点儿也不害怕,我常在山上遇见这样的暴雨,今天更不会害怕。”吴召儿说。“为什么?”
“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
她的话,像她那天在识字班里念书一样认真,她的话同雷雨闪电一同响着,响在天空,落在地下,永远记在我的心里。
一清早我们就看见从邓家店起,一路的村庄,都在着火冒烟。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一路不断响枪,那是各村伏在山沟里的游击组。吴召儿说:“今年,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可是走山梁,你就算保险了?兔崽子们!”
敌人的目标,显然是在这个山上。他们从吴召儿姑父的羊圈那里翻下,转到大黑山来。我看见老汉仓皇地用大鞭把一群山羊打得四散奔跑,一个人登着乱石往山坡上逃。吴召儿把身上的手榴弹全拉开弦,跳起来说:“你去集合人,叫姑父带你们转移,我去截兔崽子们一下。”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
我喊:“红棉袄不行啊!”
“我要伪装起来!”吴召儿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棉袄是白里子,这样一来,她就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一只聪明的、热情的、勇敢的小白山羊啊!
她登在乱石尖上跳跃着前进,那翻在里面的红棉袄,还不断被风吹卷,像从她的身上撒出的一朵朵的火花,落在她的身后。
当我们集合起来,从后山上跑下,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山下那条激荡的大河的时候,听到了吴召儿在山前连续投击的手榴弹爆炸的声音。
(节选自《吴召儿》)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描写吴召儿姑家的庄园,既交代了人物的活动环境,又暗示了人们为保卫家园而奋起抗日的原因。
B. 姑父前来报信,既反映出山地人民备战状态,也为后文故事情节发展做铺垫。
C. 雨夜放哨交谈,显示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快速成长,不再害怕恶劣的天气。
D. 来不及脱鞋袜就跳入大河,写出形势紧迫,也衬托出吴召儿截击敌人的勇敢。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吴召儿做拐杖、姑父报信、雨夜放哨等情节,看似与“截击”无关,实则环环相扣,息息相连。
B. 小说善用侧面烘托手法,虽然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却让读者时时感受到战争的紧张气氛。
C. 小说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述了吴召儿的姑父,塑造出一个支持革命的勇敢机智的群众形象。
D. 小说从“我”的视角展开叙事,讲述“我”在反“扫荡”时与吴召儿的交往故事,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8.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吴召儿的人物形象。
9. 本文以战争为主题,写得却不那么血腥残酷,而是洋溢着诗意与温情。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具体表现的。
【答案】6. C 7. B
8. (1)机智敏捷。了解敌情,知道改走山梁;截击时反穿红棉袄,不惹眼,体现机智。行动敏捷,像一只逃散的小白羊,在乱石尖上跳跃前进。
(2)热情负责。面对危险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总是有说有笑,冲在前面,洋溢着热情,体现责任感。
(3)勇敢无畏。她带领战士们躲避敌人扫荡,带头冲锋陷阵,截击敌人,丝毫没有女性的柔弱
9. (1)情节方面,充满温情的日常生活写得多,战争场面写得少(或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或者答:日常生活与革命生活的融合。如做午饭、赶羊,这些乡村的日常生活,与截击敌人融合在一起,淡化战争的险恶。)
(2)人物形象方面,人物的塑造突出活泼热情、乐观勇敢的性格特点。通过吴召儿与她姑父及战士有说有笑的对话描写,体现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敌人来犯,她只身前往截击,展现了女英雄的大无畏精神。
(3)语言方面,注重简洁优美的诗意化表达。如明明是狂风暴雨,却说“像钻进了水帘洞”;又如坐在平石上,“像活在天空里”。
(4)环境描写方面,注重营造清新明丽的散文诗般的意境。如开头对吴召儿姑家庄园的描写。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战争影响下,吴召儿快速成长,不再害怕恶劣的天气”错,吴召儿常遇到暴雨天气,“今天更不会害怕”,说明以前也不害怕。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B.“没有正面描述日军‘扫荡’情况”错,原文“我们看见敌人像一条虫,在山脊梁上往这里爬行”有对日军正面的描写,只是很少。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全文来看,吴召儿是一个农村抗日女青年。
她知道敌人“不敢走山沟了,怕游击队”,为了保险改“走山梁”,可见她了解敌情。截击敌人时发现红棉袄容易暴露目标,就“把棉袄翻过来”,伪装起来,可见她聪明机智。“她在那乱石堆中,跳上跳下奔着敌人的进路跑去”,在截击敌人时她“活像一只逃散的黑头的小白山羊了”,可见她行动敏捷。
“这样,每天黎明,吴召儿就把我唤醒,一同到那大黑山的顶上去放哨,山顶不好爬,又危险,她先爬到上面,再把我拉上去”,做事情总是冲在前面,她还说“领来你们这一群人,身上负着很大的责任呀,我也顾不得怕了”,为了掩护战士们转移她主动去截击敌人,可见她有责任心,勇敢无畏,丝毫也没有女性的柔弱。
虽然是在反扫荡的情况下,而且生活在高高的黑石山上,自然环境恶劣,吴召儿总是和大家有说有笑,表现出她开朗热情的一面,如即使是去截击敌人,她“笑着,一转眼的工夫,她已经把棉袄翻过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及语言特色的能力。
从情节安排来看,小说先写了吴召儿给“我们”准备拐杖;然后写了“我们正要做下午饭”时姑父来报信,提到姑父在羊圈时看到吴召儿的情节;接着写“我”和吴召儿放哨时谈论山里的暴雨;再写发现敌人时姑父赶着羊逃,吴召儿去截击敌人……全文并没有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以乡村日常生活为主体,而且这些生活充满了生活气息,带着温情,这就淡化了小说中的战争的气氛。
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吴召儿是一个农村女青年,故事发生在鬼子大扫荡时期,吴召儿当时生活在“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山中,带领一群战士反扫荡,虽然时时面临危险,自然环境恶劣,但她无论是对亲人还是对战士们都有说有笑,活泼热情;而且她面对敌人丝毫不畏惧,说“鬼子敢上来吗?我们还有手榴弹哩”,敌人进攻时,她让战士们转移,自己挺身而出截击敌人,可见这是一个勇敢乐观的女英雄形象。
从语言特点来看, 用散文诗的语言来写小说,是孙犁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语言简洁、优美,富于诗情画意,本文也是如此,如“我们坐在那平石上,月亮和星星都落到下面去,我们觉得飘忽不定,像活在天空里”,“我们紧挤着躺在下面,听到四下里山洪暴发的声音,雨水像瀑布一样,从平石上流下,我们像钻进了水帘洞”等,把恶劣的自然环境描写得充满诗意。
从环境描写的角度来看,小说开头对吴召儿姑家的庄园进行了描写,这里本来是一个“少见阳光、阴寒冷”的地方,但在作者笔下,“泉水,冒着水花”“小小的溪流绕着山根流”,一块块小小的农田里“庄稼长得那样青,那样坚实”,营造出清新明丽的意境。
广东省江门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学段检测语文试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孙犁
有一天,我送一封信到同口镇去。把信揣在怀里,脱了鞋,卷起裤腿,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芦苇正好一人多高,还没有秀穗,我用两手拨开一条小道,脚下的水也有半尺深。
走了半天,才到了淀边,拨开芦苇向水淀里一望,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一个船影儿也没有。我吹起暗号,吹过之后,西边芦苇里就哗啦啦响着,钻出一只游击小艇来,撑船的还是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他一见是我,忙把船靠拢了岸。我跳上去,他说:“今天早啊。”
我说:“道远。”
他使竹篙用力一顶,小艇箭出弦一般,窜到淀里。四周没有一只船,只有我们这只小艇,像大海上飘着一片竹叶,目标很小。就又拉起闲话来。
老头儿爱交朋友,干抗日的活儿很有瘾,充满胜利情绪,他好打比方,证明我们一定胜利,他常说:“别看那些大事,就只是看这些小事,前几年是怎样,这二年又是怎么样啊!”
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刚一听这个职业,好像很有趣味,叫他一说却是很苦的事。那风吹雨洒不用说了,每天从早到晚在那船上号叫,敲打鱼鹰下船就是一种苦事。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是为了多打鱼多卖钱,就得用一种东西紧紧地卡住鱼鹰的嗓子,使它吞不下它费劲捉到的鱼去,这更是使人心酸可又没有办法的事。老头儿是最心疼那两只鹰的,他说,别人就是拿二十只也换不了去;他又说:“那一对鹰才合作哩,只要一个在水里一露头,叫一声,在船上的一个,立刻就跳进水里,帮它一手,两个抬出一条大鱼来。”
老头儿说,这两只鹰,每年要给他拾上一千斤鱼。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于是,儿子去参加了水上游击队,老头儿把小艇修理好,做交通员。
老头儿乐观,好说话,可是总好扯到他那两只鹰上,这在老年人,也难怪他。这一天,又扯到这上面,他说:“要是这二年就好了,要在这个时候,我那两只水鹰一定钻到水里逃走了,不会叫他们捉活的去。”
可是这一回,他一扯就又扯到鸡上去,他说:“你知道前几年,鬼子进村,常常在半夜里,人也不知道起床,鸡也不知道撒窠,叫鬼子捉了去杀了吃了。这二年就不同了,人不在家里睡觉,鸡也不在窠里宿。有一天,在我们镇上,鬼子一清早就进村了,一个人也不见,一只鸡也不见,鬼子和伪军们在街上,东走走西走走,一点食也找不到。后来有一个鬼子在一株槐树上发现一只大红公鸡,他高兴极了,就举枪瞄准。公鸡见他一举枪,就哇一声飞起来,跳墙过院,一直飞到村外。那鬼子不死心,一直跟着追,一直追到苇垛场里,那只鸡就钻进了一个大苇垛里。”
没到过水淀的人,不知道那苇垛有多么大,有多么高。一到秋后霜降,几百顷的芦苇收割了,捆成捆,用船运到码头旁边的大场上,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
老头儿说:“那公鸡一跳进苇垛里,那鬼子也跟上去,攀登上去。他忽然跳下来,大声叫着,笑着,往村里跑。一时他的伙伴们从街上跑过来,问他什么事,他叫着,笑着,说他追鸡,追到一个苇垛里,上去一看,里面藏着一个女的,长得很美丽,衣服是红色的。——这样鬼子们就高兴了,他们想这个好欺侮,一下就到手了。五六个鬼子饿了半夜找不到个人,找不到东西吃,早就气坏了,他们正要撒撒气,现在又找到了这样一个好欺侮的对象,他们向前跃进,又嚷又笑,跑到那个苇垛跟前。追鸡的那个鬼子先爬了上去,刚爬到苇垛顶上,刚要直起身来喊叫,那姑娘一伸手就把他推下来。鬼子仰面朝天从三丈高的苇垛上摔下来,别的鬼子还以为他失了脚,上前去救护他。这个时候,那姑娘从苇垛里钻出来,咬紧牙向下面投了一个头号手榴弹,火光起处炸死了三个鬼子。人们看见那姑娘直直地立在苇垛上,她才十六七岁,穿一件褪色的红布褂,长头发上挂着很多芦花。”
我问:“那个追鸡的鬼子炸死了没有?”
老头儿说:“手榴弹就摔在他的头顶上,他还不死?剩下来没有死的两三个鬼子爬起来就往回跑。街上的鬼子全来了,他们冲着苇垛架起了机关枪,扫射,扫射,苇垛着了火,一个连一个,漫天的浓烟,漫天的大火,烧起来了。火从早晨一直烧到天黑,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
从水面上远远望过去,同口镇的码头就在前面,广场上已经看不见一堆苇垛,风在那里吹起来,卷着柴灰,凄凉得很。我想,这样大火,那姑娘一定牺牲了。
老头儿又扯到那只鸡上,他说:“你看怪不怪,那样大火,那只大公鸡一看势头不好,它从苇子里钻出来,三飞两飞就飞到远处的苇地里去了。”
我追问:“那么那个姑娘呢,她死了吗?”
老人说:“她更没事。她们有三个女人躲在苇垛里,三个鬼子往回跑的时候,她们就从上面跳下来,穿过苇垛向淀里去了。到同口,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她会说得更仔细,我老了,舌头不灵了。”
最后老头说:“同志,咱这里的人不能叫人欺侮,尤其是女人家,那是情愿死了也不让人的。可是以前没有经验,前几年有多少年轻女人忍着痛投井上吊?这二年就不同了啊!要不我说,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1945年
(选自《孙犁集》花城出版社)
5.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撑船的那个爱说爱笑的老头儿讲故事既来自他的亲眼所见,还来自心中的自豪。
B. 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下文“你愿意认识认识她,我可以给你介绍”中可以看出。
C. 撑船的老头儿一对赖以生存的鱼鹰被鬼子杀了,因为失去生计,他被迫做了交通员。
D. 辽阔的芦苇丛是这篇对敌斗争小说的主战场,慈祥的老人和美丽的女孩是这篇对敌斗争小说的主角。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苇垛垛起来,就像有多少高大的楼房一样,白茫茫一片,写苇垛着了火,照得远近十几里地方都像白天一般,读来令人如临其境。
B. 小说在情节设置看似随意,其实颇具匠心,以大红公鸡开始引出红衣少女,而后用手榴弹消灭了鬼子,紧扣了“白洋淀边的一次小斗争”。
C. 老头儿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他描述的一次小斗争,表现出抗日队伍中的民众勇敢无畏、不断觉醒,正面写出老头儿的抗日热情。
D. 环境描写上,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
7. 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鱼鹰”,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8. 孙犁的作品,“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5. D 6. C
7. (1)物象本身的角度:交代了老人和白洋淀人对敌人仇恨、老人后来积极抗日,做交通员的原因。“鬼子第一次进攻水淀,在淀里抢走了他那两只鱼鹰,带到端村,放在火堆上烧吃了”。
(2)人物形象的角度:使人物身份设定真实合理,表现老人对侵略者的仇恨/控诉。“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老人父子是白洋淀水边村民,生活贫苦,鱼鹰是他们重要的生活来源。
(3)情节发展的角度:暗示了抗日战争已经有了转机:“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
(4)主题表现的角度:从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成长的主旨。“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表明像老人这样的白洋淀村民在长期抗日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增强了胜利的信心。
8. ①景物环境:白洋淀的美好风光描绘,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②叙事方式:用老头日常聊天式的方式讲述,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淡化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感。③刻画人物风格婉约清新:撑船老头和红衣姑娘,他们质朴勤劳,勇敢智慧、自信热情,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来自他的亲眼所见”错。老人讲述鱼鹰的故事是他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但苇垛里少女的故事并非他亲眼所见。
B.“苇垛里红衣少女等确有其人”错。本文体裁是小说,只能说有原型,如此表述不准确。
C.“因为失去生计,他被迫做了交通员”错。老人失去了生计,带着对鬼子的仇恨主动参加了抗日斗争,而非被迫。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正面写出老头子的抗日热情”错误,通过老头子描述的一次小斗争,侧面衬托了老头子的抗日热情,并非正面。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物象作用和作者写作意图能力。
从人物设定的角度来看,“过去,他是放鱼鹰捉鱼的,他只养了两只鹰,和他那个干瘦得像柴禾棍一样的儿子,每天从早到晚在淀里捉鱼”,小说开头交代了老头儿的身份——放鱼鹰捉鱼,“而且父子两个是全凭那两只鹰来养活的,那是心爱的东西”,可见老头儿父子二人是白洋淀水边村民,他们生活的贫苦,依赖鱼鹰谋生,“鱼鹰”这一物象的安排,使人物身份设定真实合理。
从情节的角度来看,“鱼鹰”是父子二人谋生的手段,“那是心爱的东西”,却被鬼子抓住烤了吃了,揭示了老头子和白洋淀人对敌人仇恨的原因。同时,也暗示了抗日战争已经有了转机,“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鱼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老人因为鱼鹰而仇恨侵略者,从而积极抗日,做了交通员,符合人物形象。
从主题表达的角度来看,“假如是在这二年,我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老人因为鱼鹰仇恨侵略者,从而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并且积累了斗争经验,故“那两只水鹰也不会叫兔崽子们捉了活的去”,表明了老人有了对抗敌人的信心和经验,从侧面反映出民众抗日斗争成长的主旨。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文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文学本无题材大小之分,且都有各自的出发和抵达,但孙犁不因循传统套路,另辟蹊径,以“牧歌”方式处理战争土地题材,以其婉约清新的美学风格刻画鲜活人物,向人性和人情的深层结构开掘并给作品留下更多回味和阐释空间的作品。
从景物环境角度来看,孙犁选取了白洋淀的美好风光,多次对茂盛的芦苇进行描写“在那漫天漫地的芦苇里穿过”“太阳照在水面上,白茫茫一片”,提供了一个田园牧歌式的背景。
从刻画人物的风格来看,小说中刻画了慈祥撑船老头和美丽红衣姑娘的形象,他们勇敢智慧、自信热情,在对敌斗争中积累了斗争经验和胜利的信心,是在战争中觉醒和成长起来的农民形象。
从叙事方式的角度来看,老头子为故事的叙述者,他以日常聊天式的方式讲述一次小斗争,没有直接描写血与火,淡化了战场的血腥和残酷感,以田园牧歌的方式处理战争题材。
广东省肇庆市封开县广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
茹志鹃
1946年的中秋。
我们文工团的几个同志,由主攻团的团长分派到各个战斗连去帮助工作。大概因为我是个女同志吧,团长最后才叫一个通讯员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到包扎所时已是下午两点钟了,那里已有几个卫生员在弄着纱布棉花,满地上都是用砖头垫起来的门板,算作病床。
我们刚到不久,来了一个乡干部,他一边放东西,一边喘息地喝着水,同时还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说的什么我没大听清。好像是说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向老百姓去借,因为部队上的被子还没发下来。
我和通讯员到附近一个村子,进村后分头去动员。不一会儿,我借到两条棉絮,一条被子,手里抱得满满的;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只见堂屋里静静的,房门上垂着一块蓝布红额的门帘,门框两边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地喊。一会儿门帘一挑,露出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我看她头上已硬挠挠地挽了髻,便大嫂长大嫂短地道歉,讪讪地开口借被子。被子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了。原来这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着脸,垂着眼皮,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走出门不远,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是她唯一的嫁妆。我听了,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通讯员也皱起了眉,默默地看着手里的被子。我想他一定有同感吧!
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那位新媳妇也来了。后来她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说到前沿去了。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说完,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地分铺在门板上。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了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我们的炮响起不久,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我拿着小本子,去登记他们的姓名、单位。我不能解除他们任何痛苦,只能带着那些妇女,给他们拭洗身上的污泥血迹,或是喂一点饭食。做这种工作,我当然没什么,可那些妇女又羞又怕,就是放不开手来,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我跟她说了半天,她才红了脸,同意了。不过只答应做我的下手。
又下来一个重伤员。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把伤员抬上门板,但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大概把我当作医生了,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他说话的时候,我发现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似乎我点一点头,这伤员就立即会好了似的。我心想给他们解释一下,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十多副担架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这位同志走在我们后面,可谁知道狗日的反动派不知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手榴弹就在我们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时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给那些担架员说了些话,打发他们走了。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等我和医生拿了针药赶来,新媳妇正侧着身子坐在他旁边,低着头,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
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6. 对所选文段相关内容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家都要抢着去烧锅,特别是那新媳妇”,这句话是作者对“新媳妇”的指责,流露出对她的不满之情。
B. “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此时她发现伤员竟是那个小通讯员,非常惊讶;“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表明她被小通讯员勇敢的举动所感动,并为他的伤情而痛心。
C. 作者写“新媳妇”这样一个鲜明的形象是想以“一个正处在爱情幸福之旋涡中的美神”来“反衬这个年轻、尚未涉足爱情的小战士”,从而谱写出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D. “天边涌起一轮满月”的描写充满了诗情画意,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背景,对战斗的激烈残酷起到了反衬作用,同时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美起到了正衬作用。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选材颇具匠心。它是战争小说,却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激烈,而是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前沿包扎所里的故事。
B. 这篇小说以“我”的视角叙事写人,不仅巧妙地在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穿针引线,而且将“借被”“献被”的情节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结构谨严有序。
C. 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通讯员“高挑挑的个子”,新媳妇“高高的鼻梁,弯弯的眉,额前一溜蓬松松的刘海”。
D. 这篇小说结构细致紧密,前后照应,浑然一体;描写紧扣人物,个性鲜明;文字繁简适当,浓淡合度,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8. 这是一篇有关战争的文章,作者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9. 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意蕴?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C
8. ①从选材上讲,作者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作为背景,没有直接描写战斗的激烈场面。
②从人物的选择上讲,所选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
9. ①指被子上的“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②百合花白净纯洁,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
③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
④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
A. “指责”“不满之情”理解错误,新媳妇之所以“抢着去烧锅”,是因为“又羞又怕”,前文已有交代。作者并无指责、不满之意。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C.“这篇小说人物刻画都从外貌描写开始”错误,由“通讯员撒开大步,一直走在我前面。等我紧走慢赶地快要走近他时,他又蹬蹬蹬地自个儿向前走了。从背后看去,只看到他是高挑挑的个子,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可知,先写的是通讯员的动作,后写的外貌。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在选材上的特点的能力。
《百合花》的清淡、精致、美丽,在五六十年代的战争小说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以战争为背景,描写了部队一个年轻的通讯员与一个才过门三天的农村新媳妇之间近于圣洁的感情交流。作家的创作目的很明确也很坚定,那就是表现战争中令人难忘的、而且只有战争中才有的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与通过这种关系体现出来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因此,作品取材于战争生活而不写战争场面,涉及重大题材而不写重大事件。
在人民解放战争的广阔背景下,选择的都是普通平凡的战士和老百姓,与通常那种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显然不同。小说通过对前沿包扎所里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平凡的人物的精心描绘,从一个侧面热情地讴歌了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了军民团结,生死与共的深刻主题,在选材的角度和人物刻画的侧重上,都是独具特色的。
综上分析,本题从人物的选择和材料的选择两方面回答即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
表层义:由“她拿出来的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可知,“百合花”指的是被子上“百合花”图案,这是新媳妇结婚时的被子,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
深层义:小通讯员为了革命而牺牲,新媳妇为了小通讯员而献出自己被子,从战士到人民,他们的身上都展现出朴实美好与纯洁无瑕的心灵,以百合花歌颂战争年代里善良而崇高的人性美;
由“‘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百合花色泽优雅,香气清幽,白净纯洁,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小战士的脸”可知,“百合花”象征纯洁与感情,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新媳妇代表人民,小战士代表军,表现军民之间的感情像百合花一样纯洁美好;小战士对“我”的照顾,不顾安危救助战友,这又是战士和战士之间的美好情感,一如百合花一样高尚、纯洁、美好。
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的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们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做弓把,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了。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篇第一句,作者就交代“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用“景”来形容一个车匠的店铺,表达出作者对戴车匠高超技艺的赞美之情。
B. 作者的写作线索是童年的回忆。文本的叙述时间十分模糊,主要描写的是戴车匠的生活,一种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
C. 戴车匠很喜欢一副对子:“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体现了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D. 作者将回忆中的人事、回忆中的生活作为小说结构的一极,将现实生活浓缩成一两句的感慨作为结构的另一极,一显一隐,在两极共构中抒发了一种淡淡的忧思。
7. 小说中的戴车匠是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8. 汪曾祺曾说:“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小说要真诚,不能耍花招……”小说《戴车匠》是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①从“戴车匠很喜欢‘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子”戴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的人。②相比同行,戴车匠早起做工,和车床子成为一体,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工作专注勤奋的人。 ③从“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可以看出戴车匠技艺高超。
8. ①情节生活化、真实化。小说叙事归结为“回忆”,不以虚构的、扣人心弦的情节取胜,如“戴车匠是东街一景”,“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等,都极具生活性。②人物性格质朴自然。小说写戴车匠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了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体现了真诚的特点。如“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等体现了这一特点。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这体现了人物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错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并非表达戴车匠的文化水平,因为他“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上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戴车匠的店布置的有点像个小戏台,而且他很喜欢“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子,可见他是一位生活志趣清雅的人。
根据“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通过对戴车匠早起做工,和车床子成为一体的描写,表现了戴车匠工作的勤奋和专注。
根据“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这段文字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以及侧面描写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表现了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
根据“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儿子玩的”“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通过对戴车匠给儿子养洋老鼠、做特号的大弓,表现了戴车匠对儿子的疼爱之情。
根据“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了”,写戴车匠自己改造车床,眯着眼睛看儿子在门槛上吃螺蛳,思考儿子将来做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表现了他是一位具有创新精神和行业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题干中汪曾祺的创作观认为小说要有生活化,要有真诚性的特点,在分析小说《戴车匠》是怎样体现出汪曾祺的创作观时要抓住“生活”“真诚”“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三个特点来分析。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技艺的高超赞美之情,引起了作者的回忆。本文作者通过回忆的方式,主要描写了戴车匠的原始自然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叙事情节生活化、真实化,正文也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这些都体现了“小说是谈生活”的特点。
小说的主人公戴车匠是一个生活志趣清雅,工作专注勤奋,车床技艺精湛,疼爱孩子,具有行业忧患意识的传统手工艺人形象,对他的描写是片段式生活的叙写,呈现了人物本真的性格特点,这体现了“小说要真诚”的特点。
“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这段文字用语散文化,运用鲜活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以及侧面描写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表现了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这段文字用语散文化,表现了戴车匠爱孩子的品性和童心。这些体现了“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的特点。
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江苏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3页。
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湖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6页。
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这是一份河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共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