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配套练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742069/0-1692666369837/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配套练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742069/0-1692666369876/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配套练习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742069/0-1692666369907/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配套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配套练习,共13页。
【2024一轮】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断句与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唯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瑀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礼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直五钱,其尤贱处,计斗直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安得不喜?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薄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节选自《贞观政要·务农》)
文本二: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选编自吴兢《唐太宗吞蝗》)
【对点练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B.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C.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D.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对点练习】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欲不夺农时”与“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两句中的“夺”含义相同。
B.阴阳家,原指战国时期提倡阴阳五行说的学派,文中指以择日、占星、风水等为业的人。
C.“农时甚要”与“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要”含义不同。
D.兆庶,古称天子之民,后泛指百姓,类似的称谓还有黔首、生民、黎庶、苍生、黎元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皇帝认为守住国本就应该施政以简,不能屡兴兵戈土木,强调为人君必须深加克制、节欲抑情。
B.太宗皇帝善纳雅言。王珪认为做事始易终难,君主安民宁国的举措应该慎始敬终,太宗对此十分赞同。
C.太宗皇帝重视民生。蝗灾肆虐,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他甘愿冒着感染疾病的风险吞食蝗虫,代民受过。
D.太宗皇帝认为要让百姓富裕,一方面需要薄徭省赋,发展农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
(2)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14.太宗皇帝反驳萧瑀奏言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之所以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君无为则人乐”与“君多欲则人苦”两句句式相同,句意各自完整,两句中间皆不可断开,据此排除BC;“抑情”与“损欲”结构相同,“抑情损欲”是“朕”的宾语,应与“克己自励”断开,排除D。故选A。
11.A【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A.“含义相同”错。第一个“夺”是“耽误”。句意:不耽误农作物的播种时节。第二个“夺”是“改变”。句意:男子汉的志向却不可改变。故选A。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要让百姓富裕……另一方面则要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错误。结合原文“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可知,“教化百姓,使他们守礼谦让”不是让百姓富裕,而是让百姓尊贵的方法。故选D。
13.(1)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
(2)现在(我)减少徭役赋税,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吉:吉祥。追兵:增加兵卒。备:齐备。仪注:礼节。(2)徭赋:徭役赋税。比屋:借指百姓,这里可译作“他们”。恣:顺应。耕稼:种植庄稼。
14.①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②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结合原文“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礼义,欲求福佑,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可知,太宗认为吉凶取决于人的行为,不必拘泥于阴阳之说;农时很重要,不能耽误。
参考译文:
文本一: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奉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致力于根本。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假若经常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耽误农时,能办得到吗?”大臣王珪说:“从前秦始皇、汉武帝,对外大肆征战,对内崇尚奢侈的宫室,人力已经用尽,灾祸于是发生。他们难道就不想安定百姓吗?只是没有使用安定百姓的正确方法。隋代灭亡的教训距今不远,陛下亲身经历过隋朝的弊病,知道用来改变它的办法。但是(这)在开始容易,完成它却实在困难。我真希望陛下自始至终都能小心谨慎,从而善始善终,才能尽善尽美。”太宗说:“你讲得很对。安定百姓和国家,关键在于君主。君主能与民休息,百姓就欢乐;君主多私欲,百姓就痛苦。这就是我不敢任情纵欲,而不断克制告诫自己的原因。”
贞观五年,主管大臣上书说:“皇太子即将举行加冠礼,在二月里举行才吉祥,请陛下增加兵卫仪仗的规模,使礼节齐备。”太宗说:“如今百姓春耕刚开始,这样做怕要妨碍农事,下令改在十月举行吧。”太子少保萧瑀上奏说:“按照阴阳家的推算,在二月里举行最好。”太宗说:“阴阳讲究禁忌,我从不信那一套,如果一举一动都必须依照阴阳家的话去办,不考虑道德和礼义,而想求得福佑吉祥,怎么可能呢?如果所做的都遵照正道,自然会万事吉祥。并且,吉凶取决于人,怎能听信阴阳禁忌呢?农时很要紧,不能耽误片刻。”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因为天下米价大都一斗值五个钱,更便宜的,一斗只值三个钱,于是对侍臣说:“国家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生命,如果粮食不丰收,百姓就不再为国家所有了。既然粮食对国计民生关系如此重大,我又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怎会不高兴呢?只希望能够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造福于民。我常常想赏赐天下百姓,使他们都富裕尊贵。现在(我)减少徭役赋税,不占用他们农耕的时间,使他们能够顺应天时,把庄稼种好,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富裕。我还重视推行礼仪谦让的风气,让乡间的百姓,年轻的尊敬年长的,妻子尊敬丈夫,其实这就是使他们尊贵。只要天下都能这样,我即使不听音乐,不打猎,也乐在其中了。”
文本二:
贞观二年,京城大旱,蝗虫成灾。唐太宗亲自到田野去看稻谷,看见蝗虫(猖獗),就捡起了几只并骂道:“百姓视稻谷为生命,你却把谷子吃了,你是在危害百姓啊。如果说老百姓有罪过,那么责任也只在于国君一人,如果你真的有灵性,就应当只啃噬我的心脏,不要危害百姓。”说完就要把蝗虫吃掉,左右的臣子大惊,连忙制止说:“吃了恐怕要生病,万万不可。”唐太宗说:“我希望把灾祸转移到我身上,还怕什么疾病呢?”于是一口将蝗虫吞下。从此,蝗虫不再成灾。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皇太子即位,诏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先朝妖佞之臣,放斥殆尽。冬十月,召致仕南京兵部尚书王恕为吏部尚书。时恕负重望,其居冢宰,铨政多厘正焉。十一月,大学士万安罢。先是,安结万贵妃兄弟,进奸僧继晓以固其宠。上在东宫,稔闻其恶。已而科道交章论之,遂命罢去。元年春正月,召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为左都御史,文升陛见,赐大红织金衣一袭。盖上在东宫时,素知其名故也。文升感殊遇,自奋励,知无不言。二月,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文升厉色曰:“新天子当知稼穑艰难,岂宜以此渎乱宸聪!”即斥去。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 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上命搜广家,得纳贿簿籍,中言“某送黄米几百石”,“某送白米几千石”。上曰:“广食几何,而多若是?”左右曰:“黄米,金也。白米,银也。”上怒,籍没之。十五年正月,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先是,大夏在广东、西,一岁再求去,皆不许。十八年正月,上召刘大夏、戴珊面议政事。议毕,上各手白金一锭赐之,曰:“小佐尔廉。”且属“无廷谢,恐他人或觖望。”五月,帝不豫。庚寅,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上曰:“东宫聪明,但年幼,好逸乐,诸先生须辅之以正道,俾为令主。”健等皆叩首曰:“臣等敢不尽力。”翼日,上崩。
谷应泰【注】曰:世岂有无小人之日哉?人君进贤退不肖之间,安危倚伏不可不审也。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二》,有删改)
【注】①谷应泰(1620~1690):清初学者,所著有《明史纪事本末》等。
【对点练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
B.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
C.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
D.马文升条时政十五事/上嘉/纳之/悉施行/十年二月/上屡游后苑/侍讲王鏊侍经筵/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上悟/纳之/
【对点练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年,文中指帝王改元的第一年。古代新君即位的第二年,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B.“文升感殊遇”与“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庖丁解牛》)两句中的“遇”含义不同。
C.“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与“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句中的“受”含义相同。
D.“翼日”与《促织》中的“翼日进宰”中的“翼”含义相同,“翼”是通假字,通“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孝宗果断驱逐奸佞,即位后,他虽然大赦天下,但并没有放过先朝那些罪大恶极的奸臣,将他们几乎全都放逐、斥退。
B.明孝宗能够人尽其才,任用有威望的王恕做吏部尚书,任用敢于直谏的马文升做左都御史,任用善于讽谏的王鳌做侍讲。
C.明孝宗重视国家安全,器重刘大夏,刘大夏一年之中两次请求从两广总督上离任,都没有被准许,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
D.明孝宗善于改正过错,听到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猎之事,能够醒悟;宠信宦官李广,至其权倾朝野,最终赐给了他毒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上耕籍田毕,宴群臣,教坊以杂伎承应,或出亵语。
(2)大夏素以安内攘外为己任,命下,人心翕服。
【参考答案】
10.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弘治十年二月,皇帝多次在宫中后花园游玩,侍讲王鳌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十五事”是“时政”的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纳”是“上嘉”的谓语,中间不可断开,同时“文王不敢盘于游畋”是“讲”的宾语,“讲文王不敢盘于游畋”中间也不可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11.C【解析】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C.“‘受’含义相同”错误。文中“召大学士刘健等受顾命”的“受”指接受,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受”是指蒙受,遭受;二者含义不同。故选C。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最终赐给了他毒酒”错误,原文为“太监李广有罪自杀。广以左道见宠任,权倾中外。会幼公主痘殇,太皇太后归罪于广。广惧,饮鸩死”,可见,李广之死,是因为公主夭折而太皇太后归罪于他,他感到恐惧,自己喝了毒酒。故选D。
13.(1)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
(2)刘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毕”,完毕;“宴”,宴请;“承应”,表演侍奉;“亵”,污秽。(2)“素”,向来;“攘外”,排除外患;“下”,下达;“翕服”,顺服,悦服。
参考译文:
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九月壬寅日,皇太子继承皇位,下诏大赦天下,将第二年改为弘治元年。过去朝廷中邪恶奸佞的臣子,几乎全被放逐斥退。冬十月,(皇帝)召见退休的南京兵部尚书王恕让他担任吏部尚书。当时王恕很有威望,他担任吏部尚书,考核选任官吏的制度多有改革。十一月,大学士万安被罢免。在此之前,大学士万安结交万贵妃的兄弟,推荐奸僧继晓来巩固自己受宠的地位。皇帝在做太子时,熟知他的恶行。不久科道衙门纷纷上奏章弹劾他,于是下令罢免使他离开。弘治元年春正月,皇帝召见南京兵部尚书马文升让他担任左都御史,马文升谒见皇帝,(皇帝)赏赐他一套大红织金衣。这大概是皇帝做太子的时候,平素知道他的名声的缘故。马文升感激皇帝的特殊恩遇,自己奋发振作,只要是知道的就没有不说的。二月,皇帝耕种籍田完毕,宴请群臣,教坊用杂伎表演侍奉,有人说出污秽的语言。马文升表情严肃地说:“新天子应当知晓农业劳动的艰难,怎么可以用这些话亵渎迷惑皇帝的心思呢!”立即斥退他们。马文升分条陈述十五件政事,皇帝高兴地采纳了这些建议,全部实施推行。弘治十年二月,皇帝多次在宫中后花园游玩,侍讲王鳌担任御前讲席,讲周文王不敢沉溺于游玩田猎的事。皇上醒悟,采纳他的劝谏。弘治十一年冬十月,太监李广有罪自杀了。李广凭借旁门邪道受到宠幸任用,权势压倒朝廷内外。正赶上年幼的公主因为水痘夭折,太皇太后归罪于李广。李广恐惧,饮毒酒而死。皇上下令搜查李广的家,搜出他受贿的账本,上面记载“某某送黄米几百石”,“某某送白米几千石”。皇上说:“李广能吃多少,收受了如此多的米?”身边的人说:“黄米,是黄金。白米,是白银。”皇上大怒,登记并没收了他的家产。弘治十五年正月,(皇帝)召见两广总督刘大夏让他担任兵部尚书。刘大夏向来把安定国家、排除外患作为自己的责任,皇命下达,人心悦服。在此之前,刘大夏在广东、广西任上,一年中两次请求离任,都没有被批准。弘治十八年正月,皇上召刘大夏、戴珊当面议论政事。讨论完毕,皇上各拿一锭白银赐给二人,说:“稍微补贴一下你们过于清廉的生活。”并且嘱咐他们“不必在朝廷谢恩,恐怕他人会心怀不满。”五月,皇帝生病。庚寅这天,召见大学士刘健等人接受临终遗命。皇帝说:“太子聪明,只是年纪幼小,喜好安逸享乐,各位先生一定要用正道辅佐他,让他做贤德的君主。”刘健等人都叩头说:“臣等怎敢不尽全力。”第二天,皇帝去世。
谷应泰说:世上难道有没有小人的时候吗?君主任用贤人斥退小人之间,关系到国家的安危不能不审慎啊。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文本二:
赵轨,河南洛阳人也。父肃,魏廷尉卿。周蔡王引为记室。迁卫州治中。高祖①受禅,转齐州别驾,有能名。在州四年,考绩连最。征轨入朝。时卫王爽②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
公孙景茂字元蔚,河间阜城人也。开皇初,诏征入朝,拜汝南太守。郡废,转曹州司马。俄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开皇十六年,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入,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人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事,上优诏听之。大业初卒官。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敬肃字弘俭,河东蒲坂人也。少以贞介知名,释褐州主簿。炀帝嗣位,迁颍川郡丞。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当涂用事,其邑在颍川,每有书属肃。肃未尝开封,辄令使者持去。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由是述衔之。八年,朝于涿郡,帝以其年老,有治名,将擢为太守者数矣,辄为述所毁,不行。
刘旷,不知何许人也。性谨厚,每以诚恕应物。开皇初,为平乡令,单骑之官。人有诤讼者,辄丁宁晓以义理,不加绳劾,各自引咎而去。所得俸禄,赈施穷乏。百姓感其德化,更相笃励,曰:“有君如此,何得为非!”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及去官吏人无少长号泣于路将送数百里不绝。
(节选自《隋书·循吏传》)
【注】①高祖:隋文帝杨坚。②卫王爽:隋文帝杨坚异母弟杨爽。
【对点练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及A去B官C吏D人E无F少G长H号I泣J于K路L将M送N数O百P里Q不R绝
【对点练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奉法循理之吏”的“循”是遵循的意思,与《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奉事循公姥”的“循”字含义不同。
B.别驾,官名。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吏。因出巡时不与刺史同车,别乘一车,故名。
C.“上优诏听之”的“听”是听从的意思,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含义相同。
D.“每以诚恕应物”的“物”是别人的意思,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善万物之得时”的“物”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卫王杨爽在夜间行走,其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踩坏了庄稼。于是,赵轨停下来等到天明,在赔偿百姓的损失之后才离开。
B.公孙景茂先后在多地任职。等到其去世时,前来奔丧的官吏和百姓有数千人,一些没有赶上葬礼的就望坟哭泣,随地祭祀后离开。
C.敬肃在担任颍川郡丞时得罪了宇文述,所以宇文述对其怀恨在心。后隋炀帝多次准备提拔敬肃担任太守,宇文述总是诋毁敬肃。
D.监狱都长满了杂草,官署厅堂可用来张设罗网捕捉鸟兽,这些都能够反映出在刘旷的治理下,平乡的社会风气发生了良好的变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2)述宾客有放纵者,以法绳之,无所宽贷。
14.较之司马迁,《隋书·循吏传》的作者为循吏增加了哪些内涵?请简要概括。(3分)
【参考答案】
10.CHL【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等到刘旷离职,官吏百姓不论老少,在道路旁号啕大哭,送行的队伍绵延几百里。“及去官”为句首状语,应在其后断开;“号泣于路”与“将送数百里不绝”说的是两个方面,中间应该断开;“吏人无少长”作“号泣于路”的主语,且为定语后置,可断开。故选CHL。
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A.“‘循’字含义不同”错误。两句中的“循”字含义相同,都是依照,遵循的意思。句意:奉行法律遵循事理的官吏。/一切行事都顺着婆婆的意思。B.正确。C.正确。都是听从、接受的意思。句意:皇上特下诏书批准。/应许我微不足道的心愿。D.正确。前一个“物”指人,意为别人;后一个“物”指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物体。句意:总是以诚实仁爱待人。/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好时节。故选A。
12.A【解析】本题考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卫王杨爽在夜间行走,其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错误。在夜间行走的是赵轨,是赵轨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农田中。故选A。
13.(1)(公孙景茂)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买牛犊、鸡、猪等,分给孤儿和病弱无法生活的人。(2)对宇文述的放任不受约束的宾客,敬肃用法律制裁他们,没有宽恕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1) “悉”,全部;“秩俸”,俸禄,俸薪;“存”,生存,生活;“……者”,……的人。(2)“绳”,制裁;“无所”,没有;“宽贷”,宽恕;“述宾客有放纵者”,定语后置。
14.①为官重在教化疏导;
②为官心系百姓疾苦;
③为官深受百姓爱戴。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文本一可知,司马迁指出循吏的内涵有三,分别为:“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回答本题,需要在此基础上审视文本二中循吏还有其他什么内涵特点。
由“在州四年,考绩连最。征轨入朝。时卫王爽为原州总管,上见爽年少,以轨所在有声,授原州总管司马。在道夜行,其左右马逸入田中,暴人禾。轨驻马待明,访禾主酬直而去。原州人吏闻之,莫不改操”可知:为官重在教化疏导;
由“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可知:为官心系百姓疾苦;
由“在职七年,风教大洽,狱中无系囚,争讼绝息,囹圄尽皆生草,庭可张罗。及去官,吏人无少长,号泣于路,将送数百里不绝”可知:为官深受百姓爱戴。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奉行法律遵循事理的官吏,不自夸功劳自称贤能,百姓对他们没有什么称誉,他们也没有什么错误行为。写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文本二:
赵轨,是河南洛阳人。父亲赵肃,担任魏国的廷尉卿。周蔡王请他做记室。升任卫州治中。高祖登基,赵轨改任齐州别驾,有能干的名声。赵轨在齐州四年,政绩连年第一。朝廷征赵轨入朝。当时卫王杨爽担任原州总管,皇上嫌他年轻,因为赵轨的政声很好,就授其为原州总管司马。半夜走在路上,赵轨手下人的马脱缰跑入稻田中,踩坏了农民的禾苗。赵轨停下马等到天亮,寻找禾苗的主人按其价值赔偿而去。原州的官吏听说了这件事,没有不改变节操的。
公孙景茂字元蔚,是河间阜城人。开皇初年,下诏征召公孙景茂入朝,授汝南太守。汝南郡被废弃,公孙景茂改任曹州司马。不久升任息州刺史,法令稳妥,德教广为推行。开皇十六年,改任道州刺史。(公孙景茂)把自己的俸禄全部拿来买牛犊、鸡、猪等,分给孤儿和病弱无法生活的人。公孙景茂喜欢一个人骑着马巡察民情,到了百姓门口就进入家中,看看百姓的家产。有持家很好的,在集会时就表扬称赞。如有过错,就当即教诲,但不宣扬。因此人人谦让,互通有无,男子相互帮忙耕种,妇女一起纺丝绩麻。大村几百户,像是一家人。随后公孙景茂请求辞官,皇上特下诏书批准。大业初年死于官任。去世的那天,各个州郡赶来奔丧的官吏百姓有数千人,有的没赶上葬礼,都望坟痛哭,随地祭祀而去。
敬肃字弘俭,是河东蒲坂人。从小因为方正耿介闻名,初仕州主簿。隋炀帝继位,升任颍川郡丞。当时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执政当权,他的封邑在颍川,经常有书信嘱咐敬肃。敬肃不曾开封,就命令使者拿回去。对宇文述的放任不受约束的宾客,敬肃用法律制裁他们,没有宽恕的。因此宇文述怀恨在心。八年,在涿郡朝见皇帝,皇帝因为他年事已高,而且为政有好名声,多次准备提升为太守,总是受宇文述诽谤,没有成功。
刘旷,不知是什么地方人。生性谨慎笃厚,总是以诚实仁爱待人。开皇初年,任平乡令,一个人骑着马上任。百姓中有诉讼的,就再三晓以大义,不施行惩罚,这些人各自悔过而去。刘旷所领取的俸禄,都救济布施给穷困的人。百姓被他的德化感动,互相劝勉说:“有这样的县令,哪能胡作非为呢?”在任七年,风气大变,牢狱中没有囚犯,诉讼争斗绝迹,监狱都长满了草,官署厅堂可用来张设罗网捕捉鸟兽。等到刘旷离职,官吏百姓不论老少,在道路旁号啕大哭,送行的队伍绵延几百里。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希怿字伯和,燕王八世孙。登淳熙十四年进士第。赵汝愚帅福建,希怿为属吏,尝言: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取古今官著惠爱者缉为一编,曰:“是吾师矣。”汝愚嘉之,荐于宪辛弃疾。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弃疾亦荐其能。汝愚当国,调江东运司干办。
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改太平州通判。先是盗黥而逃者,捕得处死。希怿言:“强盗特贷命而辄逃者斩,今黥罪致死,非法之平也。”自是皆减死论。
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幕属力止之,不听,曰:“希怿不出,饥民终不得食,且召乱矣。”遂行发粟赈给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寇郴阳,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未几,李元砺寇郴,陈廷佐寇南安,复诱罗世传与合,劫掠至龙泉。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功未竟,移知平江府,其后世传果缚元砺以献,廷佐势孤,亦降。
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已而乞祠,迁端明殿学士,换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致仕。嘉定五年卒,年五十八,赠少保,封成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希怿传》,有删改)
【对点练习】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遂A行B发C粟D赈E给F禽G首H谋I者J治K之L其M党N遂O散
【对点练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汝愚嘉之”的“嘉”是赞美,赞许的意思,与《师说》中“余嘉其能行古道”的“嘉”字含义相同。
B.黥,又称墨刑,是在罪人面上或额头上刺字,再染上墨,作为受刑人的标志。《水浒传》中的林冲曾经受过此刑。
C.“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的“俾”是让、使的意思,与《促织》中“又嘱学使俾入邑庠”的“俾”字含义不同。
D.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宋代对于官吏致仕的条件有着严格的规定,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汝愚非常赏识赵希怿,把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对赵希怿的办事能力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B.赵希怿的同事因受韩侂胄的牵连,各个部门都不敢推荐,赵希怿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
C.赵希怿任江西茶盐提举时,一些恶少聚众抢劫,赵欲亲自审理,幕僚极力劝阻,但他毅然照自己的想法做。
D.赵希怿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最终贼人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来投降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弃疾尚气,僚吏不敢与可否,希怿独尽言无所避。
(2)奸民潜通贼,阴济以粮。希怿捕治之,贼乏食,乃去。
14.赵希怿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处昆弟。”他是这么做的吗?请举例回答。(3分)
【参考答案】
10.BFL【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动身,发粮赈济饥民,并抓住主谋将其治罪,党羽于是散去。“遂行”中“遂”是副词,意为“于是,就”;“行”作谓语,结构完整,在“行”后断开。“发粟赈给”与“禽首谋者治之”是希怿赈饥、治乱的两个举措,之后才使得“其党遂散”,因此在“给”后断开。“禽首谋者治之”中,“禽”与“治”作谓语,“之”指“首谋者”,作宾语,结构完整,在“之”后断开。故选BFL。
11.C【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C.“‘俾’字含义不同”错误,“俾”字含义相同,都是“让、使”。句意:让他引诱罗世传杀了李元砺来赎自己的罪。/又嘱咐提学让他进入县学。故选C。
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任职平江府时,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错,原文“升本路帅兼漕事……有何光世者,能知贼动息,希怿授光世计,俾诱世传诛元砺以自赎”,可见“授计何光世引诱罗世传诛杀李元砺以赎罪”是在“升本路帅兼漕事”时。故选D。
13.(1)辛弃疾爱意气用事,僚吏们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赵希怿敢直言且无所避忌。
(2)奸民暗中串通贼寇,私下用粮食接应他。赵希怿抓住奸民后并加以处治,贼人缺粮,于是就离开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气”,意气用事;“与”,动词,此处可译为表明;“独”,只有。(2)“潜”,暗中;“阴济以粮”,状语后置;“乃”,于是。
14.(1)治人:①体恤下属,属县官员苦于赋税繁重,替其补足税额;②知人善任,挺身举荐受韩侂胄牵连的同事。(2)治政:①依法办事,强调法律的公平,依法处理犯有黥罪而逃跑的强盗。②任江西茶盐提举,亲自审理恶少聚众抢劫案,擒首犯惩治,余众散走。(3)爱民:①关心爱护百姓,发粮赈济饥民;②任太平州知州时,为恢复民力,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1)治人:根据“属邑候官苦税重,每不登额,希怿稽核公帑羡钱以足之”,可得出:体恤下属,属县官员苦于赋税繁重,替其补足税额;根据“同寅有坐侂胄党者,诸司莫敢荐,希怿贤其人,请以荐己者荐之”可得出:知人善任,挺身举荐受韩侂胄牵连的同事。
(2)治政:根据“改太平州通判……希怿言……自是皆减死论”可得出:依法办事,强调法律的公平,依法处理犯有黥罪而逃跑的强盗。根据“迁江西茶盐提举。岁饥,恶少聚劫,希怿将自临按……禽首谋者治之,其党遂散”可得出:任江西茶盐提举,亲自审理恶少聚众抢劫案,擒首犯惩治,余众散走。
(3)爱民:根据“发粟赈给”可得出:关心爱护百姓,发粮赈济饥民;根据“移知太平州,希怿为倅日,习知其民利病,遂损折帛价,减榷酤额,以苏民力”可得出:任太平州知州时,为恢复民力,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
参考译文:
希怿字伯和,是燕王八世孙。考中淳熙十四年进士。赵汝愚任福建统帅,赵希怿做他的属官,曾说:治人如修身,治政如理家,爱民如同对待兄弟。取喜爱的古今官方著作辑为一编,说:“这是我的老师。”赵汝愚赞赏他,推荐给上司辛弃疾。辛弃疾爱意气用事,僚吏们不敢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有赵希怿敢直言且无所避忌。属县候官苦于赋税繁重,常常达不到规定的数额,赵希怿核计公库余钱代他交足。辛弃疾也推荐他的办事能力。赵汝愚掌权,调赵希怿任江东运司干办。
同僚中有人因是韩侂胄的党羽而获罪,各部门没人敢举荐他,赵希怿认为那人贤能,请求举荐自己的人举荐他。改任太平州通判。在此之前,处以黥刑的强盗逃跑,被抓住处死。赵希怿说:“强盗中只有免于死罪而逃跑的斩首,现在因为黥罪而处死,不是公平的法律。”从此全部免除处死。
升江西茶盐提举。年中闹饥荒,品行恶劣的年轻人聚众抢劫,赵希怿将要亲临审察,幕僚极力阻止他,他不听从,说:“我赵希怿不去,饥民最终得不到粮食,并且会招来祸乱。”于是动身,发粮赈济饥民,并抓住主谋将其治罪,党羽于是散去。升本路帅兼漕事。黑风峒罗世传侵犯郴阳,奸民暗中串通贼寇,私下用粮食接应他。赵希怿抓住奸民后并加以处治,贼人缺粮,于是就离开了。不久,李元砺侵犯郴阳,陈廷佐侵犯南安,又诱使罗世传与他们会合,抢劫掠夺到龙泉。有个叫何光世的人,能知道贼寇的行踪,赵希怿教授何光世计策,让他引诱罗世传杀了李元砺来赎自己的罪。功未成,赵希怿改任平江府知府,之后罗世传果然捆绑李元砺来进献,陈廷佐势单力孤,也投降了。
改任太平州知州,赵希怿为副职时,熟知那里百姓的利害,于是减少折帛价,减少专卖酒的数目,来恢复民力。不久请求授祠禄官,升端明殿学士,换任昭信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退休。嘉定五年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少保,封为成国公。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题03 文言断句专练(1)-2022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阅读断句宝鉴(学生版),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用斜线,用斜线,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试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文阅读方法)配套练习,共13页。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语文部编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专题(文言实词)配套练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孔子和吕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