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耒阳市顺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耒阳市顺湖中学2022级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共8页,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沧浪诗话·诗评》)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但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
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像“白发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杜甫虽然也有夸张的手法,但总的看来却是偏于写实的,如“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给人以逼真之感。他的一些记游诗,如《铁堂峡》《盐井》《泥工山》等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
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杜甫曾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夸赞画家王宰,说他能在尺幅的画面中表现出万里之势,杜甫自己的诗也是如此。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中引出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还有些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细节穿插起来。《春望》中,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大处着眼,何等悲壮!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改从小处落笔,又是何等细腻!又如《北征》用自己一个家庭的遭遇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
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都是写安史之乱的古体诗,但虚实的处理不同。《古风》大半是写游仙,最后四句才写到安史之乱,也似乎不甚着力。但它给人留下的印象却是深刻的,诗人的忧虑和悲愤也流露在字里行间。《悲陈陶》则围绕着陈陶战役,官军、安史军和长安人民三个方面都写到了,犹如用诗写成的通讯报道,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
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在虚处用力,妙在烘托。虚写好了,实可以让读者自己去联想补充,意象不粘不滞,显得飘逸。在实处用力,妙在刻画,在深入的刻画之中见出气魄,意象不浮不泛,显得沉郁。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材料二:
意象可分为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自然意象以自然景物为象,包括日月山川、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风雨阴晴等。社会意象以社会现象为象,包括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和人类生活景象,以及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曲折反映的神仙鬼怪的景象等。诗歌中的意象是使用语言来表现的。这种语言不同于一般性的语言,可称之为意象性的语言。意象性语言是一种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的语言。诗歌中,明月、江水、青松、翠竹、晚照、晴空、来鸿、去燕、宿鸟、鸣虫、三尺剑、六钧弓、清暑殿、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菱烟雨溪边晚钓之翁等,都是意象性的语言,也可说是意象。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
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来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凫雁满回塘”等都是意象,尤其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把六种形象性的词语(鸡声、茅店、月、板桥,霜和霜上的人迹)并列在一起,这些词语描述的形象,已不再只是事物的客观物象,而是融入了作者凄凉悲怆体验的意象了。诗人正是利用这些意象的组合,构成一种“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的意境。
(摘编自张得良《诗得意象自生光——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
1.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一些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记游诗,可以作为地理研究的辅助资料。
B. 李白诗飘逸,杜甫诗沉郁,不同的诗歌风格是由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的。
C. 意象包括自然意象和社会意象,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人物是社会意象的一部分。
D. 诗人写诗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其目的是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意象虚实的处理上《古风(其十九)》和《悲陈陶》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
B. 诗歌中的意象性语言具有形象性、概括性、典型性、象征性、拟喻性等特点。
C.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把六种意象并列在一起,构成了一种凄凉悲怆的意境。
D. 严羽认为,在意象的运用上,李白诗万景皆虚,杜甫诗万景皆实,说法准确恰当。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通过江水、枫叶、荻花等意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的离愁别绪。
B.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把急风、高天、猿鸣、清渚、白沙、飞鸟六种意象组合在一起,营造了肃杀凄凉的意境,表达诗人内心的愁苦之情。
C.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
D.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塑造了周瑜这一人物意象,表现其儒雅风流的气度,表达了词人对周瑜的景仰之情。
4. 请结合材料一内容,简要概括李杜诗歌在意象运用上有哪些不同。
5.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②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5. ①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从意象的虚实上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的不同。第二至四段:具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点。第五段:总结全文,强化观点。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如材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材料一主体部分将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等等。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不同的诗歌风格是由二人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决定的”错,根据原文“飘逸与沉郁这两种风格的形成,取决于李杜两人思想、性格的不同,以及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具体则表现在意象的运用上”可知,形成二人诗歌风格不同的决定性原因除了思想、性格的不同之外,还有创作态度和题材的差异。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严羽认为……说法准确恰当”错,根据原文“前人说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固然未必十分确切”可知,“李诗万景皆虚,杜诗万景皆实”是前人的说法,并非是严羽的看法;另外这个说法未必确切,所以“说法准确恰当”错。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官场的厌恶”不能作为论据证明材料二的观点。由原文“在这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意象是语言的内涵”“诗人写诗,常运用意象性的语言,构建某种意境,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可知,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诗人通过运用意象性的语言,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感情。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并没有出现意象性的语言来表达作者情感,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使用。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材料一第二段“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和时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用一些表面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拼接成具有浓烈艺术效果的图画”“李白的夸张是最大胆的”,写出了李白诗歌的意象多来自于历史,神话、梦境,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且大多使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描写意象,虚中有实。
材料一第三段“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杜甫写诗往往从实处入手,逐渐推衍到有关国家和人民命运的统摄全局的问题上”,写出了杜甫诗歌的意象多来自与现实生活,手法上常常使用细节描写,实中有虚。
综上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两点不同。第一,取材的不同。李诗的意象来源于历史,神话、梦境,常常是超越现实的,而杜诗的意象常取自现实生活。第二,着笔点和手法不同。李诗从虚处入手,借助想象和夸张串联起表面看来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虚中有实。杜诗从实处着笔,借助细致的描写把生活琐事和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有机结合,实中有虚。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的能力。
分析文章论证特点,主要有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角度。
第一段“李杜风格,论者纷纭,而以严羽的两句话最为中肯……从意象的虚实上看,的确可以看出李杜风格的不同”,引用严羽的话引出文章观点——从意象的虚实上可以看出李诗和杜诗风格的不同。
第二段“李诗的意象常常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的细节作精致的描绘……简直是一幅幅描绘山水景物和风土人情的图画,可补地理记载之不足”,具体分析李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
第三段“杜诗的意象多取自现实生活,他善于刻画眼前真实具体的景物,表现内心感情的细微波澜……在纵论国家大事之中,插入一段关于儿女衣着的细节描写,用这个真实的细节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苦难”,具体分析杜诗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
第四段“李白的《古风(其十九)》和杜甫的《悲陈陶》……真实而深挚,是典型的沉郁之作”。举例论证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
第五段“李白写诗往往在虚处用力,虚中见实。杜甫写诗则在实处用力,实中有虚”,总结全文,强化观点。
由此可知,在论证结构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总起,提出观点;第二至四段分说,具体分析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的不同点;第五段总结全文。论证方法上,材料一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使论证更充分有力。如材料一开头引用严羽的话引出观点,增强说服力。材料一主体部分将李诗和杜诗在意象运用方面进行具体的举例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劳动的意义
路遥
安检员从岩壁上用肩膀接连扛开了两扇沉重的风门,把他们带进了一个拐巷。
一片寂静。一片黑暗。
接连跋涉一百米左右的四道很陡的绞车坡,人已经不能直立了。不时有沙沙的岩土煤渣从头顶上漏下来。整个大地似乎都摇摇欲坠。
现在,他们终于到了掌子面上。
这里刚放完头茬炮,硝烟还没有散尽。煤溜子隆隆地转动着。斧子工和攉煤工正在挣命般地操作。
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铁柱横立的掌子面。许多人丢盔撂甲。
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
但大部分人没有跑。到了这个年龄,人就有了自尊心;再艰难,也得强打起精神,准备承受人生最初的考验。
每当一茬炮放完,就要赶紧挂茬支棚。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动作要闪电般快,否则引起冒顶,后果就会不堪设想!班长一声呼喊,人们就从回风巷冲进了掌子面。头上矸石岩土哗哗跌落着,斧子工抱起沉重的钢梁、迅速挂在旧茬上;同时,攉煤工像手术室给主刀大夫递器械的护士,紧张而飞快地把棚顶的荆笆和搪采棍递给师傅,还要腾出手见缝插针刨开煤堆,寻找底板,扣住梁茬,以便让师傅在最短的时间里把柱子“叭”一斧头锁住……所有这一切都在紧张而无声地进行,气氛的确像抢救垂危病人的手术室——不同的只是他们手中的器械都在一百斤以上!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
只有将破碎的空棚架好,安全才有了保障。攉煤工这才操起大铁锨,把炸下来的煤往溜子上推……一班三茬炮,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的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
这天上午十点钟左右,少平上井后欣喜地看见,雪花在纷纷扬扬飘飞着。昨夜十二点下井时,天空还是一片乌蓝,想不到现在竟成了这样一个晶莹洁白的世界。他心情愉快地沉浸在这一片美丽之中。
今天,还有一件值得高兴的事——他要第一次领工资了。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一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好大一笔钱哪!
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蹲在旁边的雷区长对他们说:“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甭看矿井是黑口口,很公正!钻得多了钱就多,不上工,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
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
一晃眼,孙少平已经来这里半年了。半年来,他几乎不误一天工,月月都上满班。
半年之中,新工人又逃跑了不少。跑了的人当然也被矿上除了名,有些没走的人,也不好好下井。他们磨蹭着,等待自己的父亲四处寻找关系,以便调出煤矿。
少平当然没这种靠山。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
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除过这些,他得为自己也搞点建设,买点他所喜爱的书报杂志。另外,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他自己今生也许不会住这窑洞。他只是要给故乡一个证明:证明他孙少平决不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他要独立完成这件事,而不准备让哥哥出钱——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
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
又发工资了,少平揣着一摞硬铮铮的票子回到宿舍,宿舍里除过他,现在只留五个人,另外四个人,三个偷跑回家被矿上除了名,一个走后门调回了本县,这样,宿舍宽敞了许多,大家的箱子和杂物都放到了四张空床上,宿舍零乱不堪。没有人叠被子。窗台上乱扔着大伙的牙具、茶杯和没有洗刷的碗筷,窑中间拉一根铁丝,七八乱搭着一些发出臭味的脏衣服,窗户上好几块玻璃打碎成放射形。肥皂盒和盛着脏水的洗脸盆就搁在脚地当中。床底下塞着鞋袜和一些空酒瓶子。唯一的光彩就是贴在各人床头的那些女电影明星的照片。
少平已经有一床全宿舍最漂亮的铺盖,他还买了一顶蚊帐,几月前就撑起来——现在没有蚊子,他只是想给自己创造一个独立的天地,以便躺进去不受干扰地看书。看见其他人都在床上躺着。大家的情绪不好。今天发工资,每个人都没领到几个钱。
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
他刚躺下不久,就听见前边一个说:“孙少平,你要不要我的那只箱子?”
这时,另外一个同样吃不开的人,指了指他胳膊腕上的手表,问:“这块表你要不要?”
而同屋的另外几个人,也分别问他买不买他们的某件东西——几乎都是各自最值钱的家当。
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少平计划要买的。现在这些人用很便宜的价钱出售他需要的东西时,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他如果买了他们的东西,反倒是帮助他们渡难关哩!少平只好怀着复杂的情绪,把这些人要出售的东西全买下了。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不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崇尚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如今,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是的,孙少平用劳动“掠夺”了这些人的财富。他成了征服者。这是一种比战争还要严酷的征服。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
在以后的日子里,其中的两三个人便开始上班了。
(节选自《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6.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描写第一次下井的人们四肢着地的狼狈模样,既是在表现巷道的低矮狭窄,也是在暗示他们内心的慌乱不安。
B. 孙少平无法找人把他调出煤矿,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
C. 节选部分写出了孙少平顾家庭、重亲情、精神上有追求等性格特征。
D. 选段内容虽不多,却告诉我们“劳动改变命运”这一道理,孙少平辛苦的劳动终于在半年后得到了回报——“生活毫不客气地置换了他们的位置”,不仅给“他们”上了一课,也给每个读者好好地上了一课。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的“征服”是指物质上的“征服”,即通过辛勤劳动赚取的钱换取了那些不愿意付出劳动的其他矿工的财富(物件)。
B. 文中写矿工宿舍环境的混乱,与少平用最漂亮的蚊帐隔离开的“小世界”形成对比;从而凸显孙少平即使在混乱的环境中依然坚守自己独立人格,坚持自己的精神追求。
C. 小说的语言朴实厚重,富有生活气息,偶尔出现的陕北方言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D. 小说秉承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塑造了如孙少平这样的普通劳动者,热情讴歌了他们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8. 小说是如何塑造孙少平这一劳动者形象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 本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劳动对平凡人有何意义?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A
8. ①通过对矿井狭窄危险环境的描写,衬托孙少平踏实热情的性格;②用其他一些逃离矿井或消极怠工的工人,来对比烘托孙少平热情务实的劳动态度;③用第三人称和心理描写,全视角展现孙少平心路历程,便于凸显孙少平的思想,讴歌勤恳坚韧的劳动者形象。
9. ①劳动带给人生活和精神的充实愉悦;②劳动带给人生活和实现理想的物质保障;③劳动带给人尊严、人生出路,并彰显自我价值。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B项,“只能被迫接受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为了家人,他不得不从事牛马般沉重的劳动”错误,依据“他也不企图再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这工作虽然危险和劳累,但只要下井劳动,不仅工资有保障,而且收入相当可观”“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极为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可知,孙少平是主观上不想改变自己煤矿工人的身份,除了为家人,还为自己从劳动中获得的“强大”。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
A项,“文中的‘征服’是指物质上的‘征服’”理解错误。不仅是物质上的“征服”,还有精神上的“征服”:让那些人明白舍身投入劳动是获得解放的唯一出路,并开始上班(参加劳动)。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形象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依据第六段“他们一个个狼狈不堪,四肢着地爬过铁柱横立的掌子面”、第九段“在紧张、快速、沉重的劳动中,人们在低矮的巷道里连腰也直不起来,东躲西避倒腾一百多斤重的钢铁家伙,而且稍有不慎,瞬息间就会被拉扯成一堆肉泥”可知,文中通过对矿井狭窄危险的环境描写,为后文孙少平面对恶劣环境而坚韧热情地劳动作铺垫;
依据第七段“在正式下井之前,全矿招收的新工人中跑了二十多人。少平宿舍里也跑了一个”、第十二段“只有他和另外两个新工人在一月中上了满班,月工资能领一百三十元”、第十三段“前面有两个新工人,一个领了十八元,一个领了二十元”可知,通过其他一些逃离矿井或消极怠工的工人,来对比烘托孙少平热情踏实的劳动态度;
依据第十八段“钱对他是极其重要的。他要给父亲寄钱”、第十九段“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和第二十六段“他却有点不忍心了。但他又看出,这些人需要解决起码的吃饭问题”可知,文中用第三人称和心理描写的全视角方式刻画孙少平心路历程,便于读者了解孙少平的思想,也便于凸显尊重劳动、讴歌勤恳坚韧的劳动者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探究作者观点态度和情感意蕴的能力。
依据第十段“每茬炮过后,都要进行这样一番拼命,一天时光就在这样紧张而繁重的劳动中缓慢地流过”、第十九段“正因为这样,他才舍不得误一天工;他才在沉重的牛马般的劳动中一直保持着巨大的热情”、第二十二段“在这样一个时刻,劳动给人带来的充实和不劳动给人带来的空虚,无情地在这孔窑洞里互为映照”可知,劳动带给人生活的充实和精神的愉悦;
依据第十三段“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第十八段“他要给父亲寄钱,好让他买化肥和日常油盐酱醋。他还要给妹妹寄钱,供养她上大学”、第十八段“他还有个梦想,就是能为父亲箍两三孔新窑洞”可知,劳动能给人生活的物质保障,并能实现梦想;
依据第十三段“不好好下井,裤衩都要卖得吃了……就是你爸当矿长,也是这两个钱”、第十四段“那两个新工人垂着脑袋悄悄退出了人群”、第十八段“他要把这窑洞箍成双水村最漂亮的……这将是他个人在双水村立的一块纪念碑”、倒数第二段“要想求得解放,唯一的出路就在于舍身投入劳动”可知,劳动能带来尊严,是人生的出路,能实现并彰显自我价值。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苏轼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吕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①,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卒不得大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乙
长短句虽至本朝盛,而前人自立,与真情衰矣。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注]①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B.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C.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D. 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11. 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要结发戴冠,表示成人,但体犹未壮,称为“弱冠”。
B.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掌管五礼之仪制及学校贡举之法,最高管理者是礼部尚书。
C. 金陵,是南京最雅致而古老的正式名称,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D. 词的句式参差不齐,基本上是长短句,长短句也是词的别称,词也称为曲子词、诗余。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从小深得母亲教诲,博闻强记,曾以东汉范滂为榜样,母亲赞许他的志向,并激励他成为范滂那样的人。
B. 苏轼当政徐州,遇到水灾,他阻止富人弃城而逃,并身先士卒,率领禁军一起修筑城墙,最后徐州城得以保全。
C. 路过金陵,苏轼劝王安石面对国家危险的政治局势要勇于向皇上进言,两人针砭官场,言辞激烈,不欢而别。
D. 苏轼知政有方,文章写得好,虽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但词学成就被王灼褒奖,可惜他最终没有得到重用。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2)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
14. 苏轼被称为“天下奇才”,表现他才学之高的事迹有哪些?请根据原文简要概述。
【答案】10. A 11. C 12. C
13. (l)河水将要毁坏城墙,情势危急了,即使是禁军也暂且替我竭尽全力(抗洪)。
(2)皇帝用来对待您的不是寻常的礼数,您用来对待皇上的,难道可以用寻常的礼数吗?
14. ①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
②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
③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
④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
⑤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轼”作“庐于其上”的主语,在前面断开,排除BD;
“过家”指路过家门口,“家”作“过”的宾语,中间不可断开,应在宾语“家”后断开,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C.“辛弃疾曾为此地写下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错误,“京口”指的是现在江苏镇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C.“不欢而别”错误。原文说的是“轼戏(开玩笑)曰……”“安石笑而不言”,可知二人并非“不欢而别”。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赋分点:
(1)“害”,毁坏;“事”,情势;“虽”,即使;“且”,暂且。
(2)“所以”,用来……;“非常”,非同寻常;“可以”,可以用;“岂……乎”,反问句式,难道……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由“比冠,博通经史”可知,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由此可知,苏轼20岁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
由“嘉佑二年,试礼部。以《春秋》对义居第一”可知,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为第一。由此可知,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以“《春秋》对义”一文名列第一。
由“后以书见欧阳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可知,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由此可知,苏轼被举荐深得欧阳修赏识。
由“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可知,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由此可知,宋仁宗夸赞其知政方略。
由“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可知,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由此可知,宋神宗夸赞他的文章。
参考译文:
甲
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历求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听有关古今成败的事,苏轼都能马上说出它们的要点。程氏读东汉《范滂传》,发出长长的叹息。苏轼问道:“我如果做范滂,母亲会应允吗?“程氏说:“你都能做范滂,我反而不能做范滂的母亲了么?”等到二十岁的时候(行冠礼的年龄),苏轼对经典和史籍都很精通了。嘉佑二年,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而以《春秋》对义一文为第一。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应当让这个人出人头地了。”
苏轼到徐州赴任,有洪水决堤要淹没曹村,涨水时不时地会泄入城中,城市就要被淹,富民们争着要逃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们如果都出了城,就会动摇民心,那我还和谁来守城呢?只要我在,水就绝不会冲了城。”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将卒长呼出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逃走,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雨日夜不停的下,但城却没有沉。苏轼住在那上面,路过家门口也不进去,让官吏们分别守在各个地方,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苏轼路过金陵(今南京),拜见王安石,说:“大兴战争和刑罚,是汉、唐两朝灭亡的征兆。祖宗先帝用仁厚治理天下,正打算改革这些事。如今西边正在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重大犯罪事件,您就不说一个字来解决这种局面吗”王安石曰:“这两件事都是吕惠卿引起的,我不在朝为官,怎么敢去进言?”苏轼说:“在朝做官就进言,不在朝做官就不进言,这是侍奉皇帝的常理。皇上不按一般礼节对待您,您对待皇上,怎么也可以用一般的礼节呢?”王安石大声说:“那我必须得要进言了。”又说:“今天这些话从我的嘴里说出来,从你的耳朵听进去(意思是不要外传,保密)。”又说:“人一定要明白每一个不正确的行为,处死的每一个人都不是无辜的,直到天下人都不做(错误的事),才可以。”苏轼开玩笑说:“现在的当官的,都为了争取减少半年的磨勘(相当于磨合、试用期)时间,就算杀人也敢了。”王安石笑笑没有回答。
宋仁宗初次读到苏轼、苏辙的治政方略,下来后非常高兴,说:“我今天得到了两位可做宰相的谋士。”宋神宗更是喜欢他们的文章,在宫中不断品读他们的文章,常常专研得忘了进食,称他们为天下奇才。然而他们(苏轼、苏辙)最后却没有得到重用。
选自《宋史·苏轼列传》)
乙
长短句虽然一直到本朝才兴盛起来,但是自从前朝的人所创立,就一直没有达到用真情去创作的阶段。东坡先生并不是心醉于歌曲旋律的人,偶尔作一首歌,却能指引出一条奋发向上的道路,让所有人都有新的认识,文人才开始知道振奋自身。
(选自王灼《碧鸡漫志》)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
张先①
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如解凌波,泊烟渚春暝。
彩绦朱索②新整。宿绣屏、画船风定。金凤响双槽③,弹出今古幽思谁省。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重听。尽汉妃④一曲,江空月静。
【注】①张先,字子野,北宋婉约派代表人物。张先四十岁中进士,曾在江南任吴江县令等小官,官阶品位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相似,遂有感于自身境遇写下这首词。②彩绦朱索,指五颜六色的彩带,泛指美人身上的衣饰。③双槽,指双琵琶,槽是琵琶等乐器上弦的格子。④汉妃,指汉代王昭君,传说她出塞时弹着琵琶。
15. 下列对这首词上阕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三句为环境描写,诗人先俯视再仰观,多角度描绘了一幅江上美景图。
B. “天青垂水”句,“垂”字将天空、水面连接起来,水天一色,炼字精当。
C. “汀洲”三句由自然景物转向人物描写,美人衣带修长,与落日斜晖相映。
D. “如解凌波”二句写美人登船、停泊洲边,为下阕摹写琵琶妙音做了铺垫。
16. 白居易的《琵琶行》以高超的技巧手法摹写有声无形的音乐,如音在耳、如奏在前。本词下阕中划线的诗句是如何描写音乐的呢?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A 16. ①运用比喻,“玉盘大小乱珠迸”将节奏紧凑、精湛的琴声比作大小珍珠落入玉盘里那样清脆的声音,以声写声,将音乐语言转换为诗的语言,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表达的生动性。
②侧面烘托,“弹出今古幽思谁省”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从而强化表达效果。
③环境烘托,“江空月静”写乐曲休止时的效果,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留下了无穷的余韵。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诗人先俯视再仰观”错误。应是先仰观再俯视。
故选A。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玉盘大小乱珠迸”意思是琵琶的乐声嘈嘈切切,犹如大小珍珠落到玉盘的声音。此句由白居易《琵琶行》“大珠小珠落玉盘”句化来,运用比喻,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并举,形象地表现了音乐旋律的跌宕起伏,高昂处如急风暴雨,低回处如儿女私语,令人耳不暇接。人物的感情时而慷慨激昂,时而低回婉转,皆随乐声起伏,曲曲传出。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是说风停夜静时,从屏障内忽然传出两位琵琶女奏响的乐曲,饱含古往今来的失意文人和沦落天涯的歌女郁结的情思,有谁能够领悟?通过写“我”作为听乐人的情绪反应和情思传达出音乐本身的魅力,这是侧面烘托。
结句“江空月静”是环境烘托,以空廓沉静的月夜,烘托出音乐的魅力。如泣如诉的昭君怨曲,把听众带进了哀愁的境界,相对无言,月夜格外的沉寂,留下了无穷的余韵,让人回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李白蔑视权贵句子是:“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一句和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一句,都是用猿猴的悲鸣声来烘托诗人悲凉的心境。
(3)荀子《劝学》中强调君子天资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句子是:“______,_____。”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岁月虚度、只能借酒浇愁的无奈之感。
【答案】 ①.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②.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③. 风急天高猿啸哀 ④. 杜鹃啼血猿哀鸣 ⑤. 君子生非异也 ⑥. 善假于物也 ⑦. 人生如梦 ⑧.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摧、事、啸、生、尊、酹。
三、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与运用(16分)
18.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一定。
②烟涛微茫信难求 信:确实。
③君子不齿 齿:并列。
④而绝江河 绝:到达。
⑤凡六百一十六言 凡:总共。
⑥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没必要。
A. ①④⑥ B. ②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①“须”:等到。句意: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④“绝”:横渡。句意: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⑥“不必”:不一定。句意: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
故选A。
19. 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彼童子之师
B. 小学而大遗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 其皆出于此乎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取独;助词,的。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那些童子的老师。
B.均为连词,表转折。句意: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C.副词,表揣测,大概;代词,代士大夫。句意: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
D.介词,在;介词,向。句意:哪管他出生在我之前还是在我之后呢/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
故选B。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站在仰韩阁环视,________,多与两个字有关:一个“古”,一个“韩”——北有韩文公祠,南有韩山古庙、韩江大桥……隔江远望,西南方是潮州古城墙、甲第坊、仁德古庙、韩滨园、青龙古庙……转过身去,东边是笔架山。从古到今,由东向西,名胜古迹密布,大约可见潮州文化发展特色之一斑。
景点名称有个“韩”字,大都因韩愈而生,而对韩愈的评价,最著名的当然要数苏轼那句“文起八代之衰”。往前一步理解,潮州人尊崇韩愈,其实就是尊崇文化。
韩愈固然可敬,可敬之处不仅在于他的政绩——从潮州人口口相传的那些故事中,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务实的官员,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受到朝廷的贬谪,却仍然维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事实上,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要说干多少_______的事情,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潮州人之所以紧紧抓住韩愈,很有可能是借题发挥,是利用韩愈这张名片,打出潮州文化的品牌——这个“题”借得好,借得________——韩愈对于潮州的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文人气节、廉官风骨和不断衍生的各种传说,在潮州人的精神发育史上,在潮州人的文化血液里,韩愈________。尊崇韩愈,就是尊崇文化,还有什么能比“文化”二字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共鸣呢?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举目四望 感天动地 义正词严 无孔不入
B. 目之所及 感天动地 理直气壮 无孔不入
C. 举目四望 惊天动地 义正词严 无处不在
D. 目之所及 惊天动地 理直气壮 无处不在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出来。
【答案】20. D 21. 尽管因上《论佛骨表》犯颜直谏而被朝廷贬谪,却仍然坚持以民为贵、以实为本的政治理念。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处,举目四望:抬起头,放眼四处观望。目之所及:指眼睛能达到的地方。由语境“环视”和下文所见可知,此处是说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应用“目之所及”。
第二处,感天动地:使苍天和大地为之感动。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意义极大。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韩愈在潮州仅仅八个月不可能干过什么意义极大的事情,应用“惊天动地”。
第三处,义正词严:理由正确、语言严正有力。理直气壮:指理由正确而充分,说话的气势很盛。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潮州人抓住韩愈打出潮州文化品牌这一做法的理由很充分,应用“理直气壮”。
第四处,无孔不入:比喻见空子就钻;利用一切漏洞或机会(多指做坏事)。无处不在:无论什么地方都有,形容数量之多和存在的范围极大。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韩愈对潮州人的影响极广,应用“无处不在”。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划线句语病有:
①成分赘余。“被”和“受到”重复赘余,保留其一;
②搭配不当。“维持……理念”搭配不当,应改为“坚持……理念”。
22. 认真阅读下面四首“劝学”诗,然后归纳,这四首诗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劝勉大家学习的。请分别用不超过四个字的词语回答。
(1)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金缕衣》)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劝学》)
(3)少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神童诗》)
(4)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劝学诗》)
这四首诗分别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角度劝勉大家学习。
【答案】 ①. 惜时 ②. 勤奋 ③. 立志 ④. 方法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概括信息的能力。
(1)《金缕衣》全诗用“劝君莫惜”“劝君惜取”“直须”“莫待”直接表达珍惜少年的青春时光之意。可用“惜时”概括。
(2)《劝学》“勤学”“读书”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可用“勤奋”概括。
(3)《神童诗》“平生志气高”强调心高气盛,志向远大,从不自轻自贱。可用“立志”概括。
(4)《劝学诗》意思是读书学习,只担心学得不够多;领会要义,只怕悟得不透彻,人最怕认为自己学得差不多够了,从而(骄傲自满)停止学习,已经学了的东西最怕不能掌握,不会付之实践。讲的是学要得法,可用“方法”概括。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相遇。在本月的学习中,我们得以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孙权、刘裕、廉颇、鲁迅等在语文课本中诗意地相遇。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愿意和其中的哪一位相遇呢?相信这相遇定会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共同探讨人生……
请以“当我与 相遇”为题目,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要有生动记叙和细腻描写;人物形象要鲜活生动、个性鲜明;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当我与李清照相遇
静静倚坐在窗前,点亮一盏台灯,握一卷诗书在手,伴一壶清淡的香茗,观看历史的风韵往事。微风轻轻起,吹起纱帘。我闭上双眼,沉浸在诗词的温柔乡里。
恍惚间,眼前是你——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外美如花,内秀如竹,名清,人清丽,词更清美。你一身素衣青纱,未施粉黛。你说那才是内心最真实的自己,天性使然。少女终长成,你与明诚情投意合,与他共享世间的美好。看尽庭前花开花落的淡雅,望尽空中云卷云舒的雅致。可是,最终留给你的只是无尽的思念,也独留你一人,忆往事,空怅惘。我不禁叹曰:“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是夜,一位词人挽幽帘梦一席,忧叹自己的流离,追忆那位已故的爱人。我的出现,暂时让你的忧郁孤单消散了。你深邃的眼眸里也多了一份欣喜。玉指划过窗外的郁郁竹叶,仿佛刹那间铅华已尽。你用一碟素菜、一壶清酒款待了我。你我虽素不相识,我却能体会你的孤寂,你的愁苦。萧萧的风带来瑟瑟的凉意,卷帘女子,竟比遍地的黄花还消瘦。我的心中便不禁生出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你随声而问:帘外海棠花依旧?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话毕,你的眼神里便添了一份不可思议和赞赏!或许,是因为我说了诗书里你作就的诗词,又或许,你认为自己找到了知音……
随即你邀我,弹素琴,下围棋……终于没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愁苦和不安。面对我,你不禁取出了你最爱的竹笛,深褐色的笛身,七八个小孔,一络流苏。而你总爱在爬满藤蔓的窗边吹响它,声声清脆凄凉,扣人心弦,听了你的笛音,仿佛走进了你的心灵深处,感受了一番沧桑苦涩。我不禁惊叹道:“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你忽一下抬起头来,望着窗边,默默呢喃着,又突然对我恍然一笑。这一笑,仿佛能倾倒帘外众生。我不禁想到,少女倚窗回首,却把青梅嗅。
我缓缓睁开眼睛,嘴角不自觉上扬,是夜,微风依旧。我依然沉浸在诗词中,品味李清照那或愁或苦或淡然的情韵,享得那份心灵的宁静与那份情怀的淡泊。她便是我心中永远的美好,她的词作,她的清丽,她的婉约让我久久为之动容。
今夜,我醉心于与你的相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
题目要求我们走近中国文学文化史名人,在语文课本中与其诗意地相遇,对于名人的情感和人生,写出我们的理解、共鸣和感受,体会人物的内涵和精神,并进行合理的想象与联想,叙述你和他相遇的场景和情节,写出人物的风貌,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
题目是“当我与________相遇”,可设计多个场景,以此体现场景的变化和转换;在人物的选择上,要明确相遇之“人”特定的精神气质,如狂放不羁、飘逸潇洒、斗酒百篇的李白;关心民众、忧心社稷的杜甫;横槊赋诗、文武兼备的曹操;才华出众、卓绝千古的李清照;豁达豪迈、诗画俱工的苏轼等。在时间的安排上,要有个“时间轴”,如两个或三个时间段的场景就可以充分体现人物精神和情态; 在思想上,名师大家们为当时的社会理想或个人理想而执着奋斗,也会为个人与家国的困顿挫折而忧恨,要体现出他们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襟怀,积极向上、风流倜傥的气质,意气风发、丰神俊秀的风采等突出特色,由此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深入体会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和追求。
写作时注意文体是记叙文。要结合自己对人物的了解,如其经历、思想、成就、影响等方面,设计特定的场景,构思合理的情节。如写李白,可选《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场面;如写廉颇,可以选取“将相和”“廉颇老矣”等情节;写苏轼,可选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场景,学习他旷达乐观的胸襟。行文时,可用回忆式、记梦式、镜头切入式等开篇,以时间为线索,写与人物相遇的具体环境以及周围的特色场景,然后用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地刻画人物的气质风貌,如他们的语言、个性化动作、神情等,通过几个经典的情节片段的组合,来充分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你的感悟或共鸣。语言要生动、自然,表现手法可以多样,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可以综合运用。
立意:
1.文化历史名人是我们永远的丰碑。
2.新时代更需要历史名人的精神烛照。
3.用与时俱进的眼光看待文化历史名人的情怀和思想。
湖南省耒阳市顺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耒阳市顺湖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0页。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1,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