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讲义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741105/0-169262742572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讲义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741105/0-169262742578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讲义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741105/0-1692627425808/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讲义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741105/1-1692627427302/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讲义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741105/1-1692627427329/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7.3《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讲义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11/14741105/1-169262742735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生物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精品课后练习题
展开第七章 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第三节 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
目标导航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 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
2. 认同每一个公民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1.认同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
知识精讲
知识点01 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建立
知识点梳理: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现在有很多与绿色相关的环保名词,就是基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提出来的。
【即学即练1】下列做法与环境保护不相符的是( )
A.提倡低碳出行 B.实施垃圾分类处理
C.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D
【详解】
A.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中过多排放二氧化碳引起的温室效应造成的。所以低碳出行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减轻温室效应,保护生态环境,A不符合题意。
B.分类回收处理垃圾,能减少垃圾产生量、提高资源化利用、降低垃圾对生物的危害,可变废为宝,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及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B不符合题意。
C.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有污染性的气体,破坏大气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即学即练2】低碳经济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主题,提倡无纸化办公,文件、通知等主要以通讯APP、电子邮件等形式下发,其生物学意义在于( )
A.保护森林 B.节省办公经费 C.减少垃圾 D.实现现代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本题考查学生应用生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并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详解】
制造纸张的原料是木材,所以提倡“无纸化”办公,公文、通知、宣传单等主要以电子邮件的形式传送,不再以纸质的形式下发,主要是为了保护森林,A符合题意。
故选A。
【微点拨】
(1)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是非常严重的,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人们必须具有环保意识。
(2)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现在有很多与绿色相关的环保名词,就是基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而提出来的。
能力拓展
2022年3月24日,最新一期的学术期刊《国际环境》上发表的文章显示,来自荷兰的科学研究团队首次在人体血液中检测到了微塑料。因为血液在人的全身流通,并且将我们的器官连接起来,也可能就意味着,人体的器官已经受到微塑料的侵害,或者遍布了全身,这再一次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微塑料是塑料制品分解产生的直径小于5mm的颗粒物,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科研人员利用小鼠进行了相关研究,实验操作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小鼠数量(只)
饲喂方式
实验结果
小肠绒毛状态
体重增长值(g/只)
甲
20
每日饲喂?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27天
数量多、排列整齐
7.34
乙
20
每日饲喂含0.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27天
数量少、排列散乱
1.84
丙
20
每日饲喂含3%微塑料A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27天
基本消失
-0.12
(1)本实验的研究目的是探究______对小鼠消化系统的影响。
(2)实验中甲组起对照作用,关于其饲喂方式,表格中的“?”处应填写______。
(3)由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______功能,导致他们体重增长值均下降。但乙、丙两组体重变化不同,表现为乙组体重增长,而丙组体重______。
(4)为消除微塑料A对小鼠机体造成的损伤,进行了小鼠的恢复饲养实验。若小肠绒毛出现数量多、排列______的状态,则说明小鼠基本恢复正常。
(5)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______。
a.使用塑料制品替代品
b.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
c.经常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
d.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
【答案】(1)微塑料
(2)不含微塑料
(3) 消化和吸收 下降
(4)整齐
(5)c
【解析】
【分析】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海洋中的微塑料颗粒看起来很像食物,鱼类、两栖类和海鸟很容易误食,从而堵塞消化道并引发其它健康问题。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发现除了海洋,淡水、土壤、大气中都有微塑料的存在。
(1)
本实验的变量是微塑料,研究目的是探究微塑料对小鼠消化系统的影响。
(2)
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微塑料M。所以,实验中甲组(没有微塑料M)起对照作用,其饲喂方式应为每日饲喂不含微塑料M的普通饲料8g/只,连续27天。
(3)
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小肠长约5~6m,小肠内具有肠液、胰液和胆汁等多种消化液;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由实验结果(小肠绒毛状态、体重增长值)可知:与甲组比较,乙、丙两组小鼠小肠绒毛数量减少甚至消失,影响小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导致它们体重增长值均下降。乙组和丙组对比,表现为乙组体重增长,而丙组体重下降,该两组小鼠体重变化不同的原因是:两组小鼠饲喂的饲料中所含微塑料M的浓度不同,微塑料浓度越高,对消化吸收功能影响越大。
(4)
为消除微塑料A对小鼠机体造成的损伤,进行了小鼠的恢复饲养实验。若小肠绒毛出现和甲组的状况相似,即数量多,排列整齐的状态,则说明小鼠基本恢复正常。
(5)
为减少微塑料的产生及对生物的危害,可行的措施有: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不乱扔塑料垃圾;使用塑料制品的替代品;对塑料制品进行分类回收;寻找可无害化分解微塑料的微生物等。c符合题意。
故选c。
分层提分
题组A 基础过关练
1.践行“关爱自然,绿色环保”的理念,下列做法科学合理的是( )
A.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
B.家用电器不用时,长期处于待机状态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
D.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A.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和纸杯,浪费了资源,A错误。
B.家用电器不用时,长期处于待机状态,浪费了资源,B错误。
C.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践行“关爱自然,绿色环保”的理念,C正确。
D.抓捕野生动物,关入笼中当宠物饲养,破坏了生态平衡,D错误。
故选C。
2.近几年我市人民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绿色生态美丽家园,下列行为中与创建文明城市不相符的是( )
A.鼓励各乡镇向南溪登峰村、里湖下营古寨、占陇下寨村等生态文明村学习,打造美丽新普宁
B.开拓荒山,加快房产建设,吸引人口聚集
C.加快排水截污设施建设,加强对河道设施的维护保养,切实改善整体环境
D.加强广场、公园的清扫保洁、道路的绿化修剪、整形及卫生死角垃圾的清理
【答案】B
【解析】
【分析】
保护环境的措施多种多样,如植树造林、不滥用塑料制品、将生活垃圾分类放置处理等措施都可以保护环境。
【详解】
A.向生态文明村学习,打造美丽新乡村,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符,不符合题意。
B.开拓荒山,会破坏生态环境,与创建文明城市不相符,符合题意。
C.加快排水截污设施建设,加强对河道设施的维护保养,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符,不符合题意。
D.加强广场、公园的清扫保洁、道路的绿化修剪、整形及卫生死角垃圾的清理,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与创建文明城市相符,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中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重大颠覆性、原创性突破一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这一最新研究成果有望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途径,同时为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的技术路线提供一种新思路。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过量的二氧化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
B.这项成果可能对节约农业种植的耕地和淡水资源有重大作用
C.人工合成淀粉技术能为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提供帮助
D.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
【详解】
A.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因此过量的碳排放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A正确。
B.有利于节约大量耕地、淡水资源,极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负面影响,B正确。
C.人工合成淀粉过程需要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利于减轻温室效应,改善全球气候变暖趋势,C正确。
D.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会污染环境,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D错误。
故选D。
4.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威胁,雾霾容易引起的疾病是( )
A.气管炎 B.贫血 C.坏血病 D.夜盲症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这些污染物既可以引起包括肺癌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还可以通过呼吸系统进入血液,引起其他系统的疾病。
【详解】
空气污染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有害气体和粉尘。大气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直接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如气管炎、哮喘、肺癌等。贫血、糖尿病和红绿色盲不是空气污染造成的。
故选A。
5.近日,从中央文明办传来好消息,济源将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我们每个人一直都在行动,我们提倡的是( )
①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②节能减排,绿色出行 ③家住蟒河,污水直接排④小草在呼吸,脚下要留情 ⑤公园鲜花美,采来嗅花香 ⑥徒步王屋山,树干刻字迹⑦绿化造林,净化空气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⑥⑦ D.①②④⑦
【答案】D
【解析】
【分析】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二大方面,一是有利于或改善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二是不利于或破坏其它生物的生存环境。从目前看,大多活动都是破坏性的。
【详解】
①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正确;②节能减排,绿色出行,正确;③污水不能直接排入河流,错误;④小草在呼吸,脚下要留情,正确;⑤公园鲜花不能随便采,错误;⑥不能在旅游景点随便刻画,错误;⑦绿化造林,净化空气,正确。
故选D。
6.为防止大气污染,下列属于根本措施的是( )
A.控制污染气体排放 B.出门戴口罩
C.减少污水排放 D.尽量不进行户外活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大气污染物主要来自人类的活动,因此,防治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
【详解】
A.空气质量等级是依据空气中污染物浓度的高低来判断的,它能反应空气污染的程度,空气中的污染物能严重危害人和其他生物的健康,如引起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等,减轻空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是减少污染气体的排放,A正确。
BD.在人们采取的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戴口罩和尽量不进行户外活动属于切断传播途径,可以有效的防止传染病的传播,BD错误。
C.减少污水排放,可以减少对水的污染,C错误。
故选A。
题组B 能力提升练
1.下列对生物实验或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叶片局部遮盖黑纸形成对照
B.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时,必须要先进行实地调查
C.观察酵母菌时,制成临时装片,滴加碘液后进行观察
D.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应配制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课本相关实验操作的步骤和目的,根据题目具体分析解答。
【详解】
A.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是为了设置对照;此实验中的变量是光照,目的: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能制造淀粉,这样做就确定绿叶中的淀粉只有在光下制造的,黑暗中不能光合作用,所以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时,叶片局部遮盖黑纸形成对照,A正确。
B.拟定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计划时,可以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到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咨询,也可以通过图书馆、报社杂志社、电视台或互联网站收集资料,B错误。
C.观察酵母菌时,制成临时装片,滴加碘液对酵母菌进行染色,以便观察酵母菌,C正确。
D.探究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须配制几种不同浓度的酒精溶液,以便形成对照,来表明不同浓度的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不同,D正确。
故选B。
2.地球是动植物生活的唯一家园,以下行为属于保护地球的是 ( )
A.使用一次性筷子 B.大量砍伐森林,促进经济发展
C.提高作物产量,大量使用杀虫剂 D.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树木有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而且能抵挡风沙、美化环境。
2.树木的叶子能截留降水,涵养水源;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增加大气的湿度,可以调节气候。这些都是森林对生态环境的意义,因而退耕还林是改善环境的最佳做法。
【详解】
A.大量使用一次性木筷,需要砍伐很多树木,会降低环境的自净能力,不利于环境保护,A错误。
B.森林具有净化空气、涵养水源等功能,如果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大量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破坏环境,B错误。
C.大量使用杀虫剂等农药会造成土壤、水体、生态系统的污染,C错误。
D.结合分析可知,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属于保护地球环境的有效措施,D正确。
故选D。
3.下列行为中属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是( )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 B.“快节奏”之使用一次性餐具
C.焚烧白色垃圾 D.大力开发煤炭资源,解决能源紧张问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
【详解】
A.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节省资源,利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A符合题意。
B.“快节奏”之使用一次性餐具,会造成木材和纸张的浪费,大量利用植物,不利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B不符合题意。
C.焚烧白色垃圾会造成大量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不利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C不符合题意。
D.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经人类开发利用后蕴藏量不断减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因此不能解决能源紧张问题,不利于爱护地球、保护环境,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为了减缓温室效应,我国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其中,“碳中和”是指通过多种途径抵消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下列做法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的是
A.大力植树造林 B.开发清洁能源
C.逐步放弃燃煤发电 D.露天焚烧玉米秸秆
【答案】D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氧,超过了自身呼吸作用对氧的需要,其余的氧气都以气体形式排到了大气中;绿色植物还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这样就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的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
【详解】
A.大力植树造林,能增加更多的绿色植物,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产生更多的氧气有利于实现“碳中和”,A不符合题意。
B.开发清洁能源,可以减少煤和石油的燃烧,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有利于实现“碳中和”,B不符合题意。
C.放弃燃煤发电能减少释放二氧化碳,有利于实现“碳中和”,C不符合题意。
D.露天焚烧玉米秸秆,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不利于“碳中和”,D符合题意。
故选D。
5.生态城市建设使人与自然更趋和谐,以下措施不合理的是( )
A.要做到生态良性循环
B.要做到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C.要进一步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D.可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详解】
建设生态城市,要求做到:广泛应用生态学原理规划建设城市,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协调;保护并高效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产业结构合理,实现清洁生产;采用可持续的消费发展模式,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率高;有完善的社会设施和基础设施,生活质量高;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环境质量高;保护和继承文化遗产,尊重居民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性;居民的身心健康,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道德观念;建立完善的、动态的生态调控管理与决策系统.选项中,A、B、C都有利于生态城市的建设,而“先加快工业化进程以促进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保护环境”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因为在生态环境遭到巨大破坏后,人类想再恢复到自然和谐的状态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故选D。
6.下列不属于清洁能源的是( )
A.煤炭 B.太阳能 C.水能 D.风能
【答案】A
【解析】
【分析】
清洁能源,即绿色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
【详解】
A.煤在燃烧时能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不属于清洁能源,A符合题意。
B.C.D.太阳能、水能和风能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并且消耗后可得到恢复补充,属于清洁能源,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题组C 培优拔尖练
1.在2020年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的目标。据图回答:
(1)图1显示,1963-2019年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都逐年______。
(2)图2中,能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生物是______;导致目前碳循环失衡的最主要过程是______(填字母)。
(3)用图2中字母列出等式表示“碳中和”:______。
(4)为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请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
【答案】(1)持续增加
(2) A E
(3)B=A+C+D+E
(4)植树造林;低碳出行等
【解析】
【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不断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维持了生物圈中碳-氧的相对平衡。
(1)
温室效应主要是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大量排放尾气,这些燃料燃烧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进入大气造成的。图1显示 1963-2019 年间,无论全球还是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都持续增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吸收量,已经出现超过生物圈碳中和的趋势,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全球气候变暖。
(2)
在图2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来源于过程有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A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E化石燃料的燃烧;D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绿色植物通过过程B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维持碳—氧平衡。因此,图2中,能维持生物圈碳—氧平衡的生物是植物;导致目前碳循环失衡的最主要过程是E,工厂、汽车等燃烧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远远大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引起温室效应。
(3)
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净零排放,说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大于呼吸作用等各种途径释放出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图中1大气中二氧化碳直接来源于过程有D分解者的分解作用、AC动植物的呼吸作用,E化石燃料的燃烧,所以用图2中字母列出等式表示“碳中和”,即B=A+C+D+E。
(4)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氧又以气体的形式进入大气,这样就使得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称碳-氧平衡。植树造林,可增加二氧化碳吸收;低碳出行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等。
2.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我们称之为酸雨。某校生物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选取了150粒大小均匀的饱满小麦种子进行如下实验:
培养皿
小麦种子数量
种子所处环境
种子发芽率
A组
50粒
定时喷洒清水(pH=7)
置于25℃橱柜中
96%
B组
50粒
定时喷洒pH=5.5的模拟酸雨
置于25℃橱柜中
75%
C组
50粒
定时喷洒pH=4的模拟酸雨
置于25℃橱柜中
0%
请据探究实验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A组和B组以及A组和C组分别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都是______,设置A组的目的是为了______。
(2)若要探究“酸雨酸性的强弱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可选择______两组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3)根据A、B、C三组实验结果,可得出结论:酸雨对小麦种子萌发有______作用,且酸性越强,该作用越大。
(4)此实验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______。
【答案】(1) 酸雨
形成对照
(2)B、C
(3)抑制
(4)环境影响生物
【解析】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解答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1)
对照实验唯一的不同的条件,就是该对照实验的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所以,A组和B组以及A组和C组分别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都是酸雨,设置A组(定时喷洒清水)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对照。
(2)
B与C两组唯一不同的变量是酸雨酸性的强弱,可探究酸雨酸性强弱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所以,若要探究“酸雨酸性的强弱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可选择B、C两组作为一组对照实验。
(3)
比较表中三组种子的萌发率,说明酸雨对小麦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且酸雨酸性越强,影响越大,当酸雨的PH=4时,种子不萌发。
(4)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所以,此实验说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影响生物。
3.废旧电池丢弃到自然界腐烂后,其内的汞、铅、铜等有害物质会渗出造成水质污染。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废旧电池对水质的影响及其防治,选择打过洞的7号废旧电池、满江红、同种生长状况一致的金鱼作为实验材料,开展了以下研究活动,实验方案及数据统计见下表。
项目组别
A
B
C
D
加无污染河水的量(mL)
1000
1000
1000
1000
加7号废旧电池的量(节)
不加
1
2
2
加满江红的量(g)
不加
不加
不加
15
放金鱼的量(条)
10
10
10
10
金鱼存活的平均时间(天)
15
5
3
8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和B两组的实验变量是______,可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2)为探究满江红能否净化被废旧电池污染的水质,则应选择______两组进行对照实验。
(3)该实验中每组放10条金鱼而不是只放1条金鱼的目的是______。
(4)满江红生活在水中,能净化水质,这体现了生物能______环境。
【答案】(1) 有无7号废电池 废电池对金鱼的生活有影响
(2)C、D
(3)避免偶然性,减小实验误差
(4)影响和改变
【解析】
【分析】
当电池没电的时候,就会成为了废电池,乱扔废电池具有一定的危害,废旧电池中的重金属的物质就会逐渐的渗入到水和土壤当中,造成一定的污染,重金属在大自然当中是不能够降解的。
(1)
A和B两组其他条件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B组加入了1节7号废旧电池,因此实验变量是有无7号废电池,通过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A组金鱼的存活时间大于B组金鱼的存活时间,得出实验结论是废电池对金鱼的生活有影响。
(2)
C和D两组控制其他条件都相同,唯一不同的是C组不加满江红,D组加入满江红,变量是满江红,可以探究满江红能否净化被废旧电池污染的水质的问题。
(3)
若是实验中每组只放入1条金鱼,实验结果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导致结果不准确,因此要放入10条金鱼,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
(4)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变和影响环境,满江红生活在水中,能净化水质,这体现了生物能改变和影响环境。
4.酸雨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科学家研究不同pH的酸雨和不同喷淋方式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配制不同pH的等量模拟酸雨,分别采取分次喷淋和一次性喷淋的方式喷淋小白菜幼苗,用超纯水作为对照组(CK),以小白菜的干重作为观测指标。将大棚内的土地分为大小相同的多个小区,每个pH的酸雨喷淋5个小区。测定结果如下图。
(1)根据研究目的,以喷淋方式为实验变量,提一个研究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每个pH的酸雨喷淋5个小区,在实验设计中属于设置________。
(3)比较不同喷淋方式对小白菜生长的影响,应保证除喷淋方式外,其他条件均__________;根据图示,采用____________方式对小白菜生长比较不利。
(4)本实验结论揭示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是:酸雨pH越________,单次喷淋量越大,小白菜干重降低越明显。
【答案】(1)酸雨的不同喷淋方式对小白菜生长有影响吗
(2)重复实验
(3) 相同且适宜 一次性喷淋
(4)小
【解析】
【分析】
(1)酸雨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硫氧化物或氮氧化物,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后,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溶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预防酸雨主要是要减少烧煤、石油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工厂应采取的措施包括采用烟气脱硫装置等净化装置、提高煤炭燃烧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并做好回收和利用这些污染物(如二氧化硫)的工作。
(2)探究过程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3)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单因子变量原则: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某一实验变量,观察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整个实验过程中除了欲处理的实验变量外,其他实验条件要求前后一致。②科学性原则:所谓科学性原则,是指实验的原理要符合科学原理,实验结果的预期要有科学依据,实验的各个环节不能偏离生物学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以及其他学科领域的基本原则。③可重复性原则:一次实验的结果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只有经过多次反复的实验都得到相同的实验结果,才可以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
(1)
根据“配制不同pH的等量模拟酸雨,分别采取分次喷淋和一次性喷淋的方式喷淋小白菜幼苗”,结合题图,可知所研究的问题是酸雨的不同喷淋方式对小白菜生长有影响吗?
(2)
据柱状图可见:同一喷淋方式时,酸雨的pH越低,小白菜干重降低越明显。每个pH的酸雨喷洒5个小区,属于重复试验,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准确。
(3)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所以为保证变量唯一,比较不同喷淋方式对小白菜的影响,应保证除喷淋方式外,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据柱状图可见:采用一次性喷淋的小白菜的干重普遍低于同组的小白菜,故该方式对小白菜生长比较不利。
(4)
据柱状图可见:酸雨pH越小,单次喷淋量越大,小白菜干重降低越明显。由此给我们的生活启示是要控制酸雨的排放,减少对植物的危害。
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激素调节精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节 激素调节精品课后练习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64《激素调节》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64《激素调节》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8页, 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第二节 血流的管道──血管优秀当堂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血流的管道血管》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2《血流的管道血管》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精品课时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人教版 (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一节 流动的组织──血液精品课时练习,文件包含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流动的组织血液》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41《流动的组织血液》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