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54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和商贸文化交流
展开这是一份新教材2024版高考历史全程一轮总复习课时作业11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和商贸文化交流,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青岛市一模]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掘出土了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这( )
A.证明该墓葬形成不晚于唐朝初年
B.说明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体现了西域开始同中原建立联系
D.反映了东西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2.[2023·济南高三三模]汉唐王朝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统治很不稳定。元朝则以宣慰使、安抚使、干户等官职封予各少数民族首领,其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元朝这一举措( )
A.扩大了地方官员的职权范围
B.通过恢复分封制度以巩固统治
C.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D.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直接管理
3.[2023·哈三中高三三模]对于朝贡体制,利玛窦写道:“所谓进贡倒是有名无实的……让皇帝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可见朝贡体制( )
A.在经济上得不偿失 B.巩固中外宗藩关系
C.强化天朝上国观念 D.导致东方从属西方
4.[2023·福建福州八县联考]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国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西方的使者、商人也纷纷东来。他们把中国的丝、纺织品以及瓷器等,从长安运往西域,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些活动( )
A.推动了中外农业生产的发展
B.加速了技术近代化进程
C.促进了中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D.旨在拓展农耕文明范围
5.[2023·南昌市二模]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 )
A.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
B.异域乐舞广受欢迎
C.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D.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6.[2023·兰州市一模]甘肃武威吐谷浑墓葬群是一处唐代吐谷浑王族墓群,其出土的木质胡床、六曲屏风、以铁甲胄为主的成套武备、笔墨纸砚等文房用品等,皆为国内同时期同类文物首次发现。其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这可以印证当时( )
A.武威地区手工业技术发达
B.儒家文化开始影响河西地区
C.各地区经济文化均衡发展
D.丝绸之路沿线民族交流交融
7.[2023·海南全真模拟]长沙窑兴盛于晚唐五代时期。长沙窑地下遗物众多,朝鲜2地、日本27地、印度尼西亚14地、伊朗14地、泰国3地、菲律宾3地、斯里兰卡2地、巴基斯坦2地均有出土长沙窑的瓷器。这说明,该时期的中国( )
A.对外贸易呈现出超局面
B.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发展
C.民间制瓷业居主导地位
D.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活跃
8.[2023·安徽合肥一模]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为远道而来朝见皇帝的四夷宾客、外国使臣、归附人提供便利条件。会同馆设立专门官员,管理远道而来的宾客,并设立译使和通事,供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翻译之用。这些举措( )
A.摆脱了传统的夷夏观念
B.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C.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
D.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二、非选择题(12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张骞传说”起源于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的伟大壮举,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是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中国优秀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张骞出关志》,对张骞的故事进行猜测、演绎、流传。张骞的传说主要有青少年时代的《培育黑米的故事》,出使西域时期的《持节不失》《张骞与女儿国王》《开发西南夷》等。张骞去世以后,民间不仅建庙宇祭祀,而且通过《红鲤鱼穴》《野鹤道人》《张骞成佛》等故事,幻化出人们理想中的张骞形象。这些故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传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学价值和精神价值。——摘编自邹近《张骞传说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骞传说”的文化特征。(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骞为世人所敬仰推崇的精神品质。(6分)
课时作业1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和商贸文化交流
1.解析:题干内容中“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等器物能够体现出中原文化,“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能够体现出西亚文化,据此可知,通过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东西文化在此出现了交融现象,故选D项;仅通过题干内容中该墓葬所出土的文物还不能断定该墓葬的形成时间,还需要墓葬的形制、出土的器物特征和测年数据等多种证据来判断,排除A项;虽然在题干内容中述及了该墓葬的诸多器物,但是并没有将其制作水平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比较,也就不能推断出此时期的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时期,丝绸之路就已经开通,促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排除C项。
答案:D
2.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册封和朝贡无法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而元朝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并形成一定制度,有效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元朝的措施是针对边疆少数民族,而非内陆地方官员,排除A项;元朝是对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故恢复分封制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元朝依然是依靠少数民族首领管理边疆地区,而非直接管理,排除D项。
答案:C
3.解析:据材料“所谓进贡倒是有名无实的……让皇帝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国朝贡,而事实上则是中国确实在向其他国家朝贡”,可知利玛窦认为朝贡体制中国虽然名义上由别国进贡,实质上却是中国反馈给这些国家的东西价值远远超过了朝贡的物品,说明利玛窦从经济角度分析了朝贡体制,故选A项;宗藩关系强调朝贡贸易的益处,而利玛窦从经济角度分析了朝贡体制对中国的损失,排除B项;强化天朝上国观念属于朝贡体制对中国外交思想的影响,而材料只是从经济角度权衡利弊,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后中国闭关锁国,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排除D项。
答案:A
4.解析:(中国物品)从长安运往西域,再转运到欧洲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与农业生产无关,A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是在古代西汉时期,加速技术近代化进程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物品的交流与交换,而非拓展农耕文明范围,D项错误。
答案:C
5.解析:由材料可知唐朝时期西域康居国的女性来到唐朝天子面前,为天子跳舞,成就了白居易的诗作《胡旋女》,说明当时唐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较为便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的丝绸之路成为中原地区和西域之间经贸往来的重要渠道,唐朝时期商路的便利促进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故选C项;东西方一般指的是中国和欧洲国家,材料涉及的是唐朝和周边少数民族的交流,属于民族关系而非中外关系,排除A项;“广受欢迎”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材料并未反映社会对异域乐舞的态度,排除B项;唐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符合史实,但是材料体现的西域和唐朝的文化交流并不能说明国力强盛,排除D项。
答案:C
6.解析:根据材料“其墓葬均具有唐代早中期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可知传统丝绸之路的繁荣将中原地区的生活方式、武器装备和书写用品传入了地处河西走廊的吐谷浑地区,体现了当时两地之间的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并未说明墓葬出土的物品来自于吐谷浑当地手工业生产,无法体现武威地区手工业技术发达,排除A项;汉代儒家文化通过丝绸之路即已经影响到了河西走廊地区,排除B项;材料并未将吐谷浑地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进行横向对比,无法体现均衡性,排除C项。
答案:D
7.解析:根据材料中海外出土的长沙窑瓷器的分布情况可知,长沙窑瓷器大量外销,且这些出土地点大多位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这说明晚唐五代时期我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较为活跃,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中国商品出口量与进口量的比较,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行为,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判断民间制瓷业居主导地位,C项错误。
答案:D
8.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在中央设立会同馆用于接待四夷宾客、外国使臣等,这说明元朝重视提升自身影响力,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D项正确;“摆脱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外交方面,没有涉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排除B项;推动外交体制的近代化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
答案:D
9.解析:第(1)问据材料“人们根据《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张骞出关志》,对张骞的故事进行猜测、演绎、流传”可知是普通民众根据史书典籍的记载进行演绎的结果,属于民间文学的代表;据材料“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可知经历了数千年的流传,体现了源远流长的特点;据材料“张骞的传说主要有青少年时代的《培育黑米的故事》,出使西域时期的《持节不失》《张骞与女儿国王》《开发西南夷》等”可知,反映了张骞在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具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特点,而且还具有连贯性,体现出系列化的色彩;据材料“民间不仅建庙宇祭祀,而且通过《红鲤鱼穴》《野鹤道人》《张骞成佛》等故事”可知,被人们演绎成了通俗易懂的民间故事,增添了生活气息和神话色彩,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世俗化的特点。第(2)问据材料“《持节不失》《开发西南夷》”可知与张骞开发西域的顽强意识和矢志不渝的高尚气节紧密关联;同时,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是为了完成汉武帝联络大月氏出击匈奴的意愿,体现了他报效国家的赤诚情怀;在长达几十年的出使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既完成了汉武帝出使大月氏的嘱托,同时还将西域地区的所见所闻记录成册,为汉代与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体现了他重义守信的人格魅力和努力进取的生活态度。
答案:(1)文化特征:据史籍演绎、民间文学;源远流长;系列化、群众性、世俗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生活气息、神话色彩。(6分)
(2)精神品质:凿空万里的顽强意志;报效国家的赤诚情怀;矢志不渝的高尚气节;重义守信的人格魅力;努力进取的生活态度。(6分)
相关试卷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50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50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这是一份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练案50第十七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50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课一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