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问题_北师大版
展开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问题_北师大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算法创新,深入理解“平均数”,个性解读,意义建构“平均数”,情境体验,丰富活化“平均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平均数问题”课堂实录及评析一、激活经验,初步感知“平均数”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又长高了不少。谁愿意告诉大家自己的身高?
(五位学生汇报身高:149厘米、146厘米、136厘米、132厘米、142厘米。)
师:根据这些数据,你能估计一下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生1:我估计可能是142厘米。因为平均身高应该接近中间身高。
生2:我估计可能是141厘米。因为最高的与最矮的相差17厘米,所以,我想平均身高应该与最高身高相差8.5厘米,所以是149-8.5≈141厘米。
师:究竟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多少,你有没有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主验证,全班交流。)
生3:(149+146+136+132+142)÷5=14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验证平均身高的呢?
生4:我们每次测验后都要算平均分。比如算小组的平均分是把全组8位同学的分数连加,再把所得的和除以8,所以,我想计算平均身高的方法也应该是这样的。
师:运用旧经验,解决新问题。真不错!
生5:我想平均身高应该是总身高除以人数,所以我想出了这样的计算方法。
师:能动脑分析,真能干!
(板书:身高总和÷人数=平均身高。)
师:通过验证,我们发现五位同学的平均身高是141厘米。这个数据与五位同学的实际身高相比有什么特点?
生6: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生7:比较接近中间的数。
师: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接近中间的数,这是平均数的重要特征。
点评:教师运用班级中的现成资源,请五位学生报出自己的身高,利用这些学生熟悉的材料进行研究。学生兴趣盎然,主动参与学习。上课伊始教师创设“平均身高”的现实情境,有效地唤起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经验(旧知),激起探究新问题(新知)的兴趣。
二、算法创新,深入理解“平均数”
师:这里有一张陈兴同学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表。请估计陈兴同学各科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多少分。
(学生展开估计,结果均在96分、95分之间回旋。)
师:究竟是多少分呢?想办法算一算。(板演练习。)
生1:(90+100+96+98)÷4=96(分)
生2:(90×4+10+6+8)÷4=96(分)
生3:(100×4-10-4-2)÷4=96(分)
生4:100-96=4(分);98-96=2(分);
90+4+2=96(分)
师:请这些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计算思路。
生1:我根据“总分数÷科数=平均分”的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生2:我在求知的时候,将4科成绩都看作90分,算出总分是360分,再把少加的加上去。
生3:我在求和的时候,将4科成绩都看作100分,算出总分是400分,再把多加的减掉。
生4:刚才估算的时候,我就发现平均分可能是96分。如果是96分的话,那么,数学成绩100分就高出平均分4分,科学成绩98分就高出平均分2分,把多出的6分都补给语文成绩,那么,语文成绩也就和其他三科成绩一样,是96分了!
师:真会动脑筋!根据数据的特点,巧妙的移多补少,可以使平均数的获得更简便。那么,平均分96分与品德96分意义相同吗?
学生中有两种意见,经讨论交流获得共识:这两个96分从数值大小来看是一样的。但平均分96分表示四科的总体水平,而品德96分表示一科的实际成绩。学生对平均数的意义已经全面理解了。
点评:教师对“数学思想渗透”和“数学方法教学”的关系处理得很到位。“平均数”并非表示某个数据的具体大小,而是体现一组数据的整体情况,这是数学思想。求平均数往往通过“移多补少”把几个不相同的数转化为相同的数,这是数学方法。在这里,教师运用了猜想、估算、验证、比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经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个性解读,意义建构“平均数”
师:除了“平均身高”、“平均成绩”,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其他的平均数吗?
生:平均温度、平均收入、平均住房面积……
师:说到平均收入,老师在报上看到这样一则材料:“2019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 936元。”你对“人均纯收入2 936元”这个数据是怎么理解的?
生1:把全国农村居民的年收入都加起来,再除以人数,就能得到2 936元。
生2:我想可能是我国农村居民的收入有高有低,但都在2 936元左右。
生3:我不同意,我认为收入高的可能会很高,甚至达到几万、几十万,收入低的也许只有几百元、几十元,不一定都在2 936元左右,而是拉平一下才是2 936元。
师:分析得真透彻!作为公民,我们盼望祖国日益繁荣。
点评:联系现实生活,从计算平均身高、测验中的平均分等内容推广到社会生活中“平均数”材料,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搜集、分析身边的客观信息和典型数据,并通过交流争辩,深化对“平均数”内涵的深层把握。
四、情境体验,丰富活化“平均数”
师:全国“新时代杯”相声大赛在北京隆重举行,刚刚参赛完毕的是1号相声《治感冒》,七位评委打出的分数是:A.93B.98C.95D.83E.92F.96G.94
根据评委打的分数,你能算出这个相声节目的最后得分吗?
生1:(93+98+95+83+92+96+94)÷7=93(分)
生2:我记得电视里比赛的得分都要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因此1号相声的最后得分应是(93+95+92+96+94)÷5=94(分)
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看电视中的最后得分(屏幕显示:94分),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生3:数学知识,只有结合实际需要去灵活应用才是真正有效的。
师:大家知道,艰难的条件还在影响着某些地区人们的生活,据报告,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仅为3千克。你们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出示一袋3千克的水)这就是他们每天以洗澡、洗衣、做饭、饮用的水。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学生感觉水太少。)
师:这里,老师还要给大家提供一则信息(出示统计图。):
师:你能根据图中信息,求出方明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多少千克吗?(生:能。)老师提供四个算式,请小组讨论进行选择。
A:(9000+18000+25000+13000)÷4
B:(9000+18000+25000+13000)÷12÷3
C:(9000+18000+25000+13000)÷365
D:(9000+18000+25000+13000)÷365÷3
生1:选D:(9000+18000+25000+13000)÷365÷3
师:除以365算出了什么?为什么还要除以3?如果B是正确的算式,问题该怎样提?究竟方明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多少千克呢?(59千克。)现在,我们的眼前拥有了这样两个数据。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课件同时呈现。)
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约3千克。方明家平均每人每天约59千克。
生2:应该为严重缺少地区多供一些水!
生3:生活在南方的人们,一方面要节约用水,另一方面可以想方设法把南方的水运到北方去,解决那里的用水难题。
师:想法很好。目前,国家正在积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以达到南北地区的均衡发展。请大家谨记:节约用水从我做起。
点评:教师提供的两个情境,体现了现实性和拓展性,渗透了“数学无处不在”的哲学思想,强化了“知识学以致用”的价值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珍惜资源的人文意识和协调发展的科学观念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课后评析:
平均数是统计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节课。小学里讲的平均数是算术平均数,其知识领域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使学生理解“平均数”,二是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求法。
本节课选择的题材具有现实性、趣味性、探索性和人文性。师生在一个个生动现实的情境中展开自主探索和合作研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个典型事例,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学习活动的生命性内涵。这样一来,数学学习便真正成为了生动活泼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也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
叶老师很好地处理了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关系。“平均数”的基本思想是将几个不相等的数“移多补少”使它们相等,而这个相等的数就是“平均数”。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是先求出大小不等的数之和,再等分。叶老师巧妙创设了丰富的“平均身高”、“平均分”、“平均用水量”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抽象出“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的数量关系,较好地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以“数学思想”来引领“数学方法”,有效地扩张了数学学习的发展性功能。
叶教师在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过程中,组织学生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数学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努力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启发学生主动参与,引导学生大胆估猜,遵循“感知——理解——建构——深化”的渐进过程,让学生自己感悟平均数的内涵意义与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满足了学生学习的体验需求。整节课,教师科学地设计了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学习活动,把数学学习过程成功转化为数学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的自主精神与创新潜能得到了有效开发。
对于数学教学而言,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平均数”一课教学的真正价值不单是使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统计意识、策略观念、人文素养均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教数学,育学生”的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找质数_北师大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材分析,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案例点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_苏教版,共3页。
这是一份五年级上数学教学实录旅游费用_北师大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共同探究,应用新知,解决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