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1页
    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2页
    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3页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共13页。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营口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17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①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②,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③,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④不得黔⑤。彼二圣一贤⑥者,岂不知自安佚⑦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⑧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闻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节选自韩愈《争臣论》②)
    【注释】④闵:同“悯”,忧虑。②乂(yì):治理。③孜孜(zī)矻矻(kū):勤谨不已的样子。④突:烟囱。⑤黔:黑。⑥二圣:指夏禹和孔子。一贤:指墨翟。⑦佚:安乐,安逸。⑧阳子:即阳城,任谏官五年。⑨《争臣论》:争,读zhèng,后作“诤”。争臣,是指向君主直言进谏的大臣。韩愈写此文对阳子进行讽喻。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或异二者之为( )
    (3)死而后已( ) (4)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
    1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若 果 贤 则 固 畏 天 命 而 闵 人 穷 也 恶 得 以 自 暇 速 乎 哉
    12. 乙文中说“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甲文中哪两句话阐述了同样的思想?(用文中原句回答)
    13. 甲文中范仲淹认为“古仁人”与课文中的“迁客骚人”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乙文中韩愈为什么认为阳子不贤?
    辽宁省营口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16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掎(jǐ):牵制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小信未孚( )
    (3)乃敕各持一把茅( )
    (4)以火攻,拔之(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1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 尔 势 成 通 率 诸 军 同 时 俱 攻
    12. 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3. 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辽宁省营口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16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枹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3)故莫能知( ) (4)余是以记之(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1. 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12. 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9. ①. 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 ②. 颠倒,错乱。 ③. 没有,不 ④. 因此
    10. (1)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11.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2. 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
    文言文阅读
    辽宁省营口市2023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17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闵①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乂②,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孜孜矻矻③,死而后已。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④不得黔⑤。彼二圣一贤⑥者,岂不知自安佚⑦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且阳子⑧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闻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节选自韩愈《争臣论》②)
    【注释】④闵:同“悯”,忧虑。②乂(yì):治理。③孜孜(zī)矻矻(kū):勤谨不已的样子。④突:烟囱。⑤黔:黑。⑥二圣:指夏禹和孔子。一贤:指墨翟。⑦佚:安乐,安逸。⑧阳子:即阳城,任谏官五年。⑨《争臣论》:争,读zhèng,后作“诤”。争臣,是指向君主直言进谏的大臣。韩愈写此文对阳子进行讽喻。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2)或异二者之为( )
    (3)死而后已( ) (4)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2)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
    1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若 果 贤 则 固 畏 天 命 而 闵 人 穷 也 恶 得 以 自 暇 速 乎 哉
    12. 乙文中说“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甲文中哪两句话阐述了同样的思想?(用文中原句回答)
    13. 甲文中范仲淹认为“古仁人”与课文中的“迁客骚人”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乙文中韩愈为什么认为阳子不贤?
    【答案】9. ①. 探求 ②. 或许 ③. 停止 ④. 实在,确实
    10. (1)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
    (2)听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后身体才能安全
    11. 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12.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3. 第一问:“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是“以物喜,以己悲”。
    第二问:阳子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
    【解析】
    【9题详解】
    题考查文言词义。
    (1)句意: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2)句意: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或,或许。
    (3)句意:到死才停止。已,停止。
    (4)句意: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啊。诚,实在,确实。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1)是,这样。进,在朝廷做官。退,不在朝廷做官。亦,也。(2)听,听清。明,看明。得,得以。安,安全。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停顿。根据句意“如果确实是贤人,本当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怜悯百姓的穷困。怎么能够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呢”可知,答案为: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
    【12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乙文“自古圣人、贤士”“得其道,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的意思是“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这两句话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和济世思想。
    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为: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就为百姓担忧;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意为: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两句话同样体现了一种家国情怀和济世思想。
    【13题详解】
    考查筛选信息。
    第一问:根据甲文中的“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得:“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迁客骚人”则是“以物喜,以己悲”。
    第二问:根据乙文中的“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闻人穷也恶得以自暇逸乎哉”可知,韩愈认为阳子不贤的原因是阳子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就为百姓担忧;处在荒远的江湖中(被贬),则替君主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处在偏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自古以来的圣人贤士,都不是追求名望任用的。他们哀怜世道不太平,人民得不到治理;懂得圣人的道德学说之后,不敢独自修养身心保持个人的节操,一定要使天下民众都受到救济。勤谨不已,到死才停止。所以大禹治理洪水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也不进去看一下,孔子周游列国时连坐席也来不及坐暖就又出门了,而墨翟从不安居一地以至所灶上烟囱不及熏黑就离家了。那两位圣人和一位贤人,难道不懂得自己过安逸生活的快乐吗?实在是敬畏上天的旨意、怜悯人民的困窘啊。上天将圣贤的德才和能力授予这些人,哪里只是让他们自己有余就算了,实在是想通过他们来补充别人的不足啊。耳目对人来说,耳管听,眼管看,听清是非,看明安危,然后身体才能安全。圣人贤人,是世人的耳目;世人,是圣贤的身体。再说阳先生要不是贤人,那就应该被贤人所遣使来侍奉他的君主;如果确实是贤人,本当敬畏上天的意旨,而怜悯百姓的穷困。怎么能够只顾自己的闲适安逸呢?

    辽宁省营口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16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闰月,逊将进攻汉军,诸将并曰:“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守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已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逊曰:“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①角此寇,正在今日。”乃先攻一营,不利,诸将皆曰:“空杀兵耳!”逊曰:“吾已晓破之之术。”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掎(jǐ):牵制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鄙( )
    (2)小信未孚( )
    (3)乃敕各持一把茅( )
    (4)以火攻,拔之(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11.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一 尔 势 成 通 率 诸 军 同 时 俱 攻
    12. 诸将认为“攻备当在初……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却认为“掎角此寇,正在今日”,陆逊如此判断依据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13. 甲、乙两文主要通过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甲文中的曹刿和乙文中的陆逊在指挥作战方面有哪些共同点?
    【答案】9. ①. 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②. 使信服 ③. 命令 ④. 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10. (1)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2)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
    11. 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12. 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
    13. 语言描写(对话)。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鄙:浅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2)句意: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孚:使信服;
    (3)句意: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敕:命令;
    (4)句意:用火攻攻破他。拔:攻克、攻取(攻占、攻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狱:诉讼事件;虽:虽然;察:明察;情:诚,诚实,这里指诚心;
    (2)疲:疲惫;意:心情、神情;沮:沮丧;复:再、又。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顷刻之间火势形成,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

    “一尔势成”点明“通率诸军/同时俱攻”的时机;“通率诸军”“同时俱攻”为顺承关系,在中间应断一处;
    故断为: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乙】文“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陆逊从刘备的性格入手分析,认为刘备狡猾,在刘备的军队刚集结时,刘备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进攻,而如今刘备驻军时间久了,却没有占到便宜,将士疲惫,心情沮丧,无计可施了,所以判断攻击的时间就是今天;可用原文“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回答。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根据【甲】文第三段“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写曹刿认识到勇气对于作战的重要性,在“齐人三鼓”后选择击鼓进进攻;在齐军撤退后,没有立即追击,担心齐国作为大国会有埋伏,看到齐军“辙乱、旗靡”后追击;可见曹刿讲究战略战术,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根据【乙】文“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可知,运用了语言描写,陆逊从刘备的性格入手分析,认为刘备狡猾,在刘备的军队刚集结时,刘备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进攻,而如今刘备驻军时间久了,却没有占到便宜,将士疲惫,心情沮丧,无计可施了,所以判断攻击的时间就是今天;可知陆逊准确把握敌我双方的形势(知己知彼),做出正确的判断;掌握战机,果断行动(当机立断);
    根据“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斩张南、冯习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馀营。汉将杜路、刘宁等穷逼请降”可知,陆逊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在火势形成后,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取得胜利;可见陆逊讲究战略战术;据此总结概括即可。
    【点睛】【甲】文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使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诉讼事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诚心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向下看,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乙】文参考译文:
    闰月陆逊想要攻打汉军。众将领都说:“攻打刘备应在开始时,如今竟让他深入五六百里,相互对峙已有七八月,他的各要害都防守严密,攻打他必定没有好处。”陆逊说:“刘备是个狡猾的敌人,经历的事很多,他的军队刚集结时,(他)考虑周密用心专一,不能触犯(他)。现在(他)驻军长久,没有占到我们的便宜,将士疲惫,心情(神情)沮丧,再也无计可施,夹击这个敌人,就是今日。”于是先攻打一个营寨,没有取胜。众将领都说:“(这)是白白让士兵送死罢了。”陆逊说:“我已经知道攻破他们的办法。”于是就命令士兵各拿一把茅草,用火攻攻破他。顷刻之间火势形成,陆逊率领各路军队同时进攻,杀死了张南、冯习等将领,攻破蜀军四十多个营寨。刘备的将领杜路、刘宁等人走投无路,请求投降。

    辽宁省营口市2021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16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枹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9.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
    (3)故莫能知( ) (4)余是以记之( )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1. 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12. 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9. ①. 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 ②. 颠倒,错乱。 ③. 没有,不 ④. 因此
    10. (1)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11.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2. 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
    【分析】译文:
    【甲】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意为: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啮: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
    ②句意为: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颠:颠倒,错乱;
    ③句意为:所以不能知道。莫:没有,不;
    ④句意为: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是以:因此。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①句中重点词:但,只。其一,事物的表象。臆断,主观地判断。句意为: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②句中重点词: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皆,全,都。是,这样。句意为: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一段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第2段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看法,只是郦道元“言之不详”,才让人产生怀疑。而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然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所以众怀疑。据此可知,作者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句子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之所以这样评价两人的原因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作者“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
    (4)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本题,首先应借助注释疏通语段(二)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即达用了由事及理的写法。学生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语段【甲】文通过老河兵讲寻找石兽的故事,充分考虑了“石兽”“沙石”“水流”等多个因素来推测石兽在上游,说明了思考问题不能凭主观臆断的道理。语段【乙】作者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然后自己实地考察,得出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可结合“可据理臆断款”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概括出答案。
    答案:
    (1)①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②颠倒,错乱;③没有,不;④因此。
    (2)①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②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3)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4)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
    【点评】“之”的用法:
    ①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③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⑤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相关试卷

    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字音字形及语言运用:

    这是一份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字音字形及语言运用,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各项中分析错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

    这是一份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文默写,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古诗文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

    这是一份辽宁省营口市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说明文阅读,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12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