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Word版付解析)
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2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展开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23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任务突破练二十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一组 考点强化对点练
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21·新高考Ⅱ卷)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
(1)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5分)
(2)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5分)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020·新高考Ⅱ卷)海瑞,字汝贤,琼山人。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百司惴恐,多患苦之……十五年,卒官。瑞无子。卒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入视,葛帏敝籝,有寒士所不堪者。因泣下,醵金为敛。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诸司素偷惰,瑞以身矫之。有御史偶陈戏乐,欲遵太祖法予之杖。(5分)
(2)小民罢市。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5分)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弘玄先生老而贫,日以著述为事;出无舆从,一童子挟书自随,步履如飞。间以所序生平示予者如此,可以知其志之所存矣。先生以国子上舍生,倅霍邑、夷陵。今世为官,耻不出进士,不肯为尽力。人亦以非进士待之,虽有志,终不获见。故予复述先生为两州之迹,其志有足悲者。使为进士,岂非世之所称才贤者哉?
(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1)间以所序生平示予者如此,可以知其志之所存矣。(5分)
(2)人亦以非进士待之,虽有志,终不获见。(5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仆八岁入塾,诵四子、六艺之书,慨然愿游春秋之世,追陪颜、曾之伦,执经杏坛,觌圣人之德辉;又思游南北宋之世,偕杨、游诸人,立程子、朱子之堂,饫闻其训诫;已念二者虽不可得,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既成童,出与乡闾读书之子游,见其所倾向者,无非科举之学,众人一志,传习成风。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退而告诸父兄,始知讲道劝学之风,海内衰歇者数十年矣。于是怆然内悲,太息向之所志不度也。
(选自清代吴定《答鲍觉生书》,有删改)
(1)然乌知今世不有道德渊纯之士,聚群讲学,可扶翼我者?(5分)
(2)叩以圣贤之道,则群怪以为狂痴而笑之。(5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李承之,字奉世,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骫法,人莫敢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选自《宋史·李承之传》,有删改)
(1)郡守任情骫法,人莫敢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5分)
(2)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5分)
第二组 素养提升综合练
[学科素养]经史子集——文集类
我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法,把所有图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称为四部。经部包括儒家经传和小学方面的著作。史部包括各种历史书,也包括地理书。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集部包括诗、文、词、赋等。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 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贵富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将贵富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抑丰悴有时,一去一来而不可常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贤者也?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畜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有删改)
注①圬(wū):粉刷墙壁。②镘(màn):粉刷墙壁的工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B.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C.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D.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弃之来归”与“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取其直,虽劳无愧”与“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两句中的“直”字含义相同。
C.“有再至、三至者焉”与“一鼓作气,再而衰”(《曹刿论战》)两句中的“再”字含义相同。
D.“吾能薄而功小”与“但以刘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承福在天宝之乱期间,被征兵打仗十三年,建立了功勋,本可以为官,却放弃了功劳,回来为人刷墙来养活自己,自食其力。
B.王承福有自己的一套生存理论:君王、大臣和普通百姓都有自己的职事,任何人都不能只想着吃饭而不做事,否则就受上天惩罚。
C.王承福认为自己能力低下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养活自己尚且吃力,所以不便娶妻生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
D.王承福的经历和言论让韩愈起初感到疑惑,继而思考之后又觉得他是一个通达事理的贤者,因此为他作传,也为了让自己引以为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5分)
(2)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5分)
二、(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0分)
刑赏忠厚之至论
[宋]苏辙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胜于斯民也。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为赏以待天下之贤才,而唯恐天下之无贤而其赏之无以加之也。盖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从轻,功疑者从重,皆顺天下之所欲从。
且夫以君临民,其强弱之势、上下之分,非待夫与之争寻常之是非而后能胜之矣。故宁委之于利,使之取其优,而吾无求胜焉。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杀人也;知吾之不赏,而非吾之不欲富贵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纳之于刑,其迹可以引而置之于无罪;其功与之而至于可赏,排之而至于不可赏。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则天下将有以议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与不可赏也,则吾犹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无刑、可以有赏之说,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
圣人不然,以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无刑,刑之,而伤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赏、可以无赏,无赏,而害于信。与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肤、保其首领,而无憾于其上;与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乐得为善之利而无望望不足之意。呜呼,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与之也,岂徒曰与之而已也,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去轻赏而就重赏者,是以义劝之也。盖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尧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无以见于民矣。
(选自《苏辙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自为而召之也 召:招致
B.故宁委之于利 委:交付
C.而无憾于其上 憾:遗憾
D.与之而遂因以劝之焉耳 劝:勉励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B.然后知吾之用刑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C.若是二者而不以与民
求人可使报秦者
D.盖欲其思而得之也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
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
C.文章指出,从君与民的关系上看,君强民弱,君上民下,君不应用权力压制百姓,而应让百姓得到更多好处,顺应百姓愿望。
D.作者认为,圣人对罪恶不可掩盖或解脱的人,对在朝廷无功劳、在家乡不讲信义的人,进行刑赏,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
8.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选自苏辙《史官助赏罚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则将以我为忍人,而爱夫爵禄也。(4分)
(2)知其有可以与之之道而不与,是亦志于残民而已矣。(4分)
答案:
任务突破练二十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第一组 考点强化对点练
1.(1)祖逖不回信,但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益。(2)(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愤而生病。
参考译文 祖逖训练士卒,囤积粮食,为收复黄河以北失地而做准备。后赵王石勒为此担忧,于是命令幽州官吏为祖逖修葺(他)祖父、父亲的坟墓,安置两户人家看守墓地,借机给祖逖写信,请求互通使节、往来贸易。祖逖不回信,但听任双方互通贸易,获取十倍的利益。发布禁令不让众将侵犯、欺凌后赵百姓。(两国)边境之间,逐渐得以休养生息。大兴四年秋季七月,(朝廷)任命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镇守合肥。祖逖认为(自己)已经披荆斩棘收复河南失地,而戴渊忽然到来治理合肥(坐享其成),(祖逖)心中怏怏不乐。又听说王敦与刘隗、刁协(相互)结怨,(国家)将有内乱。(祖逖)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愤而生病。九月,病逝于雍丘。
2.(1)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2)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参考译文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神宗数次想召用海瑞,但被执政的大臣暗地里阻止了,只让他当了南京右都御史。众多官吏一向偷安怠惰,海瑞以自己的行动加以纠正。有御史偶尔演戏奏乐,海瑞将要遵照太祖法规对他杖责。所属官员忧惧恐慌,都为此担心害怕……万历十五年,海瑞死在南京任上。海瑞没有儿子。去世之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前来探视,见他房中只有葛布做的帐子和破旧的箱子,这状况是有些穷苦的士子所忍受不了的。因而感动得流了泪,出面凑钱作为殓棺之用。市民停业悼念。灵柩经过江面,民众穿戴白衣帽在两岸送行,洒酒祭奠而哭的人百里不绝。
3.(1)(他)有时把自己所写的生平事迹给我看,内容就是如此,可以凭借这些知道他志向所在了。(2)别人也不把他当进士看,(他)虽然有志向,最终不被赏识。
参考译文 弘玄先生年老贫穷,每天把撰写文章作为主要事务;外出的时候,没有车马随从,只有一个仆童携带着书本跟随着他,走起路来快速如飞。(他)有时把自己所写的生平事迹给我看,内容就是如此,可以凭借这些知道他志向所在了。弘玄先生凭借国子监上舍生的身份,担任霍邑、夷陵两州的副官。当今世道做官,以不是出身进士为羞耻,不肯出尽全力。别人也不把他当进士看,(他)虽然有志向,最终不被赏识。所以我再次叙述弘玄先生治理两州时的事迹,他的志向有值得悲叹的地方。假使他是进士出身,难道不是世人所称道的有才华、有贤德的人吗?
4.(1)然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讲学、可以扶持帮助我的人呢?(2)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
参考译文 我八岁入私塾,诵读“四书”“六经”,常发感慨,希望能游历春秋时代,追随、陪同颜回、曾参这些人,手捧经书在杏坛听孔子讲学,见到圣人的道德光辉;又想游历南北宋时代,与杨时、游酢等人一道,站在程颐、程颢和朱熹讲学的课堂,饱听他们的教诲;虽想到这两种愿望不可能实现,然而又哪里料到当今社会没有道德深厚纯正的人,没有可以聚众讲学、可以扶持帮助我的人呢?到年纪稍大了一些,我出门与乡里读书的人交往,见他们所向往的,不过是科举考试的学问,众人志向一致,相互传播影响成为风气。若用圣贤的主张学说问他们,他们都感到奇怪甚至认为你狂痴而嘲笑你。(我)回家将这种情况告诉父兄,才知道讲道劝学的风气,在国内衰落而趋于终止已经几十年了。于是内心悲伤,叹息从前的志向不能实现了。
5.(1)郡守恣意歪曲法律,没有人敢违逆他,唯独承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2)皇帝说:“你们兄弟孝敬友爱,足以勉励(世人改善)风气习俗。肃之也应该升职。”于是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
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性情严谨稳重,有忠贞的气节。堂兄李柬之要让他入仕为官,他推辞不接受,而是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恣意歪曲法律,没有人敢违逆他,唯独承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郡守发怒说:“属官敢这样吗?”承之说:“事情刚开始,您好自为之就算了,如下到司法部门,那应当按照法令来处理了。”郡守忌惮他的话。熙宁初年,(李承之)被任命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执政大臣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京官。察访陕西,当时郡县不遵奉法令,征收余利超过规定。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全部改正了那些数额。升任集贤殿修撰,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入朝代理三司使。蔡确审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他们听到风声都自动屈服。承之向皇帝进言蔡确险邪行径,皇帝才醒悟,就督促他赶快结案。(李承之)升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予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有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孝敬友爱,足以勉励(世人改善)风气习俗。肃之也应该升职。”于是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
第二组 素养提升综合练
1.B 解析:“易强而有功”“难强而有智”中的“而”均为连词,前后连接紧密,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易为无愧”均修饰“者”,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
2.B 解析:A项,前者是“返回”的意思,后者是“女子出嫁”的意思。B项,前者是“报酬”的意思,后者是“价值”的意思。C项,两者都是“第二次”的意思。D项,前者是“轻微、小”的意思,后者是“迫近”的意思。
3.C 解析:“而圣人也是既不可劳力,也不可劳心”错。原文为“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是说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同时一身二任,既劳力又劳心。
4.(1)然而人不能够做所有的事,应该各自献出自己的技能(能力)来相互养活。
(2)(我也)把富贵当作快乐而把贫贱当作悲伤,我难道与别人不一样吗?
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把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他)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他)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但他却放弃官勋回到家乡来。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并付给屋主相当的房租伙食费。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来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归还给主人。有剩钱,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患病、饥饿的人。
他又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然而人不能够做所有的事,应该各自献出自己的技能(能力)来相互养活。所以,国君的责任是治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就像器皿(的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如果光吃饭不做事,一定会有天降的灾祸,所以我一天也不敢丢下我的泥镘子去嬉戏。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智慧。这样,干体力活的人被人役使,用脑力的人役使人,也是应该的。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哩!”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次、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们家的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原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所说的光吃饭不做事(做事懈怠)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他的才能相称的事却要去充数据高位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却勉强去做的结果吗?也可能是富贵难以保住,少贡献却多享受造成的结果吧?也许是富贵贫贱都有一定的时运,一去一来,不能经常保有吧?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我也)把富贵当作快乐而把贫贱当作悲伤,我难道与别人不一样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觉得他这个人大概是个贤人?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有利于天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费力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操劳心智为其他的人吗?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一心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上的欲望,以致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上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
5.C 解析:C项,“憾”,意思应为“怨恨”。
6.B 解析:B项,“之”均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D 解析:D项,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夫惟天下之罪恶暴著而不可掩,别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无功,乡党之无义,不得已而爱其赏”,是在陈述君主不得已施加刑罚和不予以赏赐的情况,并非选项中所说的“圣人”的主张;根据原文第三段“圣人然……故舍有罪而从无罪者,是以耻劝之也”可知,在圣人那里,对于百姓,应是尽量都做到舍有罪从无罪,选项中“其他情况要舍有罪从无罪”的说法错误。
8.若夫当时赏罚之所不能及/则又为之明言其状/而使后世嗟叹痛惜之不已/呜呼/贤人君子之功烈/与夫乱臣贼子罪恶之状/于此皆可以无忧其无闻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9.(1)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2)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
参考译文 古代(贤明的)君王站在统治全国的位置上,并不是要同老百姓争胜。(他们)制定刑罚来对付天下的罪恶过失,却又唯恐百姓陷入刑罚而不能脱离;(他们)实行奖赏制度来对待天下有德有才的人,却又唯恐天下没有贤才而他们的赏赐无法施及。(他们)先用君子之道来对待天下的人,之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动用刑罚)。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动用刑罚,并不是我(所指的)这些君王的愿望,而是百姓自己触犯刑罚招致的(惩罚)。所以,当罪行存疑就从轻处罚,当功劳存疑就从重奖赏,全都顺着天下人所希望的那样去做。
况且君主统治臣民,两者之间强弱的形势、上下的区别,并非等到与臣民争论平常事情的对错,然后能够胜过臣民(才能分清)。所以(贤明的君主)宁可把好处交付臣民,让臣民得到优势,而自己却不求胜过他们。只是天下(有些人)的罪恶行为明显昭著,不可掩盖,事实清楚,不可辩解,(君主这才)不得已动用刑罚。(有些人)对国家没有一点功劳,在乡里不讲信义,(君主这才)不得已吝啬(不发)奖赏。这样做了以后,(臣民)才明白我之所以动用刑罚,并不是因为我喜欢杀人;了解我之所以不奖赏,并不是因为我不想让人荣华富贵。假使某个人的罪行可以推断证实纳入刑罚的范畴,而他的行为又能拿出来放在无罪的范畴;(某个人)将功劳给他就能进入施赏的范畴,排除他的功劳就进入不了施赏的范畴。像这两种情况都对百姓不刑不赏,那么天下人将会有议论我的话柄了。假如天下人都清楚某个人该受刑罚和不该受赏(的道理),(我动用刑罚,也不给奖赏,)那么我还可以借此自我开解。假如天下人都清楚某个人不该受刑罚、应该受奖赏的道理,(我动用刑罚,或不给奖赏,)那么(人们)将认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赏赐)爵位俸禄啊。
古代的圣人就不是这个样子,他们认为天下的人(如果)不幸而有了罪过,可以动用刑罚,也可以不动用刑罚,动用了刑罚,就会违背仁政;(如果)幸而有了功劳,可以给奖赏,也可以不给奖赏,不给奖赏就会损害信任。与其遵从君主的法律,何如让百姓身体不受伤害、保全性命,从而对君主不产生怨恨;与其让那些等级名位相互不得逾越,何如让百姓从做好事中获得利益并以此为乐而没有不满足的心理。啊!知道(上面)那些情况有可以给予百姓(刑赏忠厚)的道理却不给予,这也是存心伤害百姓罢了。况且,那些贤明的君主奖赏臣民,难道只是奖赏而已吗?奖赏的目的是趁机勉励其他的臣民啊。所以,赦免有罪的人(尽量)按无罪处理,是勉励他们要知道羞耻;舍弃轻赏从重赏赐,是勉励他们要追求道义。(君王)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让百姓自己去思考,获得启迪。所以,尧、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的鼎盛,(如果)舍弃了这种做法,忠厚的风气就不会在百姓当中出现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广西版)任务突破练22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点练,综合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适用于新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任务突破练二十五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部编版,共8页。
这是一份适用于老高考旧教材2024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任务突破练21理解常见文化词语的含义,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