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 一天的时间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 一天的时间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导入新课, 探究新知,课堂总结,作业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一天的时间》教案 第1课时一天的时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24时记时法2、程与方法:借助钟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同一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3、感态度与价值观: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某一时刻。教学难点:知道晚上12时既是24时又是0时。会计算简单的经过时间。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自学法教学准备:钟面模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一、 导入新课1、师:上个星期六,我有个外地来的朋友来咱们这儿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经买来了车票,第二天9点到西安我听了很高兴。第二天我一大早起来,9点以前赶到火车站,结果等到很久也没等到这位朋友,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猜猜看。2、正如同学们所猜,我这位朋友买的是晚上9时到西安,闹了个小误会,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几个9时?你有办法避免这种误会吗?3、教师板书:晚上9时 上午9时4、师: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学都是在时间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这些表示时间的方法来区分两个不同的学生说说晚上9时是怎样变成21时的?时刻。这种方法教普通记时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记时法,他比普通记时法更简单,它叫24时记时法。二、 探究新知1、关于24时记时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2、看书。3、自学反馈。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一天有多少小时?在一天里时针要转几天?新的一天是从什么什么时候开始的?4、接下来我们看看一天时间是怎样过去的?三、课堂总结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2、怎样计算经过时间?在书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从书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把自己认识重要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自由反馈。四、作业设计完成数学书71页的2、3题。板书设计:一天的时间(24时记时法)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结束的时间“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结束的时间-经过的时间=开始的时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 一天的时间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当堂训练,课堂总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2 一天的时间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铺垫孕伏,探究新知,巩固发展,作业,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三年级上册2 一天的时间教案,共5页。