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成套资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学期PPT课件+教案全册
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演示ppt课件,文件包含第12课时加减混合授课课件pptx、第12课时加减混合教案doc、第5单元例题动画先减后加swf、第5单元例题动画先加后减swf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2课时 加减混合(教案)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理解加减混合所表示的意义,能正确计算。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重点 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图意正确列式。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及计算顺序,正确计算。教学方法 利用教授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教学过程一、课时导入(一)铺垫孕伏填一填。(出示课件)3+3+3= 9-5-3= 6+4+0=10-1-7= 5+1+2= 9-0-6=(交流得数,并说出连加、连减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的。)预设:9 1 10 2 8 3设计意图 复习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激活已有的经验,为本节课学习加减混合运算作好铺垫。(二)引入新课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情境图。师:森林里有一个湖,天鹅喜欢在湖里游泳,因此这个湖叫作天鹅湖。这是小明拍到的两组照片。师:观察照片可以发现,每组照片中都有一个小箭头,这个小箭头表示这两张照片之间是有关系的,观察照片的时候要按照先后顺序观察,先观察左边的照片,再观察右边的照片,从第1组照片中大家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第2组照片呢?预设:学生观察第1组照片,说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天鹅,又飞走了2只天鹅。学生观察第2组照片,说出湖里原来有4只天鹅,飞走了2只天鹅,又飞来了3只天鹅。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根据这两组照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预设: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师:提出问题后,我们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这里面都有3个数,但是和上节课讲的连加和连减不同,该怎么列式解答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解的内容:加减混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 通过两组照片让学生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二、探究新知探究点1 先加后减(出示课件)师:刚才我们提出的问题是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你能画图理解这幅图的意思吗?预设:我先画出4个圆表示原来的4只天鹅,再画出3个圆表示飞来的3只天鹅,一共有7只天鹅,然后这7只天鹅中飞走了2只天鹅,用虚线圈出2个圆表示飞走的2只天鹅,求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师:你的图清楚地表达了情境图的意思,你能看着图列出算式吗?预设:原来有4只,飞来3只,就是把湖里的4只和飞来的3只这两部分合起来,然后从这个整体中,去掉飞走的2只,先用加法算,再用减法算,写成算式是4+3-2。师:计算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预设:先算4+3=7,再算7-2=5。在算第二步时,是用第一步的结果减2,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就是加减混合算式。核心点总结 1. 像4+3-2这样的算式就是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算式。2. 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算式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先加上一部分,再减去一部分,求最后有多少。3. 先加后减的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算加法,再算减法。小试牛刀 课件出示《典中点》“基础导学练”的题目。设计意图 通过让学生画图表示天鹅数量的变化,帮助学生理解4+3-2的意义,掌握计算顺序,化难为易。探究点2 先减后加(出示课件)师:刚才我们用4+3-2这道算式解决了天鹅飞来,又飞走的问题。我们看这幅图能不能用这样的算式计算呢?说说你的想法吧!预设:这幅图不能用这样的算式计算,因为这幅图表示先飞走,又飞来,应该先减后加。师:你说得非常正确。你们能用小棒摆一摆或画图表示这幅图的意思,然后列出算式吗?快动手做一做吧!(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找学生交流。)预设1:原来有4只天鹅,我摆出4根小棒,飞走了2只,我从4根小棒中拿走2根,又飞来3只,我再放3根小棒。求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即求现在有几根小棒。预设2:我画图表示这幅图的意思。先画出4个圆,表示4只天鹅,用虚线圈出2个圆,表示飞走的2只天鹅,再画出3个圆,表示飞来的3只天鹅,求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师:你们用不同的方法理解图意,并给我们讲了天鹅的故事。原来有4只天鹅,先飞走了2只,又飞来了3只,现在湖里有几只天鹅?你会算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为什么呢?预设:要先算减法,再算加法。因为要先算出从4只中去掉2只还剩几只,再加上3只,即可求出现在是几只,所以先算减法,再算加法。(课件出示)师:底下的2是哪来的呢?预设:计算第二步时是2和3相加,这个2是第一步计算的结果。核心点总结 1. 像4-2+3这样的算式就是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算式。2. 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算式表示在原来的基础上先减去一部分,再加上一部分,求最后有多少。3. 先减后加的加减混合算式的计算顺序: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先算减法,再算加法。小试牛刀 课件出示《典中点》“基础导学练”的题目。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三、当堂练习1. 课件出示《典中点》“应用提升练”的题目。2. 课件出示教材“做一做”的题目。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进一步熟悉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堂总结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出示。)1. 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减法,叫作加减混合算式。2. 加减混合运算中,不管是先加后减还是先减后加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先算出前两个数的结果,再用结果和第三个数计算,最后的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五、课后作业请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1~6题。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在连加和连减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观察,体会先加后减和先减后加的意义。让学生通过画图、结合情境图理解先加后减、先减后加的计算顺序与连加和连减的计算顺序是相同的,都是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的。因此,应给学生提供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不足之处 练习没有在展台上及时反馈,且层次有些不清,题目梯度不明显。课堂上,对每种类型的题目练习一到两道即可,练习题目要有基础的、有提高的,要充分利用课堂。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说课ppt课件,共1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探索新知一,探索新知二,+3-4=,我会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一年级上册加减混合教学ppt课件,文件包含人教数学一年级上册510《加减混合》课件pptx、人教数学一年级上册510《加减混合》教学设计docx等2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加减混合评课课件ppt,文件包含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五单元第十三课时《加减混合》课件pptx、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五单元第十三课时《加减混合》同步练习含答案docx、人教版数学一上第五单元第十三课时《加减混合》教案docx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