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6/14761122/0-1693006949278/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4节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1-八年级物理上册【人教版】
展开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升华和凝华的实验现象,提升观察能力。通过分组讨论问题,解释现象,培养学生语言的表达能力。
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举例:衣柜里的樟脑球时间久了之后会小了,甚至消失不见了;常用的固体清新剂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也慢慢变小了或是消失了。
思考讨论:这是为什么呢?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二)新课教学
1、升华和凝华
演示实验:将碘锤放入热水中,观察现象;将碘锤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冷水中,观察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放入热水前:碘是什么状态?
放入热水后:观察到的什么现象?说明碘变成什么状态?
放入冷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碘变成什么状态?
实验过程中有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进一步讲解:碘的熔点是113.7℃,实验用的热水温度约60℃,将碘锤放入热水中,碘达不到熔点也不会熔化。
师生归纳总结: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2、应用
(1)干冰升华吸热
干冰是在一个大气压下以-78.5oC存在的固体二氧化碳。在常温下可以直接升华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 人工降雨
干冰迅速升华为气体,同时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为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b.舞台效果
干冰是二氧化碳固体,向舞台上抛洒干冰时,会瞬间升华为气体,从周围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形成小水滴
(2)其它例子
思考:寒冷的冬天,在窗玻璃上为什么会有冰花?
启发学生回答:(1)冰花的形成属于什么物态变化?(2)冰花是什么物质凝华而成?(3)冰花是附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4)为什么冰花只形成在房间玻璃的内表面?难道屋外没有水蒸气吗?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
比如:用久的电灯泡灯丝会变细,玻璃泡会显得黑,这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形成的钨蒸气,使体积减小,钨蒸气又在灯泡壁上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内壁上凝华成冰晶;从冰箱里拿出来的冰棍结成了一层“霜”;冬天,冰冻的衣服(结了冰)变干(温度低于0℃,冰不能熔化,消失的本质是冰逐渐升华为水蒸气了);冬天,0℃或以下(未达到熔点)雪人仍逐渐变小
3、水循环
思考:雨、雾、露、云、雪、霜、冰雹
是怎样形成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或与同学们
进行交流,老师恰当总结。
(四)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