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第5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第6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第7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第8页
    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向分析,答案A,答案B,4语境角度,人的孤苦等,③词类活用现象,“下”,日长简仲咸①,临江仙①,思想情感的能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五
    古代诗歌鉴赏
    考向分析
    命题探究 古代诗歌鉴赏是必考题。综合近三年新高考Ⅰ卷、Ⅱ卷考情可以发 现:①所选诗歌多为名家非名作或非名家的名作。②所选诗歌皆为
    唐宋诗词,唐代的和宋代的出现次数几乎相等。③所选诗歌几乎全为诗,只有一首宋词。④所选诗歌题材丰富,涉及赠友、送别、教子等,其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即景(事)抒情(怀)。⑤设题重点考查鉴赏表达技巧和评价思想情感,鉴赏形象、语言的题目较少。⑥所设题目均为单首诗歌的鉴赏,没有对比鉴赏题
    (续表)
    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
    高考演练
    1.(2022 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魏了翁
    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
    来趁元正七。
    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
    为人,日日是人日。
    【注释】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 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 项“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错。此句意思是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苦”,形容执着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不是说词人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故选 A。
    答案:A
    (2)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词的末三句“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是作者就此情此境所引发的感想,是此词的哲理所在,也正是作者的希望。首先,作者由“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感悟到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是说处处是春色,人们还要到南山去寻觅。词中的“南山”,大约指的是春光优美
    之处,这里可以象征幸福、美好。“苦”字表达出了人们这种寻觅春色的执着,可以看作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这是作者所肯定的。其次,作者由人们在人日这一天的祈求丰收、追求幸福的实践活动,提醒人们,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祈麦祈蚕”,就是祈求农事丰收,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这项活动的目的。他们要用这箫鼓和笛声尽情地表达他们心中的祈求。“商行贾坐农耕织”这一组活动,由商、贾、农三种行当的人物组成,而作者用“行”“坐”
    “耕织”三个词,点明了三种行当人物的特征,语言简练。在古代,商人们分为行商和坐商两种。“耕织”则为“农”的本业。当然,这里不一定实写人日所见,而是作者由人们的祈求而联想到的各种自食其力的人所从事的争取丰收、幸福的实践活动。再次,作者由“翁前子后孙扶掖”,告诉我们要懂得长幼之序。“翁前子后孙扶掖”正是“来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孙孙。从“翁”“子”“孙”的排列顺序中我们可以看到魏了翁对长幼之序极为重视。
    答案:①人应当执着地追求幸福和美好;②人的实践和追求对于生活幸福至关重要,勉励人们追求不息、生生不止;③要懂得长幼之序,懂得天理人伦等做人的道理。
    2.(2022 年新高考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 别李 白
    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B项“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误,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的意思。故选B。
    答案:B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诗人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
    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寂、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答案: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知识储备】
    1.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八类人物形象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2.“诗眼”大致分为两类
    一是表现为一首诗思想的凝聚点,揭示诗的主旨。这是全诗的诗眼,找到了它就等于抓住了诗的中心。如《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主要写友情,但是它突出的却是一个“深”字,以水之深寓情之深,既形象又浪漫,既夸张又恰当地流露出对汪伦情谊的赞美。所以“深”是诗眼。
    二是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词语。这是局部的诗眼。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满”和“压”就是诗眼。
    诗(词)眼的作用:
    (续表)
    (续表)
    3.明确常见的诗歌语言风格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4.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5.古诗词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有四种:记叙、描写、议论、抒情。
    (续表)
    (续表)
    (续表)
    6.古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7.古代诗歌常见的七种类型
    (1)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
    (续表)
    (2)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人断肠。
    (续表)
    (3)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
    (续表)
    (4)山水田园诗——水光山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
    (续表)
    (5)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6)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
    (7)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
    (续表)
    考点一 选择题
    解题指津
    1.认真审读题干
    弄清楚要求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
    具体要素的关键词。
    2.明白选项陷阱设置点
    (1)一般来说,越是笼统的说法越不容易错,越是具体的阐释
    越容易出问题。
    (2)具体陷阱设置点:①意境分析不当;②基础知识运用错误;③意象分析不当;④词句解释曲解原意;⑤主题挖掘以偏概全;⑥手法分析张冠李戴。
    3.认真审读选项,做出准确判断
    (1)对每个选项进行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对勾画到的词语进行对应分析,比如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以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
    (2)结合诗歌解读对照分析。将选项对应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
    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比较分析是否有误。
    典题示例
    (2022 年全国乙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白下驿饯唐少府
    王勃
    下驿穷交日,昌亭旅食年。相知何用早?怀抱即依然。浦楼低晚照,乡路隔风烟。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系饯行之作,送别的对象为唐少府,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 B.诗人与唐少府都曾有过潦倒不得志的经历,这也是他们友谊的基础。 C.颈联中的“低”“隔”,使得饯别场景的描写有了高低远近的层次感。 D.颔联和尾联中的问句,使语气起伏,也增添了诗作的豪迈昂扬气概。
    剖析:A.“是诗人早年的知心好友”错。颔联用“何用早”来反问,哪里需要早年相交才会相知?由此可以推测两人不是早年相知相交的。故选 A。
    答案:A
    考点二 简答题
    微考点一 鉴赏诗歌的形象
    一、鉴赏人物形象
    解题指津
    人物形象“三着眼”及答题模板1.鉴赏人物形象“三着眼”(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叹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3)由表入里,体察写作意图。
    古人写诗时,通常用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还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的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形象的意义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2.答题模板
    形象特点(思想特点+性格特点)+形象分析+形象意义或寄
    予的情感。
    第一步,概括形象特征(什么形象)。
    第二步,分析形象特征(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
    造形象的)。
    第三步,明确形象意义(联系情感、主旨,分析诗歌塑造形象
    的作用或意义)。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释】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题干问“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这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联中“云海”交代了二人的处境,即天各一方;“相望”说明二人情深义重;而从诗歌标题来看,苏辙即将远赴契丹,面对此情此景,“那因”二字道出诗人豁达的胸襟,哪里会因远别而泪沾巾!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洒脱、持重隐忍的性格。苏氏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的诗句,表明这次虽是远别,诗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二、鉴赏景物形象
    解题指津
    鉴赏景物形象“四角度”及答题模板1.鉴赏景物形象“四角度”(1)诗中赏画。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都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下面四个角度入手:
    (2)画中品诗。
    画中品诗,即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的思想情感。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绘图景。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的情感。一般而言,色调明丽、画面鲜活,诗人的情感就高昂乐观;色调阴暗、画面凄凉,诗人的情感就低沉伤感。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读诗,就容易抓住诗中营造的清新之美。
    (3)缘景明情。
    诗歌中的景即意象。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主观心意与客
    观物象在语言文字中的融合与表现。
    ①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品味意境
    就要借助意象。
    ②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诗歌的情与景是水乳交融的。情感的把握,离不开对意象的理解。首先我们要理解意象本身的特点,其次要注意与意象有关的修饰语,这对把握情感很有帮助。
    注: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归纳见本书配套资料《制胜锦囊》。
    (4)双层挖掘。
    古代诗词往往感情深沉,含而不露,富有哲理,在表面意义之下,还可以挖掘到其深层含意,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从字面看是写一段行程,水流急,船行快,实质是写心情的轻松和愉悦。
    2.答题模板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
    现的图景)+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步,找意象,组画面。
    描绘时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步,析特点,设意境。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
    阔、萧瑟凄凉等,应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第三步,表感情,明作用。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
    是不完整的,还应答出为什么感伤。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后面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节选)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回答本题时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对“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
    答案: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
    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鉴赏事物形象
    解题指津
    鉴赏事物形象“三注意”及答题模板1.鉴赏事物形象“三注意”
    (1)注意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理解沉淀其中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事物的象征意义。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野 菊杨万里
    【注释】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
    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分析诗中野菊的形象要结合传统诗歌中的特定意象“菊”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菊花之所以特别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它在百花之后开放,具有耐寒傲霜、不与群芳争艳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菊花一直被人们用来象征一种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气质和品格。
    答案: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
    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2)注意时令,辨析物象特征。
    古代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蕴含诗人不同的感情色彩:早春的事物是欣欣向荣的,多流露出喜悦之情;暮春则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则是凄清、肃杀和悲凉。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杨万里《野菊》中“重阳”一词就点明了是在秋天,野菊生活的环境是肃杀、萧瑟的。
    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
    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剖析:开头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凄清景色揭开了离别的序幕,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的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深秋。壮士分别尚且悲伤,更何况是一别可能成永别的恋人呢?“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至极。
    (3)注意表现手法,把握事物形象。
    诗歌的传情达意,往往还要借助一定的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借代、双关等修辞手法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表达技巧。了解诗歌这方面的特色,有助于对事物形象的把握。如杨万里《野菊》中就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的形象。
    2.答题模板
    典题示例
    (2022 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欧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
    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文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了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答案: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误区警示
    误区 1:不懂意象,难赋深情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词,完成后面的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
    摇曳碧云斜。
    词中第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
    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刻画了一位怀才不遇、寄情山水的主人公形象。“山月不知心里事”意思是没有人知道和了解他,自己只好寄情山水,与山风、山月、山花为伴。
    分析: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满怀深情盼望丈夫归来的思妇形象,充分揭示了她希望落空之后的失望和痛苦心情,表现了词人对不幸妇女的同情,同时也寄寓着词人遭受统治阶级排挤,不受重用的悲凉心情,也是感慨怀才不遇的作品。
    正解: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无知无觉,更无怜惜,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
    误区 2:理解肤浅,牵强附会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镜湖女陆 游
    湖中居人事舟楫,家家以舟作生业。女儿妆面花样红,小伞翻翻乱荷叶。日暮归来月色新,菱歌缥缈泛烟津。到家更约西邻女,明日湖桥看赛神。
    结合作品,对作者塑造的“镜湖女”形象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误答:相貌美丽,勤劳善良的渔家女。
    分析:理解肤浅,牵强附会地去凑答案。应该注意以下容易忽视的地方:①镜湖女的身份和形象特点,如年轻美丽(外貌)、活泼可爱(性格)、热爱生活(态度)等。②作品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如用描写和叙述的手法塑造形象,浅显直白的语言使人物形象更具
    有生活气息,以清新的景色烘托镜湖女的清丽等。③对于镜湖女这样一个年轻美丽、活泼可爱、热爱生活的船家女子,我们既可以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也可以从“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还可以从肖像描写、“乱荷叶”的动作描写,尤其是“约西邻女”明日看赛神的叙述,更可以从清丽的景色烘托的角度进行赏析。鉴赏角度虽多,但只有在真正读懂作品的前提下,才能尽情发挥。
    正解:作品塑造了一位湖边船家女子的形象,突出了她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诗中从“妆面花样红”的视觉形象,“菱歌缥缈”的听觉角度,描写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
    微考点二 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解题指津
    炼字“四角度”及答题模板1.炼字“四角度”(1)修辞角度。
    剖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破”“来”“弄”三个字写出三种连续的动态,云破而有月来,月来而有花影,花影引出“弄”字,有弄而有花枝随风摇动、抚弄花影的幽雅姿态。云横皓月、风弄花影,构成了一幅幽美朦胧的画面。云、月、花都拟人化了,被赋予丰富的情感和生命,同时使静的画面有了动感。
    剖析:“溅”“惊”二字,同属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用字
    新鲜,而且渲染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苦痛。
    (2)声韵角度。
    古诗词讲究平仄、节奏、音韵,优美的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
    音韵和谐。
    示例1: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杜甫《送韩十四江东省亲》) 剖析:“衣”为平声,“妹”为去声,“转”为上声,“力”为入声。四个出句,四声皆备,表现了诗人于战乱中思亲而无法寻亲的无奈,流露出无家可归的伤感之情。
    剖析:叠词最具声韵效果,它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用叠词,不但摹景有神,而且音调抑扬,气韵流畅。
    (3)活用角度。
    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用作动词,且一用形
    象就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剖析:一个“肥”字,既写出了动态,又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剖析:“红”“绿”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变红,变绿,把看不见的时光流逝转化为可以捉摸的形象,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4)语境角度。
    是否契合语境也是判断炼字优劣的重要依据。
    示例 1:韩愈据“笃笃笃,清脆的敲门声,衬托得山里的夜晚更加寂静”建议贾岛选择“敲”字,传为佳话,而近人大胆质疑:如果是主人,进自家大门何须敲?轻轻推门而入,岂不更见宁谧、和谐、温情?以语境为据,也不无道理。
    示例 2:郑谷把齐己的《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因为“数枝”不若“一枝”更能言梅开之早,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
    2.答题模板
    典题示例
    (2020 年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纪村事韦 庄
    【注释】①饷田:到田间送饭。
    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①归。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
    诗句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的能力,为炼字题。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
    答案: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
    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
    清幽,营造出乡村宁静和谐的氛围。
    二、诗眼解题指津
    1.寻找诗眼时,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1)关注词语词性。
    ①动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含义的动词。示例:羌笛何须怨杨柳。
    剖析:“怨”是诗眼,因为这个动词既是羌笛所吹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的心境,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及对朝廷的不满。
    ②形容词。注重分析诗句中有多重意思的形容词。示例:一片孤城万仞山。
    剖析:“孤”是诗眼,因为这个形容词写出了环境的孤苦、
    人的孤苦等。
    ③词类活用现象。
    示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剖析:“绿”是诗眼,属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写出了春风的重要作用,表现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极度喜悦之情。
    (2)关注词句位置。
    ①标题。标题中的某些词语往往能够涵盖诗歌的主要内容,如《闻泉》中的“闻”是诗眼,因为“闻”概括了诗歌的主要内容。
    ②词语。一般来说,五言诗以第三字为眼,七言诗以第五字
    为眼。
    示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中的诗眼是“归”和
    “下”。
    ③诗句。诗歌中的抒情句、议论句或以情结景句等往往体现出诗人的情感,因此,寻找诗歌的诗眼时要关注这些诗句。 示例:《蜀相》的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是诗歌的诗眼。
    2.赏析诗眼时,应关注以下三点(1)理解诗眼的具体内涵。
    首先要理解作为“诗眼”的词语、诗句的意思,以此体会诗眼的意蕴。如王禹偁《日长简仲咸》中,诗眼是“闲”,首先要理解“闲”的意思,以及“闲”涉及的内容等。
    (2)把握诗眼的具体手法。从景物与景物的关系、景物与情感
    的关系、修辞等角度分析诗眼所使用的具体手法等。
    示例:“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是诗眼,因为“闹”运用了通感,将春意写得有声有色,写活了杏花绽放的情景。
    (3)体会诗眼的表达效果和情感。从景物特征、画面特点以及
    抒发情感等角度理解诗眼的表达效果和具体情感。
    示例: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一句,其中的“空”是诗眼,因为它流露出作者空有满腔报国热忱但直到晚年仍报国无门的怅惘与悲愤之情。
    3.答题模板
    日长简仲咸①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王禹偁
    日长何计到黄昏?郡僻官闲昼掩门。子美集开诗世界,伯阳书见道根源。风飘北院花千片,月上东楼酒一樽。不是同年来主郡,此心牢落共谁论。
    【注释】①本诗作于诗人因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任团练副使时。仲咸,指冯伉,与王禹偁是同年进士,在商州时屡与王禹偁唱和。简,书信,这里是寄的意思。 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二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明确指出其诗眼,然后结合注释和全诗内容进行具体说明。诗人口中说“闲”,正是心中不肯闲之故。结合诗歌注释可知,他为官清正,有志改革,然而因为被人诬陷而获罪,被贬谪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作者满腔的不满、惆怅、苦闷和孤独。另外,诗歌中“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面三联也均承此而来。
    答案:诗眼是“闲”。“闲”为一篇之眼目,“郡僻”“昼掩门”对“闲”字做了进一步渲染,后三联也均承此而来。诗人有志改革反被诬告而获罪,被贬谪到商州,故一“闲”字,凝聚着诗人的不满、惆怅、苦闷和孤独。
    三、炼句解题指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答题的自由度和难度也较大。
    答题模板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
    一句的精妙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第一步,释句意。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第二步,指特点。观察诗句,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
    第三步,析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并且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答案: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显得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和惜才爱才之情。
    四、语言风格
    解题指津
    1.“多管齐下”,巧记语言风格(1)了解相关知识。
    不同的诗人语言风格可能不同,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语
    言风格也可能不同,要了解相关的语言风格。
    示例:李白的诗风“豪放俊逸”,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
    (2)关注遣词造句。
    从命题形式上看,此类题目一般会指出某个被后人称道的句子,要求考生分析其妙处。鉴赏关键语句,包括语句的含义、色彩、效果等方面的内容。考生要结合语句中的词语,尤其要注意语句中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语句中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手法等。
    (3)抓住关键词语。
    鉴赏语言风格,命题形式多为要求考生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或指出诗歌的语言特色并加以评析。这类试题不是要求考生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之处,而是要求考生抓住关键词语来品味整首诗歌呈现出的语言特点。
    (4)联系诗歌主旨。
    语言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风格,答题时切忌脱离诗歌
    主旨而空谈语言风格。
    2.答题模板
    典题示例
    (2019 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
    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的能力。《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诗人的怅惘;颈联对仗工整,富含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尾联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整首诗愤激而不浅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怅而不颓废,语言雅丽而平整。
    回到本诗,前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插秧时节的大好风光,这几句笔墨虽淡,却营造了田野间生机盎然的景象,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最后两句通过听觉描写农民的劳动情绪,表现了他们乐天的性格,描绘出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总体而言,表现出了明快简洁、清新自然而又通俗浅显的语言风格。
    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误区警示
    误区 1:不结合全诗,答案不全面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李白
    【注释】①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①。
    从炼字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
    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本题是一道炼字类试题,炼字类试题要从字义、手法、情感等角度作答,考生要解释字的深层含义,明确手法,同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分析手法的作用和炼字的效果。首先判断哪些字用得好,一般选取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此句选取“摇”“滴”两个动词,结合对诗句的理解判断有无使用手法。这两句描绘了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这样一幅画面。城是不会“摇”的,但
    “凉风发”,水摇,影摇,仿佛城也摇荡起来;月亮是不会“滴”露珠的,但“独上高楼”,凝神仰望秋月皎洁如洗,好像露珠是从月亮上滴下似的。“滴”与“摇”,使整个静止的画面飞动起来,使得静态的景物画面有了生机和活力,是化静为动的写作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这两字使本属平常的云、水、城、露、月诸多景物妙趣横生,反映出诗人浪漫想象的奇特。上面这个答案遗漏了分析表达效果这一要点。
    正解:“摇”“滴”二字用得极好。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
    临江仙①
    误区 2:不懂风格,张冠李戴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
    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
    尽,红树远连霞。
    【注释】①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
    高不见君家”两句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阆苑”写出一种朦胧缥缈的气氛,写出阆山的美丽
    神奇。
    分析:“飘逸”不等于“缥缈”,“飘逸”作为一种诗文风格,一般形容文学作品风格清新洒脱,意境高远。想象奇特,虚实相生,灵动超逸,天马行空,挥洒自如,富有浪漫色彩等都是“飘逸”的特点。
    正解: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突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微考点三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解题指津
    1.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的方法(1)解读诗句,理解诗意。
    (2)明确修辞手法,分析表达效果。如“欲把西湖比西子”使
    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答题模板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春日咏梅花二首
    王初其一
    靓妆才罢粉痕新,递晓风回散玉尘。若遣有情应怅望,已兼残雪又兼春。
    其二
    青帝来时值远芳,残花残雪尚交光。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
    两首诗的三、四句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个修辞在两首诗
    中又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中作者的
    思想情感的能力。
    其一:第三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若遣有情应怅望”,“怅望”用在梅花上,写出梅花之“惆怅”,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梅花怅望,是因为雪已是残雪,季节已经到了春天,梅花面临凋谢零落的命运。
    其二:第三句、第四句运用了拟人手法,“隔年拟待春消息,得见春风已断肠”,在冰封大地的冬日,梅花期待春天的消息,等到春风吹绿大地,梅花将伴着残雪被远远抛在春天的后面,见到春风已到的消息,梅花已经“断肠”,赋予了梅花人的动作和情感,表现了梅花面临凋零的伤感之情。
    这两首诗,诗人“以我观物”,使梅花带有“我”的主观情感。第一首,写春日梅花“应怅望”,是一种假设;第二首写其“已断肠”,运用拟人修辞,加深了哀伤的程度。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凋零的伤感。
    答案:(1)都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其一第三句说梅花“有情应怅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其二第三句、第四句说梅花等待春天的消息,春天来了“已断肠”,把梅花当作人来写。 (2)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在春天来临之际就要
    凋零的伤感。
    不同点:其一“若遣”是作者假设梅花“有情”后的“怅望”;其二“拟待”是直接以人格化来写梅花,“已断肠”又比“怅望”加深了哀怨的程度。
    二、表达方式
    解题指津
    1.鉴赏诗歌的描写手法“四注意”
    (1)明确诗歌写了哪些景物或事物,这些景物或事物有什么特
    点。
    (2)结合诗意,分析诗中景物或事物的特征是如何体现的。可以从写景的顺序(如点面、高低、远近等),写景的角度(如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写景的方法(如渲染烘托、对比衬托、白描、动静、虚实、抑扬、明暗、联想、想象等)等方面分析。
    (3)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描写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4)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如这首诗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首诗的写景有什么特点?请从××角度,分析这首诗写景的妙处),依据题干中隐藏的信息(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要点等),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2.鉴赏诗歌的抒情手法的答题方法
    (1)判断诗歌抒情的方式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是间接抒情中的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还是借史抒情、借事抒情。如是写景抒情诗,则应区分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抒情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如是借景抒情,则需要明确是乐景乐情、哀景哀情还是乐景哀情、哀景乐情。
    (3)规范答题。仔细解读题干(如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这首诗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这首诗的某一联的抒情特点是什么?),依据从题干中挖掘出的暗示信息(如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答题要点等),并结合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整体把握,分条作答。
    3.答题模板
    典题示例
    (2021 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意难忘·山家
    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释】①瘿(yǐnɡ)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上阕写景。由步行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隐约可见。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词的上片用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
    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小径生满青苔,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
    “苔径逐篱斜”,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
    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
    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
    “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这两句以农家话语写老农的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自乐的神情跃然纸上。
    答案:
    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密,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三、表现手法
    解题指津
    1.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三注意”
    (1)明确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如衬托、对比、渲染、象征等。 (2)结合诗意,分析诗中的景物或事物的特征。如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此诗用了象征手法,用青松象征革命者。
    (3)联系相关诗句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运用情况。
    2.答题模板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释】①本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别韩十四时写的。②老莱衣:此用老莱子彩衣娱亲典故。老莱子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此行需经此地。
    这首诗的颈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眼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④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写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从视觉角度表现当时的离别之景。
    答案: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是虚写,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虚实相生,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④视听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表现当时的离别之景。
    四、结构技巧
    解题指津
    1.鉴赏诗歌结构技巧“三步骤”
    (1)积累有关结构技巧的鉴赏知识。古代诗歌,通常是先写景叙事,后议论抒情。前面的景物为后面的议论或抒情作铺垫,而后面的观点态度和思想情感是在前面写景的基础上阐发的。此外,我们还应特别注意诗歌中常见的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伏笔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画龙点睛、过渡、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
    (2)理解诗意,定位技巧。如果考查开篇句的作用,则为开门见山、总领全诗、为后面的诗句作铺垫等。如果考查中间诗句的作用,一般是过渡或承上启下。如果考查结尾诗句的作用,一般是画龙点睛、卒章显志、以景结情等。如果考查全篇的构思特点,一般是层层深入或一字贯穿。 (3)分析表达效果,并规范作答。
    2.答题模板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①(节选)
    典题示例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杜 甫
    先帝天马玉花骢②,画工如山貌不同。是日牵来赤墀③下,迥立阊阖④生长风。诏谓将军拂绢素,意匠惨淡经营中。斯须⑤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注释】①曹将军霸:曹霸,唐代著名画家,官至左武卫将军。②玉花骢:唐玄宗御马名。③赤墀:宫殿前的红色台阶。④阊阖:传说中的天门,这里指宫门。⑤斯须:一会儿。
    为了突出曹霸的高超画技,诗人做了哪些铺垫?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通观全诗,答案对应点是前四句。为了凸显曹霸的画技不凡,这四句极力蓄势,先从人的角度言“画工如山貌不同”,有多少画家都没有画成功,表明此马难画,非凡手可成,以之为“绿叶”,对曹霸的画技进行烘托,使曹霸的画技更为突出;然后,又从马的角度言其“迥立阊阖生长风”,写出这匹马不是凡马,它昂首屹立宫门更增添它的威风,要想逼真再现这匹马的动感神采更非易事,更非泛泛之辈所能成之,以此反衬出曹霸画技的高超。
    答案:(1)画工如山貌不同:①写曹霸要画的马已有众多画工画过,但画得都不成功。②强调此马的雄俊非凡手可得,造成此马难画的印象。(2)迥立阊阖生长风:①写真马昂头站立,给人万里生风之感。②进一步点出画家要捕捉住此马飞动的神采尤其不易。
    误区警示
    误区:不辨手法,生搬硬套
    示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斋独宿
    韦应物
    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夜半鸟惊栖,窗间人独宿。
    和韦苏州①《秋斋独宿》
    赵秉文
    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惊鸟时一鸣,寒枝不成宿。
    【注释】①韦苏州:韦应物,因其曾任苏州刺史,故称“韦
    苏州”。
    请分别指出两首诗第一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误答:“山月皎如烛”运用夸张手法,写月亮像蜡烛一样明亮,表现出月亮的皎洁;“冷晕侵残烛”运用对偶手法,与下句“雨声在深竹”对仗工整。
    分析:该答案将修辞手法判断错误。回答时,应先结合诗句
    点明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后简要点明效果。
    正解:“山月皎如烛”,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冷晕侵残烛”,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或借代(“晕”代月亮)的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微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一、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解题指津
    1.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四个抓手”(1)抓内容。
    抓住标题、注解、作者,体味出省略的、含蓄的部分内容,这样理解诗歌主旨会更容易。在诗歌中,情感的抒发多是间接的。抓住标题和注释的提示,大致判断诗歌的类型和内容,初步推断
    诗歌会有几种情感。如看到一首羁旅思乡诗时,我们就要知道这类诗歌往往是表达羁旅之苦、行役之难、宦游之艰的,作答时要自然联想并能结合诗人相关信息思考。
    (2)抓意象。
    分析诗人在诗中描绘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基调。如杨柳表达离情别恨,梧桐表达寂寞凄苦,枯藤表达萧瑟荒凉,等等。
    (3)抓关键词。
    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主旨。(4)抓角度。
    注意分析概括的角度。分析概括时,要明确该诗所写的内容是什么(人、事、景、物);作者通过所写的内容(人、事、景、物),要抒发怎样的感情,阐发怎样的观点态度,表现怎样的人生志趣(感情、道理、情趣)。
    2.答题模板
    第一步,整体感知。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分析诗句。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概括情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
    感。“抒发了什么”“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第二步和第三步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
    典题示例
    (2020 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释】①袭美: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①“虽失春城醉上期”一句,说明作者和好友皮日休曾经相“期”春日聚会,饮酒一醉,但是一个“失”字,让这些愿望落空;“下帷裁遍未裁诗”一句是说未能作诗之憾。所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本诗是一首“奉
    和”友人的诗歌,好友皮日休因“抱疾”而闭门谢客,然而他却给作者寄去一封信告知病情,作者得知好友抱病,当然要送上安慰,“但医沈约重瞳健”一句则是宽慰友人,希望友人眼睛恢复健康,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痛的信心;“不怕江花不满枝”一句则用美好的景物对以后美好生活做了展望。
    答案: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痛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
    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题指津
    1.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应注意两点(1)分析要细致。
    ①要紧扣原诗的内容。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诗(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词)泛泛而谈。
    ②要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
    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③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也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2)评价要准确。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是要避免没有分寸,用偏颇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2.答题模板
    寄江州白司马①
    典题示例
    (2021 年新高考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释】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
    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思想内容的能力。题干中的“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已提示考生解答此题的关键,诗人采用哪些手法劝告了什么,既要对诗句的表现手法作出判断,又要体会出诗句中隐含的意思。诗中体现劝告之意的是 “惠远东林住得无”和“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两句。前者借典故用问句,后者直接表达劝慰之意。只要结合这两句诗,把诗人蕴含其中的意思和情感答出即可。
    答案:①第二句“惠远东林住得无”用“惠远”“东林”两个意象,表现高僧的淡泊遁世的态度,“住得无”以问句的形式,委婉地表达了对白居易出入佛寺的关切以及劝告,含蓄地劝诫友人不要轻易产生逃避、厌弃官场的情绪。②尾联中“莫谩”“青云依旧”等词语,直接劝告友人不要过度沉浸在佛法当中,相信自己依然可以青云直上,表达前途无量的勉励之意。第二句也和尾联相呼应,表达了本诗“劝解”的主旨。

    相关课件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课件: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1鉴赏古代诗歌中的形象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3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帮,3抒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

    这是一份2023版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点2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点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二部分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