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含解析)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14 岳阳楼记(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14 岳阳楼记(含解析),共33页。
岳阳楼记
(一)(2022·湖南邵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②上:统治者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 )
②乐民之乐者( )
(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A.以刀劈狼首 B.以伤先帝之明 C.以我酌油知之 D.以其境过清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1)或:或许,也许。乐:以……为乐。
(2)D
2.A
3.(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4.C
5.第一问: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第二问,示例:我认为,有借鉴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
【解析】
1.(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或:或许,也许。
②句意为: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乐:以……为乐。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以”意思是“因为”。
A.以,用;
B.以,以致;
C.以,凭借;
D.以,因为。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这个句子的大意是: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据此断句为: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故选:A。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然而,这样。微,如果没有。归,一道。句意为: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中重点词语有:王,统一天下。句意为:这样做了却不能统治天下的,从来没有过啊。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BD.正确;
C.有误,选文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所以,甲文主要运用了议论、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故选:C。
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一问:根据【乙】“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可知,结合【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可知,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观点的发扬。
第二问:根据选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观点正确,语句流畅即可。
示例:我认为,有借鉴意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我们这个时代又赋予它新的含义,就是为人民着想,把自己的幸福同人民的幸福连结在一起,为实现人类美好的理想而奋斗。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汗流血,体现了一种为天下人谋福利,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和忧国忧民情怀,闪耀着朴素的大公无私的思想光辉,这是一种高尚的幸福观。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齐宣王在他的别墅雪宫里接见孟子。齐宣王问道:“贤能的人人也有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有的。他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统治者的。得不到快乐就讲统治者的坏话,固然不对;作为老百姓的统治者有快乐而不与老百姓一同享受,也是不对的。把老百姓的快乐当作他自己的快乐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把老百姓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的,老百姓也会把他的忧愁当作自己的忧愁。以天下万民之乐为乐,以天下万民之忧为忧,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
(二)(2022·陕西·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亭以雨名,志喜也。……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①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释】①雨麦:下麦雨。②有年:丰年。③忭(biàn):喜乐,欢欣。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是进亦忧,退亦忧( )
(2)先天下之忧而忧( )
(3)始治官舍( )
(4)引流种树(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 B.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予至扶风之明年 D.以为休息之所
8.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亭以雨名,志喜也。
9.两位作者在文中表现出的“忧乐观”,有何不同?
【答案】6. 这 在……之前 修建 水,水流
7.B
8.(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记载这件喜事。
9.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与民同乐”。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是:这;
②句意: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先:在……之前;
③句意:才开始造官邸。治:修建;
④句意: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流:水,水流。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了解常见虚词的几种基本用法,然后结合句子进行分析。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是:结构助词,的。
ACD.“之”的意义和用法均为“结构助词,的”;
B.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微,如果没有。归,归依。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②重点词:以,用。名,命名。句意: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之事。
9.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根据【甲】文中“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的“忧乐观”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根据【乙】文中“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可知,苏轼的“忧乐观”是:与民同乐。
【参考译文】
【甲】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这座亭子用雨来命名,是为了纪念喜庆的事件。……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下此事,认为今年会是丰年。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三)(2022·山东东营·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岳阳楼记》
(乙)
①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餔糟啜醨①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②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②,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③;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为苟全⑤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④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⑥有隐君子乎!而其东则庐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⑦也。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⑧,曰:“乐哉游乎!”
⑤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苏轼《超然台记》⑨
注:①餔,吃。啜,喝。糟,浊酒。醨,薄酒。②胶西,指密州,今天的诸城市。③蔽采椽之居,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④比,连续,常常。登,丰收。⑤苟全,大致完备。⑥庶几,表希望或推测。⑦卢敖,秦时人。遁,隐居。⑧秫,黏高粱,可以做烧酒。瀹(yuè),煮。⑨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改任密州太守,勤政厉为,密州政局初定,于是修葺园圃北旧台一新,并作文记之。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薄: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以:
③余自钱塘移守胶西 守:
④南望马耳、常山 南:
11.分别概括两文所体现的“忧乐观”并说明其由来。
12.简要说明两文在写法上的相同之处。
【答案】10.①迫近;②因为;③任知州;④向南。
11.甲文的忧乐观是“先忧后乐”,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来;乙文的忧乐观是“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从“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而来。
12.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借景抒情,对比手法。
【解析】
1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①句意: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②句意: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以,因为;
③句意: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守,任知州;
④句意:从台上向南望马耳常山。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作者观点的把握。阅读甲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优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即“先忧后乐”,也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阅读乙文,“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的意思是“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这句话点明了作者的忧乐观,即“超然于物外,就可以无往而不乐”,即把一切事物都置之度外,无所希冀,无所追求,与世无争,随遇而安,就不会有什么烦恼,能成为一个知足者常乐的人。
1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要求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共同之处。甲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一篇之中。第①段叙述事情的本末,交代作记的缘由;第②段描写洞庭湖的大观胜览;第③④段写洞庭湖的阴睛景象以及游人的不同心情,借景抒情;第⑤段抒情议论,表现作者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政治抱负。第③④段运用对比手法,一暗一明,一悲一喜,传达出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境界。乙文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于篇之中。第①段,从正面论述超然于物外的快乐;第②段从反面论述不超然必会悲哀的道理;第③段叙述自己移守胶西,生活初安,治园修台,游而得乐的情景;第④段描写登台远望的景象,借景抒情,抒发了对超然台的喜爱之情;第⑤段交待了其弟苏辙(子由)为此台命名并作赋的事,画龙点睛。第①②段运用对比手法一正一反,正反对照,有力地论证了只有超然于物外,才能无往而不乐;如果超然于物内,则必悲哀的道理。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
乙: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可使人有快乐,不必一定要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以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人们之所以要追求幸福,避开灾祸,因为幸福可使人欢喜,而灾祸却使人悲伤。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在胸中激荡,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活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追求灾祸,躲避幸福,难道是人们的心愿吗?……因此,心中充满美好和丑恶的区别,忧愁也就由此产生了;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杭州调移到密州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放弃墙壁雕绘的华美漂亮的住宅,而蔽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杭州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刚到之时,连年收成不好,盗贼到处都有,案件也多不胜数;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我既喜欢这里风俗的淳朴,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愚拙无能。于是,在这里修整花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以便勉强度日。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让它焕然一新。
我不时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台的东面就是卢山,秦人卢敖就是在那里隐遁的。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这台虽然高,但却非常安稳,这台上居室幽深,却又明亮,夏凉冬暖。雨落雪飞的早晨,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高粱酒,煮糙米,大家一边吃一面赞叹:“多么快活的游乐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苏辙字子由,恰好在济南做官,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文章,并且给这个台子取名“超然”,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儿都快乐的原因,大概就是在于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啊!
(四)(2022·上海·模拟预测)古诗文阅读,完成各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寄之。
……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①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②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③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摘自《后汉书·班超传》)
【注释】①徐令彪:人名。②固:即班固。③傅介子、张骞:人名,即立功异域者。
13.【甲】诗选自《_________》(书名),【乙】文作者是_______朝文学家。
14.解释【丙】文中的加点词。
(1)徐令彪之少子也( )
(2)大丈夫无它志略( )
15.(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微斯人,吾谁与归?
(2)下列对【丙】文中画线句“安能久事笔砚间乎?”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你们这些人)怎么能与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隔开呢?
B.(你们这些人)怎么能在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忙碌呢?
C.(大丈夫)怎么能与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隔开呢?
D.(大丈夫)怎么能在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忙碌呢?
16.【甲】诗首联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乙】文首段内容,可以概括为________;【丙】文段末班超说的这句话,表明了他内心________________
17.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诗作者恰当用典,且借景抒情论理,对友人致谢的同时也表现了自己的乐观。
B.【乙】文作者善用叹词,借古仁人与迁客骚人的不同,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抱负。
C.【丙】文作者擅长抒情,借反问句式写出了班超丰富的喜怒哀乐和远大的人生追求。
D.上述三部作品都表达了作者自己或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志向或者精神追求。
18.根据文本内容,按照提示,完成下表。
写作缘由
写作目的
【甲】
白居易赠诗表示对作者遭贬的同情
(1)____________
【乙】
(2)____________
范仲淹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丙】
(3)____________
【答案】13. 刘禹锡集 宋
14.年纪小 志向
15.(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D
16. 写了作者被贬的时间之久、地点之偏远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以及作者的写作缘由 胸有大志(渴望建功立业)
17.C
18.刘禹锡回赠白居易表达心境(刘禹锡感谢白居易与之共勉) 滕子京嘱托范仲淹为自己重新岳阳楼作记 强调人贵立志
【解析】
13.考查文学常识。
甲诗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选自《刘禹锡集》。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乙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1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少,年纪小。
(2)句意: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志,志向。
15.(1)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微,如果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
(2)承前句省略主语“大丈夫”。安,怎么。久事,长时间忙碌。乎,呢。故译为:(大丈夫)怎么能在笔墨纸砚之间长时间地忙碌呢?故选D。
16.第一空:甲诗首联意为: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第一句中的“凄凉地”点明了被贬地点之偏远。后一句中的“二十三年”点明了被贬时间之久。
第二空:乙文首段首句交代了好友滕子京被贬的事实,次句记叙其被贬巴陵后勤于政事,成绩斐然。第三句交代了写作的缘由,因为他嘱托我写一篇文章记叙这件事,所以我就写了《岳阳楼记》。故可概括为: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以及作者的写作缘由。
第三空:“小子安知壮士志哉!”意为: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联系“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可知,他的志向是效仿傳介子、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由此可知他内心志向远大,渴望建功立业。
17.C.“擅长抒情”有误,应为:擅长叙事。故选C。
18.(1)根据题目中的“酬”和“见赠”两词可知,作者写这首的目的是以此诗回赠白居易,表示感谢。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并没有一味消沉下去,而是笔锋一转,与好友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
(2)根据乙文首段中的“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寄之”可知,作者写作的缘由是好友被贬巴陵后,没有消沉,反而是勤于政事,成绩斐然于是重修了岳阳楼,嘱托作者为重修岳阳楼这件事作记。
(3)根据丙文中的“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和“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可知,作者引用班超话语,两次出现了“志”,既表明了班超的远大志向,也强调了人贵立志的道理。
【参考译文】
丙: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但品性孝顺,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是劳苦羞耻的事。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也应当效仿傳介子、张骞,出使异城,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他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
(五)(2022·安徽合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上①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耻耳,夫当去奢省费,轻徭③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④,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②不暇:顾不上。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④升平:太平。
19.请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先天下之忧而忧( )
(2)微斯人( )
(3)安用重法邪( )
(4)轻徭薄赋( )
20.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或请重法以禁之。
21.下面句子与“居庙堂之高”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或请重法以禁之
C.辍耕之垄上 D.马之千里者
22.[甲]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表达方式;[乙]文中唐太宗,作为国君做到了[甲]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甲]文表现了作者何种忧乐观?[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办法是什么?[甲][乙]两文都体现了孟子的什么思想?
【答案】19. 在……之前 如果没有 怎么 减轻
20.(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有人请求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
21.D
22. 议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以民为本”的思想
【解析】
19.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先:在……之前。
(2)句意:如果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3)句意:怎么还需要采用严格的法令呢?。安:怎么。
(4)句意:减轻税赋。轻:减轻。
20.本题考查翻译重点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以:因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互文句。
(2)重点词:或:有人;请:请求;重法:使用严格的法令;禁:禁止。
2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
例句“居庙堂之高”的意思是:在朝廷做官。“之”的用法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A.句意是: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之:结构助词,的;
B.句意是:有人说用严格的法令进行禁止。之:代词,代贼患;
C.句意是:(有一次,他)停下活计,走到田埂上。之:动词,往,到;
D.句意是:能够日行千里的马。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故选D。
2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表达方式和内容。
【甲】文,作者以“嗟夫”开启,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意味。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指出古代的仁人,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是“进亦忧,退亦忧”,并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因此,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乙】文,对止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重法以禁之(使用严厉的刑法来制止),“上”的看法是: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余),可见与甲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相印证,作为国君要替老百姓着想。
2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解答。
根据【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可知,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进一步发展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是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逆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故而此处应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乙】文中说“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意思是:老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由于赋税太多,劳役、兵役太重,官吏们又贪得无厌,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切身的问题,所以也就顾不得廉耻了。我应当去掉奢侈的花费,节省开支,减轻徭役,少收赋税,选拔任用廉洁的官吏。从“朕当”可见,唐太宗不仅根据民情提出了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还显示了不可动摇的决心。
无论是范仲淹还是唐太宗,都把百姓放在第一位,因此,都体现了孟子的“以民为本”的思想。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要关注国家安危。这样说来,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唐太宗李世民与众位大臣商议怎么平息贼患。有人说用严格的法令进行禁止,太宗微微一笑,说道:“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就是因为赋税繁重,官吏贪污,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所以才顾不上廉耻。朕应当捐弃奢华,减轻税赋,任用那些廉洁的官吏,让百姓能够衣食有余,如此自然就不会有盗贼了,怎么还需要采用严格的法令呢?”如此过了几年,天下太平,路上看见(别人)丢失的东西都不会去捡,晚上睡觉都不用关大门,商旅们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自己的钱财被抢)。
(六)(2022·黑龙江大庆·一模)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
范纯仁①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②。僚属请奏而须报③,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④。会秋大稔⑤,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
(节选自《宋史·范纯仁列传》)
〔注〕①范纯仁,字尧夫,范仲淹次子,官至参知政事。②赈贷:救济。③须报:等待批复。④按视:察看。⑤稔(rěn):谷物成熟。
2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
(2)微斯人 微:______
(3)擅发常平粟赈贷 擅:______
(4)已无所负 负:______
2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异二者之为/渔人甚异之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其翼若垂天之云
C.秦中方饥/今齐地方千里
D.吾谁与归/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2)公实活我,忍累公邪?
27.从表达方式而言,(甲)文侧重于__________;(乙)文中范纯仁的行为恰好体现了(甲)文中“古仁人”__________的情怀。
【答案】24. 探求 (如果)没有 擅自,自作主张 亏欠
25.B
26.(1)(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2)您的确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
27. 议论(和抒情)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忧后乐)
【解析】
24.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探求。
(2)句意为:没有这种人。微:(如果)没有。
(3)句意为: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擅:擅自,自作主张。
(4)句意为: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负:亏欠。
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副词,不同/意动用法,认为……怪异;
B.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
C.副词,正/名词,方圆;
D.介词,和、同/语气助词,吗;
故选B。
2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
(1)以:因为;喜:高兴;悲:悲伤。
(2)公:您;实:的确;活:救活;累:连累。
27.本题考查表达方式与文章主旨情感的分析。
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甲文,作者在列举了悲喜两种情境后,笔调突然激扬,道出了超乎这两者之上的一种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议。作者也就此拟出一问一答,假托古圣立言,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誓言,曲终奏雅,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因此是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乙文,“范纯仁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体现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写出他把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置自己的安危于不顾,体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精神。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乙)范纯仁调任庆州当知州。当时秦中一带正遭饥荒,他自行决定打开常平仓放粮赈济灾民。下属官员请求先上奏朝廷并且等待批复,范纯仁说:“等到有批复时就来不及了,我会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有人指责他保全救活的灾民数字不符合实际,皇上下诏派使臣来查办。正遇上秋季大丰收,百姓高兴地说:“您确实是救活了我们,我们怎么忍心连累您呢?”昼夜不停地争着送粮归还他。等到使臣到来时,常平仓的粮食已经没有亏欠了。
(七)(2022·浙江宁波·模拟预测)文言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①,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诸葛孔明草庐始见昭烈②数语,生平事业备见于是。豪杰自知之审,类如是乎!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③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注:①制中:居丧期间。②昭烈:刘备的谥号,指刘备。③器:才干,指治国的才干。
28.根据文意,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海 内 固 已 信 其 有 弘 毅 之 器 足 任 斯 责 使 究 其 所 欲 为 岂 让 古 人 哉
29.根据【甲】【乙】两文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范仲淹平时博爱好施,深受人们的爱戴。
B.范仲淹为政言行一致,身体力行。
C.范仲淹生活俭朴,连母亲和配偶的衣食,都是自给自足。
D.范仲淹借古仁人之心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3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31.读孟子的这句话,结合【甲】【乙】两文,按要求答题。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有学者认为: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不仅是对孟子忧乐思想的继承,更是一种发展。请简要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与认识。
【答案】28.海 内 固 已 信 其 有 弘 毅 之 器/足 任 斯 责/使 究 其 所 欲 为/岂 让 古 人 哉
29.C
30.(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范仲淹)的名字。
31.两者都体现了儒家一脉相承的以民为本(仁爱)的思想。孟子是以此来劝导君王要施行仁政,是对君王的劝诫,认为这样可以使君王称王天下;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激励,更有着居安思危(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奉献精神。
【解析】
28.本题考查划分文言文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补语之间一般要作停顿,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要停顿。
句意为:天下人本来就知道,也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的所作所为,难道比不上古人吗!
主语“海内”谓语“信”“弘毅之器”,“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停顿;
谓语“任”,宾语“责”,“足任斯责”停顿;
谓语“究”,宾语“所欲为”,“使究其所欲为”停顿;
据此,正确的句读应是: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29.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从乙文第一段“妻子衣食,仅能自充”可知,范仲淹生活俭朴,妻子儿女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并未提到他的母亲。
故选C。
30.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重点字词有:
(1)微:如果没有;斯:这;归:归依。
(2)虽:即使;皆:全,都;道:说出。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抓住关键语句分析概括。
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他的忧乐观在他的作品《岳阳楼记》中写的很清楚,比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先忧后乐”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激励,有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精神。
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的忧乐观就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以此来劝导君王要施行仁政,是对君王的劝诫,两者都体现了儒家一脉相承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因此,范仲淹的忧乐思想不仅是对孟子忧乐思想的继承,更是一种发展。
【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顺,因为他母亲在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后来,范仲淹虽然做了大官,但不是家中来客人,吃饭时也不会有两个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自己御寒和充饥。范仲淹对人好施予,在乡族中设置义庄,用以赡养族人。博爱善施,士大夫大多出自其门下,即使是小巷之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死的那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人,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他到过的地方都留下了他的恩德,邠州、庆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像在他生前就建立祠堂祭祀他。等到他死了,羌族首领率领数百人,像(失去自己的)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他的四个儿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自古有作为的明君,一定会有贤明的大臣辅佐他。宋朝有范仲淹这样的大臣,也是如此。范仲淹当初在家守孝期间,给宰相写信,尽情讨论国家大事,后来管理政事,完全实践了他说过的话。三国时,诸葛亮在草庐和刘备说了三分天下的谋略,后来用一生去实现当初的承诺。英雄豪杰了解自身,有自知之明,就是如此啊。范仲淹在朝堂执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先天下而忧则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天下人本来就知道,也相信他的坚毅品德和远大志向。范仲淹有能力承担他的责任,可以探究他的所作所为,难道比不上古人吗?
(八)(2022·河南·模拟预测)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3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坐井观天
B.商旅不行 大道之行也 行之有效
C.去国怀乡 太丘舍去 去留两便
D.把酒临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身临其境
33.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4.结合选文具体语句,谈谈二、三段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5.下面链接材料中范仲淹的什么做法正照应了选文中的哪句话?这体现了他言行一致的优秀品质。
【链接材料】
范文正公守邠州,暇日率僚属登楼置酒,未举觞,见缞绖①数人营理葬具者。公亟令询之,乃寓居士人卒于邠,将出殡近郊,赗敛棺椁皆所未具。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②给之,使毕其事。坐客感叹有泣下者。
(选自《范仲淹罢宴》)
【注】①缞绖(cuī dié):丧服,也指服丧。②赒(zhōu):接济。
【答案】32.C
33.浮动的光像跳动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
34.第二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阴雨连绵不断、风大浪高、环境阴森、令人生畏、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三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水天一色、植物繁茂、鱼鸟欢快、渔人快乐,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35.“公亟令询之”“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其毕事”照应了“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
【解析】
3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动词,看\名词,景象\动词,观看;
B.动词,通行\动词,施行\动词,实行;
C.三项都是动词,离开;
D.面对、对着\居高面下\到、来;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意思:
浮光:浮动的光;跃金:跳动的金子;静影:静静的月影;沉璧:沉入水中的玉璧。
34.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这两段是拟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第二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有假定意味,格调低沉。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淫雨霏霏”,写阴雨连绵不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大浪高,令人生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阴雨天的晦暗;“樯倾楫摧”,写舟船覆灭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环境的阴森恐怖。
第三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假设意味,但格调转高。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水天一色,浩瀚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飞鸟与游鱼的欢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草木的繁茂;“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玉光;“渔歌互答”,写渔人之乐。
这两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真实生活基础上的虚拟体验,具有高度概括性。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35.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由“公亟令询之”“公怃然,即彻宴席,厚赒给之,使其毕事”可知,贵为一方之守的范仲淹居然为一名穷书生的不幸而情动如此,不仅撤宴,还丰厚地救济他,可见他体恤民生多艰,心系百姓疾苦,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链接材料】
范仲淹镇守邠州的时候,一天空闲时率领下属登上楼阁,置办酒席,还没有举起酒杯,看见几个穿着孝服的人正在筹办装殓之物。他马上派人去询问,原来是客居在外的读书人死在了邠州,将要去城郊埋葬,而死者的棺材寿服等下葬的东西都没有置备好。范仲淹听后很忧伤,立即撤掉了酒席,给他丰厚的救济金,让他完成丧葬之事。在座的人都感叹不已,有的人甚至流下眼泪。
(九)(2022·北京·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于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游岳阳楼记》(节选)
袁中道
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如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①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
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郁郁不得志,增城楼为岳阳楼。既成,宾僚请大合乐落之,子京曰:“直须凭栏大哭一番乃快!”范公“先忧后乐”之语,盖亦有为而发。夫定州之役,子京增堞籍兵②,慰死犒生,边垂以安,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朝廷用人如此,诚不能无慨于心。第以束发③登朝,入为名谏议,出为名将帅,已稍稍展布其才;而又有范公为知已,不久报政最④矣,有何可哭?至若予者,为毛锥子⑤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⑥。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洼】①愀然(qiǎo):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②增堞籍兵:增高城墙,招募士卒。③束发;年纪轻。④政最:政绩考核第一等。⑤毛锥子:毛笔的别称。⑥不得各国家一亭一障之用: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
3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予观夫巴陵胜状 浑欲不胜簪 数不胜数
B.南极潇湘 初极狭,才通人 登峰造极
C.则有去国怀乡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国泰民安
D.把酒临风 执策而临之 临危不惧
3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翻译:这就是岳阳楼的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很详尽了。
理解:作者之所以要交代前人对岳阳楼的壮丽景象描述得很详尽,是为了后文转写“迁客骚人”因景而产生的“览物之情”。
【乙】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翻译:商人不能继续旅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虎在咆哮,猿在悲啼。
理解:四个短句层层渲染了天气的恶劣,营造出悲凉的氛围,与下文春和景明的美景形成鲜明的对比。
【丙】微斯人,吾谁与归?
翻译: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当今时代没有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而倍感孤独忧愤,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38.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袁中道的情怀与《岳阳楼记》中古仁人的情怀有何不同。(100—120字)
【答案】36.D
37.甲
38.袁中道由景而生忧愁失意之情,是他因眼前景物而引发心态上的变化,局限于个人的忧乐;而《岳阳楼记》中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了个人忧乐,以天下为己任,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
【解析】
36.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和识记。在回答此类题时要注意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通假字词的解释。还要注意联系句子意思,具体语句具体分析。
A. 胜:好,好的/能承担,能承受/能承担,能承受;
B. 极:尽/很/顶点;
C. 国:都城/国家/国家;
D. 临:均为面对;
故选D。
3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进行辨析。
乙. “商人不能继续旅行”的翻译有误,“商旅不行”意思是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
丙.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当今时代没有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而倍感孤独忧愤”有误,“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于这种人的向往与敬慕,表达了作者曲高和寡的孤独之感;
故选甲。
3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比分析。解答时,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比较分析。通过乙文中“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的内容可知,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像雪山一样汹涌起伏,震撼城郭。作者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所以,袁中道心中的忧愁失意,是看到眼前景物的变化而产生的,对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忧;通过甲文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的内容可知,古代的仁人,就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界条件的变化动摇。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不改,“进亦忧,退亦忧”。据此总结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甲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连接着远处的山,吞吐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如此,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乙
我们出游的这一天,风和日丽,湖面像被熨烫过一样平坦,时常有小船来来往往,像蝇头小字,附着在白练似的溪流上。举酒同饮,意趣闲淡。中午时分,风渐渐大起来,湖水有汩汩的声音。很多船只排阵而来,景色雄壮让人愉快。傍晚时分,状如炮车般的云升腾起来,狂风大作,湖面波浪奔腾,白色的波浪像雪山一样汹涌起伏,震撼城郭。我这时环顾四周一片惨淡,放下筷子站立起来,忧惧悲伤,伤心流泪而且不能自制了。
从前滕子京因在庆州统领军队(抗敌的事情)被贬官到这里,因为不得志而心情忧郁,扩大原有城楼的规模而有了岳阳楼。等到完工,宾客同僚请典礼大乐庆祝落成,滕子京说:“简直要扶着栏杆大哭一场才觉得痛快!”范仲淹“先忧后乐”的话,是因为滕子京有作为而发的感慨。定州一役,滕子京增高城墙招募士卒,告慰死者犒劳生者,边疆得以安宁,但后来执掌法律的官员却以耗费国家资财的罪名上书弹劾。以后朝廷如此用人,(把滕子京贬官到岳州),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但是,)他年纪轻轻就入朝做官,在朝廷是有名的文臣,在朝廷外(统领军队)是知名的武将,年轻时就稍稍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又有范仲淹这样的名士做知心好友,(贬官)不久政绩卓著至极,有什么值得哭的呢?至于像我这样的人,被诗文写作束缚,一下子就是四十多年,没有得到国家任何任用。黑色的鬓发已经白了,往日的壮志已经心灰意冷。近来又遭遇兄弟病故,我像冬日的大雁孤身一人,飘零天涯,这才真的值得哭啊,值得大哭一场啊!
(十)(2022·河北·模拟预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②,且不华国③”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节选自《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释】①相:辅助。②爱:吝啬。③华国:使国家有光彩。
3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春和景明 景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烟一空 一__________________
③古仁人之心 仁人__________________
④食粗衣恶 衣__________________
40.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共以子为爱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吾亦愿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不闻以妾与马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D.子为鲁上卿 或异二者之为
41.翻译下列句子。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无乃非相人者乎!
42.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39. ①日光 ②全 ③品德高尚的人 ④穿
40.C
41.(1)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2)恐怕不是辅佐国君的人(该做的事)吧!
42.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季文子身为相国,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者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
【解析】
39.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
(1)大意: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景:日光。
(2)大意: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3)大意: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仁人:品德高尚的人。
(4)大意:吃着粗粮穿着破衣。衣:穿。
40.A.动词,认为/介词,因为;
B.代词,指代事件/结构助词,的;
C.都是连词,表示“和”;
D.动词,担任/这里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故选C。
4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
(1)重难点词语有:微,如果没有。斯人,这种人(指前文的“古仁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2)重难点词语有:相,辅助。无乃……乎,恐怕……吧。
42.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从甲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乙文的“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可以看出,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结合乙文“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季文子作为两朝元老,十分节俭。他不让妻子穿绸衣,不让马匹吃粮食。因为他看到老百姓还吃着粗粮穿着破衣。这正是他“忧国忧民”的体现。
【参考译文】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被贬到边远地区做地方官就为国君忧虑。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处于边远地区也忧虑。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乙文译文:
季文子任鲁宣公和鲁成公相国,没有一个穿丝绸衣服的婢女,没有一匹吃粮食的马。仲孙它劝谏他说:“您担任鲁国的上卿,辅佐了两代国君,婢女不穿绸衣,马不吃粮食,人们或许会认为您是吝啬的,况且这样又使国家不光彩啊!”文子说:“我也愿意那样。然而我看到国家的百姓,那些父老兄长吃着粗粮又穿着破衣的很多啊,我因此不敢不节俭。人们的父老兄长吃粗粮穿破衣,而我让婢女和马匹穿好的吃好的,恐怕不是辅助君主的人该做的事吧?况且我听说凭借道德显荣才可以为国争光,没有听说因为婢女穿得好和马匹吃得好可以为国争光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30 岳阳楼记(含解析),共37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 专题14 记承天寺夜游(含解析),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内容属于两文都写到的一项是,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二轮复习 文言文对比阅读13 马说(含解析),共3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