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2023届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课件--2023届高考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农业的起源,耕作方式,青铜犁,一牛挽犁,⑶构造的变化,直辕犁,曲辕犁,黄梅戏《天仙配》,如何评价小农经济,拓展思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情分析:本讲知识点在高考考查中,考频最高的是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难度在中低层次。农业方面侧重于个体农耕;自耕农经济;劳动工具改进和社会发展程度。
炭化了的粟米(半坡遗址出土物)
炭化的稻谷(河姆渡遗址出土物)
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lěi)耜(sì),教民农耕。”成为农业的始祖。
——《白虎通》卷二
肩披树叶,头生双角,手捧着五谷,传说中的“圣王”中有着显赫的地位。
传说中的“神农”及其后裔具有特殊地位,说明了什么?
说明农业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
( 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的比较简表:)
以上图表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一、农业的产生1、起源:从采集业——种植业2、区域:黄河流域:粟: 半坡文化 长江流域: 水稻: 河姆渡文化3、特色:种植为主(五谷) 饲养家禽为辅(六畜)
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自然因素: 地理、气候条件;人为因素: 工具、技术; 土地制度、赋役制度; 水利建设; 社会政局; 政府政策; 人口的迁移与素质……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一: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
犁的每一种形制的发展过程,都带来生产力的突破、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胡泽学《中国犁文化》
古代中国的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犁是农耕活动中最重要的工具,也是农业文化中最典型的符号。 —曹幸穗:《中国犁文化·序》
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铁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
耒(lei)耜(si)(石、骨、木)
⑴材质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工艺变化:磨制——冶炼
⑵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牛)
“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观察并寻找这头春秋青铜牛的特殊之处
牛耕开始出现,是农业动力的一次革命,精耕细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开始形成。
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地的深浅,提高耕地的质量。
铁农具数量大大增加, 出现大镰、镂车
知识归纳: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石、骨、木青铜农具(少)
铁制农具(发达地区)
“铁犁牛耕”(发达地区)农用动力的革命;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西汉耦犁——东汉一牛挽犁)
1、(2020·江苏·高考真题)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首次发现,更无使用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非一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B.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C.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上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2、《耕织图·耕图》是南宋的作品,为历代帝王所推崇。清康熙帝命画师重新绘制了该作品,也真实地反映了清代的生产方式。由此反映出清代( )A.出现“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B.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C.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D.农耕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一: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锄耕——铁力牛耕2、农具变化:石骨木蚌——青铜——铁犁3、评价(1)促使农产品产量提高 推动农业经济发展 (2)促使生产关系变化: 井田制 ——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你耕田来 我织布,我挑水来 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 苦也甜。
辨析概念: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 三者是不同的经济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的本质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的本质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农经济除包括自耕农经济外,还包括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的租佃经济。
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等
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加剧产物;
战国产生---汉代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经济---明清普及,成为主要形式
3、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种好稻好,娘好囡好”,“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D.古代农业生产尊重自然规律
自给自足,生活稳定,生产积极。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4、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通:“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这段材料反映了古代农耕经济的①封闭性 ②完善性 ③保守性 ④稳定性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①是我国封建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②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④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封建王朝主要财源;古代中国一切文明成就的基础
①不利于先进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②随着人口增加和土地兼并激化,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③在封建社会后期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我们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是不是小农经济?
从生产规模和分户经营看,我们今天的农民依然以小规模的一家一户进行经营和生活;
但其性质又不同于以往的小农经济,今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经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下的小农经济。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制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春秋:铁犁牛耕出现,井田制开始崩溃,土地私有制开始产生;
②战国:各国开展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起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①君主土地所有制②地主土地所有制 (最主要形式) ③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四川巡按孔贞一言:蜀昔有沃野之说……近为王府有者什七,军屯什二,民间仅什一而已。 ——《明神宗实录》
(秦) 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董仲舒《限田》
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链接:古代中国的土地兼并
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根本);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直接)
影响国家赋税收入;豪强地主势力过大,破坏中央集权;导致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引起阶级矛盾激化和农民起义。
对农民:采取“均田”以及鼓励垦荒对地主:采取“限田”(治理方式蕴含“仁政”思想)
均田制:北魏至唐初;国家将无主荒地收归国有分配给人民耕作
①汉代出现。②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③明清——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严重
面对这种情况,请你为统治者想想办法,该如何解决呢?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政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 ——部编版高中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5.宋初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到了宋真宗时期变成了“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的景象。这表明宋朝的土地政策A.导致了当时的积贫积弱 B.促使其内部社会矛盾急剧恶化C.释放了土地私有的活力 D.促进了自耕农的增多
6、(2020年全国卷1·26) 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7、(2019年全国卷Ⅲ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秦朝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给国家。
悯农诗(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三: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夏商周:贡赋制(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相地而衰征(齐国); 初税亩(鲁国)西汉:编户齐民;人头税(重),土地税(轻);还要服兵、徭役魏晋南北朝: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
中国古代主要的赋税制度:
隋唐时期:租庸调制(纳绢代役);唐朝后期: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北宋: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明朝:一条鞭法(把田赋、徭役和杂税合一,折成银两分摊 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多少收税) 清朝:摊丁入亩(地丁银)雍正帝时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 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人头税”(人口增加)
向国王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以初税亩为标志,收税标准由以人丁为主逐渐向以田亩为主过渡,人头税在赋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少;以两税法为标志,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在征役上,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以“庸”制为标志,服役种类由繁到简;以一条鞭法为标志,赋役形式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发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随着历史的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松弛,用银两收税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反映,对商品征收重税说明封建制度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2021·辽宁·高考真题)蠲免是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地方民力对百姓应征赋税的免除。清朝的蠲免,除“偏灾赈蠲外,凡逋负(拖欠赋税)之在民者,与银谷食种之贷而未收者,遇国家庆典,或巡幸,或军兴,辄止勿责”。据此可知,蠲免政策旨在A.减轻地方财政负担B.稳定地方社会秩序C.遏制地方官员贪腐D.提高民众生活水平
1)概念: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2)分类:(按用途划分)
过度征发的徭役,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
徭役成为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建的基本条件
一是修建大规模的土木工程;
激化阶级矛盾,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社会动荡
过度征发的徭役,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破坏。 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
封建国家、地主、农民之间的关系
封 建 国 家
一、影响农业之因素之二:水利建设
二、影响农业发展因素之四:水利建设
中国历史 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余秋雨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
9、(2021·湖北·高考真题)中国历来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自东晋起,今湖北沿江各地堤防不断创筑和延展,相应的规章制度渐趋完善。下图呈现了清代中期湖北分段派工修筑江堤的情形,这表明A.长江水患已被根治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测绘技术世界领先D.水利修防管理优化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禾苗待我灌醉” ——唐《调笑令》
二、影响农业之因素之四:水利建设
二、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的变化:
都江堰(长)郑国渠(黄)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沟通了湘水和离水;加强对岭南的管辖,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
关中农民创造,适合干旱地区灌溉
有利于朝廷财政收入增加、人民生活和政局的稳定
立井水车、筒车(人力)
1、著名人物:大禹、李冰、王景2、著名水利工程: (1)芍陂(春秋)都江堰、郑国渠(战国) (2)对黄河的治理:王景(汉代) (3)地方特色工程:井渠(坎儿井)(汉代)3、灌溉工具: 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唐)、水转翻车(宋) 风力水车(明清)4、农学水利著作:《河渠书》《沟洫志》等
1.以个体经营为基本形式(小农经济)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3.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精耕细作)4.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5.土地高度集中于地主阶级手中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组织方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②经营方法: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精耕细作;③主要内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④经济类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 发达的古代农业课前预习课件ppt,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反作用,社会形态生产工具,“治大国若烹小鲜”,吃啥不好非吃野味,神农氏,一早期农业的出现,刀耕火种,构造变化,直辕犁,曲辕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1 发达的古代农业评课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北京猿人生活想象图,采集经济,种植经济,耕作方式刀耕火种,耕作工具的进步,既省畜力又省人力,耕作技术的进步,耕作制度的发展,都江堰全景,飞沙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 发达的古代农业教学演示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南稻北粟,历史纵横,铁犁犁冠,牛耕画像石,西汉耧车模型,翻车模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转筒车,都江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