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教案】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教案
展开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课文并能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 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古诗导入,激发兴趣
一年四季,景色各异。历来被不同朝代的诗人咏赞。如春季,唐朝诗人贺知章这样写柳树: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夏季,宋代诗人杨万里他他这样写到: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这三首诗,是写的那个季节的景色呢?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注释”。
请借助拼音自由地朗读古诗,把字音读准。读完后,想一想,与一二年级的古诗课文比较一下,本篇课文,在编排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2.知道什么是“注释”。
师:三年级的古诗课文,在旁边都有“注释”。注释,就是把诗句中难理解的词语的意思标注出来。有了这些注释啊,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就会简单很多。所以,在接下来的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一定要借助旁边的“注释”来学习。
3.读诗题、作者,理解诗题。
第一首,《山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牧所写。行,是行走意思。生说诗题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读一读诗题及诗人的名字。
第二首,《赠刘景文》宋苏轼,诗题中刘景文是一个人的名字,大家看看注释:(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赠,平舌音,后鼻音读准。赠就是:赠送的意思。生说诗题的意思:把写的这首诗送给好朋友刘景文。读诗题,注意根据斜线提示稍作停顿:赠/刘景文 宋/苏轼。
第三首,《夜书所见》宋叶绍翁。生看图:夜,是夜晚;看注释,书,是写的意思。所见:就是所看到的。生说诗题的意思:夜晚,写下了看到的景象。根据斜线提示稍作停顿,读好诗题,一起读: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4.读词,理解意思。
(1)读诗句中画横线的词语。一边读,一边看看注释,及课文中的插图,你能读懂哪些词语的意思。
(2)指名学生读词语。注意“挑促织”“挑”的读音。
(3)交流弄懂的词语的意思
预设学生回答:
石径斜:从课文的插图中,可以看出到,石径斜:石头铺成的一条小路,弯弯曲曲。
擎雨盖:从注释中可以知道,擎,是举,向上托的意思。擎雨盖,托雨水的盖子。
师引导:诗中托雨水盖子指的是什么呢?(出示课件:就是这碧绿的荷叶。向上举着,是不是可以托住雨水啊?)
教师引导理解:“挑促织”就是拨弄蟋蟀;“篱落”就是篱笆,看插图,图上的一排栅栏,就是篱落,一般是用竹子、木棍编成,把院子围起来。在乡村有很多这样的篱落。
5.指导书写。书写“寒”“橙”。
第一个字“寒”(1)观察结构:“寒”上下结构,宝盖稍宽。(2)观察易错笔顺、笔画。中间三横紧凑,先写上面两横,接着写两短竖,再写第三横,稍长,撇捺舒展。(3)学生练写。
第二个字“橙”。(1)观察相关笔画,左边是“木”,书写时木的最后一捺要写成一点,右边是登山的“登”,左上角不能多点,右上角不能多撇。(2)学生练写。
6.读好古诗。
(1)请自由地朗读这三首古诗,把诗句读通读顺。(配上音乐)
(2)读出节奏,韵味。
①我们再来读读古诗,这一次读,要读出节奏。七言古诗,一般都是二二三的节奏,我们根据斜线的提示,跟着老师一起来读一读。
②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7.整体感知。
(1)请默读三首古诗,思考:这三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并圈画相关词语。
(2)交流,预设学生回答。
生1:我觉得《山行》写的是秋天的景色。,从“寒山”这个词语中看出来的,我从注释中,看到寒山,是深秋季节的山。
师:借助注释来学习,这个方法真好。
生2:《赠刘景文》一诗中,通过看插图,插图中有菊花,菊花一般是在秋天开放的。所以是写秋天景色。
师: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发现,这个学习方法也非常棒。诗句中也提到了“菊残”菊花残败,枯萎,说明已经是深秋季节了。
生3:《夜书所见》一诗中,有“秋风”这个词,看出是写秋天景色的。
(3)小结:大家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写了“寒山、菊残、秋风”等。这些事物都是秋天最典型的景物。从古至今,诗人、作家都在以自己不同的发现来写秋、赞秋。
三、阅读篇章页,了解单元学习内容
师: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里。这个单元啊,就是带着我们领略秋天的风采。看秋风中落下的梧桐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慢慢欣赏《秋天的雨》描画出美丽的画卷;静静聆听《秋的声音》蕴藏的歌韵。然在古代诗人杜牧、苏轼、叶绍翁的眼中,秋,寄托了怎样的(课件)情思呢?下一节课,继续学习。
四、随堂练习
1.给加色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石径斜(xiá xié) 霜叶(suān shuānɡ)
擎雨盖(qínɡ qín) 菊残(zhú jú)
橘绿(jú jǘ) 挑促织(tiāo tiǎo)
五、课后练习
第2课时
一、了解诗人,复习感知。
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课件:这节课,先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的《赠刘景文》
2.了解诗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我们会在以后学习到这些作品。
3.朗读《赠刘景文》。读出诗节奏、诗的韵味。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默读古诗:
(1)诗中还写了哪些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圈画的景物:学生回答,诗中还写了“荷尽傲霜枝、橙黄橘绿这些景物。
2.了解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习古诗,除了要读好古诗,还要理解诗句的意思,理解诗句有方法:①结合注释;②借助插图;③联系生活实际;④展开想象。这些方法,有时一个方法就管用,有时呢,需要把几种方法融合起来用。
3.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下面,我们就按照第一种和第二种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
(1)第一行诗“荷尽已无擎雨盖”,结合注释和插图,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①预设学生的理解:荷花已经凋谢,向上能托住雨水的荷叶也枯萎了。
②交流把诗句的意思说清楚,说通顺的诀窍。
把诗句意思说通顺的诀窍:a不能把注释的意思简单叠加;b适当地加上自己的话,把注释中的意思连起来。
(2)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理解第二行诗句“菊残犹有傲霜枝。”(课件出示注释)
①预设学生的理解:菊花残败,枯萎,却还有花枝不怕霜冻,傲霜斗雪。
②领会菊花精神。
师:在秋末冬初时节,天气已经寒冷,可菊花的花枝还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傲霜枝”说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菊花的花枝坚强不屈,不怕寒冷。真像一个不怕困难的勇士。
师小结:诗人以“荷尽”“菊残”表现出了秋末的特征,即使到了秋末,虽菊残,却还有“傲霜枝”,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③拓展:元稹的《菊花》。
正因为菊花有“傲霜枝”,自古以来,很多诗人偏爱菊花,也写下了很多关于菊花的诗句。如唐代大诗人元稹这样写菊花课件出示: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师讲解:“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在百花之中,不是我偏爱菊花,而是在深秋季节,百花凋谢,唯有菊花历尽寒冷最后凋零。菊花开过之后,不能看到更好的花了。诗人赞美了菊花坚强的品格。
(3)朗读一二两行诗: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读的时候,声音稍低,适当强调“犹有”“傲霜枝”,表现菊花的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
过渡:深秋季节,草木枯萎,荷尽无叶,看到此情此景,很多人是伤感的,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有诗云:“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但苏轼不这样认为,他觉得,秋天是最好的季节。
(4)学习三四行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①运用结合注释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意是:一年中最好的景色,你一定要记住,就是橙黄橘绿的秋天啊!
②质疑:学到这里,你们有什么疑问呢?
预设学生问题:诗人为什么要好朋友刘景文记住秋天是最好的季节呢?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道理呢?
出示:资料补充:刘景文也是一位读书人,也有自己的理想。诗人在杭州做官时,与刘景文一见如故,成为好朋友。当时,刘景文年近六十,却还朝不保夕,一生都失意,不得志。他非常消沉,觉得生活也没什么希望。苏轼就写下这首诗赠送给他。
③结合补充资料,思考:诗人想跟友人说什么呢?
预设学生回答:诗人可能会对好朋友说,秋天万物凋零,却还是丰收的季节啊。你不要悲秋,不要消沉。
④小结:这两句诗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深秋虽然万物零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不懈努力,切不要意志消沉,看轻自己。
⑤读三四两行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读这两句时,语调要高亢,读出诗人殷切嘱咐的感觉,其中读“橙黄橘绿”速度可稍慢。
(5)带着刚才体会到的情感,把整首诗读一遍。
(6)运用在课堂上学过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①预设学生的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季啊。
②小结方法: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贯表达出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了。
(7)总结:这首诗,前两行抓住秋末特征的景物来写,荷尽无叶,菊残傲霜。后面两行写了橙子金黄,橘子青绿,写出了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由此我们体会到,在诗人苏轼的眼中,秋天更是一个带给人们希望的季节。我们不必“悲秋”。
四、随堂练习
1.看图,把诗句与图片中的情景连线。
A.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B.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荷尽已无擎雨盖( )A.举,向上托。 B.拿着。
五、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预习《山行》和《夜书所见》两首诗。
第3课时
一、出示课文,了解诗人
1.出示课文: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这节课《山行》《夜书所见》这两首诗。
2.了解诗人:
杜牧,唐代诗人。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在小学阶段里,我们还将学习他写的《清明》《江南春》《秋夕》等作品。
叶绍翁,南宋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其诗语言清新,意境高远。他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我们会在六年级学习到这首诗。
二、回顾学习方法,再读古诗
1.回顾学习古诗方法。
(1)反复朗读,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节奏地读,有读出作者情感地读,多种形式的读。
(2)在诗句中圈画写景物的词语。
(3)结合注释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2.再读《山行》《夜书所见》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默读古诗。
①思考:这两首诗中还写了哪些景物呢?圈画出来。
②交流圈画:预设学生回答:《山行》这首诗中还写了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些景物。《夜书所见》这首诗中写了梧叶,篱落、灯。
2.学习《山行》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课件出示:一条石径伸向山上,云雾迷蒙升腾的地方还有人家居住在那里,看,枫林被染上了金色、红色,被秋霜打过的叶子红艳艳的。
(2)理解诗句的意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预设学生的理解: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处充满秋意的山峦,在白云缭绕的山中,有人家居住。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①学生结合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预设学生的理解:我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
③师:看来这枫林晚景使诗人流连忘返,舍不得离去。带着诗人的这份情感,来诵读这首诗。
(3)小结,体会诗人情感
①《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诗人杜牧眼中的秋天:色彩明艳,生机盎然。
②背诵《山行》,并默写。
过渡:“秋叶”是很多诗人描绘的景物,课件:唐代大诗人杜牧眼中的秋叶比春天的花还要美,充满了生机。“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宋代诗人叶绍翁的眼中的秋叶,却是“萧萧梧叶送寒声”。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3.学习《夜书所见》
(1)理解“萧萧梧叶送寒声”。
①结合注释,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②师:这里的秋叶——“梧桐树叶”没有霜叶那般美好,那么烂漫,给诗人的感觉是阵阵的寒意。这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2)学习第二行诗:江上秋风动客情。
①理解:“客”的意思,在这里指谁?
②出示补充资料:诗人的故乡在福建,可他多年隐居在杭州西湖湖畔,对于西湖这个地方来说,他身在异乡。
③“客”:在这里指诗人自己。
④理解:“动客情”。思考:梧桐树叶伴随秋风飘落下来,且令人感到阵阵寒意。远在异乡的诗人,动了什么“情”呢?(思乡之情)
⑤朗读:假如你就是这个孤身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跟着音乐读一读诗歌的前两句吧。
(3)学习三四行诗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①诗人思乡之情扰得他难以入眠。走出船舱,看到了另外一番景象。“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②说说诗句的意思。
③诗人会想到什么呢?
④读读这两行诗,读的时候语气明快,最后一句语调可以上扬一点。
(4)小结,体会诗人情感。
①学完《夜书所见》这首诗,可以感受到,秋天,在诗人的眼中是怎样的呢?(是孤独,悲凉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②带着这样的情感,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四、再读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不同情感
1.带着体会到的情感读三首古诗。
2.师总结:这三首诗都是写秋景的诗句。不同的诗人,他们眼中的秋天是不一样的,杜牧眼中的秋天是一幅明快,色彩多姿的画卷。苏轼眼中的秋天,是一年中最好的季节,叶绍翁眼中的秋天是孤独、寂寞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
五、拓展:再读“秋天”的古诗
1.出示刘禹锡《秋词》孟浩然《宿建德江》,学生读一读。
2.教师引导:秋天啊,是我们古代诗人写不完的话题,唐代诗人刘禹锡眼中的秋,比春天还美,“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眼中的秋,却是愁绪满怀,“日暮客愁新”。
3.请大家课后找找秋天的诗句来读一读,看看其他诗人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学完了本单元后,请你观察我们身边的秋天,秋天在你眼中又是怎样的呢?
六、随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白云生处有人家( )A.产生,生出。 B.生命。
(2)停车坐爱枫林晚( )A.坐下来。 B.因为
(3)江上秋风动客情( )A.指诗人。 B.客人。
(4)知有儿童挑促织( )A.挑选。 B.用细长的东西拨弄。
2.填上合适的音节。
①我的小弟最挑( )食了,这个习惯可不好。
②我要挑( )战自己,在下一次的考试中争取进步几名。
七、课后作业 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