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湘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同步练习全套
湘教版2019 高中地理 选修一第二章检测3+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湘教版2019 高中地理 选修一第二章检测3+答案,共9页。
选必一第二章检测3 一、单选题1.以下地貌景观主要由风化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地处板块交界处的堪察加半岛,是环太平洋“火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200多座第四纪火山。位于堪察加半岛中北部的克柳切夫火山,是全球岩浆产率最大的火山之一(55百万吨/年)。下图为堪察加半岛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堪察加半岛活火山发育的主要原因是( )A.位于板块生长边界,火山喷发频繁 B.海洋地壳薄,岩浆易喷出C.位于板块碰撞边界,地壳运动活跃 D.岛弧发生断裂,裂隙发育3.组成堪察加半岛的主要岩石( )A.表面多有纹理 B.存在气孔构造 C.可以找到化石 D.片理结构明显 读世界某区域板块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4.图中①②③表示的板块依次是( )A.印度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B.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C.美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D.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南极洲板块5.图中a、b为板块边界,下列关于的板块运动形式的判断,正确的是( )A.a—相向运动,b—相向运动 B.a—相向运动,b—相离运动C.a—相离运动,b—相离运动 D.a—相离运动,b—相向运动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北部的岛国,由于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外,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地壳不稳定,所以多火山、地震。在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的地表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在内力作用中,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是( )A.地壳运动 B.岩浆活动 C.变质作用 D.堆积作用7.关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外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趋于平坦B.内力作用都进行得非常快,可以在瞬间改变地表形态C.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不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D.喜马拉雅山的形成说明了有些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极其缓慢 读我国南方某地村落的平面形态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该村落所在地的地形最有可能是( )A.平原 B.高原 C.丘陵、山地 D.盆地9.下列有关该村落形成这种分布形态的原因的叙述,不可能的是( )A.依山傍水,制造景观 B.交通便利,有利联系C.耕地数量少,地块小 D.靠近水源,利于农耕 下图示意某地区的地质剖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0.图示范围内大规模的地壳上升运动发生了( )A.4次 B.5次 C.6次 D.7次11.下列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A.乙-甲-丙-丁 B.乙-丙-丁-甲 C.乙-丁-甲-丙 D.甲-乙-丙-丁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2.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⑤五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沉积岩、②侵入岩、③变质岩、④沉积岩、⑤岩浆A.①④ B.②⑤ C.③④ D.①②13.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能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A.③-⑤-①-④-③ B.①-②-③-④-① C.③-①-④-② D.②-④-①-⑤ 读图,回答问题。 14.荆江素有“九曲回肠”之称。荆江曲流的形成与流水作用有关。图甲中( )A.M为凹岸侵蚀,N为凸岸堆积B.M为凸岸堆积,N为凹岸侵蚀C.M为凸岸侵蚀,N为凹岸堆积D.M为凹岸堆积,N为凸岸侵蚀15.结合图乙,有关河曲地貌、弯道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沿岸人类活动的组合正确的是( )A.M—a—侵蚀作用—开采砂金矿B.M—c—堆积作用—兴建仓库C.N—a—堆积作用—种植农作物D.N—c—侵蚀作用—修筑防护堤16.如果一艘小船从河流的下游到上游,所走的航线可能是( )A.a航线 B.b航线C.c航线 D.a航线或c航线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乌尔禾矿区,西南距克拉玛依市100公里。远眺该城,就像中世纪欧洲的一座大城堡。大大小小的城堡林立,高高低低参差错落,这些城堡似的小丘均按一定方向排列。据有关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湖岸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水中栖息繁衍着乌尔禾剑龙、蛇颈龙、恐龙、准噶尔翼龙和其它远古动物,这里是一片水族欢聚的“天堂”,读乌尔禾魔鬼城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魔鬼城这种特殊地貌的形成最正确的是( )A.岩浆侵入-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B.外力沉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C.外力沉积-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D.岩浆喷涌-风化作用-风力侵蚀18.城堡似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岩层均为沉积岩。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9.①处的构造地貌为( )A.谷地 B.断层谷 C.背斜谷 D.向斜谷20.②处山峰在当地有“飞来峰”之称,其形成过程是( )A.侵蚀一褶皱一沉积一断层 B.侵蚀一褶皱一断层一沉积C.沉积一断层一侵蚀一褶皱 D.沉积一褶皱一断层一侵蚀 二、综合题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挟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坡。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1)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2)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洪积扇多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洪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串珠状洪积扇是指按形成早晚呈串珠状分布的一系列洪积扇,其形成与古环境的变迁有关。下图示意祁连山北麓某串珠状洪积扇分布。(1)描述图中M洪积扇中地下水埋藏深度的变化规律。(2)指出该地洪积扇形成过程中南部山地的总体运动特点,并说明依据。(3)若在图中有一个洪积扇的堆积物颗粒最大,推测此洪积扇形成时期当地的降水特点,并说明理由。
选必一第二章检测31.D【详解】读图可知,①是角峰,刃脊,是冰川侵蚀地貌;②是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③是风蚀蘑菇地貌,是风力侵蚀地貌;④是岩石裂隙,风化作用形成的。因此②④正确,①③错误。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2.C 3.B【解析】2.依据图中信息,堪察加半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边界(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浆沿地壳裂隙喷出形成火山,C正确,ABD错误。故选C。3.堪察加半岛多火山喷发形成的喷出岩,在岩浆喷出到地面时,温度和压力骤减,所含挥发性成分以气体的形式逸出,使孔洞保留在岩石中,形成气孔构造,因此,存在气孔构造是喷出岩的主要特征之一,B正确;表面多有纹理的是大理岩,A与题意不符;可以找到化石的是沉积岩,C与题意不符;片理结构明显的是变质岩,D与题意不符。故选B。【点睛】喷出岩的特点: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常见的有玄武岩、流纹岩、安山岩。主要特征:喷出岩多具气孔、杏仁和流纹等构造;多呈玻璃质、隐晶质或斑状结构。4.B 5.B【分析】4.根据板块分布特征可判断,①为非洲板块;②为亚欧板块;③为印度洋板块。①②③表示的板块依次是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B正确,故选B。5.图中a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处,为两板块的相向运动;b位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处,为两板块的相离运动。a—相向运动,b—相离运动,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全球岩石圈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在做相对运动时,在板块贴接处,产生碰撞性的俯冲与抬升,形成造山褶皱,在板内的作用方向上,则产生凸凹波状起伏,使所受力逐渐消散,板块内部相对比较稳定。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部,青藏高原藏南喜马拉雅山地区,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产生南北向碰撞所在地,碰撞造成青藏高原抬升。6.A 7.D【解析】6.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表现最为广泛,A正确;岩浆活动中火山喷发能改变地表形态,但范围相对较小,不如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范围广,B错误;变质作用主要改变岩石的性质和结构,对地表形态的改变较小,C错误;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不合题意,D错误,故选择A。7.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A错误;内力作用有的非常快,如火山喷发和地震,但有的非常缓慢,如地壳运动,B错误;火山喷发是内力作用的一种,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的变迁属于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C错误;喜马拉雅山是板块挤压碰撞,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体,形成过程非常缓慢,D正确。选择D。【点睛】垂直运动或水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两种表现形式,具体体现为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内力作用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8.C 9.A【分析】8.阅读图文材料可知,该村落属于我国南方地区,且村落形态沿河分布,呈条带状,较为分散,因此该区域为山地、丘陵地区,故C正确;平原村落即使沿河分布也是团块状,故A不选;我国南方高原是云贵高原,地表崎岖不平,村落更加分散,故B不选;我国南方的盆地只有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村落应该是同心圆模式,故D不选。答案选择C。9.阅读图文材料,根据题意,该村落形成这种形态,主要是因为交通便利,利于运输和联系,且靠近水源利于农耕,同时由于位于丘陵和山地区域,耕地较少,地块也比较小,形成这样的村落形态,故BC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不选;村落的形态不是用于旅游开发,旅游业的开发是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选择制造景观,且一般具备一定的旅游价值,故A说法不正确,但符合题意。答案选择A。【点睛】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区主要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东南丘陵、两广丘陵等。10.A 11.B【解析】10.地壳大规模抬升,地表属于侵蚀环境,沉积岩被侵蚀形成侵蚀面。据图并结合图例可知,该区域有4个侵蚀面,因此说明该区域经历了4次地壳上升运动。故选A。11.据图并结合图例分析可知,丙为岩浆岩,丁为大理岩,丁属于石灰岩变质形成的变质岩,乙为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甲为侵蚀面。该区域先是沉积岩层乙形成,后岩浆侵入形成岩浆岩丙,在岩浆岩附近由于岩浆高温作用下石灰岩变质形成变质岩丁,后被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甲。所以先后顺序是乙-丙-丁-甲,故选B。【点睛】判断岩层新老关系的一般方法:(1)沉积岩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判断(下层较老,上层较新);②根据生物化石判断(不同生物化石形成的年代不同)。(2)其他岩层新老关系判断:①根据侵入岩侵入的岩层来判断(侵入岩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②根据断层来判断(若断层使得岩层发生断裂,则断层的时间晚于其岩层的形成时间)。12.D 13.A【分析】12.根据图文信息,①应该为沉积岩;②是岩浆侵入地层形成的侵入岩;③既能侵入又能够喷出,应该为岩浆;④应该是变质岩;⑤应该是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火成岩。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故选D。13.根据各种岩石种类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能正确反应地壳物质循环的应该是:当原始物质经过热的作用或压力的减低,可产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岩浆。岩浆沿著地壳的裂隙上升至地壳的浅处,或经由火山喷发至地表,冷却结晶形成岩浆岩。已存在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变质岩,再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后,形成沉积岩。沉积岩经过长时间在地壳深部受高温和高压的作用,而发生了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也有一部分的变质岩是由岩浆岩受了高温高压的作用而变来的。在地壳深部的变质岩经过高温的作用后,可产生深熔作用而在被熔为岩浆。根据上题的判断,顺序应该是:③-⑤-①-④-③,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点睛】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14.A 15.C 16.A【解析】14.从图中可以看出,M为凹岸,受河流的侵蚀作用较强;N为凸岸,受河流的堆积作用强,堆积成河漫滩平原,故选A。15.N处位于河流的凸岸,弯道水流速度较慢,对应a,受河流的堆积作用强,堆积形成河漫滩平原,可以种植农作物,C正确,D错。M为凹岸,弯道水流速度较快,对应c,主要受侵蚀作用,AB错。故选C。16.小船从河流的下游到上游,逆水行船,宜走水流速度较小的a航线(且小船的载重较小,对水深要求不是很高),A正确。b航线和c航线水速快,不利于小船逆流而上。故选A。【点睛】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原理及形成过程: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 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 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17.B 18.C【解析】17.由材料可知,据有关考察,大约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时,这里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地势低洼,不断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后来经历地壳抬升,形成准噶尔盆地,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力,不断经受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城堡,即魔鬼城。其形成所经过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外力沉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B正确,ACD错误。故选B。18.结合所学知识,风蚀城堡由槽和垄构成,其走向与盛行风风向一致。该地区盛行西北风,因此城堡似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向,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为魔鬼城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雅丹地貌以新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附近的雅丹地区最为典型而得名,是在干旱、大风环境下形成的一种风蚀地貌类型。19.C 20.D【分析】19.读图可知,①处岩层为D1,是最老的岩层,向两侧依次是D2、D3、C1,岩层依次变新,说明该地质构造为背斜;①处地势低,应为山谷,故其构造地貌为背斜谷,C正确,B、D错误;A项仅仅指出地貌为谷地,没有表明地质构造,不符合“构造地貌”题意,A错误,C正确;故选C。20.②处山峰位于向斜槽部,其孤立于其他岩石之上成为飞来峰”,形成过程如下:该地区形成多层沉积岩,说明先发生了沉积作用;②处在挤压力作用下,岩层向下弯曲形成褶皱构造的向斜;挤压力超过了岩层的承受程度,向斜部位岩层发生断裂,形成断层;沿断裂面左侧岩块上升隆起,周围与“飞来峰”属于同一岩层的岩石被侵蚀,而位于向斜槽部的“飞来峰”岩石由于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而保留下来,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点睛】背斜与向斜区分方法:1、看岩层(注意是岩石层,而不是地貌形态)剖面图。如果岩层向上弓起的就是背斜,岩层向下凹的就是向斜。2、看岩石露头的年龄。就是看地面上岩层年龄的排列方式,如果中间岩层年龄老,向两侧越来越新就是背斜,反之是向斜。21.(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分析】本大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详解】(1)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2)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点睛】22.(1)地下水埋藏深度由扇顶向扇缘逐渐变浅(或扇顶地下水埋藏深、扇缘地下水埋藏浅甚至出露地表)。(2)南部山地的运动特点:多次抬升。依据:该地有四个较为完整的洪积扇,且呈串珠状分布,可判断山前有四条东西向断层;由于断层活动,地壳多次抬升,形成多级洪积扇。(3)降水特点:多暴雨,降水量大。理由:洪积扇堆积物的大小与流水的搬运能力有关;堆积物的粒径大,说明山洪流量大、流速快,搬运能力强,进而推断该时期多暴雨,降水量大。【分析】该题组以祁连山北麓某串珠状洪积扇为背景,主要涉及河流沉积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关注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的考查。【详解】(1)洪积扇由扇顶到扇缘厚度逐渐变薄、海拔逐渐降低,洪积扇中地下水埋藏深度 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浅。(2)图示信息显示,由于该地多个洪积扇较为完整且呈串珠状分布,说明南部山地及山前洪积扇曾经历过多次抬升,每次抬升之后都会形成新的洪积扇;图示信息中有四个完成的冲积扇,说明经历了四次断裂,且四次断裂的方向大致相同,都呈东西走向。(3)堆积物的颗粒大,说明流水的侵蚀、搬运能力强;流水的搬运能力受流量和流速影响,而一个山谷的坡度往往变化不大,影响河流搬运能力的主要因素只能是降水量和强度;河流的搬运能力较大,说明降水量较大,且降水强度较大,即多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