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29 免疫调节(含解析)
展开2020高考生物复习 课后作业本29
免疫调节
1.人的角膜、妊娠的子宫等,能容忍外来的抗原而不产生排异反应,这种现象称为“免疫赦免”,这些部位称“免疫赦免区”,该区域细胞有赦免基因的表达,它能启动自杀程序让免疫细胞凋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外来器官的排斥主要靠体液免疫完成
B.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是使胚胎移植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
C.赦免基因的启动,使得人体效应T细胞的增殖分化过程出现异常现象
D.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敏感
2.树突状细胞是一种免疫细胞,TLR是位于其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能有效激发T细胞应答,其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LR是一种蛋白质
B.树突状细胞主要激发体液免疫
C.树突状细胞能识别抗原
D.图中体现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3.免疫活性物质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组成成分。下列关于免疫活性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抗体、淋巴因子均是免疫活性物质
B.抗体来源于效应T细胞
C.抗体的化学本质是核酸
D.抗体能促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4.如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胞①在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
B.再次受到α-银环蛇毒刺激,细胞④可增殖分化为细胞⑤
C.物质乙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中发挥作用
D.图中既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又能增殖分化的细胞是②③④
A.T细胞中直接合成、加工、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都含有RNA
B.T细胞凋亡过程中有新蛋白质合成,体现了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HIV识别并结合T细胞表面受体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
D.AIDS患者易发恶性肿瘤的直接原因是HIV使T细胞原癌基因突变
A.遇到病原体时,身体非特异性免疫启动的时间较特异性免疫早
B.将体内流感病毒清除时,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
C.特异性的抗原分子和淋巴因子可向B细胞传递信息引起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D.过敏反应的实质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
7.研究发现调节性T细胞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功能,防止免疫反应过度损伤自身,调节性T细胞数量由Mcl1蛋白和Bim蛋白两种功能相反的蛋白质决定(如下图所示)。下列疾病或应用中可能与Mcl1蛋白的活性被抑制有关的是( )
A.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
B.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艾滋病
A.人体三道防线均参与了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B.过敏反应是免疫系统抵御抗原的一种正常机制
C.防卫、监控和清除是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D.细胞免疫主要由T细胞介导,体液免疫主要由B细胞介导
9.如图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
B.吞噬细胞中的酶能将抗原分解成碎片
C.T细胞的抗原受体能识别抗原碎片,并与之结合
D.T细胞的抗原受体识别抗原碎片后,直接分泌抗体等淋巴因子
10.下列对酶、ATP、激素、神经递质、载体、抗体等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控制酶合成的直接模板是信使RNA;
②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水解反应相联系;
③激素具有微量、高效、可重复使用的特点;
④神经递质发挥作用时,突触后膜电位会逆转;
⑤细胞膜上的载体与基因工程的载体的本质相同;
⑥抗体对侵入人体细胞的抗原可“追踪”消灭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四项
A.B细胞、T细胞都起源于造血干细胞
B.吞噬细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
C.浆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分泌抗体
D.受同种抗原刺激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地增殖分化
12. (多选)科研人员为研究脾脏中某种淋巴细胞(简称M细胞)在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下列对该实验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
B.实验证明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胸腺淋巴细胞
C.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D.胸腺淋巴细胞是否经过与肺癌细胞抗原接触的M细胞的处理为实验的变量
13.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死亡率极高。如图表示HIV感染人体后,体液中HIV浓度和T细胞数量的变化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医学研究表明,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______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人体感染HIV后,免疫系统对它首先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HIV侵入人体后会破坏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能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______________。
(2)艾滋病病人通常死于严重感染和恶性肿瘤,这是因为免疫系统失去了________________功能。
在健康人体内,癌细胞的清除主要依靠________细胞。
(3)在HIV最初侵入人体时,免疫系统对HIV仍然具有免疫能力,从图中可以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乙酰胆碱是一种可引起受体膜产生动作电位的神经递质,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各类乙酰胆碱受体。当人体被银环蛇咬后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甲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图乙是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部分示意图。
请分析回答:
(1)图甲中细胞①的名称是________,物质A是________,细胞③通过________________过程产生细胞④⑤。
(2)在图甲中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代号是________,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是________。
(3)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当兴奋传导到图乙⑥处时,其膜内的电位是________。由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影响兴奋传递的原因是α银环蛇毒代替乙酰胆碱与____________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
(5)在野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为防止银环蛇伤害,一般要进行预防接种。如图曲线A、B表示甲、乙两人第一次注射α银环蛇毒的抗体血清、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的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请在图中分别画出第二次两人均注射等量α银环蛇毒疫苗后血液中α银环蛇毒的抗体含量变化曲线(曲线线形按A、B线形)。
15.癌症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人员利用与癌细胞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进行了抗肿瘤的免疫学研究。
(1)癌细胞具有无限________的特点。当体内出现癌细胞时,可激发机体的________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研究人员进行的系列实验如下:
免疫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悬液,连续4周;
空白组小鼠:每周注射1次不含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的缓冲液,连续4周。
实验一:取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的血清分别与iPSC、DB7(一种癌细胞)和MEF(一种正常体细胞)混合,检测三种细胞与血清中抗体的结合率,结果见下表。
①比较表中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的结果可知,免疫组的数值明显________空白组的数值,
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
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的检测数据无明显差异,
说明DB7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综合表中全部数据,实验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二:给免疫组和空白组小鼠皮下注射DB7,一周后皮下形成肿瘤。随后空白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增大,免疫组小鼠肿瘤体积逐渐缩小。由此推测:iPSC还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肿瘤的________免疫。
(3)研究人员另取小鼠进行实验,验证了上述推测。下图为实验组的实验过程及结果示意图。请在下图中选择A或B填入④处,从C~F中选择字母填入①~③处。
(4)该系列研究潜在的应用前景是iPSC可以用于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外来器官的排斥主要靠细胞免疫完成;妊娠子宫的这种“免疫赦免”是使胚胎移植得以实现的条件之一;效应T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若使移植器官获得“免疫赦免”,可利用免疫抑制剂使人体免疫系统变得不敏感。
解析:TLR是位于细胞表面的一种识别病毒的重要受体,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T细胞参与的特异性免疫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所以树突状细胞既参与细胞免疫也参与体液免疫;由题图可知,树突状细胞膜表面的TLR能识别病毒;从图示过程看,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通过直接接触完成了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抗体由浆细胞分泌;抗体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抗体通过与抗原特异性结合,从而阻止抗原的进一步发展而起作用;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结合,促进靶细胞的裂解死亡。
解析:图中①②③④⑤分别为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记忆细胞和浆细胞,物质甲、乙分别为淋巴因子和抗体。抗体属于免疫活性物质,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即特异性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
解析:淋巴因子是一类多肽物质,合成淋巴因子的细胞器为核糖体,含有RNA,加工和运输淋巴因子的细胞器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均不含RNA,A错误;细胞凋亡是由基因控制的细胞编程性死亡,该过程中与凋亡有关的基因可选择性表达,因此有新蛋白质合成,B正确;HIV是非细胞结构的生物,识别并与T细胞表面受体结合不能体现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AIDS患者易发恶性肿瘤的直接原因是HIV破坏T细胞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下降,并非T细胞原癌基因突变,D错误。
解析:病原体突破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后,机体才会产生特异性免疫,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流感病毒侵入人体后,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未侵入细胞的病毒,通过细胞免疫将寄生在活细胞中的病毒释放出来,再通过体液免疫将其清除,B正确;抗原分子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并在淋巴因子作用下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C正确;自身免疫病的实质是机体产生的抗体攻击了自身的正常细胞,过敏反应中机体产生的抗体并未攻击自身正常细胞,D错误。
解析:据题意和图示可知,Mcl1蛋白可使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加,Mcl1蛋白活性被抑制可能引起免疫反应过度而损伤自身,进而导致自身免疫病;欲提高器官移植成活率,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不属于自身免疫病;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艾滋病属于免疫缺陷病。
解析:人体免疫的三道防线都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A正确;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过强引起的免疫失调疾病,B错误;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三大功能,C正确;细胞免疫是主要由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是主要由B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D正确。
解析:由图可知,吞噬细胞具有摄取、处理和暴露抗原的作用,吞噬细胞中的酶将抗原分解成碎片,将其暴露在细胞膜的表面,并能够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
体结合。抗体由浆细胞分泌,不属于淋巴因子。
解析:酶的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而控制RNA合成的模板应为DNA单链,①错误;ATP的水解能为吸能反应直接提供能量,②正确;激素发挥作用后将会被灭活,③错误;神经递质有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其中只有兴奋性递质才能使突触后膜的电位逆转,④错误;细胞膜上的载体的本质为蛋白质,而基因工程的载体的本质为DNA,⑤错误;抗体只能对内环境中的抗原起作用,⑥错误。综上所述,故选A。
解析:B细胞和T细胞都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而来的;吞噬细胞非特异性地吞噬细菌抗原;抗体是分泌蛋白,属于大分子物质,浆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分泌抗体;记忆细胞再次受到相同抗原的刺激后能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更多的抗体,使免疫效应更强。
解析:实验证明M细胞为吞噬细胞,胸腺淋巴细胞为T淋巴细胞,实验组中吞噬细胞(M细胞)能够将肺癌细胞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胸腺淋巴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所以实验组培养液中含有能增强效应T细胞杀伤力的淋巴因子;经M细胞刺激后部分胸腺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能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根据表格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实验处理可推知,胸腺淋巴细胞是否经过与肺癌细胞抗原接触的M细胞的处理为实验的变量。
(1)血液 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2)防卫、监控和清除 效应T
(3)HIV侵入初期病毒数量上升后又急剧下降
解析:
(1)艾滋病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人体感染HIV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首先发挥作用,因此首先对其发起攻击的是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是淋巴因子。
(2)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因此T细胞受攻击被破坏后,患者免疫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免疫系统失去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不能防卫外来病原体的入侵,也不能及时监控和清除癌变的细胞和入侵的病原体。健康人体内,癌细胞可以作为靶细胞被效应T细胞裂解清除。
(3)从题图曲线可看出,在HIV最初侵入人体时,HIV的数量在上升后急剧下降,说明初期免疫系统能发挥作用。
(1)吞噬细胞 淋巴因子 增殖、分化(或分裂、分化);
(2)⑤ 内环境;
(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正电位 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
(5)如图
解析:
(1)观察甲图可知,细胞⑤能产生抗体,可知其为浆细胞,该过程为体液免疫,④为记忆细胞,③为B细胞,②为T细胞;细胞①能摄取抗原,并将抗原处理后呈递给②T细胞,可知细胞①为吞噬细胞;T细胞产生的物质A能作用于B细胞,可知物质A为淋巴因子;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图甲中不能识别抗原的细胞为浆细胞,即细胞⑤;抗体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部位为人体的内环境。
(3)人体在恐惧时产生较多的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该过程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4)⑥为神经纤维的轴突末梢,当兴奋传导到该部位时,膜内电位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分析图乙可知,α银环蛇毒能代替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的传递。
(5)甲第一次注射的为α银环蛇毒抗体血清,而乙注射的是α银环蛇毒疫苗,故第二次注射相同抗原后,甲的机体为初次接触该种抗原,免疫反应为初次免疫,曲线等同于乙第一次注射疫苗的曲线B,而乙机体注射相同抗原后产生二次免疫反应,较第一次,反应速率更快,产生抗体更多。
(1)分裂(增殖) 免疫;
(2)实验一:①高于;
②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
③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
实验二:细胞
(3)①F ②D ③C ④B (4)预防和治疗癌症;
解析:
(1)癌细胞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具有无限增殖的特点。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的功能。癌细胞属于机体内的异常细胞,在体内出现后,可激发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清除作用。
(2)实验一:①比较表中数据可知,iPSC与两组小鼠血清作用后,免疫组细胞与抗体的结合率为77%,空白组为10%,免疫组的数值明显高于空白组的数值,说明iPSC刺激小鼠产生了特异性抗体。②表中DB7和iPSC与免疫组小鼠血清作用后,检测数据没有明显差异,说明DB7有可以与抗iPSC的抗体结合的抗原。③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抗iPSC的抗体可以与DB7上的抗原特异性结合,而不能与MEF上的抗原结合(或者iPSC与DB7有共同的抗原,与MEF无共同的抗原)。实验二:免疫组小鼠体内产生的某物质作用于靶细胞DB7,使肿瘤体积逐渐缩小,这属于细胞免疫的范畴。
(3)通过题图可知,第1只小鼠经过注射,一周后产生肿瘤,说明注射的是DB7(F);注射第2只小鼠的目的是使其产生细胞免疫,则注射的是失去增殖活性的iPSC(D),4周后提取产生的T细胞(C),将T细胞注射到第1只小鼠体内,在其体内进行细胞免疫,使第1只小鼠在3周后肿瘤体积逐渐缩小。
(4)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iPSC细胞能够用于预防和治疗癌症。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21 基因的表达(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21 基因的表达(含解析),共8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12 细胞的增殖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12 细胞的增殖 (含解析),共7页。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01 走近细胞 (含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课后作业本01 走近细胞 (含解析),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