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课件PPT
展开定义:拟人,是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得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作用:①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说话作文,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死板的事物活跃起来,有助于更好地抒发思想感情。②增强亲切自然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把+对象+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对象+情(喜、爱、怜)
定义: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①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表达感情更强烈,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②放大观点感情,强调爱憎是非,美丑更加鲜明。
3.举例:例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例2: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4.答题格式:突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对+.对象+情感
1.定义: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2.作用:①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②增强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③议论文往往增加语势,起到了强化论证观点的作用。④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淋漓尽致。3.举例:例: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4.答题格式:写出了+对象+特征,增强气势、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对象+强烈的+情
定义: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作用:加强语气,起强调、强化作用。举例:例1: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例2:我用孩子狡滑的眼光发现,她并没有真心要打的意思。
定义: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举例:例1:难道对于这样的错误不应当反思吗?答题格式:加强了+情+语气,突出表达了作者+情感。
定义: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作用:①引人注意,启发思考,突出效果。引起读者兴趣,引起读者 思考。②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③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举例: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注意和思考
定义: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成对排列。对偶分正对、反对、流水对三种。1、正对:上下句意思相近、相似、相补充、相衬托。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2、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文章中,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手法,叫作借代,被替代的事物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1)判定抓住事物的特征,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叫作借代。(2)运用比如说要写他的品格非常高尚,但文章中“他”根本不出现,而是借松树来表现,这运用的就是借代。例如中考诗歌赏析经常考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昨日雨疏风骤》,里面有一句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句词中运用了三种修辞:反复、拟人,另外一种就是借代,以特点代事物,“绿”代指“绿叶”,“红”代指“红花”。(3)作用①以实代虚;②以简代繁;③以物代情。
1、选文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文简略说说这个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请品味、赏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3、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阅读理解①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②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为了寻找你,我爬上了高高的山岭,穿过了长长的石洞。袅袅烟云身边飘浮,而你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你似乎深不见底,宽不可测,没有人见过你的全貌。虽然你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多么不公平啊,你这个世上罕见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那漫长的岁月③干枯的小草儿在我脚下发出簌簌的响声,似乎在提醒我注意它。它确实比你这地下森林要高出好几公分呢,这得意的小草儿。然而我却想攀着古藤下去,下列深深的谷底去。那儿的树木虽然远不如山上的小草高,但它却可以自豪地宣布:我是森林!④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⑤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⑥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的 “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1、请赏析下面的句子“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瀚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的墙。”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森林比作绿色的海和坚固的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森林的浩瀚和坚不可摧。表达了作者对森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注:看感情与整篇感情相同才写上,若不同,就写作用,如:更突出)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朱自清《春》)答案:1.“低唱”、“弹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欢快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童年生活的喜爱之情。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那一股挤劲,表达出春天来临时的生机勃勃,表达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期盼之情。
请从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句子。(1)它温暖了我的胃,安慰了我的心,清醒了我的脑,成为我无声的知己。(2)我们只有把茶饼掰碎,放在搪”瓷缸里,灌上用雪化成的水,煨在炉火边久久地熬煮。答案:(1)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砖茶温柔的特点,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加强了语气,使句式更整齐,突出表达“我”对茶砖的喜爱之情。(2)“掰”、“放”、“灌”、“煨”这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写出了砖茶对于边防军意义重大,表达作者对砖茶的赞美。
A. 穿破陈年的枯叶、烂泥和冰水,一些锥子般尖锐的苇芽脱颖而出。红红的芽尖,唤醒了池塘,沉寂了一冬天的苇塘开始有了生气。待苇芽蹿高,绽开一片两片叶子的时候,整个世界便被春天占领了。耳边,整天都是鸟儿的叫声和虫子飞来飞去的嗡嗡声,大片大片的麦田,像大地上铺展了的绸缎,在和风里柔柔地抖动。B.一些早熟的花儿,抢夺时间一般,开始酝酿花事,商量结籽儿。柳丝软软地轻拂我们的脸面,牵动我们的头发,像要告诉一些什么秘密给我们。请你从 A、B 两处任选一句,做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A 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 分)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苇芽的尖锐之态,突出其生命力之强。(2分)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一些花儿在春天竞相开放之态,凸显出春天的美丽和给人带来的愉悦之情。(2分)
1.与“终岁不闻丝竹声”一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在荣誉、利益、艰苦、危险、责任、义务等面前,上前一步或退后一步,往往是检验人的思想品格的试金石。 B.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C.“你教的‘子曰诗云’么?”他惊奇地问。 D.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2.对画线部分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当好一兵一卒。 A.明喻,因为句中有比喻词“像”。 B.夸张,因为实际上心里装不下“大棋盘”。 C.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3.把下列诗句组成四组对偶句,正确的一组是( ) ①匡衡抗疏功名薄 ②直北关山金鼓振 ③云移雉尾开宫扇 ④刘向传经心事违 ⑤佳人拾翠春相问 ⑥日绕龙鳞识圣颜 ⑦征西车马羽书驰 ⑧仙侣同舟晚更移 A.①④/②⑦/③⑥/⑤⑧ B.①⑧/②⑥/③⑦/④⑤ C.①⑤/②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②⑤/③⑥/⑦⑧
4.从修辞方法的运用角度来看,填在下列横线上的话,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雨停了,月亮穿过云雾,把明亮的光辉洒在广场上,广场像用银子铺成似的。在有积水的洼地上,变成了透明的、奇异的、童话般的世界。 A.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好像天空和地上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把这五月之夜的乡村,映照得如同在水晶体中一样。 B.同时有无数个月亮,映照着如同水晶体一样的五月之夜的乡村,天空和地上到处闪动着月亮的影子。 C.同时有无数个月亮闪动着妩媚的影子,五月之夜的乡村,被映照得如同白昼一样。 D.映出了闪动的月亮的影子,天空和地上好像都在燃烧着焰火,五月之夜的乡村变成了五彩缤纷的世界。
修辞手法复习-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课件PPT: 这是一份修辞手法复习-中考语文二轮专题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壹章,第叁章,巩固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环境描写的作用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前导入,环境描写常见题型,知识讲解,环境描写解题技巧,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试牛刀,回顾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论证方法及作用课件PPT: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专题复习:论证方法及作用课件PPT,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议论文中常用论证方法,学习目标,考点题型,方法总结,通用答题格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