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1页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2页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共10页。
    文言文阅读黑龙江龙东地区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古文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伐。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 2采药至衡山。_____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深山有人迹,异之。1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2分) 黑龙江龙东地区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节选自《朱子家训》)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2)未雨而绸缪______________12. 翻译下列句子。(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施惠无念,受恩莫忘。13. 甲乙两文中都谈到的美德是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做的?黑龙江龙东地区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古文阅读】【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诫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要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注释】蒙:掩蔽。袂(mèi):衣袖,袖子。辑屦(jí jù):趿(tā)拉着鞋。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选自《礼记·檀公》)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张仪岂不大丈夫哉______ (2) 黔敖左奉食,右______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行天下之大道。(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13.【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2分)文言文阅读黑龙江龙东地区2023年中考语文试题【古文阅读】【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陶渊明《桃花源记》)【乙】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长沙醴陵县有小水,有二人乘舟取樵,见岸下土穴中水逐流出,有薪斫木片逐流下。深山中有人迹,异之,乃相谓曰:可试入水中,看何由尔。一人便以笠自障,入穴。穴才容人。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不异世间。【注】囷(qūn):这里指似圆形谷仓的巨石。斫:砍伐。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2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 2采药至衡山。_____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深山有人迹,异之。13.甲文写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乙文写刘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两文作者这样写暗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愿望?(2分)【分析】参考译文:
    【甲】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
          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的。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旧路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说,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终于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乙】
         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出来。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的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长沙的醴陵县有一条小河,有两个人乘船去砍柴,看到河岸下面的一个土洞当中有水顺着河流的方向流出,其中有新砍的木片随着水漂出来。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这两人感到很奇怪,互相商量道:可以试着到水里,看看是什么原因使这木片漂出来的。其中一个砍柴人就用斗笠护着自己进入了河岸边的洞穴,洞穴仅能容一人通过,走了几十步,眼前就明亮起来,里面情景不同于人世间的景象。【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解释。
    句意为:土地平整宽阔,房屋整齐。俨然,整齐的样子。
    句意为:曾经到衡山采药。尝,曾经。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相闻,可以互相听到。句意为: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
    句中重点词语有:迹:踪迹。异,对……感到奇怪。句意为: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3)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结合【甲】文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可知,刘子骥听说了桃花源的事,高兴地计划要去探访桃花源,但没有实现;通过一个真实世界的人来寻找桃花源,把它放置在一个真实的背景之下,写出了桃花源的不可寻觅,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不存在的;写出了世人对桃花源的向往,即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得桃花源这个虚无缥缈的地方真的成为了千古之谜;结合【乙】文欲更寻索,不复知处可知,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结果却再也找不到它在哪里,写出了那个地方的美好与神秘,暗示了那个美好的地方是虚构的,实际上在当时的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由此可见,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通过一个真实世界的人——刘子骥去来寻找桃花源和石门却不得,来暗示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社会现实。
    答案:
    1整齐的样子 曾经
    2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可以互相听到。
    深山中竟然有人活动的踪迹,(他们两人)对此感到很奇怪。
    3)暗示这样神秘美好的境界是虚构的,在当时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黑龙江龙东地区2022年中考语文试题【古文阅读】【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诫子书》)【乙】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节选自《朱子家训》)1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   (2)未雨而绸缪______________12. 翻译下列句子。(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2)施惠无念,受恩莫忘。13. 甲乙两文中都谈到的美德是什么?在生活中你是如何做的?【答案】11.     . 增长    . 应当    12. (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丧失)。(2)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受他人的恩惠不能忘记。    13. 节俭  第二问示例:生活中我会节约用水,少用一次性物品,吃饭时会做到光盘。【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注意结合语境。(1)句意: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广,增长。(2)句意:应当在没下雨的时候,先把房子修补完善。宜,应当。【12题详解】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时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年:年纪。驰:逝去。意:意志。去:消失。(2)惠:恩惠。念:记在心里。【13题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甲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提出生活要节俭;乙文自奉必须俭约要求生活必须节俭;生活中节俭的事例有很多,比如生活中节约用水用电,吃饭吃干净不浪费等。【点睛】参考译文:【甲】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乙】每天早晨黎明就要起床,先用水来洒湿庭堂内外的地面然后扫地,使庭堂内外整洁。到了黄昏便要休息并亲自查看一下要关锁的门户。一顿粥或一顿饭,应当想着来之不易;即使是半根丝、半条线,我们也要常想着这些物资的生产是很艰难的。凡事要先准备,应当在没下雨的时候,先把房子修补完善,不要到了口渴的时候,才来掘井。自己生活供给上必须节约,聚会在一起吃饭切勿流连忘返。餐具质朴而干净,虽是用泥土做的瓦器,也比金玉制的好;食品节约而精美,虽是园里种的蔬菜,也胜于山珍海味。不要营造华丽的房屋,不要图买良好的田园。帮助别人不要记在心里,受他人的恩惠不能忘记。无论做什么事,当留有余地;得意以后,就要知足,不应该再进一步。他人有了喜庆的事情,不可有妒忌之心;他人有了祸患,不可有幸灾乐祸之心。做了好事,而想他人看见,就不是真正的善人。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就是真的恶人。 黑龙江龙东地区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古文阅读】【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诫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要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注释】蒙:掩蔽。袂(mèi):衣袖,袖子。辑屦(jí jù):趿(tā)拉着鞋。贸贸然:眼睛昏花的样子。(选自《礼记·檀公》)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1)张仪岂不大丈夫哉______ (2) 黔敖左奉食,右______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行天下之大道。(2)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13.【乙】文中的事例能否作为【甲】文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请结合选文内容说明理由。(2分)【分析】【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乙】齐国出现了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袖子蒙着脸,无力地拖着脚步,莽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那个饥民扬眉抬眼看着他,说: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带有侮辱性的施舍,才落地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黔敖道歉之后,他还是不吃,最终饿死。【解答】(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句意: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诚:真正,确实。
    句意:左手端着吃食,右手端着汤。执:拿。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句中重点词:道,道路。句意为: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
    句中重点词:予,我。食,吃。食,食物。句意为:我就是不接受那种呼喝的施舍,才落到这个地步!
    (3)本题考查理解选文内容、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先理解贫贱不能移的意思,再结合乙文中饿者的行为分析是否能论证这个观点,然后回答是否能作为事实论据。贫贱不能移意思是贫困卑贱的处境无法改变其坚强的意志。乙文中饿者本来就对乞食感到羞愧,在听到黔敖说嗟!来食,感觉到对方对自己的不尊重之后,他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宁可饿死也不吃带有侮辱性的食物,即使处于卑贱的处境也不改变节操,正体现了甲文中贫贱不能移的观点。因此能够作为贫贱不能移的事实论据。
    答案:
    1.(1)真正,确实(2)持,拿!评分标准:(2分)每小题1分。2.(1)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2)我就是因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的。评分标准:(4分)每小题2分。3.能。因为乙文中黔敖侮辱性的施舍伤害了饥饿者的自尊,他没有因饥饿而屈从。而甲文中贫贱不能移体现的正是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的道理。两者十分契合,所以可以作为事实论据。评分标准:(2分)仅答不给分,理由解释符合题意即可。【点评】的用法:
    旁人皆为之感怆(之:代词)
    吾欲之南海,何如?(之:往,到……去)
    与民同游观之乐(之: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之:补充音节)
    孔子云:何陋之有?(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相关试卷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写作专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写作,审题,立意,文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及修改: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字音字形词语运用及修改,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答题,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著阅读:

    这是一份黑龙江省龙东地区三年(2021-2023)中考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名著阅读,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走近名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