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2.1 三角形公开课教案设计
展开第2章 三角形
2.5 全等三角形
第3课时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
教学目标
1.掌握“角边角”定理的内容,能初步应用“角边角”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经历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体验用操作、归纳的方法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角边角”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点:能利用“角边角”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图1
导入新课
导入:教师:观察下列图片(图1),同学们,小明踢球时不慎把一块三角形的玻璃打碎成两块,他要去玻璃店买一块形状,大小相同的玻璃,那么请思考:
(1)要不要两块都带去?
(2)如果只带一块,该带哪块?
(3)带第①块,带去了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带第②块去呢?
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最后给出结论:图中的第①块玻璃只能确定三角形的一个角,是无法确定整块玻璃的大小和形状的;图中的第②块玻璃能确定三角形的两个角和它们的夹边(ASA),能够确定整块玻璃的大小和形状.
探究新知
教师:三角形中已知两角一边有几种可能?
学生:(1)两角和它们的夹边;(2)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
活动一:如图2,在△ABC和△A′B′C′中,如果BC=B′C′,∠B=∠B′,∠C=∠C′,你能通过平移、旋转和轴反射等变换使△ABC的像与△A′B′C′重合吗?那么△ABC与△A′B′C′全等吗?
图 2
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
教师:与同伴比较,观察它们是不是全等,你能得出什么规律?
学生归纳:将所得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发现完全重合,这说明这些三角形全等.
两个三角形完全重合,即它们全等.
学生总结: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基本事实: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等. 通常可简写成“角边角”或“ASA”.
几何语言:
在△ABC和△DEF中,
∴ △ABC≌△DEF(ASA).
新知应用
图3
例1 已知:如图3,点A,F,E,C在同一条直线上,AB∥DC,AB=CD,∠B=∠D.
求证:△ABE≌△CDF.
师生活动:教师提示学生认真分析条件、结论,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进行证明.
证明:∵ AB∥DC,
∴ ∠A=∠C.
在△ABE和△CDF中,
∴ △ABE≌△CDF(ASA).
例2 如图4,点D在AB上,点E在AC上,AB=AC,∠B=∠C.
求证:AD=AE.
分析:AD和AE分别在△ADC和△AEB中,所以要证AD=AE,只需证明△ADC≌△AEB.
图4
证明:在△ADC和△AEB中,
∴ △ADC≌△AEB(ASA),
∴ AD=AE.
课堂练习
1.在△ABC与△A′B′C′中,已知∠A=44°,∠B=67°,∠C′=69° ,∠A′=44°,且AC=A′C′,那么这两个三角形( )
A.一定不全等 B.一定全等
C.不一定全等 D.以上都不对
2.已知:如图5,AB=A′ C,∠A=∠A′,∠B=∠C.
求证:△ABE≌△ A′ CD.
证明:在 和 中,
图5
∴ △ ≌△ ( ).
3.如图6,已知AB∥DE,AC∥DF,BE=CF.
求证:△ABC≌△DEF.
图 6 图 7
4.如图7,AB∥CD,AD∥BC,那么AB=CD吗?为什么?AD与BC呢?
参考答案
1.B 2. △ABE △A'CD ∠A=∠A' 已知 AB=A'C 已知
∠B=∠C 已知 ABE A'CD ASA
3.证明:∵ BE=CF,(已知)
∴ BC=EF.(等式性质)
∵ AB∥DE,AC∥DF,(已知)
∴ ∠B=∠DEF,∠ACB=∠F.
在△ABC和△DEF中,
∴ △ABC≌△DEF.(ASA)
4.证明:∵ AB∥CD,AD∥BC,(已知)
∴ ∠1=∠2,∠3=∠4,(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 在△ABC和△CDA中,
∴ △ABC≌△CDA(ASA).
∴ AB=CD,B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课堂小结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ASA
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时,要善于观察,寻求对应相等的条件,从而获得解题途径.
布置作业
教材第80页练习.
板书设计
2.5 全等三角形
第3课时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ASA
例1
例2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1 三角形公开课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1 三角形公开课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基本事实,三角形的稳定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三角形2.1 三角形优质课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章 三角形2.1 三角形优质课教案设计,共5页。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1 三角形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湘教版八年级上册2.1 三角形获奖教学设计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三的结论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