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上历史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教学设计+导学案+分层训练)
展开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汉文帝时,任太常掌故,后历任太子舍人、博士、太子家令;景帝即位后,任为内史,后迁至御史大夫。晁错曰:“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说这段话的根本意图是强调要( )
A.以民为本,关注农民生活
B.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
C.减轻赋税,减少农民负担
D.减轻刑罚,减少酷刑数量
2.历史学科具有让后人吸取前人智慧的价值。“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在于( )
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汉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材料二 汉文帝的陵叫霸陵,位于长安东南的白鹿原灞水边。据记载,汉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时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装饰,只能用陶瓦。
(1)材料一反映的景象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它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汉文帝怎样的生活作风?通过对比秦亡汉兴的结果,谈谈你的感受。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晁错这段话的大意是百姓生活贫困了,就会去做邪恶的事;贫困是由于不富足,不富足是由于不从事农业。据此可知,他强调治理国家要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生产,才能国泰民安,B项正确。材料“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强调的是晁错重视农业生产,而不是关注民生,排除A项。减少农民负担、减少酷刑数量不能解决“不农”的问题,排除C、D两项。
2.【答案】D
【解析】汉文帝和汉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国家的粮仓丰满。因此,统治者可以通过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是“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D项正确。
3.(1)【答案】“文景之治”。原因: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他们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到汉景帝后期”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景之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答案】节俭。秦朝统治者实施暴政,奢侈腐化,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导致其速亡;汉文帝实行仁政,节俭朴素,促进了社会的安定。这充分说明只有实行仁政,才能赢得民心,实现长治久安。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装饰,只能用陶瓦”可知,汉文帝提倡节俭。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