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38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B卷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38851/0-169260363097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38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B卷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38851/0-1692603631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38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B卷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8/14738851/0-1692603631092/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38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B卷
展开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38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B卷
1.在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苏联和东欧各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莫洛托夫提出的“条条道路通向共产主义”的口号,被各国革命人民看作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这一“真理”( )
A.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
B.符合新中国制定的“一五”计划的特点
C.影响了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建设
D.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
2.二战前后,东欧国家在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这主要说明( )
A.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
C.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 D.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显露
3.1950年,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规定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由此可知,南斯拉夫的改革( )
A.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 B.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
C.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 D.调整了社会生产关系
4.1954年,苏联政府进行机构改组,撤销了200个总管理局和部门、147个托拉斯、93个地方管理局和898个供应机构。但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缩减,反而是扩大了,或者是成立了新的军工部门。这次机构改组( )
A.意在应对国际形势的变动 B.突破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C.促进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了战后社会经济的恢复
5.下表是1953~1955年苏联农业的部分发展情况
年份(年) | 1953 | 1954 | 1955 |
玉米种植面积(万公顷) | 350 | 450 | 1800 |
谷物产量(百万吨) | 82.5 | 85.6 | 106.8 |
据表可知,当时的苏联( )
A.政治改革效果有限 B.粮食问题得以解决
C.农业改革埋藏隐患 D.传统政策不断强化
6.1929~1931年,苏联研制了第一批液体火箭发动机。1949年自行研制的P—1A火箭发射成功,为设计和制造大型火箭奠定了基础。1957年,以洲际导弹为原装改造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加加林成功升入太空。这表现苏联( )
A.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B.国家制度体系具有一定优势
C.工业发展水平赶超欧美 D.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7.1958年到1963年,一个集体农庄的农民在五年中工资只增长了20%。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这段时间正是集体农民从农庄获得的工资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的时期。其原因在于赫鲁晓夫改革( )
A.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 B.大力推行“新经济体制”
C.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D.以农业为经济工作重心
8.20世纪60年代,苏联的农业产值增速远低于国家计划,在1963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导致农产品总量甚至低于1958年的水平。这说明,当时苏联( )
A.将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B.计划经济的弊端开始暴露
C.未能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D.削弱了对农业经济的投人
9.从1950年起,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由此可知,东欧国家改革( )
A.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C.力图探索独立发展的道路 D.完全放弃计划经济体制
10.长期以来,苏联只注意重工业的增长,而忽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落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为此赫鲁晓夫( )
A.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B.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突破原有经济模式 D.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1.列宁格勒化工学院的一名女教师在《我不能放弃原则》中说:“最近,这些自发形成的组织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政治色彩”。这些组织的领袖们经常谈论在‘议会制度’‘自由工会’‘出版自治’等基础上的“权力分配”。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赫鲁晓夫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12.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说:“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经过多年实践,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该制度( )
A.造成了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 B.得到了苏联的高度认可
C.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D.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13.苏联(俄)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系列尝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基于当时存在多种经济成分的状况,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在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斯大林肯定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继续存在的必要性。斯大林在谈到这时候的商业特征时说:“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这是特种商业,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而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
——摘编自闻海《斯大林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历史地位》
材料二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在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虽然在70年代至80年代的前几年,它的一些重工业部门产量仍居世界首位,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由于其传统的产业部门得不到高技术的支持,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
——摘编自伏广存《冷战与苏联解体关系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为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实行的经济政策。概括斯大林所说的苏维埃商业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20世纪70—80年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问题形成的原因。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上半个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元气大伤,一片萧条与恐慌,世界各国人士都在讨论西方制度垮台的可能性,人民预感到资本主义“末日来临”,很快就要“寿终正寝”了。但是,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如下变化:首先,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其次,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社会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这些变化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困境和危机中走出来,“死里逃生”并“转危为安”。
——摘编自钱正武《世界历史视野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关系方面发生的变化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简要说明“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多样的,但是,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及新中国成立初期都照搬了计划经济体制,说明这一“真理”后来并未真正实行。但是,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走出了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道路,体现了这一“真理”,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成为东欧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南,排除A项;“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材料说明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受到普遍承认,不是苏联处理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准则,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C
解析:时空是:二战后(东欧)。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二战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而陷入严重困境,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和遭遇的挫折表明东欧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曲折,C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东欧国家的建设成就,还提及陷入困境,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反映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模式可循,A、D项所述未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A、D项;东欧国家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后又陷入严重困境,不能充分说明“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生机与活力”,排除B项。故选C项。
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南斯拉夫)。根据材料“将生产资料的国家所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几乎取消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得出本题的主要结论是南斯拉夫的改革局部调整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南斯拉夫的改革是否突破了苏联模式的束缚、是否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材料也没有反映地方主义抬头,排除ABC项。故选D项。
4.答案:A
解析:时空是1954年(苏联)。据材料“但唯独军工生产部门没有缩减,反而是扩大了,或者是成立了新的军工部门”,可知苏联继续重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与当时美苏之间正在进行冷战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A项正确;除军工部门外,苏联政府其他部门紧缩编制、裁减人员,但是这些改革没有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排除B项;虽然苏联进行机构改组,但未能改变以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主的发展方式,未能推动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C项;二战后初期,苏联的社会经济已经得到了恢复,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1955年(苏联)。根据材料中的“种植面积”和“谷物产量”增长比例可知并不对等,即垦荒面积急剧增长,但产量增长有限,说明农业改革问题依旧存在,C项正确;材料是经济改革而非政治改革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没有解决粮食问题,故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赫鲁晓夫在尝试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9—1961年的苏联。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重大工程都是利用国家制度的优势来展开。所以从1929年到1961年,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国家体制的优势,B项正确;仅根据苏联航天事业的发展并不能说明苏联的国民经济结构失衡,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苏联的工业发展水平赶超英美,排除C项;根据航天成就,无法说明苏联是否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8年到1963年(苏联)。根据材料“农民在五年中工资只增长了20%。但是从更长的时间来看,这段时间正是集体农民从农庄获得的工资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的时期。”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期间,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对集体农庄进行帮助,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农产品采购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A项正确;1921年,苏俄推行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突破了”一词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依然是以工业为经济工作重心,只是对农业惊醒改革和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C
解析: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将经济改革重点转向农业,但材料体现农业产量低与1958年的水平,说明改革成效不显现,根本上是由于改革未能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只是对其模式的小修小补,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赫鲁晓夫将经济改革重点转向农业,但农业产量低不能说明这一点,因为改革重点在农业和农业产量降低不具备因果关系,至多是改革不见成效,排除A项;计划经济的弊端在二战后就已经暴露,排除B项;赫鲁晓夫时期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不是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和推断题。时空是从1950年起(东欧国家)。据材料“南斯拉夫实行工人自治,下放权力;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提出的《行动纲领》,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可知东欧国家在结合本国国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以探索本国独立发展的道路,C项正确;东欧国家的改革,并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排除A项;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是南斯拉夫的改革内容,其他国家没有,排除B项;“完全放弃”,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现代史(苏联)。据材料“农业的落后,既影响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也妨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针对农业的措施是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代之以收购制,D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并不是工业和企业,排除AB项;改革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联)。根据材料“这些自发形成的组织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政治色彩”“这些组织的领袖们经常谈论在‘议会制度’‘自由工会’‘出版自治’等基础上的‘权力分配’”可知,材料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在经济改革成效甚微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却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造成思想混乱,D项正确;材料指的是戈尔巴乔夫改革,而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但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不符合材料,排除B项;斯大林逝世后,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试图对旧体制进行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故选D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南斯拉夫)。根据材料信息“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在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应用于现阶段的实践,把它同我国特殊条件尽可能紧密地结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斯拉夫建立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结合了实践情况,通过权力下放,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因此南斯拉夫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调动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C项正确;南斯拉夫并未造成政治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苏联对南斯拉夫政权的态度,排除B项;南斯拉夫中央政府不断向企业、地方、共和国、自治省放权,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并非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政策:新经济政策;特点:排除私人经营(或国家经营商业)。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及苏维埃制度的确立。
(2)问题:高新技术产业落后;传统产业消耗高浪费严重。原因:冷战的影响;没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进成果。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的苏联。政策:根据材料“肯定了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必要性”可分析得出新经济政策;
特点:根据材料“苏维埃商业是没有大小资本家参加的商业,是没有大小投机分子参加的商业”可分析得出排除私人经营(或国家经营商业)。
原因:根据材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变革基本完成之后”可分析得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结合斯大林体制可分析得出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根据材料“只有我们布尔什维克在苏维埃制度发展条件下才实行的商业”可分析得出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及苏维埃制度的确立。
(2)本题是列举类和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苏联。问题:根据材料“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可分析得出高新技术产业落后;根据材料“1976年苏联每亿度电所消耗标准燃料比日本高46.4%,每吨钢所消耗标准燃料高140.3%,每吨铁高164.6%”可分析得出传统产业消耗高浪费严重。
原因:根据材料“苏联与西方国家的贸易最高也只占对外贸易总额的1/4,谈不上对外开放”可分析得出冷战的影响;根据材料“70年代初兴起的以微电子技术为先导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中,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可分析得出没有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遇;结合苏联模式可分析得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根据材料“苏联仍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可分析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根据材料“谈不上对外开放”、“但电子工业等高科技部门则非常落后”可分析得出对外交往少,不利于吸收先进成果。
14.答案:(1)变化:①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②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③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④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⑤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出现等。
评价:
①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是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变(没有触动生产资料私有、贫富分化仍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基本矛盾复杂化)。
②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符合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
(2)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角度: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使得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然而中国改革开放后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活力。
国内社会主义发展角度: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遇到瓶颈期,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社会主义发展曲折,但之后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使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解析:(1)本题是对比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是变化,由材料中“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这是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的主要区别之一”,可知①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的宏观调控和干预;由材料中“其次,国家职能的变化,即国家不再是单纯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维护者,而且是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订者和执行者”,可知②国家成为国民经济的管理者、各种经济法规的制定者和执行者;由材料中“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被称为‘福利国家’”,可知③普遍建立了福利制度;由材料中“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社会结构变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即富人和穷人都是少数,中等收入的中间阶层占大多数”,可知④社会阶级关系的调整和中间阶层的壮大;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⑤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新经济出现等。
第二小问进行评价,由材料“20世纪上半个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及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资本主义元气大伤,一片萧条与恐慌,世界各国人士都在讨论西方制度垮台的可能性,人民预感到资本主义‘末日来临’,很快就要‘寿终正寝’了”,可知20世纪5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在生产关系方面发生变化,经济危机和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冲击有关,这种变化并没有触动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自我完善,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其次,由材料中“这些变化使资本主义开始从困境和危机中走出来,‘死里逃生’并‘转危为安’”,可知这些变化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大趋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发展的历程”可以分成两个方面,其一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角度,其二是国内社会主义发展角度,根据设问信息“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可知论述的方向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发展。
其次,围绕观点“历史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角度: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得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然而,作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组成部分之一,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社会主义重新焕发活力。从国内社会主义发展角度:中国改革开放虽成就斐然,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国20世纪80年代改革遇到瓶颈期,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社会主义发展曲折。为了应对危机,90年代,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进一步深化改革,使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最后,可以适当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如:由国际和国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历程,可窥见历史的发展从来就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在曲折中前进。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十二 二战后的世界 B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综合训练 专题十二 二战后的世界 B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42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A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42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A卷,共10页。
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41 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与多元文化 B卷: 这是一份2024届新高考历史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二 考点41 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与多元文化 B卷,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