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精品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第13课《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分析地球的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学会分析地球自转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地球公转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重点】
学会分析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分析、比较、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观看两组图片,感受世界各地气候的不同,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
出示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1.早晨与中午比较,中午热
2.夏季与冬季比较,夏季热
3.赤道与两极比较,赤道热
提问:这是为什么呢?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下面的学习。
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的直射与斜射
观察:同一束光线散布的面积有亮度有何不同?(学生观察后回答问题)
明确:斜射:光线散布面积大,亮度小直射:光线散布面积小,亮度大。
展示图片:
提问: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称为什么?(学生回答:太阳高度)
提问:两幅图的太阳高度有何不同?太阳高度的不同导致光线散射的面积和接受太阳光热有何不同(学生读图分析回答问题)
明确:太阳高度小,面积大,单位面积获得光热少;太阳高度大,面积小,单位面积获得光热多。
展示图片:
思考:A、B两处哪一处的太阳高度角大?哪一处获得的太阳光热多?(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A处太阳高度角大,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光热多。
比较:两幅图的太阳高度有何不同?获得的太阳光热一样多吗?(学生对比分析回答问题)
明确:第一幅图太阳高度角相同,光热散布面积相同;第二幅图太阳高度角A>B>C,获得太阳光热A>B>C 。
拓展延伸: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就应该合理设计太阳能热水器的倾斜角度,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与太阳光线垂直,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效率。
思考: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太阳高度角有何变化?
2.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有何变化?从而导致世界气温有何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进行小结)
明确:
1. 受地球形状的影响,从赤道向两极,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递减。
2.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世界气温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提问:一个地方的黑夜和白昼为什么会交替出现?(学生回答:地球自转)
展示图片,教师补充:
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光线只能照亮一半,这就会出现昼夜现象,由于地球自转,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的更替。
出示动画:
提问:地球自转方向是怎样的?换个角度,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分别是什么方向?(学生观看动画,回答问题)
明确: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转,从北极上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学生观看动画和图片,找出下列问题:
地球自转:旋转中心、方向、周期、产生现象
明确:旋转中心:地轴;方向:自西向东、周期:一天(约24小时);现象:昼夜交替
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拓展延伸:
当北京是中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白天还是黑夜?(学生分析回答)
明确:当北京是中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黑夜。由此可见地球的自转不但造成了昼夜交替,还带来了时差的变化。
概念 |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
旋转中心 | 地轴 |
方向 | 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是顺时针) |
时间 | 一天(约24小时) |
产生的现象 | 昼夜交替、时差 |
提问:地球绕太阳公转时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学生看图回答)
明确:地球公转时是斜着身子转,且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展示图片: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
讲解: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度的固定倾角。这就使得太阳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出示图片:地球公转示意图
读图活动:观察四幅图,找出太阳直射点分别直射在赤道、南北回归线的日期(学生找图)
明确:春分日(3月21日)和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在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拓展延伸:
思考: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是哪里?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有几次太阳直射?(学生看图回答)
明确: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均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南北回归线上一年各有一次太阳直射。
提问: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提问: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北极圈内出现什么现象?(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23.5ON),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提问: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哪里?北半球昼夜长短如何?北极圈内出现什么现象?
明确: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 23.5OS ),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二分二至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北半球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
节气 | 日期 | 太阳直射点 | 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 |
春分 | 3月21日 | 赤道(0度) | 昼夜平分 |
夏至 | 6月22日 | 北回归线(北纬23.5度) | 昼长夜短 |
秋分 | 9月23日 | 赤道(0度) | 昼夜平分 |
冬至 | 12月22日 | 南回归线(南纬23.5度) | 昼短夜长 |
思考:
1.北极圈内全部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是哪一天?
2.你所居住的地区5月1日和10月1日的昼夜长短情况如何?(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
1.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太阳直射在南回归线,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2.河北省保定市5月1日位于a和b之间,昼长夜短;10月1日位于c和d之间,昼短夜长。
小结:地球的公转
概念 |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
旋转中心 | 太阳 |
方向 | 自西向东 |
时间 | 一年 |
产生的现象 | 四季的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 |
播放视频:地球的公转
拓展延伸:
地球公转顺口溜
倾斜身子绕日转,春夏秋冬逆时针;
白昼长短在变化,夏长冬短春秋分;
直射点,在移动,往返南北回归间;
太阳高度昼长短,四季变化因此来。
出示地球上的五带图,
提问:地球上五带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回答)
明确:习惯上,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太阳直射现象和极昼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读图活动1:
出示地球上的五带图,让学生找出地球上五带的范围(学生找图)
热带( 23.5ON )至(23.5OS )
北温带( 23.5ON )至(66.5ON )
南温带(23.5OS )至(66.5OS )
北寒带(66.5ON )至(90ON )
南寒带(66.5OS )至(90OS )
提问: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哪个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哪个带?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哪个带?(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在地球上的五带中,有太阳直射的是热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北寒带和南寒带,四季变化最明显的是北温带和南温带。
读图活动2:
提问:五带中,非洲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欧洲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哪一个洲?我国大部分位于哪一个带? (学生读读回答)
明确:五带中,非洲大部分位于热
带,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大部分位于南寒带的是南极洲。我国大部分位于北温带。
读图活动3:
提问:五带中,你所居住的地方属于哪一个带?那里有太阳直射现象吗?哪一个季节昼长夜短?此时,澳大利亚昼夜长短情况如何?(学生读图回答)
五带中,我们河北省属于北温带,这里没有太阳直射现象,夏季,昼长夜短,此时,澳大利亚昼短夜长。
连连看:
热带 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北温带和南温带 气候终年炎热
北寒带和南寒带 气候终年寒冷
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
| 地球的自转 | 地球的公转 |
概念 | 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
旋转中心 | 地轴 | 太阳 |
方向 | 自西向东 | 自西向东 |
周期 | 一天 | 一年 |
产生的现象 | 昼夜交替、时差 | 四季交替、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 |
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地球上不同纬度地区获得的热量不同,从而导致了各地气候有规律地变化。
四、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公开课第1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四节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公开课第1课时教案,共4页。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等奖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等奖第2课时教案,共4页。
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 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 我们身边的地理优秀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