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展开《己亥杂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借助文中注释、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经历,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 知其人—读其文—通其意—悟其情—赞其心,由浅入深学习诗歌;
- 体会诗人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和赤诚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难点:
准确地理解诗歌传达出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抗击疫情的图片。
当我们看到那些奋不顾身、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白衣天使们,我们可以用借用龚自珍的一句诗来赞扬他们这种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的精神,那就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那么这样一句诗语出何处?因何而做?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二. 诗歌学习
(一)知其人
教师幻灯片出示作者介绍。
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ān),清代思想家、文学家。所作诗文,深刻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洋溢着爱国热情。《病梅馆记》、《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文,皆为其代表作。著有《龚自珍全集》。
(二)读其文
- 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泛读诗歌。
- 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感情。
(三)通其意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把诗歌简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如下: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夕阳渐渐西沉,胸中的离愁就像一江春水浩荡汹涌;自己要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落花并不是无情之物,它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
(四)悟其情
围绕三个基本问题解析作者的情感。
1.诗人为什么要辞官回家?
己亥指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离京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
在途中,写成了七绝315首,题为《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是作者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教师在这里引导学生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便于对诗歌的进一步理解。
2.辞官的龚自珍产生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教师解析:
一方面,诗人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因而产生了离别的忧伤。 “浩荡”本指水势浩大,在这里喻“愁”,又用晚景衬托离愁,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种种情怀。
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回到外面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因而有产生了回归的喜悦。
这两句诗,抒情叙事,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3.是否诗人从此不再关心国家命运?
教师解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这两句诗表现是了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
作者展开联想,用比喻的手法,移情于物,借“落花”自喻,掉落的花瓣不是冷酷无情、自哀自怜的,是消融在泥土中以更好的保护盛开的鲜花,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和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形象的比喻中,融入议论,自然而朴实。衍生出了新的意义: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五)赞其心
教师推荐龚自珍诗句,深刻领悟龚自珍的拳拳爱国之心。
1.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板书设计: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满载离愁 喜悦归乡
自比落红 仍可护花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0* 外国诗二首未选择的路教案,共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案,共2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游山西村教案,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