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城市产业与区域发展第2节地区产业结构变化教师用书
展开第二节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一、地区产业结构
1.概念:地区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资源禀赋、技术条件、分工深化等。
3.体现:经济发展水平。以加纳和新加坡为例。
国家 | 经济发展水平 | 产业结构 |
非洲的加纳 | 较低 | 以农业为主 |
亚洲的新加坡 | 较发达 | 以服务业为主 |
二、产业结构的升级
1.基本内涵: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升级的过程。
2.表现
(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2)国民经济重心:由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进而转向第三产业。
(3)体现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原因
(1)起重要作用:比较优势的变化、政策的引导。
(2)根本原因:技术创新。
4.案例——深圳
三、上海产业结构的变化
1.概况
产业结构 | 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 |
主导工业 | 轻纺工业—综合性工业—高新技术产业 |
2.变化过程
发展阶段 | 产业特点、地位 | 区位优势 |
工业化初期 | 以轻纺工业为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中心和最大的轻工业基地 | 接近原料产地,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最大的消费市场;对外联系和贸易频繁 |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 轻重工业协调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 国家实施了重工业化战略决策;原有的基础设施、技术和劳动力优势明显 |
20世纪90年代以后 | 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服务业发展迅速 | 设立浦东新区的优惠政策、良好的工业基础、雄厚的科研实力、开放的服务环境等 |
3.今后的发展:逐步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大都市。
考点一 地区产业结构
(2022·山东卷)嘉峪关地处河西走廊中部,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据此完成(1)~(2)题。
(1)该市第一产业比重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运输 B.自然资源
C.市场需求 D.劳动力
(2)该市在推进工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宜重点发展( )
A.造纸工业 B.纺织工业
C.食品加工工业 D.装备制造工业
【思维培养】
知识储备 | 材料信息 | 文字:1955年该地区发现铁矿,1958年依托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建立钢铁厂,1965年设嘉峪关市。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嘉峪关市逐步形成了以冶金为主的工业体系。2019年,该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7∶62.8∶35.5 |
调运知识 | 第一产业指农业,嘉峪关市水资源贫乏,不利于种植业发展;同时,由于铁矿资源开采及钢铁冶金工业发展使第二、第三产比重上升 | |
思维路径 | 第(1)题 | |
第(2)题 |
【我的解答】(1)B (2)D
据区域主导产业差异推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技巧
区域 | 主导产业 |
农业区域 |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
工业区域 |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 | 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
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差异表现及变化
三大产业之间的关系
1.第三产业的形成
由历史发展看,第三产业最早是从第一、第二产业的具体产品、具体加工环节、具体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除了传统服务业,伴随着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复杂程度的提高和规模的发展,服务于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性服务劳动也日益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形态,如商业、贸易、物流、金融、咨询、科技开发、维修等行业。显然,源于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的第三产业劳动发展在先,第三产业作为一种独立的产业形态形成在后。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2.三次产业的关系
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随着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就会具有更好的发展平台和更大的市场需求;而随着第三产业提供日益全面细致和个性化的服务,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必将跃上新的层次,从而推动整个产业结构和国民经济发展不断优化。
考向 地区产业结构
(2022·泰州二模)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比较劳动生产率高说明产业效益高,相应的国民收入也高。读1988—2018年青海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统计表,完成1~2题。
年份 | 各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1988 | 0.45 | 2.17 | 1.44 |
1994 | 0.42 | 2.48 | 1.30 |
2000 | 0.27 | 3.28 | 1.38 |
2006 | 0.24 | 2.67 | 1.15 |
2012 | 0.25 | 2.41 | 0.85 |
2018 | 0.26 | 1.98 | 1.10 |
1.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青海省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路径是( )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B.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C.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D.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2.21世纪以来,青海省( )
A.农业的投入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
B.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
C.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加小于产值的增加
D.经济与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
1.A 2.D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且呈波动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最高且波动变化;第三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较高也呈波动变化。如果仅考虑比较劳动生产率,青海省劳动力转移的最主要路径应该是从最低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产业向最高比较劳动生产率的产业转移,因此应该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A正确。第2题,2000年后第一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变化不大,说明产业效益变化不大,而农业的投入与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会使第一产业效益增大,不符合青海省的实际状况,A错误;根据表中数据可知,三次产业间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减小,B错误;比较劳动生产率是指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与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的比值,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于1,因此是产值的增加大于第三产业劳动力的增加,C错误;读表可知,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差异不断缩小,可推断经济与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D正确。
考点二 产业结构的升级
(2021·山东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F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经历了数次转变(下表)。近年来,该村每年都会吸引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老年人在此休闲居住,短则1个月,长达5个月。旺季时,该村外来老年人与本村村民的人数比例超过6∶1,吸引周边村庄500余人就业。F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养老型村落。据此完成(1)~(2)题。
时间 | F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
1990年以前 | 木材、木柴、木炭等 |
1991—1997年 | 茶叶、笋干、山核桃等 |
1998—2009年 | 观光旅游型农家乐 |
2010年至今 | 休闲养老旅游服务 |
(1)F村产业向观光旅游型农家乐转变的主导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
C.市场 D.生态环境
(2)休闲养老型村落的形成,可以( )
A.提高城镇化水平 B.解决都市养老难题
C.降低乡村生活成本 D.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思维培养】
关键能力 | 获取和解读信息 | 该村农民的收入来源由农业向观光旅游业进而转向休闲养老旅游服务业,而现在的主要产业也是休闲养老旅游服务业 |
调动和运用知识 | 长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升级的影响因素 | |
学科素养 | 区域认知 | 该村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
综合思维 | 休闲养老的市场需求增加是该村产业转变的原因。休闲养老型村落利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乡村文化特色吸引老年游客 |
【我的解答】(1)C (2)D
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因素
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分析
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1)区域发展前期,产业结构以第一产业为主。
(2)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
(3)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区域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一般表现出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但在不同的区域可能会有差异。
考向 产业结构的升级
(2022·潮州模拟)40多年来,深圳的产业战略发生了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塑造创新产业集群”再到“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三次转变,经历了要素推动、投资推动、创新推动的“三退三进”。读图,完成1~2题。
1.深圳最初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
A.基础设施完善 B.国内市场广阔
C.人才大量集聚 D.地理位置优越
2.深圳在发展的第四阶段( )
A.市中心打造创新街区
B.建设更多的产业园区
C.创新制造业大量集聚
D.城市地域文化发生改变
1.D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深圳最初发展的第一阶段的动力来源于特区优势、产业规模扩大、人口红利、廉价土地,可推知其最初发展得益于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工业化不断发展等,此时基础设施并不完善;深圳最初发展主要是出口加工厂,主要是拥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不是人才,面对的主要是国外市场;深圳与香港接壤,是香港与内地的重要通道,因此是改革开放最早的城市之一,因此地理位置优越。第2题,由图可知,深圳发展的第四阶段主要是通过财富推动城市文化发展、形成创新的文化环境,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因此市中心打造创新街区,符合当前的发展方向;建设更多的产业园区应该是前期制造业发展的阶段,不符合第四阶段的发展方向;第四阶段主要是构造区域创新体系,制造业集聚与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关系不大;城市地域文化主要受到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不会随意发生改变。
三十八 地区产业结构变化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2021·浙江6月卷)下表为2019年全国及四大地区人口增长幅度(与2012年相比)、三次产业结构统计表。据此完成1~2题。
地区 | 全国 | 甲 | 乙 | 丙 | 丁 | |
人口增幅/% | 3.4 | -1.7 | 4.5 | 2.6 | 4.2 | |
三次产业 结构/% | 第一产业 | 7.2 | 13.2 | 4.6 | 8.2 | 11.0 |
第二产业 | 39.1 | 34.4 | 38.9 | 41.8 | 37.9 | |
第三产业 | 53.7 | 52.4 | 56.5 | 50.0 | 51.1 |
1.甲是(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四大地区中( )
A.主导丁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
B.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镇化水平最高
C.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丙、甲、丁、乙
D.乙、丙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以重型工业为主
1.D 2.B 解析:第1题,甲地区人口增长幅度最低且为负值,产业结构中农业比重是四个地区中最大的,说明该地区农业在全国中地位比较重要,且2012-2019年间人口数减少;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导致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不是负值,因此其人口减少应该是人口迁出导致。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由于传统产业衰落,大量劳动力迁出导致人口减少,因此甲地是东北地区,D正确。第2题,结合表中数据判断,乙是东部地区,丙为中部地区,丁是西部地区。主导东部地区发展的因素是高科技,主导西部地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应为资源,A错误;东部地区是人口增幅最大的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B正确;吸纳外资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C错误;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轻重工业较均衡,东北地区以重型工业为主,D错误。
张家口市张北县地处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连接带,风电、光电资源丰富。2021年4月8日,某集团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二期中都草原(基础设施)项目D、E数据机房楼举行交付仪式。该项目的交付,将使该集团的云服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继续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数据信息服务,提供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促进了张北产业升级。下图示意张北电网工程。据此完成3~4题。
3.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立,对张北产业结构最直接的影响是( )
A.降低第一产业产值
B.提升第二产业产值
C.提升第二产业比重
D.提升第三产业比重
4.为促进张北县产业升级,张北县今后应( )
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②减少能源工业规模
③加快旅游业的发展
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D 4.C 解析:第3题,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属于服务业,因此张北云计算数据中心最直接的影响是提升当地第三产业的比重,D正确;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会导致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但产值不一定下降,A、B、C错误。第4题,大数据产业需要大量能源,因此不能减小能源工业的规模,②错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利于引进高科技工业,因此利于张北的产业升级,①④正确;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张北产业升级,③正确。
(2023·茂名模拟)珠三角城市群是推进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分工的前沿阵地,区域内各城市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迫在眉睫。下图为2010—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城市部分产业占比变化图。据此完成5~6 题。
5.对珠三角城市群中城市产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广州产业结构合理 B.东莞产业产值下降快
C.佛山工业化水平最高 D.深圳新兴工业发展快
6.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迫在眉睫的根本原因是( )
A.矿产资源面临枯竭 B.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C.经济发展动力不足 D.高素质人才储备少
5.D 6.C 解析:第5题,广州和东莞产业占比变化都是负数,说明其制造业比重总体都下降,但无法判断产值下降快慢和产业结构是否合理,A、B错误;佛山产业占比变化都为正值,代表产业占比变化增大,但不意味着工业化水平高,C错误;深圳技术密集型产业占比增加幅度大,说明以先进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发展快,D正确。第6题,产业升级的根本原因是劳动力及资金密集型企业占比过大,后期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只有依靠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的企业来提高附加值,提高经济效益,C正确;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环境污染严重是城镇化发展后期出现的问题,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具体表现,不是根本原因,A、B错误;高素质人才培养少,制约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但不是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D错误。
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7~9题。
7.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
A.环境、科技 B.科技、市场
C.市场、环境 D.成本、人才
8.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9.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农业经济消失
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D.产业结构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变小
7.A 8.D 9.B 解析:第7题,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而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第8题,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工农业产值和部门都在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越来越高。第9题,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演进的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等自然因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因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趋于复杂。
(2022·大连二模)乡村“六次产业”可以表示为“ 1次产业(农林渔业)×2次产业(加工业等)×3次产业(流通、销售、旅游业等)=6次产业”,即以农业生产为出发点,延伸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形成产业融合、高效增值的新模式。东北作为“天下粮仓”,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食外调量常达全国60%以上。然而东北地区乡村经济较为落后,截至2018年,东三省乡村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之和与第一产业持平,约占49%。为破解这种困境,多地采取“接二连三”的政策,大力发展“六次产业”。据此完成10~11题。
10.东北乡村发展“六次产业”的优势包括( )
①生产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优势明显
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农业劳动力解放
③农民可支配收入多,经济基础雄厚
④装备技术成熟,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推测目前东北发展“六次产业”的主要困境是( )
A.区域间分工合作能力弱,区域合力不足
B.农村交通条件落后,对外联系不便
C.生态环境退化严重,农业产值下降
D.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服务业发展缓慢
10.C 11.D 解析: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阔,农业生产条件优势明显,①正确;东北地区地广人稀,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劳动力需要数量较少,能够解放大量的农业劳动力,②正确;农民经济收入较低,对于六次产业的推动作用较小,③错误;东北地区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装备技术成熟,农产品加工业基础好,④正确。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东北地区为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区域内分工合作能力较强,A错误;东北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开发历史较早,交通条件较为优越,B错误;东北地区的农业产值没有出现大规模下降,C错误;东北地区为传统的重工业基地,受传统工业城市衰退的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出现萎缩,农产品加工转化不足,服务业发展缓慢,制约六次产业发展,D正确。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苏北即江苏北部地区的简称,现在的苏北地区包括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五个地级市。苏北位于黄海之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处低平坦荡的苏北平原,苏北地区东部临海,南部滨江,拥有大面积滩涂。
材料二 苏北地区区域图(图1)和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图(图2)。
图1
图2
(1)简述苏北地区的位置特征。
(2)分析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特征。
(3)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苏北在接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应采取哪些合理措施?
解析:第(1)题,描述地理位置要从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进行描述。读图1可知,该地位于32°N~35°N,可知其处于中纬度地区;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与山东接壤;据周边地理事物可以描述苏北地区的相对位置,即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带,南临长三角经济圈,北临环渤海经济圈;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淮河下游。第(2)题,读图2可知,苏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为: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二产业略有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二、第三产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相对于合理的产业结构来说,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苏北地区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因此为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苏北在接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时,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有:大量引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从而使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引进高技术人才落户苏北,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奠定基础;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吸引相关产业集聚,获得规模效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占领高端产业链。
答案:(1)地处中纬度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东临黄海,西连安徽,北与山东接壤;地处东部沿海经济带,南临长三角经济圈,北临环渤海经济圈。
(2)第一产业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持续上升,第二产业略有下降;第二、第三产业一直占主导地位;第一、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
(3)大量引进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引进高技术人才落户苏北,为承接高新技术产业奠定基础;合理布局、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园,吸引相关产业集聚;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占领高端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