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 三轮冲刺练习 生物与环境 一(20题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0年高考生物 三轮冲刺练习
生物与环境 一
1.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粮食产业向绿色优质转型。有关农作物生产措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以免种内斗争加剧导致减产
B.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增产
D.松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温室效应
2.下列有关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演替是生物群落的特征之一
C.群落中物种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D.群落是由空气、水和生物组成的
3.如图是某个海岛上部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显示了5个生物种群组成的4条食物链
B.碳在图中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流动
C.信息传递在图中生物之间可以双向进行
D.图中生物的能量可流向分解者,但分解者的能量不能流向这些生物
4.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过程①②中能量以CO2为载体进行流动
B.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
C.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5.某农田中有如下食物链:甲→乙→丙。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若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种群丙的数量会增加
B.丙为肉食性动物,该种群的同化量少于乙种群同化量
C.丙天敌的引入增加了该农田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该农田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甲
6.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生物圈的稳态
B.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C.生物多样性中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多样性
D.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
7.下列有关种群、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鱼类养殖业在捕捞后种群数量接近K/2时有利于鱼类资源的持续利用
B.标志重捕法调查野兔种群密度时,标记兔被捕食会使估算值偏高
C.玉米田里的玉米植株呈现群落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D.某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后,构成群落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成食物网的原因是有些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
B.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
C.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只有分解者
D.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状况,应从系统中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开始
9.依靠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能力,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将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恢复为健康状态的过程称为生态恢复。则该过程中( )
A.发生了初生演替
B.能量的输入大于散失
C.抵抗力稳定性保持不变
D.恢复为原来的物种组成
10.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
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
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
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
11.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小于它的直接价值
B.生物多样性只包括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可持续发展只追求经济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D.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12.有些人工林面积大,构成的树种单一,树木年龄和高度比较接近,树冠密集,这种森林被称为“绿色沙漠”。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植物种类单一,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
B.密集的树冠遮挡了阳光,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
C.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短,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维持
D.生物多样性水平低,缺少天敌对虫害的控制,易爆发虫害
13.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2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1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
C.图2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
D.图1是负反馈调节,图2是正反馈调节
14. (多选)下列有关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
B.引入外来物种一定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森林、草地等
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
15. (多选)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16. (多选)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一般用抽样检测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
C.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D.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
17.某湖泊在20世纪50~60年代湖水面积很大,70年代末期逐渐缩小趋于干涸。为改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引水入湖,给该湖泊注入了新的生机。回答下列问题:
(1)在湖泊的早期恢复过程中,要向湖中投放现成的有机物质来防止生态系统崩溃,从能量流动的能量入出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泊藻类中的碳元素以__________的形式传递给分解者。
(2)恢复后的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大小取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湖泊生态环境恢复后,可以提高景观的观赏效果,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而人为的引水入湖改变了群落演替的________________。
(4)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8.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之一。研究发现有些细菌能产生促进小球藻生长的物质,也能分解小球藻产生的自身抑制物。研究人员利用从小球藻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的3种细菌(X1、X2、X3)分别与小球藻混合培养,以筛选出对小球藻生长、油脂积累有利的共生菌。图1、2表示有关实验结果,其中A1~A3代表等量小球藻分别与细菌X1~X3的混合培养组。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藻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__________等环境条件。此过程中,小球藻可为细菌的生长、增殖提供__________。
(2)图1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小球藻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计数时取小球藻培养液并稀释400倍后,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室中方格面积:1/25mm2)进行计数,得到平均每个中方格中小球藻数量为25个。已知每个小球藻细胞干重约10-12g,则每升样品液中小球藻干重为______g。
(4)根据实验结果,应选择__________作为最佳共生菌。在利用这种菌种进行连续生产时,某同学认为藻密度应控制在培养至第6天时对应的藻密度,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其中常见类群有跳虫、甲螨和线虫,它们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重要作用,某课外活动小组在野外进行土壤小动物的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丰富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
(2)统计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有__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__法。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________,身体________,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现要采集大量的跳虫用于实验室培养,最好选择下图中的吸虫器________。
(3)在一培养罐内同时培养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若它们均以罐内已有的酵母菌为食,则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
20.某小组为了研究某混交林的群落结构,选择了若干样地进行调查。其中A、B、C三种乔木的调查结果如表。
(1)据表可知:_____种群属于增长型种群,_____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_____种群属于稳定型种群。
(2)该小组采用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是样方法,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
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要调查群落中松鼠种群的密度,则应采用____________法,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该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则发生代替的可能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解析
1.答案为:C;
解析:农作物种植期间要及时除草、除虫,可以降低作物与杂草之间的种间竞争,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A项错误;喷洒农药防治农田害虫可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B项错误;轮作在提高对矿质元素利用率的同时,可改变原有的食物链,从而使作物增产,C项正确;松土能提高土壤微生物的呼吸强度,增加作物周围CO2的浓度,有利于农作物的光合作用,D项错误。
2.答案为:D;
解析: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特征包括物种丰富度、种间关系、空间结构、群落演替等;群落是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不包括无机环境。
3.答案为:C;
解析:图中的植物多种多样,不同种植物属于不同的种群,其他生物也类似于植物,都有多个种群,因此图中的种群数量远远多于5个;碳在图中生物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顺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循环流动;信息传递在图中生物之间可以双向进行,如鼬根据兔留下的气味捕食兔,而兔根据鼬留下的气味躲避鼬的捕食;当图中的生物以分解者为食物时,能量就从分解者流向图中所示的生物。
4.答案为:A;
解析:据图可知,大气中CO2的来源有:①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和③化石燃料的燃烧,但降低大气中CO2的含量主要是通过②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而③是引起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故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②而减少大气CO2含量。减少对过程③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碳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CO2不携带能量。
5.答案为:D;
解析:分析食物链,乙是丙的食物,乙数量增多,短时间内丙的数量会增多,A正确;乙以生产者为食,丙以乙为食,因此丙为肉食性动物,丙属于第三营养级,乙属于第二营养级,由于能量逐级递减,因此丙的同化量少于乙,B正确;若引入丙的天敌,食物链延长,则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会增多,C正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不可循环,大部分细菌是分解者,甲为生产者,分解者产生的能量不能流向生产者,D错误。
6.答案为:B;
解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生物的生存,进而威胁生物圈的稳态;森林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基因种类越多,形成的生物种类越多,所以基因多样性决定了物种多样性;就地保护中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有效的措施。
7.答案为:C;
解析:为保护鱼类资源,鱼类养殖业在捕捞后种群数量接近K/2时,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鱼种群数量会快速恢复,实现可持续发展,A正确;根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可知,若部分野兔被捕食,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B正确;农田中玉米属于一个种群,没有群落的垂直结构,C错误;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仍处在动态变化中,D正确。
8.答案为:C;
解析:食物网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营养结构,其中食物链交错连接是由于多种消费者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其中的能量流动始于绿色植物固定的太阳能。该食物网中有8条食物链,蛇与鼠是捕食关系,食虫鸟与蛙之间是竞争关系。生态系统的成分除组成食物网的生产者、消费者外,还有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9.答案为:B;
解析: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系统仍然存在部分生物,这种群落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在该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会增加,储存在生物体内的能量也会增加,说明在该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中能量的输入大于散失,B正确;由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更复杂,故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逐渐升高,C错误;在该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中,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故该生态系统不一定恢复为原来的物种组成,D错误。
10.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了生物群落的结构及演替,意在考查考生对群落的认识。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
11.答案为:D;
解析: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大于它的直接价值,A错误;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B错误;可持续发展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C错误;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D正确。
12.答案为:C;
解析:本题考查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题干信息“树种单一”说明植物种类少,无法提供多样的食物或栖息环境,因而动物种类也十分稀少;“树冠密集”遮挡光照,使林下缺乏灌木层和地表植被,群落结构简单;营养结构简单,食物链少,生态系统的稳态容易被破坏。
13.答案为:C;
解析:图1所示为一条食物链中的三个环节,组成是乙→甲→丙,它们表示的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即乙的增加会促使甲的增加,甲的增加会抑制乙的增加,丙的增加会抑制甲的增加;而图2为正反馈调节,它会使生态系统偏离原有的稳态。
14.答案为:AD;
解析:外来物种引入后可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当地物种减少,从而降低生物多样性;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主要依靠科技,而大量开垦森林、草地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15.答案为:BCD;
解析:该系统中有6条食物链;野兔、鹿及昆虫均以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狼和云豹均是第三营养级;由于富集效应,最高营养级的生物污染物浓度最高。
16.答案为:BCD;
解析: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密度,一般用抽样检测法;太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这是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因此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狮与羚羊根据气味猎捕和躲避,说明信息能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7.答案为:
(1)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量小于输出量 有机物
(2)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3)直接 速度和方向
(4)生产者和分解者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物多样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
(1)在湖泊的早期恢复过程中,由于生产者数量较少,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量小于输出量,因此要向湖中投放现成的有机物质,防止该生态系统崩溃。碳以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间传递。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就越强。
(3)对人类有食用、药用,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等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人为的引水入湖等人类的活动,改变了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和太阳能固定在有机物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因此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18.答案为:
(1)光照(和CO2) 营养物质和氧气;
(2)先增大后减小;
(3)抽样检测 2.5;
(4)X1 不同意,此时小球藻虽增殖比较快,但油脂含量较低解析:
(1)小球藻属于藻类植物,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藻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光照(和CO2)等环境条件。小球藻与其共生的细菌相互提供营养物质,小球藻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和氧气供细菌生长、繁殖。
(2)据图1的实验结果可知,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后减小。
(3)不同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不同。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样方法;而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要用标志重捕法;对小球藻等微生物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因为血细胞计数板中计数室中方格面积为1/25 mm2,可知此计数板的规格为25×16型,因此小球藻数量/mL=(80个小方格的细胞总数/80)×400×10 000×稀释倍数=25个中方格的小球藻数目×10 000×稀释倍数=25×25×10 000×400=2.5×109,因此每升样品液中小球藻干重为2.5×109×103×10-12g=2.5 g。
(4)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小球藻与X1细菌共生时其生长速率与油脂含量都是最高的,因此应选择X1作为最佳共生菌,在利用这种菌种进行连续生产时,某同学认为藻密度应控制在培养至第6天时对应的藻密度,此观点不合理,因为此时小球藻虽增殖比较快,但油脂含量较低。
19.答案为:
(1)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
(2)记名计算 目测估计 较强 微小 B
(3)竞争 捕食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的概念及调查方法,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1)群落中物种数量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统计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由于跳虫和甲螨活动能力较强,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手直接捕捉,常采用吸虫器等进行采集;四种实验室培养跳虫的吸虫器,A的环境太干燥,C和D的环境会造成跳虫的死亡,均不利于培养跳虫,只有B模拟了土壤湿润的环境,有利于跳虫存活,故选B。
(3)据题干可知,由于跳虫、甲螨和线虫三个种群均仅以酵母菌为食,故跳虫与甲螨之间的关系是竞争,线虫与酵母菌之间的关系是捕食。
20.答案为:
(1)C A B;
(2)保证调查结论可靠 标志重捕 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竞争能力强;前一个群落为后一个群落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解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A乔木树种只存在老年树,种群属于衰退型;B乔木树种老年树、成年树和幼年树的数量基本相同,种群属于稳定型;C乔木树种幼年树多,老年树少,种群属于增长型。
(2)为了减少人为或机器造成的样本差异误差,保证调查结论可靠,所以取样时要做到随机取样。松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调查其种群密度时采用标志重捕法。
(3)如果该混交林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说明后一个群落中的物种在竞争中处于优势,比如植株越来越高,占据了更大的空间,能进行更强的光合作用。也可能是前一个群落创造了不良的生活环境,使原来的群落解体,为后一个群落中物种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引起演替。
高考生物 三轮冲刺练习 现代生物科技 一(20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 三轮冲刺练习 现代生物科技 一(20题含答案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净化水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生物 三轮冲刺练习 生物与环境 五(20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 三轮冲刺练习 生物与环境 五(20题含答案解析),共11页。
高考生物 三轮冲刺练习 生物与环境 四(20题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生物 三轮冲刺练习 生物与环境 四(20题含答案解析),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