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广东省珠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广东省珠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1页
    广东省珠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2页
    广东省珠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第3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广东省珠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阶段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珠海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度下学期阶段考试
    高三年级 生物试卷
    卷面总分:100分 考试时长:75分钟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共40分。第1-12小题,每小题2分;第13-16小题,每小题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激素、酶和神经递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激素、酶和神经递质都作用于特定靶细胞
    B. 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酶的细胞一定能产生激素
    C. 激素和酶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失去效应
    D. 某些腺体分泌的激素可以作用于多种靶细胞
    【答案】D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然后神经递质被酶分解或被突触前膜回收。
    【详解】A、激素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酶催化化学反应,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A错误;
    B、激素和酶都是微量物质,都具有高效性,能产生激素的细胞一定能产生酶,B错误;
    C、激素发挥作用后,即被灭活失去效应,酶可以反复催化,C错误;
    D、某些腺体分泌的激素可以作用于多种靶细胞,如甲状腺激素、胰岛素几乎作用于全身的细胞,D正确。
    故选D。
    2. 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区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都含有CHON四种元素
    B. 都通过特定的腺体分泌产生并通过体液运输
    C. 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并能运输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
    D. 生长素和生长激素都能促进生长,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详解】A、动物激素有的是蛋白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等),有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如性激素),不一定含有C、H、O、N四种元素,A错误;
    B、植物没有内分泌腺,B错误;
    C、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合成的,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具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动物激素是由专门的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对动物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植物激素和动物激素都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并能运输到作用部位发挥作用,C正确;
    D、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生长素是植物激素,二者不具有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C。
    3.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数罟不入洿池,鱼鉴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已知某池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数罟不入洿池”的意义是为了保证该种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 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种群在某一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
    C. 该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因食物来源不同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若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
    【答案】A
    【解析】
    【分析】1、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
    【详解】A、“数罟不入洿池”是指密孔的渔网不进入池塘,可以保证幼年个体不被过度捕捞,其意义是为了保证鱼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正确;
    B、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所能维持的种群的最大值,用K值表示,并不是指种群数量的最大值,B错误;
    C、该鱼种群成年鱼及其幼体是一个种群,在水体中分布不能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
    D、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种鱼的种群数量时,被标记的标记物脱落,会导致重捕个体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减少,根据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会导致调查结果较实际值偏大,D错误。
    故选A。
    4. 运用生态学的相关原理,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实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调查水稻天敌跳蝻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标记重捕法
    B. 在K/2时进行渔业捕捞,能保证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
    C. 通过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来降低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
    D. 果树—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种群的空间结构原理,能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1、标志重捕法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适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样方法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但也可用于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蚜虫、跳蝻、昆虫卵等。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分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
    【详解】A、调查水稻天敌跳蝻种群密度常采用的方法是样方法,A错误;
    B、渔业捕捞后保持在K/2,所以应该在K/2以后捕捞,能保证种群数量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B错误;
    C、通过性引诱剂诱捕某害虫的雄虫,通过改变性别比例来降低出生率,属于生物防治,C正确;
    D、果树—草菇立体农业运用种群的空间结构原理,能提高阳光等资源的利用率,D错误。
    故选C。
    5. 下列关于“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实验I)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Ⅱ)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I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运用了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
    B. 实验I可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产生情况
    C. 实验II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
    D. 实验II用吸管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盖上盖玻片,待观察
    【答案】D
    【解析】
    【分析】1、对比实验,指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比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各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称为对比实验。
    2、酵母菌的种群密度调查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详解】A、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时,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下的两组实验均为实验组,采用的是对比实验法,A正确;
    B、CO2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实验I可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来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CO2的产生情况,B正确;
    C、实验II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进行计数,C正确;
    D、实验II制作装片时需要先盖盖玻片,然后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加培养液,让培养液自行渗入计数室,D错误。
    故选D。
    6. 同位素的物理性质有差异,但化学性质相同。在下列研究中,需依据同位素质量大小来判断物质运行和变化规律的是( )
    A. 用3H标记亮氨酸研究胰蛋白酶的合成和运输
    B. 用35S标记T2噬菌体研究蛋白质在遗传中的作用
    C. 用14C标记CO2研究光合作用暗反应中碳元素的转移
    D. 用15N标记的核苷酸研究DNA的复制
    【答案】D
    【解析】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在生物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如:
    (1)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分别侵染细菌,最终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用3H标记氨基酸,探明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3)15N标记DNA分子,证明了DNA分子的复制方式是半保留复制;
    (4)卡尔文用14C标记CO2,研究出碳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即CO2→C3→有机物;
    (5)鲁宾和卡门用18O标记水,证明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全部来自于水。
    【详解】A、科学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分泌时,他们在豚鼠的胰脏腺泡细胞中注射用3H标记的亮氨酸,3min后,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 17min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对此得出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过程先后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膜等结构,A错误;
    B、蔡斯和赫尔希用32P标记噬菌体DNA,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得出DNA是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B错误;
    C、美国科学家卡尔文等用小球藻做实验,用14C标记的14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 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途径,这一途径称为卡尔文循环,C错误;
    D、用15N标记的核苷酸研究 DNA的复制方式,15N没有放射性,它的标记作用常通过与其同位素14N的质量差异来体现, D正确。
    故选D。
    7. 蝗虫、蟋蟀等直翅目昆虫的性别决定方式为XO型。如蝗虫的雌性个体具有2条X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4条,雄性个体只有1条X染色体,染色体数为23条。下列关于蝗虫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蝗虫因性别决定方式特殊,群体中雌雄个体比例不等
    B. 正常情况下,雌雄个体减数分裂I时均能形成12个四分体
    C. 同一分裂类型的相同时期,雌雄个体细胞中的染色体组数目相同
    D. 雄性个体中,处于减数分裂I后期与减数分裂II后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1、染色体组是指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
    2、一个四分体就是一对联会的同源染色体。
    【详解】A、雌蝗虫产生的卵细胞只有1条X染色体,雄蝗虫产生的精子的性染色体为含X染色体和不含X染色体的2种类型,所以群体中雌雄个体比例相等,A错误;
    B、正常的减数分裂时,雄性个体形成11个四分体,雌性个体形成12个四分体,B错误;
    C、虽然雄性较雌性蝗虫少1条染色体,但染色体组数相同,C正确;
    D、处于减数分裂Ⅰ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3条,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2或24条,D错误。
    故选C。
    8. 在人的内耳中含有一种特殊的淋巴液-内淋巴液,以含高浓度K+与低浓度Na+为特点。当声波传至内耳时,内淋巴液中的毛细胞受到刺激并打开细胞膜上的K+通道,引起K+内流产生动作电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内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是毛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B. 内淋巴液中的毛细胞在静息时,细胞膜外的K+浓度高于细胞内
    C. 毛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过程主要通过K+协助扩散内流完成
    D. 若增加内淋巴液中的K+浓度,毛细胞动作电位的峰值将降低
    【答案】D
    【解析】
    【分析】1、物质运输方式:(1)被动运输:分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①自由扩散:顺浓度运输;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②协助扩散: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转运蛋白(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的参与;不需要消耗能量。(2)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3)胞吞胞吐:物质以囊泡包裹的形式通过细胞膜,从细胞外进或出细胞内的过程。
    2、细胞外液包括:淋巴液、血浆和组织液。
    【详解】A、由题可知,内淋巴液是一种特殊的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里面有毛细胞生活,所以内淋巴液是毛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内淋巴液含有高浓度K+与低浓度 Na+,所以在静息时,细胞膜外的K+浓度高于细胞内,B正确;
    C、由题干可知,毛细胞接受刺激后,细胞膜上的K+通道开启,引起K+内流产生动作电位,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通道蛋白的协助,因此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C正确;
    D、如果增加内淋巴液中的K+浓度,毛细胞受刺激后,将导致更多的K+内流,使得动作电位的峰值提高,D错误。
    故选D。
    9. 密度制约因素和非密度制约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B. 密度制约因素可以调节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效果
    C. 病原体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
    D. 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反馈调节而实现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
    【详解】A、非密度制约因素往往是随机发生的,生物种群数量的不规则波动往往同非密度制约因素有关,A正确;
    BD、种群内部以及不同种群之间具有调节机制,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是通过负反馈调节而实现的,密度制约因素可以调节非密度制约因素的作用效果,BD正确;
    C、病原体对种群数量变化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
    故选C。
    10. 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是一种寄生在人的胃中,引发多种胃部疾病的细菌。尿素可被Hp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NH3和CO2。为鉴别人体是否被Hp感染,受试者口服14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4CO2,即可判断受试者是否被Hp感染。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Hp和人体胃部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
    B. 受试者若未感染Hp,则呼出的气体中无14CO2
    C. Hp产生的脲酶适宜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
    D. 脲酶能为尿素分子提供活化所需要的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尿素呼气实验的原理:利用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脲酶能将尿素分解成NH3和CO2,然后根据CO2的同位素检测来确定幽门螺旋杆菌的有无;幽门螺旋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真正的细胞核,其中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也没有其他复杂结构的细胞器。
    【详解】A、Hp属于原核细胞,与人体胃部细胞(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是有无成形的细胞核,A正确;
    B、受试者若未感染Hp,则不能产生脲酶,不能分解含有14C标记的尿素,则呼出的气体中不能检测到14CO2,B正确;
    C、Hp寄生在人的胃中,而胃中是酸性条件,因此脲酶适宜在酸性条件下发挥作用,C正确;
    D、酶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而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D错误。
    故选D。
    【点睛】
    11.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类似于甲状腺激素,下图显示的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丙的名称是肾上腺,激素c是肾上腺皮质激素
    B. 图中激素b的名称是肾上腺皮质激素
    C. b激素的分泌受甲、丙分泌的激素的调节
    D. c→甲,c→乙是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中激素c浓度的相对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据图示可知:图中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为肾上腺,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b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为肾上腺皮质激素。
    【详解】A、由题图可知,丙分泌的c激素能反馈作用于甲和乙,故丙为肾上腺,甲为下丘脑,乙为垂体,丙(肾上腺)分泌的激素c为肾上腺皮质激素,A正确;
    B、乙是垂体,b为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错误;
    C、b激素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b激素的分泌受甲下丘脑(分级调节)和丙肾上腺分泌的激素(反馈调节)的调节,C正确;
    D、c为肾上腺皮质激素,c→甲,c→乙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多时对垂体和下丘脑抑制作用,是机体的一种负反馈调节,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中激素c浓度的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B。
    12. 中国科学家首次利用基因编辑方法,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5只生物节律核心基因BMAL1敲除的克隆猴,这5只小猴的生物节律紊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细胞克隆猴的成功培育对于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B. 该过程运用了细胞核移植技术,接受供体细胞核的是发育到MⅡ期的次级卵母细胞
    C. 培育生物节律紊乱的小猴过程中,需对重组细胞进行早期胚胎培养并进行胚胎移植
    D. 培育生物节律紊乱的小猴过程中,不可以用蛋白酶合成抑制剂激活重构胚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由此可见,克隆动物的形成需采用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属于无性生殖。
    【详解】A、在医学研究中通常需要用到遗传背景相似或相同的实验动物,这也是体细胞克隆猴成功培育的意义所在,A正确;
    B、生物节律紊乱的小猴是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获得的,接受供体细胞核的是发育到MⅡ期的次级卵母细胞,B正确;
    C、核移植获得的重组细胞需在体外培养以获得早期胚胎,然后通过胚胎移植技术将其移植到代孕母体继续发育,C正确;
    D、体细胞核移植过程中,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如电刺激、Ca2+载体、乙醇和蛋白酶合成抑制剂等)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D错误。
    故选D。
    13. 高等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到环境因素调节,光、温度、重力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请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几项(  )
    ①对植物来说,光只是提供能量。
    ②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
    ③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光照决定的
    ⑤高等植物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⑥年轮、春化作用均能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
    ⑦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
    A. 二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六项
    【答案】A
    【解析】
    【分析】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环境因素(光照、温度、重力等)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详解】①对植物来说,光不只是起提供能量的作用,还能作为一种信号,影响和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①错误;
    ②光敏色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复合体,光敏色素是一类红光/远红光受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②正确;
    ③接受到光照射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③正确;
    ④植物分布的地域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温度决定的,④错误;
    ⑤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是基因表达调控、激素调节和环境因素调节共同完成,需要各个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⑤正确;
    ⑥年轮的宽窄同当年降水或温度关系十分密切,春化作用指用低温诱导促使植物开花说明温度参与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⑥正确;
    ⑦淀粉——平衡石假说认为:植物对重力的感受是通过体内一类富含“淀粉体”的细胞,即平衡石细胞来实现的,⑦正确。
    故选A。
    【点睛】
    14. 5-羟色胺(5-HT)是一种神经递质。抑郁症的发生是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下降所致。为进一步探究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下降的原因,研究人员利用抑郁症模型鼠进行了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表。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数量
    miR-16相对含量
    SERT相对含量
    对照组
    10只
    0.84
    0.59
    模型组
    10只
    0.65
    0.99
    注:miR-16是一种非编码RNA,可与靶基因mRNA结合,导致mRNA降解;SERT是一种回收突触间隙中的5-HT的转运蛋白
    A. 抑郁症患者突触后膜的SERT表达量可能升高
    B. 抑制突触前膜5-HT的释放,可以获得抑郁症模型鼠
    C. miR-16可能与SERT基因的mRNA结合,引起mRNA的降解,抑制SERT 合成
    D. 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miR-16含量下降导致SERT表达量上升,增加了突触间隙中5-HT的回收
    【答案】A
    【解析】
    【分析】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故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详解】A、在兴奋的传递过程中,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可被回收,据题意可知,SERT是一种回收突触间隙中的5-HT的转运蛋白,该转运蛋白应位于突触前膜上,A错误;
    B、根据题干“抑郁症的发生是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下降所致”,因此抑制突触前膜5-HT的释放,会使得突触间隙中5-HT的含量下降,可以获得抑郁症模型鼠,B正确;
    C、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miR-16的相对含量减少,SERT相对含量上升,说明miR-I6会抑制SERT的表达,推测原因是miR-I6与SERT的mRNA结合,引起mRNA降解,从而抑制SERT的合成,C正确;
    D、结合题意“miR-16是一种非编码RNA,可与靶基因mRNA结合,导致mRNA降解”可知,miR-16含量下降会导致SERT的mRNA降解降低,SERT蛋白表达量上升,而SERT是一种回收突触间隙中的5-HT的转运蛋白,故推测抑郁症患者突触间隙中的5-HT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miR-16含量下降导致SERT表达量上升,增加了突触间隙中5-HT的回收,D正确。
    故选A。
    15. 免疫调节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有关免疫逃逸机制如图,研究表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后,便提供了抑制性信号,诱导了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实现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D-1和PD-L1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B. 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细胞内的HIP1R蛋白结合,借助CMTM6分子帮助,实现免疫逃逸
    C. PD-L1表达越低越有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
    D. 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使T细胞周期变短
    【答案】B
    【解析】
    【分析】PD-1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可以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在肿瘤细胞中,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细胞内的HIP1R蛋白结合,通过囊泡EE转运,有2个去向:一个是借助CMTM6分子,经囊泡RE转运至细胞表面实现免疫逃逸;另一个途径是经囊泡LE转运至溶酶体降解。
    【详解】A、T 细胞的PD-1和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结合,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功能,与控制物质运输无关,A错误;
    BC、据题图可知,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细胞内的HIP1R 蛋白结合,借助CMTM6分子帮助,实现免疫逃逸,PD-L1表达越低越不利于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B正确,C错误;
    D、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使细胞丧失识别功能,并非影响T细胞周期,D错误。
    故选B。
    16. 家蝇Y染色体由于某种影响断成两段,含s基因的小片段移接到常染色体上获得XY'个体,不含s基因的大片段丢失。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只含一条X染色体的雌蝇胚胎致死,其他均可存活且繁殖力相同。M、m是控制家蝇体色的基因,灰色基因M对黑色基因m为完全显性。如图所示的两亲本杂交获得F1,从F1开始逐代随机交配获得Fn。不考虑交换和其他突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F1至Fn中雄蝇均为灰身,雌蝇均为黑身
    B. F1中,黑身:灰身=1:2
    C. F1的雄性个体中,含有2条X染色体的个体占1/2
    D. F2中雌蝇:雄蝇=4:3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含s基因的家蝇发育为雄性,据图可知,s基因位于M基因所在的常染色体上,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之间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BC、雌性亲本的基因型为mmXX,产生的雌配子基因型为mX,雄性亲本的基因型为MsmX,产生的雄配子基因型为MsX、m、mX、Ms,含有s基因的家蝇将发育为雄性,由于M与s基因连锁,故后代中雄蝇均为灰身,雌蝇均为黑身,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smXX∶MsmX∶mmXX=1∶1∶1,其中黑身∶灰身=1∶2,F1的雄性个体中,含有2条X染色体的个体占1/2,A、B、C正确;
    D、F1雌雄个体随机交配,雌配子只有mX一种基因型,雄配子基因型及所占比例为3/8MsX、3/8mX、1/8Ms、1/8m,雌雄配子随机结合,考虑致死情况,F2的基因型及比例为mmXX(雌性)∶MsmXX(雄性)∶MsmX(雄性)=3∶3∶1,故F2中雌蝇∶雄蝇=3∶4,D错误。
    故选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无特殊说明外,每空2分。)
    17. 科研人员以野生型拟南芥植株为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其叶肉细胞渗透压叶片ABA含量和气孔阻力(与气孔开闭程度有关,气孔全开时气孔阻力最小)之间的变化关系如图1所示,ABA调节气孔关闭与保卫细胞内K+浓度有关,其作用机制如图2所示。

    (1)拟南芥叶肉细胞中光合色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可知,恢复浇水能提高拟南芥光合作用强度,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图2可知,当ABA与受体结合后,通过关闭气孔和抑制气孔打开两条途径协同作用,具体机制为____________,使保卫细胞渗透压降低,细胞失水使气孔维持关闭状态。为进一步研究ABA受体与气孔关闭的关系,研究者以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和过表达ABA受体基因的拟南芥植株为材料设置对照实验,进行培养并定期测量叶片的气孔阻力,若实验组叶片的气孔阻力______(大于/小于/等于)对照组,则说明ABA受体增多能够加速气孔关闭。
    【答案】(1)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2)ABA含量降低,气孔阻力减小,CO2供应增加,光合作用增强
    (3) ①. 促进保卫细胞内Ca2+增加,促进K+外流,抑制K+内流 ②. 大于
    【解析】
    【分析】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光反应的场所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产物有ATP、NADPH和氧气;暗反应场所为叶绿体基质,包括二氧化碳的固定和C3的还原,且需要多种酶的参与。
    【小问1详解】
    光合色素的作用是吸收、传递和转化光能。
    【小问2详解】
    据图1分析,恢复浇水能提高拟南芥光合作用强度,从光合作用两个阶段分析: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其中水为光反应的原料,浇水可以增加光反应的原料,提高光反应强度;另一方面,据图看出,浇水之后,ABA含量减少,气孔的阻力减小,气孔开度增大,二氧化碳吸收更多,二氧化碳作为暗反应的原料之一,其含量增多可提高暗反应强度,故浇水之后,拟南芥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强度均增加,从而提高其光合作用强度。
    【小问3详解】
    由图2可知,当ABA与受体结合后,通过关闭气孔和抑制气孔打开两条途径协同作用,即促进保卫细胞内Ca2+增加,调节保卫细胞内K+浓度(促进K+外流,抑制K+内流),使气孔维持关闭状态,气孔关闭,可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散失,从而适应干旱的环境;由于ABA受体与ABA结合后,使气孔维持关闭状态(抑制气孔开放),故进一步研究ABA受体与气孔关闭的关系,以野生型拟南芥植株和超表达ABA受体基因的拟南芥植株为材料设置对照实验,进行培养,自变量为ABA受体的多少,因变量的指标应为叶片的气孔阻力(或气孔直径);若实验组叶片气孔阻力大于(或气孔直径小于)对照组,则说明ABA受体增多能够加速气孔关闭。
    18. 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水稻生长过程中常遭受多种害虫侵扰,尤以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为主。科研人员采用浸渍法比较两种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和短稳杆菌)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幼虫的杀虫效果,结果如图1和图2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二化螟幼虫喜钻入稻茎为害,稻纵卷叶螟幼虫喜取食上表皮及叶肉,在稻田生态系统中,两种害虫与水稻的种间关系均为______。两种害虫从水稻中同化的能量除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外,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___________。
    (2)根据图1和图2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为____________,科研人员认为使用Bt药液和Eb药液的推荐剂量对稻纵卷叶螟幼虫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化学防治害虫相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生物农药的生物学防治措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捕食 ②. 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补充答案:流向下一营养级和流向分解者)
    (2) ①. 微生物农药的种类、使用剂量、处理后时间 ②. 与对照组和1/5、1/2推荐剂量组相比,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存活率在经推荐剂量Bt或Eb药液处理后均在第2天时就显著下降,且第4天和第5天的存活率也显著低于二化螟
    (3)对环境无污染
    【解析】
    【分析】种间关系:①捕食:一种生物以另外一种为食的现象;②寄生: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③竞争: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④原始合作: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彼此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⑤互利共生: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小问1详解】
    因为二化螟幼虫喜钻入稻茎为害,稻纵卷叶螟幼虫喜取食上表皮及叶肉,两种害虫取食水稻植株的部位不同,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所以与水稻的种间关系均为捕食关系。两种害虫从水稻中同化的能量除用于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其余能量的去向是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该部分能量的去向又可分为一些以遗体残骸的形式被分解者利用和因被下一营养级捕食而流向下一营养级。
    【小问2详解】
    根据四个曲线图,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微生物农药的种类、使用剂量和处理后时间,从曲线的变化趋势中可以看出,相对于对照组和1/5、1/2推荐剂量组,稻纵卷叶螟幼虫存活率均在经推荐剂量药液处理后第2天时就显著下降,且第4天和第5天的存活率也显著低于二化螟,所以使用Bt药液和Eb药液的推荐剂量对稻纵卷叶螟幼虫表现出较好的速效性。
    【小问3详解】
    与化学防治害虫相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微生物农药的生物学防治措施的原因是生物防治对人类生存环境无污染。
    19. 舌尖最爱“辣”,辣其实并不是一种味觉,而是痛觉,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发现一种离子通道TRPVI,能被43℃以上的温度或辣椒素等物质活化,进而形成烫或辣相关的痛觉。他们的研究思路是:假设辣椒素激活的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然后筛选出可能编码特定受体的多个候选基因,再将这些基因逐一实施“基因沉默”,当某一特定基因沉默后,细胞对辣椒素不再敏感时,表明该基因对应的离子通道即为辣椒素的受体。
    (1)吃辣椒时,辣椒素接触口腔黏膜(产生痛觉),与反射弧结构中______上的TRPV1结合后,激活TRPV1,导致细胞膜外阳离子(如Ca2+等)进入细胞,从而导致膜电位差下降,进一步激活Nav1.7(一种Na+通道)导致Na+内流,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膜内电位变化为______。
    (2)与“TRPV1通道”发现者的研究思路最相似的实验是______。
    A. 研究胰腺及其分泌的胰岛素的作用
    B. 探究某种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
    C.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D. 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3)研究还发现,TRPV1通道与关节炎引起的慢性炎症痛也有密切关系。下图表示白介素IL-6(一种炎症因子)引发炎症疼痛时的分子机制。(注:GP130-JAK、P13K、AKT是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物质。)

    基于IL-6炎症因子引发疼痛分子机制,请为研制缓解慢性炎症痛的药物提供两条思路(简要阐明即可)。
    思路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感受器 ②. 由负变正 (2)D
    (3) ①. 制备IL-6炎症因子的抗体 ②. 使用Ca2+拮抗剂阻止Ca2+内流
    (补充答案:阻断GP130-JAK、P13K、AKT信号转导过程;阻断TRPV1的合成;阻断TRPV1向细胞膜的转运)
    【解析】
    【分析】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系统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功能调节过程,是人体最重要的调节方式。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规律性应答的过程叫做反射,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小问1详解】
    辣椒素接触口腔黏膜、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上的 TRPV1结合,激活TRPV1,导致细胞膜外阳离子如Ca2+等进入细胞,从而导致膜电位差下降,进一步激活Nav1.7(一种Na+通道)导致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此时膜外为负,膜内为正,膜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
    【小问2详解】
    )“TRPV1通道”发现者的研究思路是:假设辣椒素激活的受体是一种离子通道,然后筛选出可能编码特定受体的多个候选基因,再将这些基因逐一实施“基因沉默”,即利用了“减法原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外壳留在外面,也属于“减法原理”,故这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思路相似。
    故选D。
    【小问3详解】
    IL-6炎症因子引发疼痛的分子机制涉及多种中间转换信号,所以缓解慢性炎症痛时主要思路就是降低 IL-6等炎症因子的含量,如制备 IL-6等炎症因子的抗体、或者使用Ca2+拮抗剂阻止Ca2+内流,阻断电信号的形成。
    20. 果蝇是非常重要的遗传学实验材料,科研人员在用果蝇进行遗传学实验过程中发现了许多染色体变异现象,染色体组成异常的果蝇性别决定及育性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XXY
    雌性可育
    XYY
    雄性可育
    XXX、YO、YY
    胚胎期死亡
    XO
    雄性不育

    (1)果蝇体内两条X染色体有时可融合成一个X染色体,称为并连X(记作“XAX”),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此过程发了的变异类型是_____(填“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数目变异”或“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为检测某可育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最简单的方法为_____。
    (2)一只含有并连X的红眼雌蝇和一只正常白眼雄蝇杂交,子代的基因型与亲代完全相同,且子代雌雄果蝇的数量比为1:1,亲代的红眼雌果蝇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_____,利用并连X雌果蝇可以保持雄性品系的表型不变,原因是_____。
    (3)控制果蝇红眼的基因用A表示,白眼基因用a表示,基因型为XaYY(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性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两极并最终形成含有1条和2条性染色体的配子)与XAXa的两只果蝇杂交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_____(写出眼色和性别),其中可育个体占_____。
    【答案】(1) ①. 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 ②. 显微镜观察(镜检法)
    (2) ①. XAXY ②. 由于XAXY产生含Y的卵细胞,与雄果蝇的X染色体结合产生XY雄果蝇,而该雄果蝇的表型由雄果蝇X染色体基因决定,因此利用并连X白眼雌果蝇可以保持雄性品系的表型不变
    (3) ①. 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1:1:1:1 ②. 100%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前,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连续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此过程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均发生了变异,故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变异。为检测某可育雄果蝇的性染色体组成,最简单的方法为取雄果蝇精巢细胞(或其他能观察细胞分裂的细胞)经染色后做成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丝分裂的中期(或减数分裂Ⅰ的前期)Y/性染色体的数目。
    【小问2详解】
    据表可知,亲代并连X染色体的雌蝇的染色体组成可表示为XAXY,由于XAXY产生含Y的卵细胞,与雄果蝇的X染色体结合产生XY雄果蝇,而该雄果蝇的表型由雄果蝇X染色体基因决定,因此利用并连X白眼雌果蝇(XAXY)可以保持雄性品系的表型不变。
    【小问3详解】
    控制果蝇红眼的基因用A表示,白眼基因用a表示,基因型为XaYY与XAXa的两只果蝇杂交子代如下表所示:

    1Xa
    1YY
    2XaY
    2Y
    1XA
    XAXa红眼雌
    XAYY红眼雄
    2XAXaY红眼雌
    2XAY红眼雄
    1Xa
    XaXa白眼雌
    XaYY白眼雄
    2XaXaY白眼雌
    2XaY白眼雄
    子代的表型及比例为红眼雌;红眼雄:白眼雌:白眼雄=1:1:1:1,表中全部个体均可育,故可育个体占100%。
    21. 白垩纪早期多种多样的被子植物在地球上突然出现并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导类群,达尔文戏称为“讨厌之谜”。作为被子植物的重要优势特征,花的起源和进化是认识和理解被子植物起源及多样性的关键。
    拟南芥作为被子植物的模式植物,存在多种基因突变体。野生型拟南芥的花具有呈同心圆排列的4轮器官,由外向内依次为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如图)。为了探究拟南芥的四轮花器官的形成与A类、B类和C类基因的具体关系,某实验室购买了拟南芥的A类、B类和C类基因缺失突变体和野生型种子若干,在适宜条件下种植,比较拟南芥野生型与不同缺失突变体的表现型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拟南芥野生型与不同缺失突变体的表现型
    组别
    突变基因
    表现型
    1

    轮1为萼片,轮Ⅱ为花瓣,轮Ⅲ为雄蕊,轮IV为雌蕊
    2
    A
    轮I为雌蕊,轮Ⅱ为雄蕊,轮Ⅲ为雄蕊,轮IV为雌蕊
    3
    B
    轮I为萼片,轮Ⅱ为萼片,轮Ⅲ为雌蕊,轮IV为雌蕊
    4
    C
    轮1为萼片,轮Ⅱ为花瓣,轮Ⅲ为花瓣,轮IV为萼片
    5
    B、C
    轮I为萼片,轮Ⅱ为萼片,轮Ⅲ为萼片,轮IV为萼片
    6
    A、B、C
    轮I、轮Ⅱ、轮Ⅲ、轮IV都为叶片状

    (1)快速繁殖拟南芥可采用______技术,其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上表,实验组1和实验组3比较,说明B类基因可能与______和______的形成有关系。通过PCR克隆野生型和缺失突变体各轮器官中三类基因,发现无A类基因时,C类基因扩展到轮I和轮Ⅱ中表达;无C类基因时,A类基因扩展到轮Ⅲ和轮IV中表达;无B类基因时,A类和C类基因表达位置不变。这说明在拟南芥花器官形成过程中A类基因与C类基因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根据实验结果构建概念模型来解释A类、B类和C类基因与拟南芥4轮花器官决定之间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体现A类、B类和C类基因与四轮花器官间的关系。)

    (4)某同学为了验证该模型是否正确。通过NCBI(生物学网站)查阅发现拟南芥AP1基因属于A类基因,AP3基因属于B类,AG基因属于C类,科学家已经将它们测序,请设计实验验证该模型是否正确,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①. 植物组织培养 ②. 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2) ①. 花瓣 ②. 雄蕊 ③. A类基因与C类基因相互抑制(补充答案:A类基因抑制C类基因在轮I和轮Ⅱ中表达,C类基因抑制A类基因在轮Ⅲ和轮IV中表达)
    (3) (4)实验思路:在NCBI中查找基因AP1、AP3和AG的序列,设计引物从野生型基因组中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AP1、AP3和AG;构建基因AP1、AP3和AG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AP1突变体、AP3突变体和AG突变体细胞中;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转基因个体的花四轮器官表现型。)
    预期结果与结论:导入相关基因的AP1突变体、AP3突变体和AG突变体的花与野生型的花的四轮器官相同,该模型正确。
    【解析】
    【分析】由表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A、B、C基因是否发生突变,因变量是相关性状的表现型。
    【小问1详解】
    目前常采用的快速繁殖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该技术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小问2详解】
    实验组1和实验组3比较,其自变量是基因B是否突变,因变量是相应的表现型,二者轮Ⅱ和轮Ⅲ有差异,说明B类基因可能与花瓣、雄蕊的形成有关。无A类基因时,C类基因扩展到轮I和轮Ⅱ中表达;无C类基因时,A类基因扩展到轮Ⅲ和轮IV中表达,说明A类基因与C类基因相互抑制。
    【小问3详解】
    对比1、2组可知,A类基因控制萼片,对比1、3组可知,B类基因控制花瓣和雄蕊,对比1、4组可知,C类基因控制雌蕊,由(2)可知,A类基因与C类基因相互抑制。构建模型如下:
    【小问4详解】
    由题意可知,AP1基因属于A类基因,AP3基因属于B类基因,AG基因属于C类基因,可通过构建基因AP1、AP3和AG的表达载体转入拟南芥相关突变体植株,若上述模型正确,则转入相关目的基因后,其性状与正常植株相同。
    实验思路:在NCBI中查找基因AP1、AP3和AG的序列,设计引物从野生型基因组中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AP1、AP3和AG;构建基因AP1、AP3和AG的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将目的基因导入AP1突变体、AP3突变体和AG突变体细胞中;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表达。适宜条件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转基因个体的花四轮器官表现型。
    预期结果与结论:导入相关基因的AP1突变体、AP3突变体和AG突变体的花与野生型的花的四轮器官相同,该模型正确。

    相关试卷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三次阶段考试生物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关于细胞代谢的叙述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珠海市三中2023届高三生物下学期5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珠海市三中2023届高三生物下学期5月模拟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