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简介史铁生及其作品,介绍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结构,解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鉴赏第一部分的写景,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我与地坛(节选)》优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2.理清文章脉络,领悟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对母亲无以言表的愧疚之情。3.培养学生的生死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文章传达的情感。2.理解“我”与“地坛”“母亲”三者之间的关系。难点领悟对生命的思考。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3.理解文章中写景的作用。重点难点欣赏作者笔下的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体味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对苦难的超越。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哲学家帕斯卡尔曾说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人就像苇草一样脆弱,容易弯曲,折断,人因此变得痛苦而无奈;可是人又是会思考的,唯有思考,才能超越。可以说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个用写作拯救生命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伟大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节选)》二、简介史铁生及其作品(见资料库)三、介绍写作背景(见资料库)四、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结构学生速读课文,思考,课文节选的两部分各写了什么?明确: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关系,着重写“我”在地坛中的思考,以及受到的启示。第1-4段:写“我”与地坛的缘分。第5-7段:写“我”在地坛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写“我”的母亲,着重写了“我”的母亲。写了母亲的坚忍与伟大。第8段:过渡。第9-10段:写母亲为“我”忍受巨大的痛苦,让我们看到一个坚忍而伟大的母亲形象。第11-16段:由一个作家谈到他写作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从而联想到自己的创作经历。“我”创作取得成功,而母亲却不能分享“我”的快乐。回忆母亲多次到园中找“我”。第17段:结束回忆五、解读课文,学习第一部分1.当初作者是在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下进入地坛的?明确:作者是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进入地坛的。这时候,作者颓废、迷茫。2.阅读课文第1段,以及第5段的第一句话,说说作者与地坛的遭遇有何相似之处?明确:第1段写道:“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许多年前旅游业还没有开展,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这告诉我们地坛是一个荒废的园子,“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表明地坛被人们遗弃了。第5段第一句“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表明“我”双腿不能走路了,被社会遗弃了。我”和地坛同病相怜。3.“我”与地坛有怎样的宿命?明确:(1)“我”家离地坛很近。(2)“我”与地坛有着相同的命运“园子”荒芜,“我”“两条腿残废”。(3)地坛顽强的生命力给了“我”重新生活的勇气,让“我”领悟到生命的内涵。4.“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这时候”指什么时候?为什么说这时候才是“我”该来的时候?明确:“这时候”指“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地坛“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疏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的时候,也就是说地坛已褪去昔日的荣华显耀,略显沧桑,但这种沧桑恰恰是某种生命力的显示,“老柏树、野草荒藤”正是暗示这种生命力的具体意象。失魂落魄的作者这时来到地坛必然会得到某种慰藉。这正是作者“看到时间、看到自己的身影”思考自己命运的起点。5.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这“意图”指什么?明确:生命的暗示。6.作者说:“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明确:前一句以“我家”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地坛。后一句以“地坛”为中心,向外辐射,延及“我家”。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7.作者在园中思考了哪些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作者思考了三个问题:(1)为什么要出生?(2)是不是一死了之?(3)怎样活?前两个问题作者经过思考得出的结论是:出生是事实,死不必急于求成,必然会降临。第三个问题的结论作者通过对园中的景物描写委婉地回答出来:面对苦难要勇敢地活下去,顽强地活下去,体会人生的味道。六、鉴赏第一部分的写景1.文中第一次描写地坛是在第几段?地坛有什么特点?给作者什么启示?明确:第一次描写地坛是在第3段。具体内容是“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地坛的特点是:破败沉静。给作者的启示是:地坛在等待“我”来临的四百多年里除去了身上人工的雕琢,磨灭了身上的浮华与光芒,让生命显露出本真的模样,以便让“我”看到人生的真相。又在我”入园的时候,让“我”看见那亘古不变的夕阳,让“我”在满园沉静中,看到时间,认识自己2第二次描写的地坛有什么特点?作者感悟到了什么?明确:第二次描写地坛景物是在第5段。“蜂儿如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次作者看到的地坛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因为露水尚且能够在生命的劲头进发绚烂的光彩,更何况人呢?难道人连一颗露珠都不如吗?作者从地坛的景物中体会到了院子虽然荒芜但是并不衰败。由此,给作者的启示是:地坛向“我”展示了一个鲜活灵动的生命世界,让“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主体,都有它自身的价值。3.第三次描写的地坛景象有什么特点?作者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明确:无论是赋予万物生机的太阳,还是一群高歌的雨燕;无论是孩子的脚印,还是默默伫立的古柏;甚至暴雨前草木、泥土的芬芳,甚至秋风忽至时落叶的歌舞与气息都深深地打动“我”。这些景象充满生机、镇静、乐观作者获得的启示:时间是永恒不变的,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要活出精彩,要热爱生活。七、小结经历了严寒的冬季,才能迎来风和日丽的春天;苦度干旱的岁月,才能迎来雨后蓬勃的生命;暴雨过后,是妩媚的大地;风沙过后,是百花盛开。我们不能掌握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厚度。人生的苦难不是逃避生命的借口,而是一种灵魂的磨砺。只有历经劫难而屈服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板书设计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素养,预习任务,作者背景常识,鉴赏活动,文本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13.2 *上图书馆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课文,交流质疑,总结文章内容,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2 拿来主义第1课时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介绍学习方法,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讨论学习内容,明确学习方法,探讨论点,“拿来”的真意,探讨论据,为何“拿来”,探究论证,如何“拿来”,探究论述特点,深析“拿来”,课堂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