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教师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教师版).docx
    • 学生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学生版).docx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教师版)第1页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教师版)第2页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教师版)第3页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学生版)第1页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学生版)第2页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学生版)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

    展开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0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8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素养达标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 意义1.唯物史观: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角度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历史解释: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对于当时和后世的深远意义。3.史料实证:搜集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和庄子的史料,多角度认识百家争鸣的内容。4.家国情怀:认识诸侯纷争对民族交融和统一的影响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  东周: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逐步瓦解。  ⑵春秋:770年至前476年,得名于孔子的《春秋》。周王室衰微,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大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⑶战国:475年至前221年。卿大夫夺权(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通过兼并战争,逐步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前256年,秦灭周王室。【微点拨】三家分晋与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公元前376年,韩、赵、魏废晋静公,迁于端氏(今晋城市沁水县)。将晋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韩、赵、魏三国又被合称为三晋。三家分晋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战国的分水岭。田氏代齐:中国战国初年田氏取代齐国姜姓吕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侯的合法地位。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是各诸侯国大夫专政夺权运动的高潮,他们的成果最终为周天子认可,这表明奴隶社会及其统治思想已荡然无存,中国的封建社会逐渐形成。2.春秋战国的华夏认同⑴春秋: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尊王夷”;各族在频繁往来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⑵战国: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范围扩大。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  ⑴农业:工具:铁农具、牛耕;水利: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小农经济兴起。  ⑵手工业:冶铁技术、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商业: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2商鞅变法(前356年)⑴历史背景:经济上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并推广,促进了农业以及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②土地私有制确立。 政治上 ①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新兴地主、自耕农。 ②社会的发展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军事上:在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的形势下,富国强兵成为各国改革的内在动力。 文化上 ①私人讲学兴起,民间办学兴盛,“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②法家思想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⑵措施和内容  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拆分家庭等。  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⑶影响  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君主权力;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推动了社会转型。  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微点拨】士阶层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 三、孔子和老子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1)主张 ①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德治;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思想: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2)历史影响: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诗》《书》《礼》《乐》《易》《春秋》是儒学的“六经”。 2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⑴哲学思想:认为“道”为世界本原;提出朴素的辩证法。⑵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微点拨 “仁和仁政”“礼和礼治”“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无为而治” 1.仁和仁政 “仁”: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仁政”: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 2.礼和礼治 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要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 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4.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四、百家争鸣1历史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4)思想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2.代表人物及主张  ⑴儒家:孟子:性善说;“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道家:庄子,“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也”。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法家:韩非,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微点拨】 阴阳五行学说 (1)阴阳五行说:其创始人是战国中后期的思想家邹衍。这是一个非常政治化的学说,用金、木、水、火、土“五德”相克相生原理(称为“天道”)去解释说明王朝的兴衰更替(称为“人道”)。邹衍认为,王朝更替的次序是:土德(黄帝)→木德(夏禹)→金德(商汤)→火德(周文王)水德()→土德……每个王朝代表“德”,一个王朝衰落后,会被另一“德”的王朝所代替。 (2)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对后世影响很大。秦朝尚黑色,汉朝尚黄色,都足以说明。汉朝以后,阴阳五行说仍然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有些朝代的开国之君都要请人推算自己当主何“德”、尚何“色”,作为自己“奉天承运”的根据。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百家争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考法01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转型的表现1.政治局势:从列国纷争、国家分裂走向国家统一。2.选官制度:以血缘世袭为特征的贵族政治瓦解,以选贤任能为特征的官僚政治确立;世卿世禄制被军功爵禄制取代。3.国家体制:分封制为郡县制取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确立起来。4.变法改革:春秋时期以税制改革为核心,以齐国“相地而表征”、鲁国初税亩为代表;战国时期则以政治、经济制度的全面转型为核心,以秦国的商鞅变法为代表。5.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周边少数民族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增强,华夏族不断发展壮大。6.思想:私学兴起,学派众多,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武器。【典例1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   )A.分封制度的强化 B.井田制度的推广 C.生产技术的进步 D.土地兼并的加剧考法02  家国情怀——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于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变法的理论武器。 (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 【典例2没有所谓的亚洲模式,但是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李光耀的这段论述重在说明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B.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社会存在的差异C.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影响D.新加坡的经济增长与儒家文化的关系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图为战国时期各国金属货币分布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百家争鸣在经济领域的反映 B.各国经济有一定独立性C.东方六国经济水平比秦国高 D.反映了各国的冶铁水平2. 公元前770年,犬入侵,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得到周平王的许诺:无道,侵夺我、丰之地。染能攻诸戎,即有其地。公元前766年,秦襄公东征伐,攻至歧山,取得重大胜利。这反映A.分封制得到发展 B.诸侯争霸空前激烈C.周王室统治衰微 D.周朝疆域得以扩大3. 据记载,周太王(周文王祖父)的儿子泰伯和仲雍主动把王位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带着亲族来到苏南地区,建立勾吴王国。他们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当地部族自愿归附。这体现了当时A.南北文化交往交融 B.华夏认同感的增强C.宗法制度初步确立 D.王位世袭制度异变4. 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为单位,之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 B.诸侯的纷争 C.工商业繁荣 D.文明的起源题组B  能力提升练1.(2022·青海西宁·二模)鲁国为周公封国,周之最亲莫如鲁。公元前720年,周平土死后末葬,王室派人向鲁国求赙(賻,音fi治涨的钱财)。公元前717年,周境内发生灾荒,王室向鲁国等因求籴。公元前697年,周王室向鲁国求车这反映了当时A.分封制已然崩溃 B.周王室已经衰微C.井田制开始瓦解 D.宗法制遭到挑战2.(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预测)《左转》记载,昭公六年,郑国执政子产铸刑书,二十九年晋铸刑鼎,定公九年,郑国作竹刑。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春秋后期A.通过建立法制维护政治稳定 B.地主阶级成为新的统治阶级C.贵族集团受到了法律的约束 D.争霸战争需要诉诸法律解决3.(2022·湖北武汉·模拟预测)《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因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被其父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打晕,曾子醒后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练歌,让父亲放心;孔子听闻此事很生气,对曾子说:(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据此可知A.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 B.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盛行C.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 D.精耕细作农业获得大发展4.(2022·河南开封·三模)东汉王充在《论衡·谴告》中言:夫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黄老之家,论说天道,得其实也。说明王充A.认同天人感应学说 B.认为天道与人道保持一致C.主张治国无为而治                 D.赞同黄老之学的天道言论题组C  培优拔尖练1.2022年广东卷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AA BB CC DD2.2022湖南卷)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3.(山东卷)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4.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精品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精品复习练习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百家争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

    这是一份【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文件包含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学生版docx、同步讲义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辛亥革命》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6页, 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