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资料之端午佳节中的化学知识
展开粽 子
说到端午节,大家一定会想到粽子,当粽子煮熟的时候,一股股的清香扑鼻而来,总让人垂涎三尺。
其实粽子是药膳的一种,而用来包粽子的粽叶也有很大的讲究的。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
制作粽子使用的粽叶往往是竹叶,而自然状态下的粽叶是竹叶在光、热作用下,叶绿素降解,形成黄色或橄榄褐色,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黄叶或叫干叶。
为了粽子更鲜亮,粽叶的返青加工也很普遍,一般食品企业是以硫酸铜、氯化铜等工业原料中的游离铜离子与叶绿素生成叶绿素金属络合物而形成翠绿色。
要知道硫酸铜多用于农业杀毒和工业防腐,临床上出现中毒一般都是由于误服造成。硫酸铜对胃肠道有强烈刺激作用,如果用硫酸铜泡过的粽叶包粽子,很容易把附着在上面的物质渗透到粽子中,然后通过食用进入人体内。
一旦食用过量,就会导致急性胃肠炎,黄疸,严重时还会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命!
除了食品企业量产的粽子,极少数小店小摊售卖的粽子,为了卖相好,更Q弹,在粽子中添加硼砂。硼砂是一种常见的含水硼酸盐矿物, 化学组成为Na 2 [B 4 O 5 (OH) 4 ]·8H 2 O 。一般认为硼砂可起到“增筋”的作用,但是进入人体之后的硼砂与胃酸发生反应,可变为硼酸,这种物质积蓄在体内不易被排出,轻者可造成食欲减退,重者可造成死亡,有数据显示,成年人一次性食用硼砂,其含量达到1~3 g即可中毒,超过15 g即可导致死亡。
雄黄酒
说起雄黄酒,读者首先脑补的应该就是《白蛇传》里许仙信了法海的说辞,骗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型。在民间故事里,雄黄往往有着驱蚊虫蝇蛇的神力。
从化学角度来看,雄黄是砷的硫化物,在雄黄里,两个砷原子(球棍模型里的紫色球)先结合生成共价键,然后四个硫原子(黄色球)与四个砷原子结合。雄黄这种晶体属单斜晶系,晶体群为P2(1)/n。结晶为桔红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黄晶体,其柱状晶体长短参差,粗细相伴,多方向生长。晶体呈金刚光泽,断口为树脂光泽。单晶呈细小的柱状、针状,但天然单晶较为少见。
雄黄酒到底能不能喝?
从雄黄的化学性质来看,雄黄酒应该是雄黄粉溶在酒(黄酒或者白酒)做成的,但是雄黄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空气中可以被氧化为剧毒成分: 三氧化二砷,也就是我们俗称的—— 砒霜!
说到雄黄,顺便提一下和它相对应的“雌黄”。
雌黄主要成分是 三硫化二砷,它与雄黄常相伴共生,因此被称为“矿物鸳鸯”。古代文人在黄纸上写字,常用雌黄涂抹在写错处加以修改,可以说,雌黄堪称最早的涂改液。
因此,雌黄便有了有篡改文章的意思,人们常用成语“信口雌黄”来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或妄作评论。
艾 草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是自古就有的习俗,至今在全国各地扔保持着,而为什么要插艾草呢?不光有文化的原因,艾草还有一种时令植物的功效价值。
艾草,学名艾蒿,它含有丰富的黄酮素(化学方程式为:C 15 H 10 O 2 )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药用部位是艾叶,艾叶的药用功能来源于其中所含化学物质,经研究艾蒿的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黄酮、桉叶烷、三萜类化合物及微量化学元素(如锶、铬、钴、镍、锰、铜、锌、铁、钠、钾、钙、镁)等。
现代药理发现,艾叶挥发油含量多,1.8-桉叶素(占50%以上),其他有 α -侧柏酮、倍半萜烯醇及其酯。风干叶含矿物质10.13%,脂肪2.59%,蛋白质 25.85%,以及维生素A、B1、B2、C等。灸用艾叶,一般以越陈越好,故有“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说法。
药理研究表明,艾蒿是一种具有药用功能的植物,分布广泛,毒性低,价廉,具有广泛的开发利用价值。人类对艾蒿的研究发现其有抗菌、抗癌、抗过敏、止血和抗凝等作用,目前对艾蒿的开发利用还是很有限的,对艾蒿的化学成分尚有深入研究的意义,以使艾叶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
草木葱茏,艾蒿摇曳。雄黄酒烈,千帆竞发。端午节,从两千多年前的岁月之河上浓情而至,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延续着中华文脉浩荡传承的情怀与思想。端午,大概就是离历史和家国最近的地方,亦是这个民族最柔韧、最坚定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