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分析) 第四节 追及相遇问题-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系统复习学思用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4746856/0-16927561508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分析) 第四节 追及相遇问题-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系统复习学思用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4746856/0-16927561508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分析) 第四节 追及相遇问题-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系统复习学思用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4746856/0-16927561509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考点分析) 第四节 追及相遇问题-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系统复习学思用
展开这是一份(考点分析) 第四节 追及相遇问题-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系统复习学思用,共20页。
【考点分析】 第四节 追及相遇问题
【考点一】 匀速运动的追击问题
【典型例题1】 一列长为l的队伍,行进速度为v1,通讯员从队伍尾以速度v2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v2返回队尾.求这段时间里队伍前进的距离.
【解析】 以队伍为参考系,则通讯员从队尾赶到排头这一过程中,
相对速度为(v2-v1);
通讯员再从队头返回队尾的这一过程中相对速度为(v1+v2),
则整个运动时间t=+
则队伍在这段时间相对地面前进的距离x为x=v1t=v1=.
【答案】
【考点二】 根据-t图象判断相遇问题
【典型例题2】 (2021·山东东营市广饶一中)A、B两质点在一条直线上不同地点沿同一方向从t=0时刻开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A在前,B在后,且A、B最初间距为s0=4.5m,已知两质点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为,它们的-t图像分别为图中的直线A、B,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质点B的加速度大小为1m/s2
B.t=1s时刻A、B速度相等
C.t=2s时刻A领先B距离最大
D.t=3s时刻A、B相遇
【解析】 A.匀变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的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也等于这段时间初、末瞬时速度的平均值;当时间间隔趋于无穷小时,平均速度即是瞬时速度。由图可知质点A 的初速度为vA0=3m/s,前2s的平均速度为A2=2m/s,即1s末时的瞬时速度vA1=2m/s;质点B的初速度为vB0=0,前2s的平均速度为B2=2m/s,即1s末时的瞬时速度vB1=2m/s;所以质点B的加速度为aB=2m/s2,故A错误;
B.t=1s时刻A、B的速度分别为vA1=2m/s,vB1=2m/s,故B正确;
C.质点A做匀减速直线运动,B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当二者速度大小相等时距离最大,即vA0+×t= vB0+aB t, 解得t=1s,故C错误;
D.设时刻t /两质点相遇,则vA0 t /+××t /2+s0= vB0 t/+aB t /2,解得t /=3s,故D正确。故选BD。
【答案】BD
【考点三】 追者加速被追者匀速的追击问题
【典型例题3】 一辆汽车在十字路口等候绿灯,当绿灯亮时汽车以a=3 m/s2的加速度开始加速行驶,恰在这时一辆自行车以v=6 m/s的速度匀速驶过,从后边超过汽车.则汽车从路口启动后,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多长时间两车相距最远?此时两车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 解法一(分析法):汽车与自行车的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设此时经过的时间为t,两车间的距离为Δx,则有v=at
所以t==2 s
Δx=vt-at2=6 m.
解法二(极值法):设汽车在追上自行车之前经过时间t两车相距最远,则Δx=vt-at2
代入已知数据得Δx=6t-t2
由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条件知:t=2 s时,Δx有最大值6 m
所以t=2 s时两车相距最远,为Δx=6 m.
解法三(图象法):自行车和汽车的v-t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可以看出,在相遇前,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两车相距最远,此时的距离为阴影三角形的面积,
所以有t1== s=2 s,
Δx== m=6 m.
【答案】 2 s 6 m
【归纳总结】 追及与相遇问题的两种典型情况
假设物体A追物体B,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有两种典型情况:
(1)初速度小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A追匀速运动的物体B,当vA=vB时,二者相距最远.
(2)初速度大的匀减速运动的物体A追匀速运动的物体B,当vA=vB时,
①若已超越,则相遇两次.
②若恰好追上,则相遇一次.
③若没追上,则无法相遇.
【考点四】 追者匀速,被追者匀加速的追击问题
【典型例题4】 一步行者以6.0 m/s的速度跑去追赶被红灯阻停的公共汽车,在跑到距汽车25 m处时,绿灯亮了,汽车以1.0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前进,则 ( )
A.人能追上公共汽车,追赶过程中人跑了36 m
B.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人、车最近距离为7 m
C.人能追上公共汽车,追上车前人共跑了43 m
D.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且车开动后,人车距离越来越远
【解析】 在跑到距汽车25 m处时,绿灯亮了,汽车以1.0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启动前进,当汽车加速到6.0 m/s时二者相距最近.汽车加速到6.0 m/s所用时间t=6 s,人运动距离为6×6 m=36 m,汽车运动距离为18 m,二者最近距离为18 m+25 m-36 m=7 m,选项A、C错误,B正确.人不能追上公共汽车,且车开动后,人车距离先减小后增大,选项D错误.
【答案】 B
【考点五】 减速过程的避免相撞问题
【典型例题5】 A、B两车在同一直线上向右匀速运动,B车在A车前,A车的速度大小为v1=8 m/s,B车的速度大小为v2=20 m/s,如图所示.当A、B两车相距x0=28 m时,B车因前方突发情况紧急刹车(刹车过程可视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2 m/s2,从此时开始计时,求:
(1)A车追上B车之前,两者相距的最大距离;
(2)A车追上B车所用的时间;
(3)从安全行驶的角度考虑,为避免两车相撞,在题设条件下,A车在B车刹车的同时也应刹车的最小加速度.
【解析】 (1)当A、B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根据速度关系得:v1=v2-at1
代入数据解得:t1=6 s
此时,根据位移时间的关系得:xA1=v1t1
xB1=v2t1-at12
Δxm=xB1+x0-xA1
代入数据解得:Δxm=64 m
(2)B车刹车到停止运动所用时间: t0==10 s
发生的位移:xB2==100 m
此时:xA2=v1t0=80 m
则:xA2<x0+xB2,
可见此时A车并未追上B车,而是在B车停止后才追上B车停止后A车运动时间为:t2==6 s
故所用总时间为:t=t0+t2=16 s
(3)A车刹车减速至0时刚好追上B车时,加速度最小
+x0=
代入数据解得:aA=0.25 m/s2.
【答案】 (1)64 m (2)16 s (3)0.25 m/s2
【归纳总结】
1.追及的特点: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处在同一位置.
2.时间关系:从后面的物体追赶开始,到追上前面的物体时,两物体经历的时间相等.
3.位移关系:x2=x0+x1其中x0为开始追赶时两物体之间的距离,x1表示前面被追物体的位移,x2表示后面追赶物体的位移.
4.临界条件:当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时,可能出现恰好追及、恰好避免相撞,相距最远、相距最近等情况,即出现上述四种情况的临界条件为v1=v2.
【考点六】 一减速一加速过程的避免相撞问题
【典型例题6】 一汽车在直线公路段上以54 km/h的速度匀速行驶,突然发现在其正前方14 m处有一辆自行车以5 m/s的速度同向匀速行驶.经过0.4 s的反应时间后,司机开始刹车,则:
(1)为了避免相撞,汽车的加速度大小至少为多少?
(2)若汽车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只有4 m/s2,在汽车开始刹车的同时自行车开始以一定的加速度匀加速行驶,则自行车的加速度至少为多大才能保证两车不相撞?
【解析】 (1)设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初速度v汽=54 km/h=15 m/s,
初始距离d=14 m
在经过反应时间0.4 s后,汽车与自行车相距d′=d-(v汽-v自)t0=10 m
从汽车刹车开始计时,
自行车的位移为:x自=v自t
汽车的位移为:x汽=v汽t-at2
假设汽车能追上自行车,此时有:
x汽=x自+d′
代入数据整理得:at2-10t+10=0
要保证不相撞,即此方程至多只有一个解,
即得:Δ=102-20a≤0,
解得:a≥5 m/s2.
汽车的加速度至少为5 m/s2.
(2)设自行车加速度为a′,同理可得:x汽′=x自′+d′
整理得:(a′+2)t2-10t+10=0
要保证不相撞,即此方程至多只有一个解,
即得:Δ′=102-20a′-80≤0
解得:a′≥1 m/s2.
自行车的加速度至少为1 m/s2.
【答案】 (1)5 m/s2 (2)1 m/s2
【考点七】 追击问题在体育运动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7】 2019世界田径接力赛男子4×100米接力赛,冠军被巴西队以38秒05获得.如图所示,这是某一次接力训练.已知甲、乙两运动员经短距离加速后都能达到并保持10 m/s的速度跑完全程.设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3 m/s2.乙在接力区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在甲、乙相遇时完成交接棒.在某次练习中,甲以v=10 m/s的速度跑到接力区前端s0=14.0 m处向乙发出起跑口令.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
(1)求此次练习中交接棒处离接力区前端(即乙出发的位置)的距离.
(2)为了达到理想成绩,需要乙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则甲应在接力区前端多远时对乙发出起跑口令?
(3)在(2)中,棒经过接力区的时间是多少?
【解析】 (1)设乙加速到交接棒时运动时间为t,
则在甲追及乙过程中有:s0+at2=vt
代入数据得:t1=2 s,t2≈4.67 s(不符合乙加速最长时间tm== s,故舍去)
此次练习中交接棒处离接力区前端的距离为:x=at12=6 m
(2)乙加速时间为:t乙== s
设甲在距离接力区前端为s时对乙发出起跑口令
则在甲追及乙过程中有:s+vt乙=vt乙
代入数据得:s≈16.7 m
(3)棒在(2)情形下以v=10 m/s的速度运动,
所以有:t′==2 s.
【答案】 (1)6 m (2)16.7 m (3)2 s
【归纳总结】追及相遇问题
1.分析思路
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
(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
(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等量关系和位移等量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
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临界条件法)
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当vB=vA时,若xB>xA+x0,则能追上;若xB=xA+x0,则恰好追上;若xB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被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常用分析方法
(1)物理分析法:抓住“两物体能否同时到达空间某位置”这一关键,认真审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建立物体运动关系的情境图.
(2)二次函数法:设相遇时间为t,根据条件列方程,得到关于位移x与时间t的二次函数关系,由此判断两物体追及或相遇情况.
①若Δ>0,即有两个解,说明可以相遇两次;
②若Δ=0,说明刚好追上或相遇;
③若Δ<0,说明追不上或不能相遇.
(3)极值法
设经过时间t,分别列出两物体的位移—时间关系式,得位移之差Δx与时间的二次函数,再利用数学极值法求解距离的最大(或最小)值.
(4)图象法:将两个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关系图线在同一图象中画出,然后利用图象分析、求解相关问题.
【考点八】 图像在相遇次数中的讨论
【典型例题8】 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t图象如图所示,图中△OPQ和△OQT的面积分别为s1和s2(s2>s1).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s0处( )
A.若s0=s1+s2,两车不会相遇 B.若s0
【解析】 由图可知甲的加速度a1比乙a2大,在达到速度相等的时间T内两车相对位移为s1.若s0=s1+s2,速度相等时乙比甲位移多s1
【答案】 ABC
【考点九】 图像在相遇时刻中的讨论
【典型例题9】 (2021·赤峰二中)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沿同一方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在t=0时刻,乙车在甲车前方x0处,在t=t1时间内甲车的位移为x。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若甲、乙在t1时刻相遇,则x0=x
B.若甲、乙在时刻相遇,则下次相遇时刻为
C.若x0=x,则甲、乙一定相遇两次
D.若x0=x,则甲、乙一定相遇两次
【解析】 A.由图可知,甲车的初速度等于2v0,在t1时刻乙车速度为v0。在t1时间内,甲车的位移为x,则由v﹣t图象中,图线与坐标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可判断得乙车的位移为x,若甲、乙在t1时刻相遇,则x0=x-x=x,故A错误;
B.若甲、乙在时刻相遇,由图象可知,x为阴影部分对应的距离
即x0=×x=x,由图象中的对称关系,下次相遇的时刻为t1+=,故B错误;
C.若x0=x,相遇时v乙>v甲,则之后不能再次相遇,故C错误;
D.若x0=x,相遇时v乙>v甲,则甲、乙一定相遇两次,故D正确。故选D。
【答案】D
【考点十】 图像在相遇问题中的综合应用
【典型例题10】 (2021·云南模拟)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已知两车在t=3 s时并排行驶,则( )
A.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
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
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 s
D.甲、乙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
【解析】 根据v-t图像知,甲、乙两车都沿正方向运动.t=3 s时,甲、乙两车并排行驶,此时v甲=30 m/s,v乙=25 m/s,由v-t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对应位移知,0~3 s内甲车位移x甲=×3×30 m=45 m,乙车位移x乙=×3×(10+25) m=52.5 m.故t=0时,甲、乙两车相距Δx1=x乙-x甲=7.5 m,即甲车在乙车前方7.5 m,选项B正确;0~1 s内,x甲′=×1×10 m=5 m,x乙′=×1×(10+15) m=12.5 m,Δx2=x乙′-x甲′=7.5 m=Δx1,说明在t=1 s时甲、乙两车第一次并排行驶,选项A、C错误;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的距离为x=x甲-x甲′=45 m-5 m=40 m,选项D正确.
【答案】 BD
【归纳总结】
1.根据两个物体的v-t图象分析追及相遇问题:
(1)利用图象中斜率、面积、交点的含义进行定性分析或定量计算.
(2)有时将运动图象还原成物体的实际运动情况更便于理解.
2.根据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作出v-t图象,再分析解答问题.根据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情况,分阶段画出v-t图象,再通过定量计算分析得出结果.
【考点十一】 先后运动的物体相遇问题的讨论
【典型例题11】 (2021·山东济南外国语学校)甲、乙两辆小汽车(都可视为质点)分别处于同一条平直公路的两条平行车道上,开始时(t=0),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两车间距为x0。t=0时甲车先启动,t=3 s时乙车再启动,两车启动后都是先做匀加速运动,后做匀速运动,两车运动的v-t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两车加速过程,甲车的加速度比乙车大
B.若x0=80 m,则两车间的距离最小为30 m
C.若两车在t=5 s时相遇,则在t=9 s时再次相遇
D.若两车在t=4 s时相遇,则在t=10 s时再次相遇
【解析】 v-t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从图像上可以看出乙车的加速度大小大于甲车的加速度大小,故A错误;v-t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表示位移,若不能相遇,甲、乙速度相等时两者之间的距离有最小值,从图像上可以看出t=7 s时甲、乙两车的速度相同,甲车运动的位移为s1= m=90 m,乙车运动的位移为s2=×4×20 m=40 m,则甲、乙两车间的距离为Δs=s2+x0-s1=30 m,故B正确;若两车在t=5 s时相遇,从图像上可以看出5~9 s内甲、乙两车运动的位移相同,所以甲、乙两车在t=9 s时再次相遇,故C正确;若两车在t=4 s时相遇,从图像上可以看出4~10 s内甲、乙两车运动的位移不相同,则在t=10 s时两车不会再次相遇,故D错误。
【答案】 BC
【考点十二】 一加速一减速的相遇问题
【典型例题12】 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在同一水平公路上做直线运动,甲的初速度v甲=16 m/s,加速度大小a甲=2 m/s2,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以初速度v乙=4 m/s,加速度大小a乙=1 m/s2,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
(1)两车再次相遇前二者间的最大距离;
(2)两车再次相遇所需的时间.
【解析】 解法一 用物理分析法求解
(1)甲、乙两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甲的初速度大于乙的初速度,但甲做匀减速运动,乙做匀加速运动,则二者相距最远时的特征条件是:速度相等,即v甲t=v乙t
v甲t=v甲-a甲t1;v乙t=v乙+a乙t1
得:t1==4 s
相距最远Δx=x甲-x乙
=-=(v甲-v乙)t1-(a甲+a乙)t=24 m.
(2)再次相遇的特征是:二者的位移相等,即
v甲t2-a甲t=v乙t2+a乙t
代入数值化简得
12t2-t=0
解得:t2=8 s,t′2=0(即出发时刻,舍去).
解法二 用数学极值法求解
(1)两车间的距离Δx=x甲-x乙
=-
=(v甲-v乙)t-(a甲+a乙)t2=12t-t2
=-[(t-4)2-16]
显然,t=4 s时两者距离最大,有Δxm=24 m.
(2)当Δx=12t-t2=0时再次相遇
解得:t2=8 s,t′2=0(舍去).
【答案】 (1)24 m (2)8 s
【考点十三】 多次相遇问题
【典型例题13】 (2021·四川省石室中学)甲、乙两车在同一水平路面上做直线运动,某时刻乙车在前、甲车在后,相距x=6m,从此刻开始计时,乙做匀减速运动,两车运动的v-t图象如图所示。则在0~12s内关于两车位置关系的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4s时两车相遇
B. t=4s时两车间的距离为4m
C. 0~12s内两车有两次相遇
D. 0~12s内两车有三次相遇
【解析】 AB.题中图像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可表示位移,0~4s,甲车的位移为48m,乙车的位移为40m,因在t=0时,甲车在乙车后面6m,故当t=4s时,甲车会在前,乙车会在后,且相距2m,所以t=4s前两车第一次相遇,t=4s时两车间的距离为2m,故AB错误;
CD.0~6s,甲的位移为60m,乙的位移为54m,两车第二次相遇,6s后,由于乙的速度大于甲的速度,乙又跑在前面,8s后,甲车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两车还会有第三次相遇,当t=12s时,甲的位移为84m,乙的位移为72m,甲在乙的前面,所以第三次相遇发生在t=12s之前,所以在0~12s内两车有三次相遇,故C错误,D正确。故选D。
【答案】 D
【考点十四】 带有反应距离的刹车问题
【典型例题14】 如图所示是《驾驶员守则》中的安全距离图示和部分安全距离表格.
车速(km/h)
反应距离(m)
刹车距离(m)
停车距离(m)
40
10
10
20
60
15
22.5
37.5
80
A=( )
B=( )
C=( )
请根据该图表计算:
(1)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一定,请在表格中填上A的数据;
(2)如果路面情况相同,请在表格中填上B、C的数据;
(3)如果路面情况相同,一名喝了酒的驾驶员发现前面50 m处有一队学生正在横穿马路,此时他的车速为72 km/h,而他的反应时间比正常时慢了0.1 s,请问他能在50 m内停下来吗?
【解析】 (1)反应时间为t==0.9 s,A=v3t=×0.9 m=20 m.
(2)加速度a== m/s2,B==40 m,所以C=60 m.
(3)司机的反应距离为x1=v4t′=20×(0.9+0.1)m=20 m
司机的刹车距离为x2== m=32.4 m,x=x1+x2=52.4 m>50 m,故不能.
【答案】 (1)20 m (2)40 m 60 m (3)不能
【考点十五】 带有反应时间的刹车问题
【典型例题15】(2021·甘肃省甘谷四中)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甲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t0=0.4s,但饮酒会导致反应时间延长.在某次试验中,志愿者少量饮酒后驾车以v0=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L=39m.减速过程中汽车位移s与速度v的关系曲线如图乙所示,此过程可视为匀变速直线运动.取重力加速度的大小g=10m/s2.求:
(1)减速过程汽车加速度的大小;
(2)饮酒使志愿者的反应时间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解析】 (1)设刹车加速度为a,由题可知刹车初速度v0=72km/h=20m/s,
末速度v=0,位移x0=25m,
根据v=2ax,代入数据可得:a=8m/s2,
(2)反应时间内的位移为x /=L-x=14m,
则反应时间为t /===0.7s,
则反应的增加量为Δt=t /-t0=0.7-0.4=0.3s,
【答案】 (1)8m/s2;(2)0.3s
【考点十六】 和红绿灯结合的刹车问题
【典型例题16】 (2021·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如图所示,以v0=10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当汽车距离停车线S=23m时,绿灯还有2s将熄灭。绿灯熄灭后,黄灯亮3s后熄灭。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m/s2,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m/s。同学们学习交通规则后,通过讨论提出建议:驾驶员要么在绿灯熄灭前使汽车通过停车线,且不超速;要么使汽车在黄灯熄灭前停在停车线处。汽车可视为质点,下列关于驾驶员的操作可满足同学们的建议的是( )
A.汽车在距停车线11m处开始匀加速行驶通过停车线
B.汽车立即匀加速行驶通过停车线
C.汽车在距停车线9m处开始匀减速行驶
D.汽车立即匀减速行驶
【解析】 A.汽车匀速运动的时间t1==1.2s,
设汽车全程匀加速运动通过停车线的最短时间为t2,S2=v0t2+at,11=10t2+at
解得t2=1s,故汽车在绿灯熄灭前不能通过停车线,选项A错误;
B.绿灯还有2s将熄灭,汽车全程匀加速行驶t=2s通过停车线v0t+at2>S,
解得a>1.5m/s2,
通过停车线时的速度v=v0+at >13m/s,
故汽车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但已超速,选项B错误;
C.汽车减速运动的最小位移Δx==10m>9m,
汽车超过停车线,且时间超过2s,选项C错误;
D.汽车全程匀减速停在停车线,汽车的加速度a==m/s2,
运动的时间t==4.6s<5s
故汽车可在黄灯熄灭前停在停车线处,选项D正确。故选D。
【答案】 D
【考点十七】 结合汽车通过ETC通道的情景考查v t图像
【典型例题17】 ETC不停车收费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它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电子标签与设在收费站ETC通道上的微波天线进行短程通信,利用网络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处理,从而实现车辆不停车就能支付路桥费的目的.如图是汽车分别通过ETC通道和人工收费通道的流程图。假设汽车以v1=10m/s的速度沿直线驶向收费站,若进入人工收费通道,需要匀减速至中心线(收费窗口)处停车,经过20s缴费成功后,再启动汽车匀加速至v1正常行驶。若进入ETC通道,需要在收费站中心线前d=10m处匀减速至v2=5m/s,再以此速度匀速行驶至中心线即可完成交费,再匀加速至v1正常行驶。若两种情况下,汽车加速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均为a=1m/s2,求:
(1)汽车进入ETC通道从开始减速到恢复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位移大小;
(2)汽车通过ETC通道比通过人工收费通道节省的时间。
【解析】 (1)汽车进入ETC通道减速至v2的位移
进入ETC通道从开始减速到恢复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位移大小
(2)通过人工收费通道:减速位移
总位移=100m
减速时间
停车时间
总时间
汽车通过ETC通道:匀变速时间
匀速时间
与人工通道位移差的时间
总时间
节省的时间=26.5s
【答案】 (1);(2)26.5s
【考点十八】 延误时间的问题
【典型例题18】 假设收费站的前、后都是平直大道,大假期间过站的车速要求不超过v=21.6 km/h,事先小汽车未减速的车速为v0=108 km/h,制动后小汽车的加速度的大小为a1=4 m/s2。试问:
(1)大假期间,驾驶员应在距收费站至少多远处开始制动?
(2)假设车过站后驾驶员立即使车以a2=6 m/s2的加速度加速至原来的速度,则从减速开始至最终恢复到原来速度的过程中,汽车运动的时间至少是多少?
(3)在(1)(2)问中,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至少为多少?
【解析】(1)v=21.6 km/h=6 m/s,v0=108 km/h=30 m/s,小汽车进入收费站前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设在距收费站至少为
x1处开始制动,则有v2-v=-2a1x1,解得x1=108 m。
(2)小汽车通过收费站经历匀减速和匀加速两个阶段,设前、后两段的位移分别为x1和x2,时间分别为t1和t2。
减速阶段,有v=v0-a1t1,解得t1==6 s
加速阶段,有v0=v+a2t,解得t2==4 s
则汽车运动的时间至少为t=t1+t2=10 s。
(3)加速阶段,有v-v2=2a2x2,解得x2=72 m
则总位移x=x1+x2=180 m
若不减速通过收费站,则所需时间t′==6 s
故车因减速和加速过站而耽误的时间至少为Δt=t-t′=4 s
【答案】 (1)108 m (2)10 s (3)4 s
【考点十九】 物块与木板的相对运动
【典型例题19】 如图所示,一滑块通过长度不计的短绳拴在小车的板壁上,小车上表面光滑.小车由静止开始向右匀加速运动,经过2 s,细绳断裂.细绳断裂后,小车的加速度不变,又经过一段时间,滑块从小车左端掉下,在这段时间内,已知滑块相对小车前3 s内滑行了4.5 m,后3 s 内滑行了10.5 m.求:
(1)小车底板长是多少?
(2)从小车开始运动到滑块离开车尾,滑块相对于地面移动的距离是多少?
【解析】 设小车加速度为a断裂时,车和滑块的速度为:v1=at1=2a
绳断裂后,小车的速度为:v=v1+at 小车的位移为:x1=v1t+at2
滑块的位移为:x2=v1t
前3 s时间内:Δx=x1-x2=at2=4.5 m a==1 m/s2,v1=2 m/s
设后3 s小车初速度为v′1,则小车的位移为:x′1=v′1t+at2滑块位移为:x′2=v1t
x′1-x′2=3v′1+4.5 m-3v1=10.5 m解得:v′1=4 m/s
由此说明后3 s实际上是从绳断后2 s开始的,滑块与小车相对运动的总时间为:t总=5 s
(1)小车底板长为:l=x车-x滑=v1t总+a总2-v1t总=at总2=12.5 m
(2)滑块相对于地面移动的总距离为:x滑=at12+v1t总=12 m.
【答案】 (1)12.5 m (2)12 m
【考点二十】 竖直上抛与自由落体空中相遇问题
【典型例题20】 从地面竖直上抛物体甲,与此同时在甲的正上方有一物体乙自由下落,若两物体在空中相遇时速率相等,则( )
A.物体甲的初速度的大小是相遇时物体速率的2倍
B.相遇时甲上升的距离是乙下落距离的2倍
C.甲在空中运动时间是乙在空中运动时间的2倍
D.甲落地时的速度是乙落地时速度的2倍
【解析】 假设相遇时花了t秒种,则v甲=gt, v乙=v-gt ,而v甲=v乙,故v=2gt.
又因为竖直上抛运动上升过程与下落过程相对称,所以甲的运动时间是乙的两倍.
甲的下落距离是s甲=, s乙 =,故A、C正确
【答案】 AC
【考点二十一】 先后竖直上抛两物体空中固定位置相遇问题
【典型例题21】 用20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一小球后,再以25m/s的初速度竖直上抛另一小球,在高15m处两球相遇。求两球抛出的时间差是多少?
【解析】 根据已知条件分别求出第一个小球和第二个小球通过重5m位移所用的时间t1和t2,根据。
对第一个小球,有,解得 t1=1s或3s。
说明第一个小球在1s末和3s末位移都是15m。
对第二个小球,有,解得t2=0.7s或4.3s。
说明第二个小球经0.7s可上升到15m高处,经4.3s又落回到15m高处。
若第二个小球比第一个小球晚抛0.3s可在15m高处追上第一个小球;
若晚抛2.3s可在15m高处跟下落的第一个小球迎面相碰。
【答案】 0.3s或2.3s
【考点二十二】 先后竖直上抛两物体空中不固定位置相遇问题
【典型例题22】 在地面上以初速度2v0竖直上抛一物体后,又以初速度v0同地点竖直上抛另一物体,若要使两物体能在空中相碰,则两物体抛出的时间间隔必须满足什么条件?(不计空气阻力)
【解析】 设两物体抛出的时间间隔为Δt1时,
恰好在后抛物体落地时被前一物体下落迫上相碰,
那么前抛物体的运动时间应等于后抛物体运动时间与Δt1之和,
即:得 (能相碰的最小时间间隔)
又设两物体抛出时间间隔为Δt2时,
恰好在后抛物体抛出瞬间前一物体回到原点相碰,
同理有:,得 (能相碰的最长时间间隔)
所以时间间隔必须满足:。
【答案】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要点归纳+夯实基础练) 第四节 追及相遇问题-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系统复习学思用,共13页。
这是一份(能力提高练) 第四节 追及相遇问题-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系统复习学思用,共15页。
这是一份(考点分析) 第四节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2023年高考物理一轮系统复习学思用,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